(2019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验
- 格式:doc
- 大小:181.50 KB
- 文档页数:13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有学者通过检索专业资料数据库发现,从1898年开始,“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但自1908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却日趋减少,1911年其频度更是降到100次以下。
导致该词频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薄弱B.政府加大报刊审査
C.“预备立宪”的推行D.革命缺乏政党领导
答案 C
解析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人们对维新派变法失败感到失望,“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日趋减少,民族资本主义薄弱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C项正确;政府加大报刊审査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革命缺乏政党领导”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故D项错误。
2.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
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
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D.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
答案 D
解析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即已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故A项错误;调整经济政策与“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不符,故B项错误;C项材料没有体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实行变革是因为面对统治危机,不得不进行变革,故D项正确。
3.1906年,袁世凯尖锐批评担忧地方自治搞不起来的观点时说“自治制度较立宪政体尤为重要……民智虽甚幼稚,然不引其端,则亦终无大开之日;不行投票公举,则何以别于向来之村正、副?不限制投票权与被投票权,何以屏从前把持武断之习?”袁世凯此观点的真实意图是()
A.倡导民主意识B.扩大自身权力
C.反对政府改革D.打压革命运动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不可能倡导近代民主意识,故A项错误;材料虽然是袁世凯在尖锐批评担忧地方自治搞不起来的观点,但其实质还是在借助清末新政为自己扩张权势制造舆论,为自身攫取政治和军事资本,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袁世凯这是在大力支持而非反对清王朝的政治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对革命运动的相关提及,D项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排除。
4.陈旭麓先生认为,20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
B.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
C.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
D.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立宪派主张继续保持清朝皇帝为代表的清朝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故A项错误;无论立宪派还是革命派都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故B项正确;无论立宪派还是革命派都是建立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基础上的,故C项错误;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符合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故D项错误。
5.1911年11月,袁世凯在就任清朝内阁总理大臣后,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
材料主要表明()
A.汉族地主阶级势力的上升
B.清政府对内政策的改变
C.革命党人拥有一定的优势
D.袁世凯狡诈的两面手段
答案 D
解析材料并未强调“汉族地主阶级势力的上升”,只是反映了袁世凯就任内阁总理大臣之后的行为,故A项错误;清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其政策并未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袁世凯向南京临时政府求和,
说明革命党人有一定的优势,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C项错误;袁世凯一面进攻武汉,一面又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这反映了他狡诈的两面派手段,故D项正确。
6.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这些省份的社会群体参与公推本省都督的情况见下表。
由此可见()
C.南方力量走向联合D.民主政治渐成潮流
答案 D
解析近代中国的共和体制从未正式确立过,故A项错误;图表中的这些公推群体都是独立各省的革命领导力量,这与地方割据势力并没有任何联系,故B 项错误;首先,材料中也有诸如山西、安徽、陕西等北方独立省份,其次,图表中的南方各独立省份也是在各自为政而并未走向联合,故C项错误;通过图表可以看出,独立各省参与公推的群体基本都是各阶级的联合,这就表明他们都不同程度的站在了专制政体的对立面,民主政治已渐成潮流,故D项正确。
7.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对下图所示事件结果或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各省响应武装起义B.建立了湖北军政府
C.改国号为中华民国D.宣告清王朝统治结束
答案 D
解析根据图中“武昌”“军政府”“楚望台军械所”“清军出逃”等信息可知,该事件是武昌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首义后,得到各省响应,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故A、B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为了彰显革命,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清王朝统治的结束是以清帝退位为标志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8.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
这一改动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袁世凯的权力B.获得更多列强支持
C.保障宪法更好实施D.维护革命胜利果实
答案 D
解析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是通过限制袁世凯大总统的权力,达到维护共和制度的目的,故A项错误,D项正确;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与获得列强支持无关,故B项错误;保障宪法更好实施不是改革政治制度的原因,故C项错误。
9.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A.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
B.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C.反映了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D.意味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完成
答案 B
解析中华民国的诞生为1912年元旦,此时的皇帝仍没有退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清朝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见证君主时代的结束,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故不能以清帝退位作为其成功的标志,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反封建革命任务的完成,故D项错误。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五章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此规定旨在()
A.实行三权分立B.限制总统权力
C.规定主权在民D.保障自由平等
答案 B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故A项错误;“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体现了责任内阁制原则,材料中规定旨在限制总统权力,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限制总统权力,与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无关,故C、D两项错误。
11.学者费正清说: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
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共和制缺深厚的民主基础
答案 D
解析材料是对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的评价,未反映民主革命力量不足,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而材料是对新政体的评价,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否定辛亥革命方式,也没有赞成社会改良,故C 项错误;材料“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说明共和制缺乏民主基础,故D项正确。
12.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这说明()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辫子”的认知截然不同,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对人们生活习俗变化的重要作用,即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故C项正确。
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民主共和思想,故B 项错误;辛亥革命推动人们观念的改变,但并不能以此就说明所有的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故D项错误。
13.下表是我国1913~1916年关税收入(单位:关平两)
A.列强迫使北洋政府降低关税
B.袁世凯为换取列强支持主动降低关税
C.战争导致中外贸易形势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大量进口设备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4年到1916年的关税收入均少于1913年,究其原因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导致中外贸易形势发生变化,故选C项。
其余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14.1913年10月的《大总统选举法》尽管是在袁世凯授意下由国会制定的,但国会制定时执意对元首宣誓做出明文规定,要求总统就职时必须举行宣誓典礼,“余誓以至诚遵守宪法、执行大总统之职务,谨誓”。
而“宪法未公布施行以前,前项誓词须声明遵守约法。
”这一规定目的在于()
A.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B.保障宪法的权威与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