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
- 格式:pdf
- 大小:400.76 KB
- 文档页数:6
077当代思潮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隐蔽性强。
互联网市场具有虚拟性,用户往往很难发现其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往往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受到经营者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侵害,比如,一些软件恶意捆绑其他软件,使得用户下载该软件的同时必须下载其他不相关或者完全无用的软件,甚至一些软件设置成为默认捆绑,不给用户任何的提示,而此时用户的客户端是无法检测到这种恶意行为的,所以此种行为更具有隐蔽性。
技术性强。
互联网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运营密切相关,大多数的行为都要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来实施。
不同于传统行业,互联网服务均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来实现的,要实施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需要掌握相应的互联网技术,例如客户端干扰、软件捆绑、软件劫持、广告拦截等行为均需要通过技术人员进行一定的技术设计来实现。
损害影响大。
首先,互联网产生的影响范围不受地域的限制,具有无国界性。
其次,互联网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伤害的不仅仅是与其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更是给处于弱势群体的消费者受到侵害。
最后,互联网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带来的危害后果蔓延迅速且难以恢复原状,如果不能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及时制止不正当互联网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带来的损害将是巨大的。
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立法、司法与执法问题立法问题第一,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对互联网领域的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采取了例举式的规定,属于单一例举式的立法模式。
但是新法第十二条仅仅例举了三种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对于域名仿冒行为、广告拦截行为、软件捆绑行为、违反ROBOTS协议、竞价排名等互联网领域经常发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均未直接规定,仅以第十二条第四款进行兜底性规定。
相对于对传统类型的十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做了详细的规定,有关互联网领域的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显然有所不足,这就使得法院掌握的自由裁量权较大,法院或者法官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往往会对案件做不同的解释,会导致案件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影响司法的权威和社会的稳定。
浅谈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交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交易平台也在不断涌现。
然而,由于网络交易平台相对于传统实体店面来说门槛较低,监管比较困难,因此就出现了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还会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不便和损失,因此对其进行规制是非常必要的。
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行为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第一,虚假宣传。
一些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会在商品描述、图片、评价等方面进行夸大、虚假等不实宣传,导致消费者购买到的商品与预期不符。
第二,价格欺诈。
一些商家以虚高的价格销售一些普通商品,或者以低价进行“捆绑销售”,从而使消费者误以为是大打折扣,实则是利用欺骗手段获取利润。
第三,恶意评价。
一些商家为了排除竞争对手,会恶意刷差评、删除好评等手段,导致消费者无法判断商品质量,从而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针对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法律给出了明确的规制措施。
首先,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禁止虚假宣传、价格欺诈、恶意评价等行为,并明确了法律责任。
对于违法行为,监管部门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行政处罚、要求停止违法行为以及赔偿被侵权者损失等措施。
其次,消费者也可以通过提起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网络交易平台作为经营者,应该承担相应的监管和保障责任。
对于发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置,并建立相应的投诉处理机制,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然而,即便是有法律规制,也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法律规制相对滞后。
随着网络交易形式的不断变化,一些新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出现后,相关法规往往不能及时跟进,导致很难进行有效的处置。
二是监管难度大。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很难有效监管网络交易,一些不肖商家往往难以被发现和处置。
三是消费者维权渠道相对不足。
虽然消费者可以通过向监管部门和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但实际操作起来还存在一些困难,消费者维权渠道相对不足。
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领域的不正当竞争日益突出,给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不正当竞争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还危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秩序。
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保护三个方面对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进行探讨。
一、立法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应首先从立法方面入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
在我国,已经有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为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
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一些新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随之出现,这就需要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也需要在立法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明确不正当竞争的范围和内容,以便更好地推动执法工作的展开。
二、执法执法是保障法律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执法工作,才能有效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在互联网领域,执法的难度和复杂性都远远超过传统行业。
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全球性导致了执法的跨境性,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跨境进行损害他人利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就给执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互联网的技术性和新颖性使得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往往需要专业的技术手段才能及时发现和打击。
互联网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往往瞬息万变,执法部门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应变能力。
为了加强互联网领域的不正当竞争执法,需要不断提高执法部门的专业化水平,加大对相关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供更丰富的执法手段和技术支持,建立健全的执法协作机制等,从而提高执法的效果和效率。
三、司法保护司法保护是维护法律尊严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通过司法手段,才能有效制裁不正当竞争行为,恢复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主要是指对于违反市场经济秩序,扰乱正常市场竞争环境的各类行为采取法律手段进行规制和制裁。
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广泛涉及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商业诽谤、恶意评价等行为。
以下为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内容。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我国公认的专门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适用于网络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该法规定了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虚假宣传、恶意比较、商业贿赂等,并对这些行为给予了明确的法律规制。
该法明确规定了虚假宣传行为的认定标准和法律后果。
对于虚假宣传行为,消费者可以请求赔偿,并有权要求发布虚假宣传的商家公开赔礼道歉或者撤回虚假宣传,修正发布的虚假宣传内容。
该法还规定了商业秘密的保护,以及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的关系等内容。
二、网络广告法律法规网络广告是网络市场中重要的营销手段,但同时也存在着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针对网络广告的不正当行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明确的规制。
《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互联网广告必须真实、合法、准确、完整,并应当公示级别和类别(如:广告、信息等),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根据《广告法》的规定,网络广告的发布者、经营者需要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并承担法律责任。
三、电商平台的自律规则电商平台作为网络市场的核心,具备自律规则,对于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也进行了规制。
阿里巴巴集团出台了《电商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投诉处理规则》,规定了商家不能利用虚假宣传、恶意评价等行为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并对违规商家进行处罚。
一些电商平台还通过打击虚假交易、整顿商标侵权等方式,加强了对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维护了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主要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电商平台的自律规则。
这些规定对于构建公平、有序的网络市场竞争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浅谈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随着网络交易的快速发展,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在网络交易领域频频出现。
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也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对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进行一些探讨。
一、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包括虚假宣传、不正当价格竞争、侵犯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协议等多种形式。
虚假宣传是指商家在网络上发布虚假广告、不实宣传,误导消费者,违背了《广告法》中的真实性原则;不正当价格竞争是指商家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价格竞争优势,比如低价倾销、恶意破坏市场价格秩序等行为;侵犯知识产权是指商家在网络上销售侵权商品,侵犯了他人的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协议是指商家通过网络交易平台实施排他性协议、垄断协议、捆绑销售等违法行为。
为了规范网络交易市场秩序,保护企业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法律对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行为做出了一系列规定。
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我国禁止一切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虚假宣传、不正当价格竞争、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并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责任。
根据《电子商务法》,我国对网络交易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具体规定,包括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假冒知名商品等行为,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我国还出台了《网络购物商品和服务质量管理办法》,从产品质量、价格透明度、售后服务等方面对网络交易行为进行了详细规定,加强了网络交易的监管和管理。
针对虚假宣传行为,法律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商家在网络上发布虚假广告、不实宣传的行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并面临相应的经济处罚。
对于不正当价格竞争行为,法律也进行了相应规制,商家若通过低价倾销、价格欺诈等手段破坏市场价格秩序,也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而对于侵犯知识产权和不正当竞争协议行为,法律同样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侵权行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并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
电子商务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全文)电子商务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概述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电子商务领域中也越来越常见。
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消费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利益。
为了保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规制,以对电子商务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打击和监管。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商业活动中,违反公平竞争原则,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优势,侵害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虚假宣传、恶意比价、不正当销售手段、商业诽谤等。
电子商务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1. 虚假宣传:在电子商务平台上,一些商家通过虚假宣传手段来吸引消费者。
例如,夸大商品性能、假冒品牌、虚构优惠信息等。
这种行为误导了消费者,造成消费者无法得到真实的产品信息,从而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2. 恶意比价:一些商家会故意降低价格,诱使其他竞争对手无法与之竞争。
一旦竞争对手退出市场后,他们会迅速恢复到正常价格甚至更高的价格,从而获得不正当的竞争优势。
3. 不正当销售手段:在电子商务中,一些商家采取不正当的销售手段,如强制捆绑销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串通价格等。
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利益。
4. 商业诽谤:在电子商务平台上,一些商家使用虚假信息、强制评价等手段,对竞争对手进行恶意诽谤。
这种商业诽谤会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造成市场参与者的负面影响。
电子商务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为了打击和监管电子商务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制。
1. 广告法规:各国通过广告法规来规范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广告行为。
法规要求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准确、明确,禁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违反广告法规的商家将面临罚款和其他处罚。
2. 反垄断法:反垄断法规范了电子商务中的价格垄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行为。
浅析新《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互联网不正当行为的规制及不足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正当竞争行为经常出现。
为此,中国不断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
最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一部分是对互联网不正当行为的规制。
本文将从互联网不正当行为的定义开始,简单介绍新法规制互联网不正当行为的主要内容,同时对新法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
互联网不正当行为的定义互联网不正当行为指的是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的不合法、不公正、不诚信或有误导性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涉及虚假宣传、侵犯知识产权、网络诈骗、网络暴力、虚假交易等方面。
新法规制互联网不正当行为的主要内容第十条网络商品营销中的虚假宣传规制第十条规定,禁止虚假宣传。
网络商品营销方在商品介绍、广告宣传时,禁止作虚假宣传。
虚假宣传指的是明知不实而作的宣传,严重误导或欺骗消费者的。
同时,如果发现虚假宣传行为,有关部门可以对网络营销方进行惩罚或取缔。
第十四条商业口碑中的不正当竞争规制第十四条规定,禁止商业口碑不正当竞争行为。
商业口碑指的是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商品或服务评价。
这个规定主要是针对购物网站或其他评价网站上的虚假评价、排名。
商业口碑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虚假评价、排名、刷好评等行为。
第二十八条网络交易中的侵权行为规制第二十八条规定,网络交易中的侵权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
网络交易中的侵权行为主要指在购物网站等网上交易平台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比如售卖盗版软件、游戏、音乐等。
在新法中,规定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需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处罚责任。
第四十九条商业贿赂行为规制第四十九条规定,商业贿赂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
商业贿赂行为会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秩序,违反了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则。
新法规定在网络交易中,商业贿赂行为也应承担法律责任。
新法的不足之处尽管新法对互联网不正当行为进行了规制,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法律适用难度由于互联网的跨国性质和匿名性,对互联网相关行为进行追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浅谈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摘要】随着网络交易的快速发展,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在网络交易中泛滥。
本文将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我国法律对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的规定、法律规制的不足之处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文章提出了加强网络交易监管的建议,以及针对跨境网络交易的法律规制方案。
结论指出完善法律规制对于保障网络交易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营造公平竞争的网络交易环境,加强国际合作来应对跨境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
通过对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可以有效提升网络交易的公平竞争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网络交易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监管、跨境交易、公平竞争、国际合作、健康发展、环境、规定、法律、不足、建议、营造、完善、结论。
1. 引言1.1 网络交易的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交易逐渐成为了人们购物的主要方式。
网络交易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购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的生活。
通过网络交易,消费者可以比较不同商家的价格和服务,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商品。
网络交易也促进了市场的竞争,提高了商品的质量和服务的水平。
网络交易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
随着网络交易规模的扩大,不正当竞争行为也随之而来,如虚假宣传、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层出不穷。
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损害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影响了网络交易的健康发展。
加强对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不正当竞争行为对网络交易的影响不正当竞争行为对网络交易的影响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不正当竞争行为会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公平竞争环境,造成市场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权和消费权益。
不正当竞争行为还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不达标、售后服务不完善,给消费者带来负面影响,降低消费者对网络交易的信任度。
一些不法商家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侵犯其他商家的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甚至导致市场垄断现象的出现,使行业发展陷入僵化状态。
浅谈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交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之而来的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行为也愈发严重。
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对于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明确网络交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包括虚假宣传、价格欺诈、侵犯他人的商业秘密、恶意比价等方面。
虚假宣传是指在广告宣传中故意夸大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质量等特点,或者对产品或服务做出虚假描述,以误导消费者。
价格欺诈是指通过哄抬价格或者低价诱骗等手段,违背公平原则获取不当利益。
侵犯他人商业秘密是指未经许可获取、使用、披露他人商业秘密,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恶意比价是指利用虚构的低价或者高价来误导消费者,以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
针对以上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和制约。
我国《广告法》对虚假广告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于虚假广告行为的制止和处罚提供了依据。
《价格法》对价格欺诈的行为进行了法律规制,禁止哄抬价格、低价诱骗等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侵犯商业秘密、恶意比价等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保护了商业秘密的合法权益。
我国还出台了《电子商务法》,对网络交易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专门规定,为网络交易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尽管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规制,但随着网络交易的快速发展,新形式、新手段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不断涌现。
我们需要在现有法律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对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
需要加强对虚假宣传的法律规制。
要求网络交易平台和经营者对宣传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禁止夸大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质量等特点,严禁违背事实对产品或服务做出虚假描述,以误导消费者。
并加大对虚假宣传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加强监管力度,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理论与实践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上接第278页)长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孩子共同开展休闲娱乐活动,不仅能给孩子做好正确引导,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也能密切亲子联系,增进亲子感情,促进家庭和睦。
(4)社会休闲娱乐的提供者要努力提升休闲产品及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社会提供的休闲产品及服务对青少年休闲方式的选择和休闲质量的好坏举足轻重,因而社会休闲娱乐的提供者要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开发优质的休闲资源,努力提升休闲产品及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1][5]刘海春.生命与休闲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Aristotle.Metaphysics[M].TranslatedWith Introd. Harmondswarth: PenguinClassics,981b,20-27.[3]程灵.休闲的心理价值和辅导策略[J].新教师,2018(6):15.[4]杜殿坤,编译.[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6]肖崇好.大学生休闲活动的特点及教育对策[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 (3):104-108.网络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哈尔滨商业大学 刘葛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在创造出庞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存在于网络环境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本文对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规制进行探讨,从网络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出发,结合当前法律规制存在问题提出完善建议,保护网络环境下良性竞争秩序。
关键词:网络环境;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产业的更新壮大,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对网络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进行研究有助于为解决司法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网络环境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在互联网领域,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危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影响网络环境良性竞争秩序的行为。
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市场在商业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由于网络市场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不正当竞争行为层出不穷,严重干扰了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针对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我国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点、法律规制的原则和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1. 匿名性高:网络市场的参与者可以通过虚拟身份进行交易活动,难以追溯其真实身份。
2. 信息不对称:网络市场的信息相对不对称,商家可以通过控制信息来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消费者很难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
3. 空间跨度大:网络市场的经营主体可以是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商家,使得不正当竞争行为更加难以监管和打击。
4. 涉众广泛:网络市场的消费者、商家、平台等参与者众多,不正当竞争行为可能对社会大众造成较大的伤害。
1. 平等自由竞争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网络市场的经营者应当遵循平等自由竞争的原则,不得采用不正当手段排除、限制竞争,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2. 公平交易原则。
经营者在网络市场交易时应当诚实信用,遵循公平交易原则,不得采取欺诈、误导等手段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的权益。
3. 消费者权益保护原则。
针对网络市场的特点,法律应当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禁止经营者对消费者进行虚假宣传、假冒伪劣产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4. 合法合规原则。
网络市场的经营者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合法权益。
1. 完善法律法规。
针对网络市场的特点,应当制定更加具体、精细的法律法规,明确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和打击手段,同时加强对网络市场的监管力度。
2. 增强执法力度。
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网络市场监管和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机制,加强对网络市场的日常监管和巡查,及时发现并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
3. 完善投诉举报渠道。
建立健全网络市场投诉举报渠道,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举报通道,及时处理并处罚不正当竞争行为。
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在网络市场中进行的各种违背公平竞争原则、侵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虚假宣传、商业贿赂、恶意评价、网络攻击等,严重影响了网络市场的秩序和健康发展。
为了规范网络市场的经营行为,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制。
我国对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主要涉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我国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最主要的规定的法律。
该法明确了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和禁止行为,包括虚假宣传、商业诋毁、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
该法对网络市场中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明确虚假宣传的范围和标准,并规定了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是针对网络广告行为进行规制的法规,其中明确了网络广告发布者和经营者的义务和责任,规定了广告发布的要求和限制。
该办法对网络广告中的虚假宣传、不正当比较、恶意评价等行为提出了明确的禁止和惩罚措施。
还有《网络购物风险警示管理办法》等其他法规也对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一定的规制。
除了法律层面的规制外,我国还加强了对网络市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
相关部门加强对网络市场的巡查和监管,加强对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及时处理投诉举报,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网络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快速更新使得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日新月异,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于实际需求;不少不正当竞争行为难以获取有效证据,导致取证难、打击力度不足的问题。
为了更有效地规制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与时俱进地解决新形势下的不正当竞争问题;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建立完善的投诉举报机制和证据保全机制,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从而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网络市场的秩序和健康发展。
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变得愈发普遍和严重,给消费者带来了负面影响,损害了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传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如虚假宣传、商业诋毁等已经在互联网环境下得到了进一步放大和扩展,利用网络平台和技术手段进行的不正当竞争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规范和防范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监管还存在诸多不足,法律体系尚未完备,执法机构能力有待提升,监管手段不足。
深入研究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问题,探讨其现状、挑战和对策,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剖析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现象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有效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推动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是当前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对于市场秩序的扰乱和消费者权益的损害日益严重。
针对这一问题,加强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现状、案例、监督与管理,以及提出防范对策和建议。
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的完善将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合理有效的法律规制也将有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升消费者信任度,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依据与参考,促进各方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问题的认识,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推动相关法律规制的落实和完善。
通过研究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问题,不仅有助于有效防范不法行为,还有助于促进互联网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向着更加公平、有序、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现状分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不正当竞争行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互联网领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各种形式的不正当竞争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商业诚信,保护消费者权益,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来规制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
本文将针对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进行探讨。
不正当竞争是指企业在市场上非法地攫取商业利益,损害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互联网领域的不正当竞争,是指在网络上进行的各种非法行为。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虚假宣传:虚构虚假事实或者严重失实宣传,误导或者欺骗消费者,从而获得商业利益的行为。
2.侵犯商业秘密:非法获取他人商业秘密,或者利用非法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3.比较广告不实:在广告宣传中使用虚假的比较方式,误导或者欺骗消费者。
4.非法获取商业信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竞争对手的商业信息,进行不当竞争的行为。
5.网络谣言:在互联网上恶意散布谣言,诋毁竞争对手的品牌形象,影响其商业利益的。
7.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利用行业垄断、网络流量优势等手段垄断市场,限制竞争,影响其他竞争对手的正常经营。
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中,主要有两部法律针对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的问题进行规制,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该法规定了电子商务经营者在电子商务经营中应当遵守的规定,明确了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如虚假宣传、误导性广告、无理取闹、无理拒绝交易等行为都是违法的。
同时,该法还规定了电子商务的交易行为应当全面、真实、及时、准确地告知消费者,禁止在交易环节中隐瞒或者歪曲事实,以欺诈或者误导消费者。
该法是我国不正当竞争领域最基本的法律法规,规定了不正当竞争的若干种行为和具体的法律后果。
针对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问题,该法规定了如下限制竞争的行为:(1)虚假广告:任意宣传产品特性,虚构虚假事实,欺骗消费者。
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问题研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活动,这也带来了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问题。
不正当竞争行为会对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利益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
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特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与传统的不正当竞争有些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范围广泛:互联网是全球性的,不正当竞争活动也会跨越国界进行,难以进行规范管理。
2. 形式多样:不正当竞争行为形式多样,包括虚假宣传、网络攻击、抄袭盗版等多种方式,技术含量高,难以被发现。
3. 速度快:互联网的快速性使得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和扩散,对被侵权者的影响很大。
4. 资源充足:互联网资源十分充足,使得不正当竞争行为者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有组织的行为,有时甚至可以影响市场份额。
针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安全法的规制,另一个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
1. 网络安全法的规制网络安全法制定于2016年,旨在加强网络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
该法规定了一些关于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规定,以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给互联网带来安全和隐私问题。
2.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在1993年制定的,主要是为了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该法规定了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处罚措施,包括虚假宣传、商业贿赂、侵犯商业秘密、搭便车经营等。
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制止,保护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
目前,主要的监管方式包括:1. 网络监管:网络监管是针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网络监测和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3. 自律管理:自律管理是指行业自行制定规则和标准,通过自主自律的方式规范行业发展,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总之,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是一个复杂且严重的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制止。
论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正当竞争在互联网上愈演愈烈。
为了保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利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严格规制。
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
一、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点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与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有所不同,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跨地域性。
互联网穿越国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也同样跨越地域。
2.信息化。
互联网行为的特殊性,信息传达时速极快,传达范围无限,极易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和误解。
3.虚拟性。
互联网行为涉及交易走向和商品信息等多种方面,且无形化明显,不容易被发现和防范。
4.易受攻击。
互联网虽然便于信息交流和交易,但也潜藏风险。
很多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通常通过网络攻击和黑客入侵等手段来实现,对公共安全以及企业、消费者的利益都构成威胁。
二、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为了保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利益,我国对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做出了相应规定。
其中较为重要的法律法规有:1.《反不正当竞争法》。
该法对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作出了详细规定,如误导性广告、虚假宣传、网络攻击等,重点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和企业的商业秘密。
2.《电子商务法》。
该法主要针对电子商务领域内的问题,如虚假交易、价格欺诈等,对电子商务平台及其经营者的行为进行了规制,维护市场公平。
3.《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该法规定了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注册、备案、内容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加强了对网络垃圾信息和互联网诈骗等行为的监管。
三、案例分析1.茅台集团诉淘宝公司商业贿赂案2016年,贵州茅台集团诉淘宝公司商业贿赂案成为网络时事热点。
在该案中,贵州茅台集团指控淘宝公司与茅台销售商进行商业贿赂活动,借助淘宝平台售卖出货岗位,从而非法获取贵州茅台的供货资格。
此行为不仅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也侵害了贵州茅台集团的合法权益。
2. 云雀社区平台涉嫌非法集资案在2018年,云雀色网庞大的黑色产业链被曝光。
Open Journal of Legal Science 法学, 2019, 7(4), 89-94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9 in Hans. /journal/ojlshttps:///10.12677/ojls.2019.74012Legal Regulation of the New Type of UnfairCompetition on the InternetChang LiuLaw School of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Received: Sep. 5th, 2019; accepted: Sep. 18th, 2019; published: Sep. 25th, 2019AbstractThe newly revised “Anti-Unfair Competition Law” adds Internet articles to alleviate to some extent the plight of the Internet in the practice of anti-unfair competition. However, due to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Internet articles themselves, there are defects in the listing clauses and the diffi-culty in effectively carrying out the bottom clauses, it is impossible to completely adjust th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interaction in network competition. Therefore, starting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legisl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law enforcement system, new considerations are added to the formu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criteria of Internet articles, which will make it more reasonable to identify Internet unfair competition whether in the law itself or in the law en-forcement process. And perfecting legislation and establishing new law enforcement system can coordinate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Internet operators and consumers, embody the principle of appropriate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under anti-unfair competition, so as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Internet market order and promote its healthy development.KeywordsInternet, Unfair Competition, Typification, Legal Regulation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刘畅宁波大学法学院,浙江宁波收稿日期:2019年9月5日;录用日期:2019年9月18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25日摘要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增加了互联网专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反不正当竞争实践中互联网领域无刘畅法可依的困境,但由于互联网专条自身的不足列举条款存在瑕疵、兜底条款难以有效兜底导致实践上无法完全调整复杂多变互联网竞争。
故从完善立法与建立新执法体制出发,对于互联网专条的条文表述和认定标准加入新的考量要素,使得不论是法条本身还是执法过程在认定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时会更趋向合理性。
且完善立法与建立新执法体制能够统筹互联网经营者与用户消费者权益,体现反不正当竞争下的行政干预与干预适度原则,从而维护互联网市场秩序的稳定,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化,法律规制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2017年11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新法最大的亮点在于增加第12条即互联网专条。
该专条出台的立法原意在于回应互联网领域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协调产业创新与立法落后的矛盾。
同时针对过去20年互联网行业的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呈激烈化演变且实务操作中一般化条款泛化适用的现象,力求专业性法律条文能使得实务部门在面对该类不正当竞争时能够具备针对化处理。
但是该条出台至今,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该条是否能够有效调整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都持保留态度。
2. 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概述2.1. 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概念学界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认定存在较大的争议,目前学界较为主流观点是从法律的立法目的出发予以认定,一方面新法虽然将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单列但并不意味着只受互联网专条的规制[1],对于该法的传统不正当竞争法律规范仍然适用;另一方面新法的列举式条款是对于目前互联网领域内具有典型性的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归纳总结,所以应当与传统不正当竞争与以区分。
于是根据上述内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市场主体进行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了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只不过发生该行为的领域是互联网或者是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其二是互联网经营者在提供网络服务时利用技术手段扰乱市场竞争的新型竞争行为。
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主体进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技术性,前者只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传统的不正当竞争,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渠道其本质上还是原来的欺诈、混淆手段,而列举的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含的技术性更为复杂,提供的服务产品本身技术性侵权,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也更为巨大,例如猎豹与优酷的不正当竞争案,猎豹浏览器通过相关技术对优酷的广告播放功能予以过滤破坏,会影响其广告收入并造成其完整性运行功能性问题的出现。
2.2. 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化评析其一网络链接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对他人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使用深层链接或是加框链接技术从而进行强制跳转、增加加框网站访问量的行为。
深层链接技术是指突破网站原有的浏览刘畅顺序或链接,直接将特定的网站弹出或强制跳转。
深层链接会使得其他商业广告无法在网页中弹出,网民无法浏览其他广告注意力几乎被该链接掠夺。
加框链接则显得更为高明,加框链接会使得他人网页在框内得以呈现,但是广告则会变成自己的商业广告。
加框链接等于空手套白狼,借助他人网页内容增加自己的点击率和收入,同时由于加框链接的存在导致他人网页点击率的下降损失。
其二是软件干扰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网络经营者开发的网络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软件会对其他软件的正常使用进行干扰,根据互联网专条的规定,干扰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误导、欺骗、强迫用户修改、关闭、卸载该软件。
干扰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影响软件基础功能的运行,最明显的就是腾讯诉360不正当竞争一案,360开发的QQ保镖会对腾讯的基础功能进行更改,破坏其功能完整性[2]。
该类不正当竞争行为突出特性就在于各种技术性干扰,影响了其他软件的正常运行与基础功能完整,但是同类软件或具有利益相对性的软件会有相应的干预这也是无可避免的,也并不是所有的干扰都可以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这就需要结合软件本身性质与干扰程度予以认定。
其三恶意不兼容不正当竞争行为,相较于上述两种行为恶意不兼容则显得更为恶劣,直接对其他网络服务予以排斥,二者处于有你没我的状态,且主观上已经脱离原本正常竞争的目的,其根本目的在于排除对方的竞争以获得不正当市场竞争优势。
根据法条可以分析得出该类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主观上具备恶意,第二是客观上出现网络产品不兼容的现象。
此种竞争模式下被大众习惯使用的网络产品、服务在竞争中处于碾压的优势地位。
360安全卫士与金山网盾同属杀毒软件而360相较于金山具有较大的用户优势,2010年360通过技术设置与金山网盾不兼容导致大量用户卸载金山网盾属于恶意不兼容。
3. 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专条的不足3.1. 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立法存在的问题互联网专条的出现是大势所趋,是立法者正视目前互联网领域传统不正当竞争正逐渐淡出而新型不正当竞争日益涌现的现象,提出的具有针对性、建设性条款。
能够有效解决互联网领域执法者无法可依而司法者泛化适用一般性条款的问题,推动互联网市场的稳定发展。
然而互联网专条因其条款设计及表述引发诸多争论,具体有以下几点问题:其一列举式条款瑕疵较多,首先列举类型不到位现有三款列举条款都是基于维护经营者权益站在经营者角度出发而设立的专门条款,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确是需要调整经营者竞争行为对其予以行政干预,但是其保护的法益还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稳定,需要兼顾消费者用户和经营者的权益。
且目前三项列举都是根据已有著名的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案例予以提炼得出,其规定较为明确具体导致在实践适用上会使得许多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无法纳入此三项列举条款。
所以从类型化上也应当具备从消费者和维护市场运行机制角度出发的列举类型,从而包容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免造成兜底条款或模糊性条款泛化适用。
其次是列举条款表述不清,例如第一项影响用户选择的用语就存在较大问题,“影响用户选择”是一个成功的网络产品或服务所必然具备的,这不应当成为判断是否成为不正当竞争的依据。
正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更多的是规制不正当竞争行为一样,我们应当考虑的是该经营者是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影响用户选择[3]。
其次列举的三项具体情形皆因站在经营者角度都未考虑但书条款的设置,例如“未经经营者同意”是否是唯一性呢,显然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保护的法益应当考虑其他合理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