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06_jy0301第 三 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学习指导本章非常重要,是全教材的重点章。
理论色彩很浓,知识点较多,论述的脉络也不是十分清晰,比较杂乱。
这些都加重了学习的难度。
我们十分注意把杂乱的知识进行梳理,进行归类,这样这一章较难的知识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这一章时,要特别注意我们讲授的思路。
思路清晰了,内容就不难了。
第一节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一、对传播过程应如何理解和分解?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传播学的主要任务,如施拉姆所说,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二、伯洛对传播过程的理论及其意义。
1.其理论:(1)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2)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3)传播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还提出略称为“S-M-C-R”(即“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以修正以往的众多过程模式。
2.其意义是: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纠正了以往认识中把传播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简单的、封闭的过程的谬论。
三、“传播过程研究”的结论结论:①将“传播”作为“过程”看待、探索的工作,早就开始了;②但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深入到深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③作为传播学宏观理论的“过程研究”,至今尚未完结,仍有其重要意义。
第二节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一、理论与模式的区别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
二、模式的类型1.文字模式2.图像模式3.数学模式最常用的是图像模式。
三、理论“模式化”盛行的理由其一,研究者们发现,这种方法很适用于传播学领域。
因为,传播的各种规律,深藏于各种关系中,无法看见却可用“模式”表现。
其二,研究者们生逢其时——因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结果,使社会科学者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启示,这才有可能将“模式”这类原属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顺利地“搬”到社会科学领域中来。
传播学概论知识要点1. 魔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P2402.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P2623. 媒介——将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媒介”,媒介包括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影)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如报纸)前者称为普通媒介,后者是大众传播媒介。
P1774. 把关——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
P1205. 两级传播——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境,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P2436. 反馈——(所谓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里借用过来)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P2477. 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墨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P548.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P2109. 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P19410. 潜网——任何处于稳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
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P129-13011. 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
P20312.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
P8313. 自信心假说——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
传播学概论概念第一章导论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简而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传播学又称为传学、传意学等。
3、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亲自传播,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5、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6、群体:是指人数不多的一种团体,它的成员是由共同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的,并处于直接的个人交往之中,这两种情况是产生情感关系、团体规范和团体过程的基础。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8、组织:是指具有一定目的、任务,按照一定形式建立起来的集群结构。
9、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学术源流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为传播学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和“社会传播”的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其代表作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2、施拉姆: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学科化、系统化地对传播学进行研究。
其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 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 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答: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学习指导
本章非常重要,是全教材的重点章。
理论色彩很浓,知识点较多,论述的脉络也不是十分清晰,比较杂乱。
这些都加重了学习的难度。
我们十分注意把杂乱的知识进行梳理,进行归类,这样这一章较难的知识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这一章时,要特别注意我们讲授的思路。
思路清晰了,内容就不难了。
第一节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一、对传播过程应如何理解和分解?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传播学的主要任务,如施拉姆所说,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二、伯洛对传播过程的理论及其意义。
1.其理论:
(1)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2)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3)传播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还提出略称为“S-M-C-R”(即“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以修正以往的众多过程模式。
2.其意义是: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纠正了以往认识中把传播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简单的、封闭的过程的谬论。
三、“传播过程研究”的结论
结论:①将“传播”作为“过程”看待、探索的工作,早就开始了;②但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深入到深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③作为传播学宏观理论的“过程研究”,至今尚未完结,仍有其重要意义。
第二节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一、理论与模式的区别
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
二、模式的类型
1.文字模式
2.图像模式
3.数学模式
最常用的是图像模式。
三、理论“模式化”盛行的理由
其一,研究者们发现,这种方法很适用于传播学领域。
因为,传播的各种规律,深藏于各种关系中,无法看见却可用“模式”表现。
其二,研究者们生逢其时——因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结果,使社会科学者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启示,这才有可能将“模式”这类原属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顺利地“搬”到社会科学领域中来。
造价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一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 会计证| 建筑师| 安全工程师| 会计职称
四、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
1.线性模式
2.控制论模式
3.社会系统模式。
第三节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
一、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最早出现的模式是线性模式,再发展到控制论模式,发展到最高层次是社会系统传播模式。
造价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一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 会计证| 建筑师| 安全工程师| 会计职称
造价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一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 会计证| 建筑师| 安全工程师| 会计职称
二、基本概念
1.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2.“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一个“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3.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4.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5.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三、简述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发展阶段。
传播模式研究分为三大类,也是三个阶段: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的5W模式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传统的线性模式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的缺点。
申农-韦弗模式也是一个著名的线性模式,它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但也没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
50年代初起,出现了一批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第三次飞跃是社会系统模式的完成,解决了传播和条件问题,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
四、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的相同与不同
1.相同:
(1)有关传播要素是相同的;
(2)都具有循环性反馈性。
2.不同之处:
(1)控制论模式解决的是传播要素,即内部结构问题。
考查的是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不重视对传播以外的因素的考察;无法揭示社会传播的总体面貌。
(2)社会系统模式解决的是外部条件,即外部结构。
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把传播过程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
第三章是本书的重点章,它的重点在于传播过程中的模式的三阶段: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造价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一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 会计证| 建筑师| 安全工程师| 会计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