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__古月剖析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0.14 MB
- 文档页数:36
《故都的秋》详解1一、直击题旨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二、探寻思路全文按“总——分——总”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总写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3-12段)从记叙和议论两个方面写古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
记叙方面:根据“清”“静”“悲凉”三个特点逐一描绘古都自然风物。
议论方面:从喻理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13、14段)总括全文,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的无比眷恋之情。
三、质疑问难问: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想想为什么对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独钟?答:作家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和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的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
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他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园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他的审美眼光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
问:“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答: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食无所安。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因此,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情绪。
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动荡风云的投射,写出的是那个时代的感伤与悲凉。
故都的秋详解讲解
中国古都之秋,浓烈却又不乏柔美。
有一曲曲淡雅的古乐,让这座都市更加精神与追求。
古都秋色,随着秋日飞扬的洋溢着古都独特的灵动,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展示的淋漓尽致,为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与情趣。
古都秋色,最形象的就是古建筑中古朴的支柱,古式戏台,繁华的街道,清吟古诗,
一抹清新的景色,极具民族文化特色。
它们给了古都秋色独特的韵味,也把各式各样古文
化的故事随着古建筑形象传下去。
古都秋色,除了古建筑带来的厚重气息,还有应季水果的馈赠,有庄稼的熟着,有野
菊花的芳香,有六月流火的夕阳,有赤地梅子的光彩,有菊花舞的欢腾,有桃李芳菲的芬芳,有迎新灯火的热烈。
秋季,古都中气氛温暖而添柔美。
城市中古朴的支柱,廊柱,古式戏台,街道,楼榭,一切都以这温暖共存的文化背景下盛放着历史的记忆,用古都秋色的浓烈,给历史的古城
留下了深厚的感情。
古都秋,既是秋日的颂歌,也是尊重历史的殿堂。
它将贯彻古都生活的气息、它蕴藏
的情怀,以及它所体现的独特的美,都让人不禁深感敬畏和着迷。
古老的历史,浓浓的情怀,使每个让古都燃起来的人,都将永远被这一熊熊火焰之秋所感召。
在现代文学的创作中,独特的视角阐释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手法,更是一种创作理念。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也是从作者独特的视角出发,深刻地揭露出故都的秋天的某些特点,呈现出了一种独有的美感。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解析《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独特性和优美性。
一、独特的视角阐释1、展现独特的创作思路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作者从“我”作为主要视角,展现出了作者自己对于秋天的深刻感受。
作者将自己融入到这个季节中去,通过写作的方式来描绘出所见所感,以一种独特而真实的视角阐释了故都的秋天。
这种创作思路与常规的文学创作方式不同,增加了文章的独特性。
2、呈现独特的文学表现在展现独特的创作思路的同时,《故都的秋》这篇文章还通过独特的文学表现方式,呈现出了独特的美感。
比如,作者通过词汇运用、句式安排等方式,使文学语言更加生动、贴近生活。
例如,“天高云淡,水长山秀”,“红叶满地,秋意浓烈”,这些词语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都秋天的美丽。
同时,作者还采用了一些比喻手法和象征手法,来加强文章感情色彩和美感。
例如,“柳条如同贝壳般,把秋风粘附在身上”,“秋天的气息在城市中弥漫,像慢慢散落的茶香”。
这些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更是增强了文章的独特性和优美性。
二、优美的文学价值1、呈现故都的文化美《故都的秋》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独特视角阐释,展现出了故都秋天的特色和美。
文章体现出故都的文化气息,比如作者所称的“故都”,说明了作者的情感和感受。
同时,通过作者对于景色、气味和光影的描绘,也能够窥见故都的文化品味和价值。
这些因素都使得这篇文章具有了一种深刻的文化色彩和价值。
2、彰显叙事魅力文章也有着很强的叙事魅力。
通过作者细腻的写作,凸显出了秋季的各种美好。
在读者的心里留下的不仅是美好的感受,还有一种怀念和温馨的感觉。
同时,文章的语言流畅、优美,简洁有力,富含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字艺术价值。
总结:《故都的秋》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独特视角阐释,描绘出了故都秋天的独特美感。
故都的秋赏析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篇一1、正确认识文章主线对文章的统率作用:文章的主线统率全文的各个部分。
本文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就是“清、静、悲凉”。
这里的“清”是与“浊”相对立的,是一种清爽、清楚,而不是混混沌沌。
正如文中所写,南方的秋,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它像半开半闭的花,微醺的酒,处于模糊与朦胧之中。
而北国的秋却是味道十足的,清清爽爽的。
“静”是宁静、安静,“悲凉”是人心情在客体上的反射。
文章中各个部分均体现着“清”、“静”、“悲凉”的特点。
如写小院秋景,那小屋是“一椽破屋”,墙是“破壁”,大环境就是冷落的。
再看天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而人的活动是“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还有看那几缕萧疏的秋草。
不久秋味十足,而且于清闲中流露着一缕缕落寞与孤独的伤感。
作者也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种以声写静的方法更突出了小院的寂寞。
这些景物,从声音到色彩到外形,都在显示着全文感情的主旋律──清、静、悲凉。
其它几幅图画也是如此。
但应注意,“清、静、悲凉”虽然是统率全文的,各幅风景图均统一在这感情基调中。
但却不可机械地去分析,五幅图景中哪一景物是在显示清,哪一景物是在显示静,哪一景物是在显示悲凉。
这样去分析课文,往往会走到牵强附会的死胡同之中。
例如分析秋果中的枣树,作者之所以选它,只是因为它在京城人家院落中极为普通,几乎处处都有,而它青中带黄的色彩又与全文情感基调一致,足以代表作者心中的故都秋色。
如果非要找它哪里是清,哪里是静,哪里是悲凉,就太琐细了,也太主观猜测了。
所以,作者笔下的北京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是体现在五幅秋景图形成的总体氛围中的,这三者间又互相包容,互相映衬,清中有静,静中有清,清静中有悲凉,悲凉的外在表现即为清静。
这样去读文章,较易于触摸到作者写作这篇散文时的心境。
2、“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故都的秋》课文赏析《故都的秋》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思考的散文,作者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一、对故都秋天的景色的描绘《故都的秋》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如“秋天的早晨,阳光斜射在庭院中,树叶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影子,鸟雀在树梢上欢快地歌唱着。
”这样的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故都的秋天之中,感受到了秋天的清新和宁静。
同时,作者通过对秋天特有的景物如菊花、槐树等的描绘,使得故都秋天的景色更加鲜明、生动。
二、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的表达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这种情感在文中多次出现,如“在秋天,我总是想起故都的那片天空,那片金黄的稻田,还有那些亲切的人们。
”这样的表达,使得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故都深深的情感纽带,也让人们更加珍惜自己故乡的美好和温暖。
三、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对不同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他特别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如“那片金黄的稻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稻穗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这样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也使得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和创作魅力。
四、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认为,秋天是自然的转折点,是收获和离别的交织,也是生命与死亡的轮回。
这样的思考和感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入人心,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五、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故都的秋》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具表现力。
同时,文章中的情感表达也十分真挚、浓烈。
例如,“我想念那个秋天,想念那片天空,还有那些亲切的人们。
”这样的情感表达使得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整篇文章的情感氛围浓烈、感人肺腑。
故都的秋》课文解读秋天总是美好的,无论在哪里,但北国的秋却特别清、静、悲凉。
这三个短语构成了排比,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作者不远千里赶来北平,只为了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南国的秋当然也有,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时常多雨少风。
一个人夹在城市中,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
那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
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XXX心醉。
本文点明北国之秋的特征,同时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进行对比,表达了对XXX的向往之情。
在南方的秋天,我总是会想起北京的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和潭柘寺。
这些地方都是美丽景色的代表,每个名词短语都像一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让我感到无限向往。
这些皇家园林和名胜古迹构成了“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
然而,当我们阅读下文时,我们会发现,作者所描写的秋天并不是人人向往的地方,而是低矮的破屋和雨后的斜桥。
这引发了我们的疑问:作者写故都的秋天,到底是为了什么?即使在北京皇城人海之中,租一间破屋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也能看到高高的碧绿天空,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子底下,向东数着一丝丝漏下来的阳光,或者在墙上,静静地看着牵牛花的蓝色花朵,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牵牛花最好是蓝色或白色,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不好。
最好在牵牛花下面,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这是作者向我们展示的第一幅故都秋景图。
让我们细细品赏,看看它蕴含了怎样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这幅画的时间是早晨,主体是“一椽破屋”,屋的背景是“XXX”。
作者身处在“XXX”之中,但他的心却游在“名利场”之外。
他租了“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这难道不是一个置功名利禄于不顾,超凡脱俗的隐士?我们再来看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秋景:这里有“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有“日光”,还有“牵牛花(朝荣)的蓝朵”,秋“来得清,来得静”,全无“皇城人海”的喧嚣。
《故都的秋》详解1一、直击题旨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二、探寻思路全文按“总——分——总”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总写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3-12段)从记叙和议论两个方面写古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
记叙方面:根据“清”“静”“悲凉”三个特点逐一描绘古都自然风物。
议论方面:从喻理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13、14段)总括全文,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的无比眷恋之情。
三、质疑问难问: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想想为什么对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独钟?答:作家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和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的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
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他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园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他的审美眼光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
问:“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答: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食无所安。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因此,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情绪。
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动荡风云的投射,写出的是那个时代的感伤与悲凉。
高一下册语文《故都的秋》课文及赏析高一下册语文《故都的秋》课文及赏析《故都的秋》原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第02课故都的秋(第01课时)1.作者作品郁达夫(1896─1945),,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1930年参加。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
2.时代背景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就,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
3.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落蕊()细腻()柘树()椽子()着凉()颓废()鲈鱼()譬如()驯养()萧索()混沌()廿四桥()1.现代作家创造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3.ruǐ;nì;zhè;chuán;zháo;tuí;lú;pì;xùn;xiāo;dùn;niàn1.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喜爱的。
理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故都的秋》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确定第一篇:《故都的秋》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确定《故都的秋》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确定一、《故都的秋》的文本解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郁达夫通过《故都的秋》完美的诊释了这样一种感情。
那么这篇文章所诊释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用的什么手法表达的呢?如想读懂一篇文章,必要先了解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经历以及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所以,我们就先来分析下郁达夫的生活经历以及《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郁达夫,原名郁文,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郁达夫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
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
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这些经历使得郁达夫拥有了更加强烈的情感,这些情感是《故都的秋》的创作源泉。
对于这篇文章的赏析与理解。
我将要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及主旨、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文章句子的赏析等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其中重点在文章的写作特色上。
(一)文章的思想内容及主旨文章《故都的秋》,顾名思义,这篇文章描写的地点是“故都”,描写的景物是“秋”的景色。
从“故都”二字分析,所谓故都,即原来的都城,也就是北平,这篇文章描绘的就是北平的秋,但作者却没有用北平二字,而是用了故都,则更具有感情色彩,饱含了作者深深的眷恋之情,也一下子把题目赋予了情感,而不是空洞洞的概括。
“秋”,即秋天,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古今中外写“秋”之人不在少数,而作者把“故都”这一人文景观与“秋”这一自然景观相结合,却是很少见的。
《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以“清”“静”“悲凉”为题眼的一篇文章,文章用北国的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浅味形成对比。
全文1600多字,运用了40多个秋字来描写秋景非但没使文章枯燥无味反而使文章更加生动,可见郁达夫的写作手法已经出神入化了,本文堪称佳作。
一、诵读提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
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
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二、整体感知1.本文题旨“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
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2.本文结构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
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3.情景交融的特点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
《故都的秋》重难点剖析郁达夫《故都的秋》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深沉的散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然而,每次听完老师们精心准备的公开课,我都有些失望。
老师带领学生去体会故都“清”“静”“悲凉”的特点,通过倾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喇叭花的蓝朵、脚踩槐树落蕊、细看扫帚丝纹等细节去体会其“清”与“静”;通过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秋蝉衰弱的残声、灰沉沉的天色等意象去体会秋的“悲凉”。
这看上去并没有问题,但是这些内容,老师不讲,学生也可以读懂。
文本还有哪些耐人寻味的细节?文字的背后,还有哪些深沉的思想情感?老师没有讲出来,也没有引导学生去思索。
那么这节课就事论事,浮于表面,教师失去了作为师者的指导意义。
著名的教育专家孙绍振先生曾经说道:“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为什么枯燥乏味?主要是因为语文教师难以讲出学生不知道的东西。
课堂要有吸引力,在知识与分析层面上教师与学生应该有落差。
对于文本,如果教师在和讲解上不能出新,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分析都是学生在一般资料上就可以看到的,学生就不会信服你,课也不会上得生动。
”复旦大学教育研究专家陈静静博士在分析学生陷入学习困境的时候讲到:“很多时间被浪费在已有知识的不断重复上,而真正核心的、有难度的、有挑战性的课题则往往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解决。
”对于《故都的秋》,怎样讲才是一节有意义的课?为了真正读懂郁达夫笔下的秋意,我决定去图书室借一本郁达夫的书来读一读。
在去图书馆的路上,我还在担心能不能一下子找到我要的书,可是等我站在书架前,那本《郁达夫精品文集》就立在眼前,与我对语。
原来是天意注定我必须要与大师做一次心灵的相遇。
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之后,对郁达夫的生活经历有了更清晰具体的认识之后,我认为本文的重点可以确定为以下三点:01读懂北方秋枣图曾经,我也是咬文嚼字,绞尽脑汁,强行要给第秋枣图贴上“清”“静”“悲凉”的标签,如:因为作者关注了枣子的细微变化,说明他清闲、宁静;因为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起来了,所以萧瑟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