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试题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74.50 KB
  • 文档页数:4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教育概念: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对“教育”定义的理解:

首先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做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

最后,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形态

(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撞门的教育人员、机构以及与性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有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合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原始教育,指教育产生的最初阶段,或者说原始社会最初阶段的教育。

特点:

1. 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 教育的社会性与无阶级性。

3. 教育内容和形式贫乏而简单。

4. 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

特点:

1、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实践对立,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

4、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5、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现代教育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

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学校教育的普及性。

3、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

4、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授课制。

5、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学记》——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1)、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2)、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3)、1803年,康德的《康德论教育》。

•(4)、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著作是《普通教育学》(1806)。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教师中心

教材中心(社会间接经验为中心)

课堂中心

1、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

3、实用主义教育学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5、批判教育学

1、实验教育学

用自然科学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代表性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1916)、《经验与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1938)。

基本观点:

•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

•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

•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第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评价:

•杜威认识到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社会之间的联系,把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结合;

•他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突出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发现知识,获得直接经验,突出学生直接经验对其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不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杜威是“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儿童中心

•个人直接经验为中心

•活动中心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第五,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制约。

•第六,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