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协商民主的调查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8
龙源期刊网
大学生协商民主的调查研究
作者:都晓琴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1期
[摘要]在当今大学里,大学生参与评选助学金、奖学金的现象相当普遍。但是,有关评选的公平、公开、公正问题,成了许多学生抱怨乃至担忧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民主生活所做的一份问卷调查,在对协商民主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协商民主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民主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阐述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还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协商民主 公共事务 决策资料 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221-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协商民主开始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作为一种民主体制,协商民主强调理性参与,强调公共决策过程应该充分考虑普通民众的意见、建议。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式的协商民主也处于不断发展阶段。而作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校,协商民主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在当今大学里,大学生参与评选助学金、奖学金的现象相当普遍。但是,有关评选的公平、公开、公正问题,成了大部分学生所抱怨乃至担忧的一个问题。
一、协商民主的内涵
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又译为商议性民主。关于协商民主,有着许多不同的观点,但人们通常比较能够接受的一种观点是:“协商民主指的是自由平等的公民,基于权利和理性,在一种由民主宪法规范的权力相互制约的政治共同体中,通过对话、讨论、辩论等过程,形成合法决策的民主形式。”协商民主是对之前的精英民主或代议制民主的一种超越。持精英民主观点的人认为,在高度专业化的政治领域中,公民只能有限地参与,只要限定在通过定期投票选举合适的领导者来处理公共事务即可,其余的可以完全授权给专家或者精英,民众不需要过问。如果政治精英们表现不理想的话,民众可以通过定期选举将他们撤换下来,那样就达到监督制衡与避免权力由少数人占有的目的。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竞选争逐政治精英,那么有能力的人,就可以成为决策者,为社会的整体利益尽力。持协商民主的观点的人认为,公民不仅应该实质上成为民主政治的主体,也应该获得公共事务的相关信息,并且通过可以接受的程序来讨论公共事务。公民对于公共政策的推动、评估与决策,必须有实质性的影响能力,而不是仅仅委任他们投票所选出的民意代表来执行。
二、大学生协商民主调查结果
调查课题:大学生协商民主现状
调查对象:某高校的100名大学生 龙源期刊网
调查内容:关于大学生参与班级奖学金、助学金评选的公平、公正、公开等内容。
调查结果:
1.在班上担任班干部的学生:31%;没有担任班干部的学生:69%。
2.能够积极参与班级奖学金、助学金评选的学生:75%;不会参与班级奖学金、助学金评选的学生:25%。
3.在参与评选助学金、奖学金之前,特别关注评选细则规定等信息的学生:33%;对评选细则规定等信息随便了解一点的学生:45%;不关注评选细则规定等信息的学生:22%。
4.对于班级的奖学金、助学金评选,能够理性参与的学生:70%;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25%;随大流的学生:5%。
5.在班级的奖学金、助学金评选中,是作为平等参与主体参加的学生:78%;不是作为平等参与主体参加的学生:22%。
6.对于班级的奖学金、助学金评选,能够积极发言的学生:32%;不能够积极发言的学生:68%。
7.在班级的奖学金、助学金评选中,有平等发言机会的学生:72%;没有平等发言机会的学生:28%。
8.对于班级的奖学金、助学金评选,认为决策程序是公平、规范的学生:80%;否认决策程序是公平、规范的学生:20%。
9.在班级的奖学金、助学金评选中,代表公共利益的学生:72%;代表自己利益的学生:24%;代表与自己关系很好的朋友的利益的学生:3%;代表班干部的利益的学生:1%。
10.对于班级的奖学金、助学金评选,对于某学生所在班级的决策方法,采取记名投票的:10%;采取不记名投票的:82%;进行举手表决的:3%。
11.对于某学生所在班的奖学金、助学金评选中,会进行公开讨论和交流的:77%;不会进行公开讨论和交流的:23%。
12.对于某学生所在班的奖学金、助学金评选中,认为会更加注重普通民众意见的:74%;认为会更加注重班干部意见的:11%;认为会更加注重利益相关者意见的:15%。
13.对于班级的奖学金、助学金评选,认为班上的利益相关者会优先的学生:4%;认为班上的利益相关者应当回避的学生:30%;认为班上的利益相关者照常参与的学生:66%。 龙源期刊网
14.对于某学生所在班的奖学金、助学金评选,认为民主氛围应该是宽容的:22%;认为民主氛围应该是理解的:12%;认为民主氛围应该是对话的:25%;认为民主氛围应该是倾听的:10%;认为民主氛围应该是理性的:31%。
15.在班级的助学金、奖学金评选中,认为该班的唱票过程应该公开进行的:85%;认为该班的唱票过程是班干部私下进行的:10%;觉得该班的唱票过程应该是院领导、辅导员与班干部商量决定的:5%。
16.在某学生所在班的奖学金、助学金评选中,认为能达成协商共识的:76%;认为不能达成协商共识的:24%。
17.在班级奖学金、助学金评选中,认为协商结果具有公正性的:72%;认为协商结果不具公正性的:21%;认为协商结果不完全具有公正性的:7%。
18.在某学生所在班的助学金、奖学金评选中,对于班级的协商结果,认为会如实反映到领导干部那去的:72%;认为班干部有可能私下改动的:5%;对于班级协商结果不管不问的:23%。
总结:通过该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在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之前,有一部分学生对评选的一些规则、制度等信息关注度不是很高。在大学生中,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只是很少一部分,而那些未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往往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很低,有一些人即使参与了,也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并不理性。在参与过程中,虽然能够作为平等主体,但是能积极发言的学生比较少。虽然有大部分人能够切实代表公共利益,但还是有一部分人会代表自身的利益,更有一些利益相关者不仅不会回避,还会照常参加,甚至会优先。对于公共事务讨论的结果,通常会达成共识,但是结果的公开性还有待于加强。
三、当代大学生协商民主出现的问题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当今大学里,大学生参与评选助学金、奖学金的现象相当普遍,在评选的过程中也能够展现出一定的协商民主。但是,有关评选的公平、公开、公正问题,仍然是现在大部分大学生所抱怨乃至担忧的一个问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制度设计的难题
协商民主尊重程序,并将程序看作决策获得合法性的规范性要求。理想的协商程序目的在于提供公民自由平等参与协商的条件。但是将这种理想要求应用于制度设计领域产生了可行性问题。程序的合法性问题在制度中不尽合理,大学生在公共事务的决策中对制度等细则的规定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一些公共的制度细则缺乏公平、民主,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容易使人趁机钻制度的空子,从而损坏其他人的合法利益。例如调查中,少数利益相关者就忽视了制度的合法性问题,没有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来确定参评人员。 龙源期刊网
(二)政治不平等的制约
协商民主往往需要基于能力的平等,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以及民主程序的不完善,所有公民未必都有能力参与协商,即存在所谓的“政治贫困”。尽管协商民主要求努力形成权力与资源平等分配的政治机制,但是弱势群体存在的不可避免性表明协商民主难以获得理想的政治平等的条件。
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中,虽然有大部分的人能够拥有平等的发言机会,能够积极参与公开性的讨论,采取理性的态度来参与此类公共事务的决策。但是,也有一部分人缺失了作为平等主体参与的权利,即使参与也无法拥有平等的发言机会。
(三)参与意识低
协商民主需要广大民众的普遍参与,以此来提高协商的力度及其效率。但是在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特别低,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例如调查中显示,有些学生认为助学金的评选涉及不到自身的利益,就不想参与此类公共事务的决策,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觉得这是班主任、班干部以及其他人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四)利益取向问题
通过上述调查也可以看出,在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中,有大部分学生能够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会更加注重普通民众的意见,严格按照程序办事。然而,也有一些人往往会代表自身的利益、与自己关系很好的朋友的利益或者班干部的利益,使得决策过程缺乏相应的民主。并且,在决策过程中,很多利益相关者不但不会回避,还会照常参加,有个别的人竟然还优先参与。这都给大学生进行正常的民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五)缺乏有效的反馈和监督机制
由于缺乏具体的制度保障,公众在参与公共事务的协商过程中,一般都很难就协商结果及其落实情况得到及时反馈,也很难主动地进行有效的监督。通过调查,尽管班干部会就一些学生反映强烈的问题的决策结果以及实施情况向学生主动反馈,并接受学生监督,但这大都是一些引起了大家强烈反应的事务,而且,这种反馈和监督一般都只是班干部的主动承诺,还没有形成强制性的制度规范。因此,在公共事务的协商过程中,公众的意见往往得不到合理的回应,协商结果往往不是决策的依据,协商与决策各行其是。这种缺乏有效反馈和民众监督的协商往往使协商民主的应有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六)传统好人政治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传统好人政治是人治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具有较强的理想化色彩,而且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和缺陷。它奉行无为而治,不能坚持原则、主持公道和明断是非,从根本上背叛和破坏了基本的政治伦理。在传统好人政治的影响下,协商主体的公共精神很难达到协商的要求。通过调查,在班级的助学金评选过程中,有些大学生扮演传统好人的角色,对与自身利益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公共事务采取相互推诿、随波逐流、隐瞒观点的态度,不公开、明确、直接地表达偏好和意见。有些班干部由于受到利益相关者的优待,往往会充当传统好人的角色,不能够按照制度规定严格办事,采取消极隐瞒的态度,从而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四、当代大学生在协商民主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的民主生活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之多的问题,究其原因,无非是受以下几个条件的制约:
(一)协商主体地位和力量的不平等
在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中,由于部分主体担任重要班干部,必然会负责协商的过程及其结果,这就使得未担任干部的大学生处于不公平的地位,无法有平等的协商能力和有效地参与公共生活。他们在不能有效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情况下,只能被动地默认其他民众协商的结果。由此就会出现许多大学生认为协商结果不公正,导致协商的效率低下。比如,在班级的公共事务讨论中,班干部总是比普通同学对评选的要求、条件等了解得更为清楚,在此基础上,班干部对于参评就会拥有更多的好处,而相对于普通同学来说,这显然是不公平的。由此,必然会导致协商的不公正,也会影响到协商的效率。
(二)大学生参与诱因的差异性
学校也是一个多元的小社会,也有着多元主体,多元主体意味着不同的偏好、信仰和利益要求,由此而刺激产生了多元的参与诱因。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实践表明,没有参与诱因的学生,即使鼓励他们参与协商,由于准协商结果与其自身利益不是休戚相关,即他们并非是利益相关者,他们也可能对协商抱着政治冷漠的态度,达不到应有的目的;相反,那些可以直接从准协商结果上获利的学生,有强烈的诱因参与公共协商,他们在协商的过程中会尽力使协商的结果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所以,大学生不同参与诱因下的协商结果具有利益上的偏差。
(三)大学生参与制度不完善
如今,协商民主虽然成为时代的共识,也在大学生的民主生活中展现很多,但具体实践尝试有限,因为协商制度蕴含的平等和正义的要求与学校的复杂性、主体的多元性相冲突,需要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此外,协商民主的协商时间的约束也加剧了协商民主面临的此种困境。为了让学生广泛参与政治协商,那么势必要对大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广泛和长期的协商。贻误决策时机,增大决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