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515.98 KB
- 文档页数:2
静脉留置针单手置管法在院前急救转运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5-08-12T10:29:50.0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作者:罗瑞琼吴玲李卿[导读] 留置针单手置管法能够提高院前危重患者留置针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罗瑞琼吴玲李卿(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350003)【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单手置管法在院前急救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237例院前危重患者转运中进行留置针穿刺,对照组118例采用传统双手置管法,观察组119例次采用单手置管法,并对其一次穿刺成功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在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留置针单手置管法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双手置管法。
结论留置针单手置管法能够提高院前危重患者留置针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单手置管法;院前急救;转运【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341-02院前急救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病人在到达医院之前进行的紧急救护,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监护转运至医院的过程。
可见,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工作,对维护病人生命,减少医院前期病人的伤残率和死亡率非常重要,而转运过程往往是在车上,然而院前急救工作中最常见的就是开通静脉通道进行输液处理以维持患者必要的生命体征。
值得注意的是,车上的紧急输液,往往由于其颠簸等原因造成穿刺的不成功[1]。
静脉穿刺的成功率直接影响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治疗,穿刺失败延误抢救时机,增加护士工作压力,降低卫生应急体系的公信度,严重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给医院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加剧当今社会紧张的医患关系。
据相关文献报道,院前急救病人静脉穿刺总成功率为97.65%,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9.46%;危重病人静脉穿刺总成功率为76.53%,一次穿刺成功率为61.98%[2]。
为此,我科在院前急救中改进静脉留置针的置管方法,以单手置管法取代传统双手置管法,取得了明显效果。
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在婴幼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谢雪霞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4(000)028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方法:将200例进行四肢静脉留置针的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用双手退针和单手退针方法送管,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
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3%,对照组82%。
试验组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试验组小儿静脉单手留置针送管方法有利于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总页数】2页(P153-153,155)
【作者】谢雪霞
【作者单位】611700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人民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在儿科急诊室抢救中的应用 [J], 刘艳娟;赵丽
2.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J], 吴清芬;沈亦红;幸敏丽
3.单手送管法在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 [J], 吴赞芳;后梦吟
4.改良单手送管法在难穿刺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 [J], 颜红;王春英;张蓓蕾;顾庆香;杨玉艳;周春艳
5.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应用单手送管法的效果分析 [J], 郭慧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Y型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在小儿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中图分类号】R473.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关健词】Y型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在临床治疗中静脉留置针因其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不易穿破血管能在静脉内留置。
护理人员在臨床中要让患儿接受安全完善的留置针,充分发挥其优点,提高置管成功率,使其显得尤为重要。
在临床应用中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而送管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大大影响了留置针置管成功率,我们芮城县人民医院儿科长期应用Y型静脉留置针过程中,利用其针座与延长管成Y型特点,对送管手法进行了总结。
1.临床资料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们儿科共用Y型静脉留置针480例,其中:新生儿60例,1岁内患儿138例,1岁--10岁患儿282例,输液期间液滴点畅通,留置时间最短1天,最长5天,平均以3天为多。
2、方法2.1材料准备统一选用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BDY型静脉留置针24G、26G无菌透明贴膜胶布。
2.2血管准备:尽可能以不妨碍患儿活动,便于治疗和护理,保证输液通畅为原则,一般选择头皮正中静脉、颞浅静脉、手背静脉等,比较粗直、富有弹性的,卧位不易受压劈开静脉瓣且较清晰,易于固定的静脉。
2.3操作方法:做好一切输液穿刺前的准备工作,检查留置针的包装是否完好、期限、核对型号后,从包装袋中取出留置针,旋紧肝素帽和端帽。
输液器的针头刺入肝素帽内固定好,选择静脉、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去除留置针护针套,旋转针心松动外套管,排气并检查留置针是否畅通。
将延长管起点Y型分叉转向右边,与蝶形持针柄同侧,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沿静脉走向再进1 mm -2mm,左手保持原状不动,右手拇指顶住。
Y型分叉处向前送管。
同时食指顶住蝶形持针柄的上端,中指紧靠持针柄的右侧,防止针芯右偏,对血管造成损伤,向后退针芯,将针芯前段退至导管内少许,待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后,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见点滴通畅后抽出针芯。
• 管理·教育·教学 •2972 研究结果两组学生解剖实验课考试成绩,见表1。
用两组成绩均数比较的t 检验,由表1算得t =2.795 >t 0.01=2.68,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课考试成绩的差异显著。
3 讨 论速写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形式引入解剖实验课的教学中,对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有以下作用:①可以更大程度地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速写在教学中作为一种“媒介”能促使学生更专注更细致地观察标本,并且是按照课时目标的要求去观察,以求自己绘出的图画更真实、更漂亮。
这种形式更能调动学习者主动地、有意地把注意指向观察对象,在描绘的过程中还要不断通过对标本的观察来修正图画中的错误。
②可以使学习者形成鲜明的、稳定的、完整的记忆表象。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速写形式的引入,使学生在观察和描绘之间不断地转换和重复,不断地修正自己在观察和绘图中出现的偏差,这样使“刺激-反应的联结”得到更大程度的“强化”,这种强化可以使短时形象记忆输送到长时形象记忆中,把知觉层面上的映像转化为记忆层面的鲜明的、稳定的、完整的记忆表象。
不难看出这种形式对于人体的形态、结构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③可以激发记忆的重现。
学习者在观察标本和绘图的过程中形成两种形式的记忆,一种是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标本的形象记忆,另一种是通过绘制标本的图形所获得的运动记忆,这两种关于标本的记忆,在标本的形态、结构的重现时可以互相激发,相互联想,从而在以后的考试和临床应用中能提高观察对象的重现率。
④可以提高识记效率。
在实验课中,教师按照课时目标中的重点内容提出绘图的具体的要求,以绘图的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种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其识记效率比只看不动的学习形式会有明显的提高。
让学生用简单快捷的速写方法在解剖实验课中,按教师的要求边观察标本边把所观察的器官、结构如实地描绘成图画,这种方式就好像跳高的横杆,要想越过这个“横杆”,学生就必须主动认真地观察标本,细心地绘画,在此过程中把所看到的标本、所处的情境深刻地保留在记忆中,在以后的考试和应用中这些记忆会得到较完整清晰的重现,这就是实验组的实验课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的主要原因。
静脉留置针单手穿刺术在儿科病房的应用静脉留置针单手穿刺术是在十几年临床护理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深入研究得出的一种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它尤其适合于小儿静脉穿刺。
由于年龄小,很多患儿的手脚大小和成人的大拇指差不多,所以在静脉穿刺过程中能够让护士抓握的手脚的面积很有限,经常只能抓握孩子手脚的边缘或手指脚趾,极易滑脱;再加上孩子往往不能顺利配合护士进行静脉穿刺,这大大增加了操作的难度。
一般的静脉穿刺术往往需要两名及以上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再加上家长的协助,孩子被完全控制,此时患儿身体所受的痛苦及心灵遭受的创伤是无法形容和比拟的,同时也使得我们护士在患儿心目中的形象变得非常恐怖。
一些家长甚至以此为招牌,要求孩子答应某些条件,这显然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也不利。
标签: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儿科静脉留置针单手穿刺术大大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减少了护患矛盾,优化了各个操作环节,节省了人力资源,从而提高了护士形象[1-3],增加了家长对护士的信任度;护士为患儿提供了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提升了医院的形象。
标签:静脉留置针,单手穿刺术,减轻疼痛,提高临床护理应用技术1方法我科2015年1月~2月共收治年龄在4月~3岁的患儿227例,分成两组进行统计,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其中112例患儿为实验组采用静脉留置针单手穿刺术;115例患儿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术。
统计结果包括:①未哭闹;②轻微哭闹;③强烈哭闹伴反抗。
2结果见表1。
分析如下:实验组52例患儿未哭闹,55例患儿有轻微的哭闹,5例患儿强烈哭闹;对照组1例患儿未哭闹,5例患儿轻微哭闹,109例患儿强烈哭闹伴反抗。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5名强烈哭闹伴反抗的患儿,有3例是在门诊连续几天接收肌肉注射,对护理操作已经产生恐惧心理,短时間内无法恢复正常心理承受能力。
由此得出结论:静脉留置针单手穿刺术的护理技术明显优于常规的静脉穿刺术,对患儿的不良刺激明显减低,临床护理效果满意。
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在儿科的应用及体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既能减少患儿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又能有效的保持静脉通畅,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得到患儿家属及护理工作者的青睐。
近年来在我国临床护理工作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因小儿好动、不易合作,血管较细、弯曲较多等原因,造成穿刺难度大易失败。
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我科逐渐摸索出一种新的留置针穿刺送管方法,现将操作方法及体会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采用BD公司生产IntimaⅡ24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无菌透明敷贴等。
1.2血管的选择选择粗、直、有弹性、血流量相对丰富、位置易固定的血管进行穿刺。
对于较小患儿可将头皮正中或颞部静脉作为首选,因为易于固定,且不影响患儿活动。
较大患儿可选用手背、足背血管,但应避开关节处。
1.3皮肤准备若选择的是头皮静脉需先剃去血管周围的头发,范围以超出无菌透明敷贴为宜,穿刺部位皮肤消毒需以穿刺为中心直径>8cm。
1.4操作方法选择好患儿的穿刺部位,向家长解释清楚,指导并请家长协助固定肢体,取卧位或坐位。
将连接好输液装置的头皮针插入肝素帽中,排尽气体,扎止血带,按规范消毒穿刺点的皮肤。
然后旋转针芯松动外套管,把留置针的Y型软管座转到右侧蝶翼下方。
护士左手紧靠操作台面,固定好患儿肢体或头部,绷紧穿刺点皮肤,右手握住蝶翼,以15°~20°角度在血管上方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5°~10°,将穿刺针再推进1~2mm左右确保外套管也进入血管内,用右手的食指指腹抵住蝶翼的前端,向后用力使针芯回退到外套管内2~3mm,然后拇指和食指捏住留置针Y型软管座平行缓慢地向前推送入血管,送至适当的长度后,左手拇指固定软管座,患儿肢体不放开,右手将针芯抽出,松开止血带,确认输液通畅后,用无菌透明敷帖盖住穿刺部位,再用长胶布整圈固定住肢体或头部,注意松紧适度,并标明留置时间。
小儿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在小儿静脉穿刺中的可行性、适用性和必然性。
方法:400例患儿接受穿刺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0例采用单手送管,试验组200例采用双手送管,并对其穿刺成功率进行分析。
同时调查四个科室儿科护士使用两种方法的比较。
结果:留置针单手送管法的成功率远远大于双手送管法,同时,证明留置针单手送管法更满足于儿科护士实践操作的需要。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穿刺1背景资料静脉输液是治疗儿科疾病的常用方法,但儿科静脉穿刺一直是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点[1]。
传统的金属头皮针,不能有效地保证补液用药的需要,直接影响正常工作的进行。
反复多次的静脉穿刺,既造成患儿的痛苦,又易使浅表静脉受到破坏,使以后的静脉穿刺更加困难,同时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静脉留置针的普及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2]。
临床中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时,需双手操作送软管,具体操作:右手固定针翼,左手持针座送软管,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然后拔出针芯,这种方法适用于配合操作的患儿[3]。
但当护士单独值班时,若患儿哭闹,不配合,双手操作法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常会因无法固定穿刺部位,导致穿刺失败,降低穿刺成功率[4]。
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与工作效率,临床中,我们采用单手送管法,大大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5]。
2单手送管穿刺法[6]~[7]2.1材料美国BD公司生产的Y型套管留置针。
2.2血管选择选择直而粗、柔软和富有弹性的静脉,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压脉带,按常规进行局部皮肤消毒,待干。
2.3穿刺方法取出留置针,连接输液器头皮针,排净空气;转动针芯,松动外套管,松动时避免上下拉动,以免损伤导管,使套管在上,针翼在下,取下针尖保护套;左手固定穿刺部位,拇指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上食指在下捏住导管座和针翼部分,穿刺点在消毒范围内1/2或2/3处以15~30°角进针直刺静脉。
穿刺角度较头皮钢针稍高,避免角度过低损伤导管及静脉外膜;进针速度宜慢,以免刺破血管,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将穿刺针推进0.2cm-0.5cm,左手不动,右手拇指指腹顶住外套管针座,食指协助,向血管内送软管(如果遇见穿刺难度大的患儿,见回血后,无法确定确切位置时,操作方法又有所不同,可将右手中指指腹顶住针心的针翼,但不向后用力,而是右手拇指拇指指腹顶住外套管针座,食指协助。
单手送管法在儿科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重要性摘要】目的:探讨单手送管法在儿科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重要性。
方法:将我科360例接受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的介绍。
结果:大大提高儿科护士工作效率及成功率。
结论:在儿科单手送管法在儿科静脉留置针穿刺中优于以往的双手送管法【关键词】单手送管法;静脉留置针;穿刺;儿科【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3-0176-02静脉输液是治疗及用药的主要手段之一,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基本护理操作。
随着静脉留置针的普及应用,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既保护了血管又减少了护患之间的矛盾。
保证了静脉输液及急抢救病人的及时性。
但由于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较普通的穿刺针穿刺难度高。
如果按以往的双手穿刺送管法,容易造成血管机械性损伤和穿刺失败。
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是儿科护士的一个难点。
自2013年我科开始实行单手送管法,期间我们还做了品管圈以提高我科新进护士的技术水平,现在将方法介绍一下: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13年5月开始实行单手送管法,此方法普及所有住院患儿尤其是存在急救隐患的患儿,如高热惊厥,急性喉炎,手足口病(重型)等。
我科自5月至8月之间给予静脉留置针患儿共360例,其中夜间住院患儿有87人次。
我科夜班只有一位值班者,所以单手送管显得尤为重要。
1.2 材料美国BD公司生产的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型号通常选18~24,3M敷贴(HP),0.5%碘伏,消毒棉签,止血带,电动剃头器,胶布。
1.3 静脉选择均选择粗且直的静脉,如手背静脉,桡静脉,足背静脉,肘正中静脉,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大隐静脉。
但要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由远端向近端穿刺,避开关节和静脉瓣。
1.4 操作方法1.4.1选择好静脉穿刺部位(老年、长期卧床、手术病人避免下肢浅静脉穿刺)1.4.2扎止血带松紧适宜,嘱病人握拳。
1.4.3消毒皮肤,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8×10cm范围1.4.4穿刺:正确取出静脉留置针,左右旋转针芯;连接头皮针,去除护针帽、排气;绷紧皮肤,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针,以15~30°角度在血管上方直刺血管进针,见回血后,压低进针角度再进少许后将针芯退出0.2~0.3cm,左手不动,右手拇指顶住Y型管针座向前用力送套管,同时右手食指把住针翼向后退出钢针,此时继续向前送套管,这时将外套管顺静脉方向推进,直至套管全部送入血管;抽出针芯;以穿刺点为中心无张力落下透明敷贴,边按压边揭除边框;在贴膜标签上注明日期、时间和操作者工号,将留置针延长管U型固定于贴膜上;胶布竖向固定头皮针于肝素帽上。
单手送管在儿科静脉Y型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目的探究Y型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在儿科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400例患儿(2014年1月~2014年6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患儿200例。
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双手送管法进行送管,治疗组患儿采用单手送管法进行送管,对比2组患儿的成功率。
结果单手送管法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双手送管法。
治疗组患儿采取单手送管法进行送管,其穿刺成功例数为185例(92.50%),对照组患儿采取双手送管法进行送管,其穿刺成功例数为142例(7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静脉留置针时,采取单手送管法进行送管,不但提高了留置针穿刺成功率,而且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特别适用于晚夜班护士单独值班时及重病人抢救时的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Y型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双手送管法;儿科;应用效果静脉输液是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救用药及供给营养的重要途径[1],静脉留置针因其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方便临床用药及抢救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兒科临床工作中,但是由于小儿不配合,静脉纤细等因素造成置管的成功率低。
为了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随机对我科2014年1月---2014年6月的住院的200例患儿采取了单手送管法进行送管,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4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8例,女152例,年龄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BD公司生产的Y型24G正压静脉留置针及配套延长管,3M医用敷贴及弹力绷带;操作者均从事儿科护理工作5年以上,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操作前已向患儿家属做好解释,取得配合,并将留置针、延长管及备有0.9%氯化钠溶液的5ml注射器连接妥当,选好血管后常规消毒。
1.2.1 对照组采取双手送管法进行留置针静脉穿刺,具体措施如下:操作者用拇指以及食指握住留置针的软管座[2],旋转松动后取下针尖保护套,让护理人员或患儿家属固定住患儿,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拿着针翼,采用15度~30度的方向刺进患儿静脉中,等到回血之后降低角度[3],继续进针,大约在0.2厘米左右,针芯停止向前,右手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左手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内,轻抽注射器回血通畅,再缓慢推回回血,妥善固定,最后连接输液器。
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在儿科的应用体会【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儿科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是一种先进的输液材料,具有减少穿刺的次数,刺激少,减少患儿的痛苦,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并且大大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和家属的满意度,而且穿刺部位选择余地大,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儿科。
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穿刺时患儿哭闹躁动,不配合,不易固定,通常需要两人合作,否则易导致穿刺失败。
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工作效率,已成为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临床问题。
我科自2009年6月份开展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以来,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和工作效率。
现将此操作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我科自2009年6月份至2011年6月份,采用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共计1500例,成功1436例,成功率为95.7%,年龄为20 min-4岁患儿,穿刺部位为:头部、四肢及腋下。
留置时间为5~7 d。
2 物品与方法2.1 物品美国BD公司生产的密闭式静脉留置针,3 m敷贴,型号通常选择22 24 g。
2.2 向患儿及家属告知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目的,作用,优点和注意事项,取得患儿和家属的配合。
2.3 血管的选择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避开关节和静脉瓣的血管进行穿刺。
可以选择头皮、手背和足背的血管。
但要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由远端向近端穿刺。
一般来说,能选上肢,不选下肢,因远端血管血液回流慢,易导致静脉炎。
2.4 消毒皮肤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若选择头皮静脉进行穿刺时需先剃去穿刺部位的头发,范围以超出3 m敷贴为宜,穿刺部位皮肤常规消毒两遍待干,面积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大于8 cm。
2.5 穿刺取出静脉留置针,连接输液器头皮针,排尽空气后,旋紧肝素帽,转动针芯,松动外套管,以消除套管与针芯的粘连[1],松动时避免上下拉动,以免损伤外套管,将Y形管针座旋至右手拇指上方,取下针帽,检查产品的完整性及针头斜面有无倒钩,导管边缘是否光滑。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第19卷第49期81投稿邮箱:sjzxyx88@Y 型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在无陪护新生儿中的应用韩新娥(吕梁市人民医院,山西 吕梁)摘要:目的 探究在无陪护新生儿中给予Y 型留置针单手送管法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8例无陪护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基础组与研究组,每组均为74例无陪护新生儿。
给予基础组无陪护新生儿行双手送管法进行送管,给予研究组无陪护新生儿行单手送管法进行送管。
分析探究两组的成功率。
结果 行不同送管法后,研究组无陪护新生儿穿刺成功例数高于基础组无陪护新生儿,同时,研究组无陪护新生儿在穿刺过程中送管打折、穿刺时外套管扭曲、穿破血管情况均低于基础组无陪护新生儿,两组数据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无陪护新生儿中给予在静脉Y 型留置针时,行单手送管法进行送管,穿刺成功率十分显著,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治疗效果。
关键词:Y 型留置针;单手送管法;无陪护新生儿;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49.048本文引用格式:韩新娥.Y 型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在无陪护新生儿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9):81,88.0 引言静脉输液是无陪护新生儿治疗的重要手段,静脉留置针具有对血管刺激小等优势,临床广泛应用的是静脉Y 型留置针[1]。
本文探究在无陪护新生儿中给予Y 型留置针单手送管法的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随机选取本科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8例无陪护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基础组与研究组,每组均为74例无陪护新生儿。
基础组无陪护新生儿中,男性无陪护新生儿60例,女性无陪护新生儿14例;出生0.5h 至28d。
研究组无陪护新生儿中,男性无陪护新生儿54例,女性无陪护新生儿20例;出生0.5h 至2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