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案例3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差异案例6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差异案例 (1) Mike Burgess(布格斯)是来自德州的一位项目经理,主管印尼的一支多元文化团队。
周五早上开会时,要求其团队成员9点到会。
然而,直到9点20分,6位印尼成员中的最后3人才露面,而且每人带来3名不速之客。
本来会议已晚开半小时,但迈克还得重新布置会场,以安排这9名额外与会者就座。
尽管会议协调员另外搬来9把椅子,迈克注意到4位日方成员还是调整了座位以便4人能坐到一起。
然后大家都坐等印尼方的高级成员布迪先生来做会议开场白。
当他终于到场时,却又将原定5分钟的讲话拖长到10分钟,结果9点钟的会议到9点45分才正式开始。
迈克宣布了会议议程并邀请各位提问。
令他惊讶的是,无人愿意首先提问。
这时他才意识到应先请布迪先生发言。
果然,布迪先生讲话之后,他的团队成员才一一开口。
起初,迈克还能较好控制讨论,但他很快发现印尼成员私下开起小会,迈克对此感到很气恼。
通常,他希望会议应集中精力商讨团队的发展目标及其最终结果。
讨论进行到一半时,迈克与美方技术总监罗伯特产生分歧。
两人之间的激烈争执,使来自印尼和日本的团队成员颇感吃惊。
10点30分,印尼与日本的团队成员气愤地提出休息。
休息期间,印尼的团队成员对迈克只准备咖啡而没有提供点心的做法表示惊讶。
奇怪的是,迈克已在印尼工作数月,竟没有注意到这个最基本的印尼习俗。
重开会议之后,迈克想以一项表决结束会议。
迈克已开始与美方成员一起准备就他们长期讨论的议程进行民主表决,但他还是希望日本的团队领导能投赞同票。
但这位日本领导请求给他一周时间以便他与东京总部协商,结果使迈克的项目日程不得不推后一周。
这令迈克很灰心。
但这位日本的团队领导却认为这是报复迈克让他难过的好机会,他当面质问迈克为什么他们二人同在一间办公室,两人相距不过25英尺,却只是一个劲地给他发送电子邮件,而不亲自找他面谈。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差异案例 (2)有一座桥,连接着希望一辉煌;有一种爱,化解了矛盾与战争。
从三个方面分析案例1.What cultural difference is reflected in this case?2.What behaviors of each party cause the clash?3.What might be done for each party to avoid the clash?例如:case 1 A Danish Woman in New York Step 1. 这个案例反应了实现有效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障碍:assuming similarity instead of difference(假定一致性)。
Step 2. In this case, the Danish woman assumes that her behavior of leaving the baby alone, which is common in Denmark, is also appropriate in New York.Step 3.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 the Danish woman should learn more about American culture and adjust his behaviors accordingly.Case 2 中国女教师与外国女教师的冲突1. 这个案例反应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Li Hong comes from a collectivist culture which emphasizes deference paid to people older than oneself and modestydisplayed on the part of the young. Maggy comes from an individualistic culture which values assertiveness and free expression of feelings.2.3.Case 3Susan Wood, a young American mother of a four-year-old boy, came to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She wrote a letter to her parents for help. Dear Dad and Mom,I don’t feel happy in China. I am scared by how the Chinese treat Tommy. Tommy is already four years old. Whenever I take him outside, a lot of Chinese whom I don’t know would fondle him, touching, patting, hugging or even kissing him. It seems that the Chinese are treating Tommy as a pet. I think they are very rude. What should I do?Best wishes,Susan1.This case reflects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one stuff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跨文化交际民族中心主义案例跨文化交际中的民族中心主义案例有很多,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王兰在美国留学时所遇到的情况。
王兰在中国接受教育时,习惯了老师严肃、庄重、言谈举止中带有教师的尊严的形象。
然而,在美国,她的老师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
老师上课时也很少自己讲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作报告。
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
王兰对这种教学方式感到非常不适应,她认为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对老师的尊重,而且过于放任学生的自由讨论,可能会导致课堂纪律的失控。
同时,她也感到她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
这个案例中,王兰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导致了她的误解和困惑。
她把中国的文化规范误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因此她无法理解和接受美国的教育方式和文化。
这表明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案例是关于一位在中国教书的美国教师。
这位教师因为在课堂上使用了一种被认为是不恰当的语言而被学生投诉。
具体来说,这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些被学生认为是冒犯性的词汇,这导致了学生对她的不满和投诉。
这个案例涉及到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问题。
由于这位美国教师使用的语言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可能是不熟悉的,这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误解或不安。
同时,学生可能将这种语言使用视为冒犯或不尊重,这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规范的差异。
这个案例也表明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高度的敏感性和尊重。
教师需要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关系,以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所教授的内容。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中的民族中心主义案例表明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什么两样。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并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沟通技巧培训案例3篇案例一:有效的非语言沟通技巧在一家跨国公司的年度会议上,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员工聚集在一起。
在这样的跨文化环境中,有效的非语言沟通技巧变得尤为重要。
在会议期间,我们请来了专业的沟通专家,为员工们进行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培训。
首先,专家向员工们介绍了身体语言的重要性。
通过合适的姿势、手势和表情,我们可以传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从而增进与他人的理解和共鸣。
专家通过示范和练习,指导员工如何运用姿势和表情来增强沟通效果。
其次,专家强调了目光交流的重要性。
眼神交流可以传递出诚意、关注和尊重,是建立信任和互动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践练习,员工们学会了如何通过目光交流来建立连接和共鸣。
最后,专家提到了声音和语调的影响。
合适的语速、音量和语调可以传达出情感、重点和表达方式。
通过一系列的声音训练,员工们学会了如何调节声音和语调,使其更加清晰和具有感染力。
通过这次培训,员工们深刻认识到非语言沟通技巧的重要性。
他们从中受益匪浅,不仅在工作中的团队合作更加顺畅,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和朋友的沟通也变得更加贴近和有效。
案例二:积极倾听的沟通技巧一家大型企业为了提升团队合作和效率,决定进行积极倾听的沟通技巧培训。
在过去,团队成员常常出现信息传递不畅、理解不透彻的问题,这对于工作效率和团队氛围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培训开始时,员工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自己在沟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专家耐心倾听并提供解决方案,全程鼓励员工们互相倾听支持。
在培训过程中,专家介绍了积极倾听的原则和技巧。
他们强调了尊重、关注和共鸣的重要性。
员工们学会了如何通过积极倾听,深入了解他人的需求和观点,为有效沟通打下基础。
培训还包括了一系列互动和实践练习,以帮助员工们掌握积极倾听的技巧。
员工们学会了放下偏见、集中注意力、提问和反馈的方法,并在实际场景中进行模拟练习。
通过培训,员工们意识到积极倾听对于团队沟通的重要性。
他们开始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观点,积极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了团队的合作效率和凝聚力。
第1篇一、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合作日益频繁,跨文化法律问题也随之增多。
本案例涉及一家中美合资企业股权转让纠纷,反映了在跨文化背景下,法律制度、商业习惯以及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法律冲突。
二、案情简介2008年,中国某市一家国有企业和美国某知名企业合资成立了一家名为“中美合资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资公司”)。
合资公司主要从事高端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根据合资协议,中美双方各占合资公司50%的股份。
2013年,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和经营策略调整,美国股东希望将其持有的合资公司股权转让给另一家美国企业。
中国股东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股权转让将损害合资公司的利益,并违反了合资协议的相关规定。
三、争议焦点1. 合资协议中关于股权转让的条款是否明确?2. 中美双方在股权转让问题上是否存在文化差异?3. 如何平衡合资双方的利益,妥善解决股权转让纠纷?四、案例分析1. 合资协议中关于股权转让的条款分析合资协议中关于股权转让的条款如下:“合资公司股权转让应经双方协商一致,并经董事会批准。
任何一方转让其股份,应提前三个月书面通知对方。
”从条款内容来看,合资协议对股权转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包括股权转让需经双方协商一致、董事会批准,以及提前三个月通知对方。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双方对于“协商一致”的理解存在差异。
2. 中美双方在股权转让问题上的文化差异美国股东认为,股权转让是股东个人的权利,只要符合公司章程和法律规定,即可自由转让。
而中国股东则认为,合资公司是双方合作的结晶,股权转让涉及到合资公司的利益,需要经过双方的协商一致。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双方在股权转让问题上的矛盾。
美国股东强调个人主义,而中国股东强调集体主义。
3. 解决股权转让纠纷的方案针对上述争议焦点,以下提出几种解决方案:(1)协商解决:双方可以重新协商合资协议中关于股权转让的条款,明确股权转让的条件和程序,争取达成一致意见。
(2)调解解决:由第三方调解机构介入,协助双方进行调解,寻求共同利益。
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与分析案例一1925美国总理福特访问日本,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受命向美国转播福特在日的一切活动。
在福特访日前两周,CBS谈判人员飞抵东京租用器材、人员、保密系统及电传问题。
美方代表是一位年轻人,雄心勃勃,提出了许多过高的要求,并且直言不讳地表述了自己的意见,而日方代表则沉默寡言,第一轮谈判结束时,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
两天后,CBS一位要员飞抵东京,他首先以个人名义就本公司年轻职员的冒犯行为向日方表示道歉,接着就福特访日一事询问能提供哪些帮助。
日方转变了态度并表示支持,双方迅速达成了协议。
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坦率外露的思维方式和日本人内部思维方式相冲突。
美国人反对过分拘泥于礼仪,办事干净利落,注重实际,语言表达直率,而且耐心不足;日本人讨厌过分施加压力,比较注重资历、地位。
CBS的要员充分掌握了日本人的性格及谈判风格,才促成了谈判的成功案例二•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最初来上海谈判时,正值美国政府要对中国进行制裁,并提出美国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不能提出国产化要求的时候。
但福特汽车公司代表一开始就提出合作期间可考虑50%的国产化要求,通用汽车公司接着在上海谈判时,又主动提出国产化率可从60%开始。
由于他们并未理会其政府的限制,我方代表也充满信心的与其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分析:• 美国人热情奔放,性急但信心十足、很容易接近,认为自己是谈判高手,希望对方也是谈判高手,含糊隐晦、高深莫测的对手只会让美国人纳闷,只有同样充满信心才能获得对方的好感。
案例三• 1998年11月,德国戴姆斯----奔驰公司并购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公司,被全球舆论界誉为“天堂里的婚姻”。
戴姆勒是德国实力最强的企业,是扬名世界的“梅塞德斯”品牌的所有者,克莱斯勒则是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中盈利能力最强,效率最高的公司。
人们认为,这宗跨越大西洋的强强联合定会造就一个驰骋世界汽车市场,所向无敌的巨无霸。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问题描述:本人于2012年夏赴泰国普吉岛担任汉语教师,为期三个月。
期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由于我们所住的宾馆离学校有点远,所以泰方政府派了一辆专车每天接送我们上课,并负责假日活动的接送。
但是这位专车司机经常不守时,为我们造成了很多困扰。
先生刚刚到泰国的第一个白天,我们要去市政厅彩排开幕式,说好八点出发,结果九点半司机才来。
在开幕式当天,我们定好七点准时出发,结果司机八点才过来,还是在我们不断给各方人员打电话催促下过来,这也使得我们的开幕式准备时间变得十分紧张。
之后,便是每天的上课,司机每隔一两天都会迟到一次,使得每次上课都不能按时完成,出现学生等老师的情况。
为此,我们很严肃的和司机说过准时的重要性,也和各方领导反映了这一问题。
可是,司机的不守时还是时有发生。
好在,期间没有耽误什么重要的活动。
跨文化交际问题解决:这一跨文化问题是典型的观念文化不同造成的。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不同于泰国人,中国不仅强调守时,还经常要求在约定时间内提前到。
而泰国则不同,时间观念不强,迟到的问题是很多人可以理解接受的。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当时不明所以,只是一味的向上级抱怨问题,对司机提出责备,却并没有意识到跨文化间的不同时间观念的存在。
后来,大家才意识到这种不同时间观念的存在,也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思考,使得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
首先,我们改变了以往每次司机一迟到我们就抱怨责备的态度,而是首先询问原因。
之后,我们才知道司机原来身兼多职,负责接送多人,而不是我们的“私人司机”。
每次迟到,都是因为之前去接送了别人后再赶过来的。
了解到了这一原因我们采取了新的措施。
由原来向上级频频反映问题,到向上级提出解决办法。
就是请上级为司机少安排些活动,把一些和我们时间相近的活动安排给别的司机。
这样一来,我们发现司机虽然偶尔还是迟到,但是没有原来那样迟到一两个小时的情况了。
其次,我们改变了和司机定时间的办法。
原来总是精打细算到每分钟,司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达,不然我们就可能会迟到。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Case 2 (P8)White Dress女王的白色长裙:Case analysis: The Indian women might think the wedding ceremony is a funeral if they see the western bride in white gown. The case reflects the similes and metaphors in the text。
案例分析:印度女人可能觉得婚礼是一个葬礼,如果他们看到西方的新娘的白色礼服。
这个案例反映了明喻和隐喻在文本。
Culture is like an iceberg: we can identify the color of the dress worn by women in different cultures, but we do not know the values underneath。
Culture is like the water a fish swims in: people wear dress of different colors for different context but they usually take it for granted and never ask why。
文化是像冰山:我们可以辨认颜色衣服的妇女所穿不同的文化,但我们不知道下面的值。
文化是像水鱼游在:人们穿不同颜色的衣服为不同的上下文,但他们通常是理所当然的,从不问为什么。
Case 4 (P18)Coconut-skating椰子—溜冰:Case analysis: The case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We can tell from the case that culture is pervasive and it’s learned.案例分析:这个事件反映了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告诉从案件,文化是普遍的,这是学习.People may invent different ways for things even as simple as the issue of floor moping. The Philippine woman must have learned this way of mopping from her own culture。
1.Silence is Golden .and Confusing
Professor Johnson was invited to give a guest lecture at a Chinese university .The students were very attentive. They applauded warmly when the lecture came to an end. However, Professor Johnson was disappointed when no one asked any questions, even after they were encouraged to do so. In fact, most students avoided eye contact with him as he trie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m.
Chinese perspective
What Professor Johnson experienced is typical of Chinese lectur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ay of teaching does not encourage student questioning. A student questioning the professor might be looked upon as the equivalent of challeng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lecturer. This will damag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 As a result, many students remained shy about asking questions for fear they will either be seen as challenging the professor or attempted to engage the professor in discussion or as ignorant thus lost face.
American perspective
Universities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are places wher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challenge conventional wisdom. Part of their education is to engage in a lively
give-and-take of opinions. For a professor, being asked questions by-students is a sign that they are-interested .Differences of opinion are often encouraged. The ability of a professor to listen to and respond positively to divergent opinions and questions is a sign of that professor's intellectual maturity. The ability of a student to ask a probing question', or' a question of clarification-is a sign that the student was paying attention and is serious about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