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营销十大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18
会员制营销十大成功案例目录营销案例1:乐购超市的大众化会员制 (2)1.1“俱乐部卡”绝不是折扣卡 (2)1.1.1消费代金券 (3)1.1.2顾客数据库 (3)1.2有效的成本控制 (4)1.2.1直邮信函代替电视广告 (4)1.2.2与供应商联手促销 (5)1.3总结 (5)营销案例2:普生大药房会员制的演变 (6)2.1高入会费,低会员价 (6)2.2成功经验分享 (8)2.3会员制的变通对策 (9)2.4案例链接:“金象”服务多元化+人情味 (11)营销案例3:万客隆会员制营销案例 (13)万客隆快讯 (16)万客隆局限性 (17)营销案例4:吉之岛深挖客户数据销售利润大提升 (19)营销案例5:网络整合营销案例分析——DHC的奇迹 (24)营销案例6:国美推会员制营销模式 (30)营销案例8:google AdSense的佣金政策——网络会员制营销案例分析 (37)案例9: 苏宁打会员制营销牌从促销延伸至衣食住行 (40)案例10:雪基龙品牌牛仔会员制营销三部曲 (44)营销案例1:乐购超市的大众化会员制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KGSM)教授、整合营销创始人唐•舒尔茨(Don schultz)曾预言:“零售商未来的成功模式只有两种,一种是沃尔玛模式,即通过提高供应链效率,挤压上下游成本,以价格和地理位五作为主要竞争力;另一种是Tesco模式,即通过时客户的了解和良好的客户关系,将客户忠诚计划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没有任何中间路线。
”乐购(Tesco)超市公司是英国最大的食品超市公司之一,该公司9 年前开始实施的忠诚计划―“俱乐部卡”( Clubcard ),帮助公司将市场份额从1995年的16 %上升到了2003 年的27% ,成为英国最大的连锁超市集团。
乐购的“俱乐部卡”被很多海外商业媒体评价为“最善于使用客户数据库的忠诚计划”和“最健康、最有价值的忠诚计划”。
乐购“俱乐部卡”的设计者之一,伦敦Dunnhumby 市场咨询公司主席克莱夫(Clive Humby )非常骄傲地说:“俱乐部卡的大部分会员都是在忠诚计划推出伊始就成为了我们的忠诚客户,井且从一而终,他们已经和我们保持了9 年的关系。
营销十大失败案例1三元牛奶:失守大本营案例主体:北京三元牛奶失败关键:大本营失守,本钱控制乏力市场结局:三元曾经在大本营北京退居第三,而在巅峰时期,三元曾占据了北京市场的8成。
此消彼长。
中国奶业的市场规模在近年已没了迸发性的增幅,而在面对主要的对手——蒙牛、伊利的凌厉攻势下,竞争乏力,三元2004年在大本营的失利是肯定的。
而最近,产品涨价——三元希望借此来摆脱盈余困境的险招,有能够成为三元新一轮市场份额下滑的末尾。
营销事情回放:2004年,北京市场的乳业格式曾经发作庞大变化。
2004年10月,北京三元牛奶曾经在大本营北京市场上退居第三,排在蒙牛、伊利之后,而在巅峰时期,三元曾占据了北京市场的8成,即使是2003年,三元也有超越50%的市场份额。
大本营失守以及本钱控制乏力,使得三元利润大幅下滑。
三元股份第三季度的季报披露,2004年1~9月,该公司的营业利润为负5439万元。
2004年12月22日,郭维健因业绩缘由,辞去三元股份董事总经理职位。
此消彼长。
市场规模在近年已没有太大的增幅,而面对主要对手——蒙牛、伊利的凌厉攻势,竞争乏力,三元在大本营的失利是肯定的。
败笔解析:品牌力不如对手国度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乳品消费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而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后,增幅将相对放缓。
在这种背景下,蒙牛、伊利等行业巨头加大了营销力度。
无论是广告投入还是促销力度,以及公关事情的炒作,蒙牛、伊利等企业都不遗余力、相互攀比,但与蒙牛、伊利等明晰的品牌定位、弱小的品牌塑造攻势相比,三元要差很多。
营销专家李光斗以为,近几年,三元品牌定位比拟模糊,摇晃在〝北京人的牛奶〞和〝新颖牛奶〞等概念之间。
而品牌定位的模糊,招致品牌传达效果的削弱,抚慰企业增加品牌传达活动。
2004年,即使是在三元的大本营——北京市场上也很少可以看到三元的广告。
三元品牌的忠实度降高攀在道理之中了。
价钱缺乏竞争力经过抵消费者的调查,李光斗发现:乳品属于价钱敏感型商品。
新科空调市场营销案例1市场★2002年空调市场的竞争可以用“静水流急”四个字来形容,表面上虽然很平静,下面却是“波涛汹涌”。
上百个空调品牌、压缩机扩容以致供大于求、价格不断走低。
市场环境的恶劣,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场异常残酷的竞争,其结果将使2002年变为中国空调行业的分水岭。
★2001年中国空调市场的整体销量持续增长,达到1480万台,与2000年的1050万台相比,增长40.95%,专业人士预计2002年市场增长率还会提高。
如果按50%的增长率测算,2002年空调市场的总体容量将达到2200万台左右。
事实上,上个冷冻年度(2000年9月1日至2001年8月25日)全行业产量为2200万台,全国预计有900多万台的库存,再加上今年的增长,整个空调市场已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
★相对于彩电、冰箱、洗衣机90%的城镇市场占有率而言,空调市场的空间巨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空调器的普及率仅为30.8%,这意味着国内的空调市场在未来几年中仍将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
正是这种空间吸引着众多品牌的加盟———短短几年间,国内空调市场已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当前国内空调市场具备万台以上生产能力的品牌有近50家。
来自中国家电协会的调查则显示,截至2001年6月,我国具备空调器生产注册的企业有350家,其中具有家用空调器认证资格的企业有177家,具有一定规模生产、产品已经投放市场的企业上百家。
估计目前国内可实现的家用空调器年生产能力在2600万~3100万台(双班的水平)。
★由于天气的不稳定和对价格下降仍有一定的期盼,消费者仍然有比较强的持币待购的心理。
空调价格走低,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目前,国内市场的空调价格已形成了三个阶梯:以1匹单冷机为例,合资品牌在向2400元靠近,国内资格较老的优秀品牌(指空调业前五名的品牌),已经走到2000元左右了,而近两三年来的新兴品牌(如乐华等)则到了1700元左右。
浅述十大营销创新案例(doc 13页)2002年十大营销创新案例本文根据作者2002年跟踪研究的约300个消费品服务品牌的营销活动所得出的研究结果。
作者曾作为策划人,服务于消费品品牌。
本排行榜试图从策划人立场出发,排除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力,而只关注营销的创新程度和营销的实效。
作者希望通过本文,将消费品、服务等领域内最近一年内出现的营销创新案例介绍给读者,并力图在营销领域内褒扬策划人扎根中国市场状况、坚持创新变革的进取精神;同时也试图通过排行榜告诉企业家,中国的市场上仍存在大量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机会。
中国并不是“过剩经济”,所谓“过剩”不过是缺乏创新能力和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的表现。
笔者选择营销案例的标准如下:1.只关注营销创新程度,不关注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力。
只要在营销策划、市场推广等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新能力,即可入选;2.产品创新。
入选产品,必须在产品概念研发上,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创新能力;3.营销效果。
所有入选产品,均必须有良好效益——或者帮助销量迅速提升、或者在短期内实现赢利;4.激励效应。
能放映中国市场上存在的大量机会,激励企业家进行探索创新的。
一.《英雄》:一部糟糕电影的辉煌纪录有史以来中国电影市场最成功的票房,有着糟糕动作片的一切特征——弱智的故事情节、失真的动作设计、装腔作势的台词,但这部糟糕的电影,上市20天就创下了超过2亿元的票房,而本年度风靡全球的《哈利·伯特》,在中国创下的票房仅为6300万元。
让《英雄》成功的,不是由于电影的精彩,而是由于营销策划、市场推广的创新。
《英雄》组成了阵容强大的明星剧组,早在2001年初,新画面公司就开始借助团队的明星效应,持续制造新闻。
在媒体的支持下,这些“新闻广告”高强度持续进行了两年时间,终于让大量中国人按捺不住,走进影院观看这个中国有史以来营销最成功的电影——也许还是最糟糕的动作片之一。
这些人中间,包括几乎从来不看电影的笔者。
《英雄》以令人赞叹的耐心、丝丝相扣的营销策划和长达2年的新闻公关,列本年度十大营销创新案例之首。
市场竞争案例:案例1:中外葡萄酒“攻防策略”营销案例一、背景近两年来,不甘在中国市场受挫的洋葡萄酒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频频出击:2001年1月,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意大利五大葡萄产区企业全部到齐,这次所有用于品尝的葡萄酒全部由意大利本土空运而来,意大利酒商称要把中国人灌醉;2002年1月,法国酒商在家乐福超市举行了葡萄酒推介活动,时间长达一个月;2002年6月,法国将借世界杯足球赛的良好时机在日本东京举办亚太地区葡萄酒展览,但它却在3月6日把新闻发布会地点选择在中国的北京召开。
事实上,洋酒进攻的力度远大于此。
2001年12月——2002年3月,在北京有影响力的报纸上,关于“盖世峰”、“嘉露”等洋酒的报道连篇累牍。
德国葡萄酒信息中心更是声称愿为所有中国媒体记者的采访活动提供最大的方便,必要时甚至可以提供往返德国的机票,安排那些葡萄酒著名产区的代表企业负责接待。
从全国市场看,2001年8月,法国最大、世界葡萄酒销量排名第二的卡斯特集团与张裕集团在北京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
而在此之前,年产量达80万吨的世界最大葡萄酒厂——美国加州太平洋葡萄酒集团已在北京、江西、云南、河南、山西、陕西、江苏、新疆、福建等省的5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起了“中国经销商网络”。
从区域市场看,洋葡萄酒开始从各种渠道蜂拥而入,不知不觉中,葡萄酒市场已悄然形成“中洋对垒”的格局:武汉,麦德龙超市已推出80多种洋葡萄酒,其中多数来自法国等著名葡萄酒生产国;成都,罗马假日广场刚搞了个红酒节,紧接着此前从未进入国内的意大利“威尼多”又要求举办洋酒节,为此意大利红酒商多次造访成都酒商;福州,近一个月来,各大品牌都在进行促销活动,被邀请到场的多是福州各大酒店餐饮部经理;美国“加州乐上”红酒则干脆将其价格调低5元——20元进行促销。
种种迹象表明,这次洋葡萄酒是经养精蓄锐后的再次进攻,与前几次的进攻相比,显得更有策略。
二、策略1998年的葡萄酒“中洋对垒”,国产葡萄酒由于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最终取得胜利。
十大经典营销案例前言:常常为杰出的策划案击掌叫好。
杰出的策划是对人类思维的突破。
所选择的十个策划案是以自己十数年的策划资历为背景,筛选了近百个策划案后,在为难于同样杰出的策划案后斟选出“世界十大著名策划案”。
点评是向所有创造型策划人致敬的方式。
——常有一些策划界杰出的才子在一个我不知道的地方行走,并以杰出的策划案和这个世界沟通。
综观杰出的策划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杰出的策划人,需具备广告创意能力、事件营销意识、新闻传媒从业经验,以及数不清的边缘知识,还有好奇心、激情等特征。
一、“雅倩”洗衣粉—“世界上最长的晾衣绳”案例介绍:在2000年的到来之际,巴西宝洁公司为推广“雅倩”洗衣粉,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博达福戈海滩,拉起世界最长的晾衣绳。
在博达福戈海滩拉起的这根晾衣绳,全长22420.5米。
当时吉尼斯最长晾衣绳记录18000米。
这根晾衣绳共用了2800根桔红色柱子,700米长5毫米粗的绳子32根。
这根世界上最长的晾衣绳上,共晾晒了4万多件用“雅倩”洗衣粉洗涤的白色衣服。
为了收集可供晾晒的白色衣服,他们在里约热内卢发起了“捐献白衣”的活动。
每捐献一件白衣,可获得一张2000年1月2日在桑巴广场举行的“千禧年狂欢”活动门票。
薛华点评:由洗衣粉想到晾衣绳不难,再想到在美丽的海岸拉起一根世界上最长的晾衣绳也不难。
这项策划精彩之处是与“千禧年”狂欢挂钩,很好地理解了巴西人的生活型态,将巴西人天性的热情奔放和创造力融合到新记录的诞生和一起商业推广活动中。
二、可口可乐与花旗—“全美手牵手”案例介绍:沿美国边境公路,可口可乐与花旗赞助了一个壮观的行为:美国人手牵手。
薛华点评:这是一个发生在八十年代初期的策划案,其想象力、目标消费群的参与性及执行力令人叹为观止。
“全美手牵手”的关键概念是“联系”,强调人与人的联系或者品牌与客户的关系。
三、科技会议新闻—“融化的企鹅”案例介绍:国外某次关于“大气臭氧层”国际性会议,会议组织者在主会场门前道路旁,放置了一些冰雕的企鹅。
案例一:“万宝路"的市场定位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被称为“迷惘的时代”.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许多青年都自认为受到了战争的创伤,并且认为只有拼命享乐才能将这种创伤冲淡。
他们或在爵士乐的包围中尖声大叫,或沉浸在香烟的烟雾缭绕当中。
无论男女,他(她)们嘴上都会异常悠闲雅致地衔着一支香烟。
妇女们愈加注意起自己的红嘴,她们精心地化妆,与一个男人又一个男人“伤心欲绝”地谈恋爱;她们挑剔衣饰颜色,感慨红颜易老,时光匆匆。
妇女是爱美的天使,社会的宠儿,她们抱怨白色的香烟嘴常沾染了她们的唇膏。
于是“万宝路”出世了.“万宝路" 这个名字也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定的.“MARLBORO”其实是“Man Always Remember Lovely Because Of Romantic Only"的缩写,意为“男人们总是忘不了女人的爱"。
其广告口号是“像五月的天气一样温和"。
用意在于争当女性烟民的“红颜知己”.为了表示对女烟民关怀,莫里斯公司把“Marlboro”香烟的烟嘴染成红色,以期广大爱靓女士为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所感动,从而打开销路。
然而几个星期过去,几个月过去,几年过去了,莫里斯心中期待的销售热潮始终没有出现。
热烈的期待不得不面对现实中尴尬的冷场。
“万宝路”从1924年问世,一直至20世纪50年代,始终默默无闻。
它的温柔气质的广告形象似乎也未给广大淑女们留下多少利益的考虑,因为它缺乏以长远的经营、销售目标为引导的带有主动性的广告意识。
莫里斯的广告口号“像五月的天气一样温和”显得过于文雅,而且是对妇女身上原有的脂粉气的附和,致使广大男性烟民对其望而却步。
这样的一种广告定位虽然突出了自己的品牌个性,也提出了对某一类消费者(这里是妇女)特殊的偏爱,但却为其未来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导致它的消费者范围难以扩大。
女性对烟的嗜好远不及对服装的热情,而且一旦她们变成贤妻良母,她们并不鼓励自己的女儿抽烟!香烟是一种特殊商品,它必须形成坚固的消费群,重复消费的次数越多,消费群给制造商带来的销售收入就越大。
成功营销十大经典案例:这些案例会给你带来感悟营销是关于企业如何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学科。
成功营销有哪些经典的案例可以参考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营销的十大经典案例,欢迎阅读。
成功营销的经典案例一:刀郎营销团队成功关键词:街头营销市场成功营销案例效果:似乎在一夜之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和他的歌就像狂风卷着山火一般迅速红遍了整个中国。
除了独具特色的产品定位外," 刀郎" 在定价、渠道和终端上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刀郎走红的意义绝对不止于他本人,更为重要的是开拓了一个更广泛的新市场成功营销案例,让人们看到中国内地大量二、三线市场成功营销案例的巨大潜能。
营销事件回放:如果单从唱片销量上看,2004 年的中国乐坛只成就了一个人,那就是刀郎。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刀郎的第一张个人专辑《 2002 年的那一场雪》销量高达 270 万张,这个数字相当于9 个状态最好的刘欢或者刘德华,巅峰时期的他们,单碟唱片总销量不过区区 30 万张,而《 2002 年的那一场雪》上市 15 天后,仅新疆地区的销量就超出了这个数字,刚刚在香港发行时,甫一出手就曾夺得了香港地区当月的唱片销量冠军。
现在如日中天的销量冠军周杰伦的唱片销量都没有超过 100 万张。
2004 年的元旦前夜,作为刀郎的第一张个人专辑《 2002 年的那一场雪》的全国总经销,广东大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狠下心与刀郎签下了保底数5 万张的销售合同;但当刀郎的第二张专辑《喀什噶尔胡杨》准备推出时,大圣公司给出的保底数破天荒地高达500 万张以上,翻了 100 倍!要知道,一般一张白金唱片的销量标志也不过 50 万张。
2004 年 11 月,当刀郎的第二张专辑《喀什噶尔胡杨》还在后期制作时,订单已经像雪片一般飞来,仅中国内地已超过了500 万张,而这个订单数并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其他销售目的地。
十大经典营销案例点评十大经典营销案例的一句话点评分析移位营销上海工业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的传统产品缝纫机针,因成本高难以维持。
决定把公司在上海难以生产的缝纫机转移到生产成本低的内地去建立生产基地。
这样,一包针的生产成本降到0.3元,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从而夺回了失去的市场。
限量营销日本汽车公司推出一款式样古典、风格独特的“费加路”新车,非常抢手。
该公司没有因此拼命上产量、扩规模,而是公开宣布每年只生产2万辆,进行限量销售,结果订单激增到30多万辆。
为公正起见,公司对所有订购者实行摇奖抽签,中奖者才能成购得此车的幸运儿。
其结果造成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紧俏气氛,使企业始终保持优势。
逆向营销山东济宁新华毛皮总厂在困境中不随波逐流。
有一年,我国毛皮生产出口压缩,内销不畅。
许多厂家停止收购,竞相压价抛售。
该厂经过调查分析,审时度势,逆向营销,贷款400万元以低廉价格在量收购。
数月以后,市场需求回升,毛皮价格上涨,该厂赚了一笔可观的利润。
文化营销格兰仕集团生产的微波炉是新兴产品,为了挖掘潜在市场,该集团在全国各地开展大规模的微波炉知识推广活动,全方位介绍微波炉知识。
此外,还编出目前世界上微波食谱最多最全的《微波炉使用大全及菜谱900例》,连同《如何选购微波炉》一书免费赠送几十万册,使格兰仕这个品牌深入人心。
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
启动营销海信集团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到彩电在农村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因此,该集团制定全面启动农村市场的营销战略,并迅速付诸实施。
针对农村的特殊状况,他们开发生产灵敏度高、电源适应范围宽、可靠性好、耗电量少、价格适宜的彩电,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对产品价格、可靠性能的特殊需求,从而开拓了广阔的农村市场,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定位营销麦当劳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市场营销定位明确——主要面向青少年,特别是儿童。
他们针对青少年、儿童的特点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如开心生日会、赠麦当劳玩具等,因此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
十大营销策划案例事件:史玉柱卖掉脑白金事件:史玉柱卖掉脑白金2002年11月23日,健特生物(000416)发布公告称:上海健特将所拥有的“脑白金”注册商标所有权以1.46亿元的价格转让给无锡健特,同时黄山亘兴与上海健特退出脑白金产品销售业务。
这一则关于脑白金商标权买卖的消息再次使风云人物史玉柱浮出水面。
巨人大厦坍塌之后,史玉柱个人负债两个亿一下子成了中国最贫穷的人,是脑白金拯救了史玉柱,又是史玉柱创造了脑白金的销售奇迹。
自从脑白金上市后,在保健品行业就一路飙升,它不但帮助史玉柱还清了欠款,而且在2000年,其销售额已经超过10亿元,史玉柱在全国建立起了拥有200多个销售点的庞大销售网络,规模超过了鼎盛时期的巨人集团。
脑白金2002年一直都是在被封杀中战战兢兢的度过。
先是被工商部门查出涉嫌“虚假广告”,然后“功效”被《南方周末》质疑,后来又被国内名人控告广告侵权等等,脑百金可谓饱经风霜。
营销界对脑白金更是指责声一片,因为狂轰烂炸了几年的“送礼就送脑白金”的广告已经让消费者忍无可忍,因为大家都替史玉柱着急,花了大价钱却没有得到个好品牌。
当史玉柱几番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之后,许多人认为已经解决了资本问题的史玉柱会改弦易张,凭借资本优势发动品牌打造运动。
理由是,你看,快榨干油水的脑白金卖了,黄金搭档还拉上了中国营养学会、瑞士罗氏,并且在电视广告中出现了“健特生物”的企业名称,不是在做品牌,是做什么?但是从最近黄金搭档的广告“送礼就送黄金搭档”这种老瓶装新酒的广告宣传,完全一个克隆脑白金做产品不要品牌的做法,不得不让人反思,史玉柱到底要不要做品牌?《成功营销》视点:黄金搭档重祭送礼旗中国的保健品市场从开始到现在从来就不是庙堂,只有江湖之说,在江湖没有品牌。
脑白金没有要品牌,如今的黄金搭档也如此,也不打算要品牌。
营销业界普遍认为,广告是品牌建立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脑白金的电视广告不仅在广告圈子里没有好名声,而且老百姓对其遍地开花、无所不在的广告也不厌其烦,知名度很大,但品牌美誉度却根本谈不上。
英豪战江湖――回眸2002年中国营销十大案例《成功营销》,2003-02-11,访问人数: 92766策划:《成功营销》编辑部执行:李政权、孙路弘、冷振兴、韦桂华、马玉国、宋彩霞、陈双全、刘盼、谈伟峰、喻祥、崔艳2002年岁末,当北京瑞雪飘飘的时候,我们连续几天都在编辑部的办公室里,用电话和互联网,与远在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济南、昆明及北京当地的50多位营销界的专家学者和做远程采访。
我们的采访只有一个问题:“您认为2002年中国市场最具反思和解剖价值的营销案例是什么?”我们没有问“最成功的案例”或者“最失败的案例”,因为这样的工作每年都会有许多媒体或网站在努力做着。
我们收到了来自于他们的简单的回答或认真的分析。
有太多的人提到了广州碧桂园凤凰城,这是2002年5月1日广州风头最劲的楼盘,一天疯卖了7.5个亿。
但是在整个房地产业为之震惊的时候,碧桂园凤凰城市场总监龙尔纲“多卖没多赚”的感慨或许更加耐人寻味。
在各媒体狂炒凤凰城的销售奇迹、在各方业界人士探询凤凰城畅销的奥秘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凤凰城的低路品牌定位是不是符合碧桂圆整体品牌形象?以牺牲企业未来的赢利能力换来今天高市场份额是不是值得?对于一个已经比较成熟的企业,如何才能把握好企业长远发展和短期利益的关系?或许,在人们津津有味地看着热闹的同时,换个角度思考才更为重要。
本期选题《2002年中国营销十大看点》的策划和执行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的。
因此,我们没有单纯地以受媒体关注程度作为案例的选择标准,也没有简单地按照行业划分的方法在不同的行业找寻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所入选的事件不一定被媒体追捧得最厉害,也不一定吸引眼球最多。
但是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进一步反思,能够给中国的企业家和营销人更多一些启示。
文章中的观点和分析或许幼稚,或许偏执,或许有失水准。
但是,“少一些作秀,多一些理性,有更多启示”,是我们策划这次封面选题的初衷,也是目的。
案例一、凤凰城--透支未来盈利能力事件:凤凰城,一天卖了7.5亿2002年5月1日,正逢广州高温,而广园东碧桂园凤凰城售楼处的温度尤为高涨,来这里的人们坐车要排队,看样板房要排队,下订金要排队,甚至上厕所也要排队。
广园东碧桂园凤凰城是碧桂园集团的第九个也是面积(10000亩)最大的楼盘,离广州市中心30公里。
这次能够在当地引起如此火爆反应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低廉的房价。
此次作为广园东碧桂园凤凰城主卖点的低价别墅TOWNHOUSE的浪漫阳光别墅,分为北美古典与现代两种风格,面积160~180平方米,户型多达9种,价格仅从50万元起。
而这个价格如果放在市区,只能买到80-90平米的房子,而且风景绝对比不上凤凰城。
5月5日,有记者到达碧桂园时,见到该楼盘第四期期房也有人落订。
在一块显示楼房销售进展的告示牌面前,销售人员每隔几分钟就往上贴一个红圈,表示该楼房被落订。
记者留意到,告示上共有56幢房,但其中30多幢已贴满红圈。
据统计,“五一”当天,有超过3.5万人到碧桂园凤凰城看楼,仅进出车辆就达5000辆次。
凤凰城当日售出独立别墅260套、联排别墅120套、洋房600套,销售金额达7.5亿元。
《成功营销》视点:凤凰城为什么可以低价?凤凰城把规模制造、成本领先的战略阐述得非常清晰:88万元买382平米的别墅,50万元的联排别墅,均价2800元的优雅洋房。
低价是吸引购买者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碧桂园实现低成本有三件法宝:一是纵向一体化:碧桂园有员工近3万人,从设计、规划、建筑施工到装饰、物业管理都是自己的,甚至连碧桂园会所里面的家禽和青菜都是自己农场出产的。
二是规模经营:碧桂园10年里不断扩展,楼盘规划一个比一个大的原因,就是通过规模经营来吸收内部产品,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是快速:一体化使得碧桂园成为一个快速反应的企业。
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够实现项目的快速回收,减少银行利息成本。
但是,我们在探讨碧桂园的低价模式的深层原因的同时,也应该反思如此模式可能造成的负面结果。
企业层面反思:有多少辉煌可以重来市场份额≠利润品牌的盈利能力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即市场份额和这类产品的性质(或者说是品牌参与竞争的产品市场的性质)。
一个品牌的相对市场份额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要根据整个商品大类是以高档品牌产品为主还是以低价品牌产品为主的情况而有所差异。
运用这两个因素画出一个矩阵图。
如上图所示,不同象限的商品应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低路品牌,即产品属于一个相对低价类的商品,且拥有一个相对较高的市场份额。
大多数的低路品牌的利润并不是通过它们的价格实现的,更多的是通过成本领先战略来实现的。
因此,在这个象限内的产品,其首要目标应当是削减成本,并把节约的资金再投入到进一步的降价中去。
碧桂园的模式完全是一种低路品牌的定位,凤凰城在销售上是空前成功的,在盈利能力上却未必有较好的回报。
碧桂园凤凰城市场总监龙尔纲有一句对五一黄金周销售状况的评价——“多卖没多赚”。
凤凰城的成功无疑是成本领先的成功,但我们关心的是,碧桂园的这种模式还有多大的空间?碧桂园剩余空间分析1.异地扩张面临挑战从碧桂园将自己的广告语改为“南中国居住领域的旗帜”可以看出,碧桂园已经不甘于在广州周边的密集耕作了,其在异地进行品牌扩张已是势所必然。
但是,这个战略对于碧桂园提出了新的挑战。
特别是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在异地就很难行的通,因为碧桂园的一体化是靠规模来支撑的。
十年磨一剑,碧桂园到哪里还能找到如此规模的土地呢?2.消费者更加成熟当碧桂园所针对的主体市场一点点地缩小和逃离,当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不再如此显著而更关注产品的价值时,碧桂园的“房屋大工厂”模式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碧桂园的目标消费者群是那些可能“为了两分钱就改变品牌忠诚”的消费者,对于他们来说,房屋的价格弹性非常大。
但是,这里忽略了更多的主流消费者——珠三角先富起来的阶层。
这可能导致很多“先富起来的人”不愿在凤凰城买房,因为房子已不仅仅是房子,特别是这种别墅更是一种身份的显示,他们不希望和“毕业5年,成长中、发展型”的消费者混合在一起。
行业层面反思:四对矛盾凤凰城营销冲击波带来的震荡效果波及到整个广州房地产市场,甚至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凤凰城给整个房地产行业提出了四对矛盾,这四对矛盾的探讨、争论、解决或许将影响房地产行业的走向!价格战还是价值战业内人士认为,凤凰城前所未有的低价已经引领广州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价格竞争时代。
凤凰城的价格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标杆,它将影响到其他房地产企业的生存。
事实上,5.1凤凰城获得巨大成功后,广州众多房地产商的别墅价格有意无意的在调低。
凤凰城是否会让刚开始进入价值创新的广州房地产市场又回到价格竞争的老路上?“竭泽而渔”还是“放水养鱼”凤凰城已拉开了与同行的距离,为广州房地产的竞争设置了更高的平台,后来者要想在凤凰城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通俗一点说,凤凰城是否提前“透支”了广州房地产业未来利益呢?凤凰城于2002年10.1再度开盘,但是我们没有见到5.1那样的火爆场面。
凤凰城到底是对市场的“竭泽而渔”还是“放水养鱼”?是否因为低价的冲击,就能够带来广州别墅市场的繁荣呢?规模经营与个性化矛盾规模经营可以降低成本,但规模经营往往是以牺牲个性为代价的。
因此规模化经营也使得碧桂园的房子本身很难算得上是精品。
从顺德碧桂园到华南碧桂园,房子风格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变化,因为风格的稳定有助于工厂化的快速生产。
因此,碧桂园的房子一直为那些专家、其他房地产发展商和高端消费者所诟病,甚至有人把凤凰城50万的白领别墅称为新时代的“筒子楼”。
长期与短期的矛盾碧桂园10年来高擎“服务品牌”大旗不松手,并且不断进行深化、细化、日常化,把服务变成整个公司无处不在的企业文化。
但在5.1凤凰城的广告传播中,碧桂园的核心价值被扔到一边,“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没有在广告中出现,用的最多的是“50万可以买别墅”。
当凤凰城以价格作为主流定位时,也就是对于以往碧桂园品牌资产的稀释。
广告没有品牌价值的传承,很大程度上从短期的销售而言,容易误导消费者对于价格的过度关注而忽略其品牌的内涵,对碧桂园长期积累下来的品牌资产是严重的损害。
凤凰城一天狂销7.5亿元的业绩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但是,切不可忘记:没有利润支持的市场份额是一种负担,而非优势;相反,通过创新、差异化获取的优势才是持久的、坚实的。
案例二、造血才是超级卖场的生存之道事件:南百与供货商的一场争端南昌百货大楼与品牌供货商之间的一场争端,让原本南昌闷热的夏天显得更加炽热异常。
2002年5月下旬,“南百”第四家卖场城东分店招商。
“南百”告知各供应商进驻城东分店须按每种品牌1500元标准交纳入场费,并按每户每月450元标准交纳管理费,此规定一出即刻引起了众供货商强烈的不满和抵制。
为此,“上好佳”、“乐百氏”、“农夫山泉”、“郑新初”等200多种品牌商品的南昌供货商认为,按“惯例”交1500元的入场费可以接受,但收取450元的管理费“毫无依据”。
当“上好佳”南昌地区供应商——新佳副食品采购供应站明确表示不接受“南百”的招商条件后,“上好佳”商品被“南百”强行撤下货柜。
同时,“完达山”牌奶粉、“阿明”牌瓜籽等一些食品的供应商也接到了撤货通知。
这令供货商大为吃惊和气愤:如果不交这两笔钱,供货商在“南百”其他三家卖场食品超市的业务也将被终止。
到了6月19日,距“南百”城东分店开业还有一个星期,“乐百氏”等近200个知名品牌食品的16家南昌供货商结成同盟,表示将同时把各自供应的品牌商品撤出“南百”。
这将使“南百”失去约占60%的副食品品牌。
失去食品种类的60%,“百货”称谓将名不副实,对顾客的吸引力无疑会大打折扣。
关键时刻,在多方面的介入和调停下,供货商和百货大楼握手言和,百货大楼做出让步,25家供货商如要进入城东分店,将免收相关费用,并将撤柜的产品在6月28日前全部上架。
《成功营销》视点:南百事件背后是什么?南百事件表面上看是供应商和超级终端这两个渠道成员之间的主导权之争,导致如此争端的原因在于各自资源在整个供应链中悬殊的地位,地位的不同也就导致了超级终端牛气和供应商的软弱。
收取各种费用是不少卖场利润的主要来源,据说卖场的利润中有超过一半来自这些费用。
其中有很多项费用是供货商认为不合理的,像赞助费、庆典费、翻修费……在商品供过于求的今天,供货商自然必须求着超级终端,通过他们的货架将货放到消费者面前。
而且,目前的终端在整个商品的流通中,属于稀缺资源,货架比黄金还贵就在情理之中。
所以南百敢强行收取供货商的各种费用,如果不从就以撤货相威胁。
即使200多个品牌的供货商联合起来,导致南百最后低头,似乎供货商成了赢家,但从长远来看,供货商并没有赢。
一旦供货商的暂时联盟解体,最后还是要被超级终端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