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ntology的企业信息系统建模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1.87 KB
- 文档页数:3
数据时代的建筑与城市研究 | 新建筑 2/2021 11[作者单位] 独立学者设计思维的研究——研究设计认知的科学方法Cognitive Design Research: A Scientific Way to Investigate Design Cognition摘 要 认知科学是对思维及其过程的科学研究,而设计认知是通过推断设计师的可观察设计行为来对其思维进行的科学研究。
口语记录分析是当前最常用的研究设计认知的方法。
文章介绍了口语记录分析在设计研究中的应用。
首先总体介绍设计研究及其方法,然后描述了一种基于设计本体收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最后阐述基于上述方法建立的科学模型,如统计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和信息论模型。
结果表明,设计不必是“不可知的谜”,设计思维及其过程是可以使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的。
关键词 设计认知 设计口语记录分析 科学方法ABSTRACT While cognitive science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mind and its processes, design cognition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minds of the designers by inferring their observable designerly behaviours. Protocol analysis is the most common method in the current cognitive study of designer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protocol analysis in design research. After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design research and its method, a method based on an ontology of designing for capturing empirical protocol data is depicted. The rest of the paper describes some of the scientific models that can be produced from this method together with some findings. These models include the statistical model, time-series model, and information theory model.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designing need not be an “unknowable mystery” and that designing can b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method of science.KEY WORDS design cognition, design protocol analysis, scientific models DOI 10.12069/j.na.202102011中图分类号 B84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3959(2021)02-0011-05简怀德Jeff W. T. KAN一 研究背景“设计研究 (design research)从设计方法研究发展到设计过程研究,其概念已扩展到包括嵌入在设计中的研究、研究背景与文化和设计的关系、以研究为基础的设计实践等。
信息系统建模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和组织运营的核心支柱。
无论是处理日常业务流程,还是进行战略决策,一个高效、可靠的信息系统都至关重要。
而信息系统建模,则是构建这样一个优秀信息系统的关键步骤。
那么,什么是信息系统建模呢?简单来说,信息系统建模就是用各种方法和工具来描述、设计和构建信息系统的过程。
它就像是为一座建筑绘制蓝图,在真正开始施工之前,先规划好整个系统的架构、功能、数据流程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信息系统建模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理解系统的需求。
在系统开发的早期阶段,通过建模,我们可以将复杂的业务流程和用户需求转化为直观、易懂的模型,从而避免在开发过程中出现误解和偏差。
这就好像在出发前先明确目的地和路线,减少走弯路的可能性。
其次,建模能够促进有效的沟通。
在一个信息系统的开发团队中,通常会有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如业务分析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等。
而一个清晰的模型可以作为他们之间沟通的共同语言,让每个人都能准确地理解系统的目标和结构,从而提高团队协作的效率。
再者,建模有利于进行系统的分析和优化。
通过对模型的评估和模拟,我们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和瓶颈,并提前进行改进,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和质量。
信息系统建模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结构化建模、面向对象建模和基于流程的建模等。
结构化建模采用自顶向下的方式,将系统分解为多个层次和模块,通过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等工具来描述系统的功能和数据流程。
这种方法在处理较为简单、稳定的系统时非常有效。
面向对象建模则把系统中的各种元素视为对象,通过定义对象的属性和方法,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来构建系统模型。
它更适合处理复杂、多变的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基于流程的建模则侧重于描述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如工作流模型、业务流程模型等。
这种方法对于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的建模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项目需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
业务流程建模语⾔⽐较:BPMN2.0与EPC(⼀)原⽂作者:IvoVelitchkov翻译:陈宪刚很多⼈发帖讨论与BPMN和EPC⽐较有关的话题,其中有⼀些⽐较的很全⾯,讨论的内容很有意思。
但还是有⼀些要点没有提到,我也希望对那些正⾯临选择业务流程符号问题的⼈分享⼀下我的观点。
也并⾮除了BPMN和EPC之外就没得选择了,但其它的符号确实使⽤率⽐较低。
当然,如果使⽤了UML,活动图、状态图、时序图这些也会或多或少的使⽤。
⼤多数EPC提供的符号可以通过ArchiMate(注:企业架构建模语⾔)语⾔来表达。
说到流程建模符号,不得不提⼀下Petri-Net,相⽐BPMN有更好的执⾏语义(执⾏语义正是BPMN所宣扬的),但是并没有被企业采纳,在学术界之外关注程度很低。
EPC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使⽤的也很成功,当前,BPMN正处于⾼速发展期,这两个看起来像是⼀组最佳备选⽅案。
要做出选择哪个业务流程符号的决策还需要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对ARIS⽤户来说。
我在这篇⽂章中的观点是建⽴在确信只需要单独⼀套流程符号就可以满⾜需求分析、流程⾃动化和企业架构是有可能的基础之上的。
有⼀些多语⾔的⽀持者,他们认为选择什么符号是根据建模的对象来确定的,最好有多种语⾔。
但是,如果⼀种符号可以满⾜主要的应⽤需要,对于沟通来说不失为⼀种好⽅法,学习和维护的成本也会降低。
另外,把精⼒都集中在⼀种语⾔上时,这种语⾔发展地更好的概率也会更⾼。
话虽然这么说,我还是希望本⽂的内容不仅可以⽀持做出⼆选⼀的决策,还希望还可以⼆者兼顾。
另外⼀种有助于制定选择决策的⽅式是做有条件的⽐较,使⽤很多依赖条件、if语句和类⽐等。
这种⽅法肯定是有效的,但我这⾥尽量避免使⽤这种⽅法,我把这件事留给读者去做,在这⾥就不做结构化的⽐较了。
说到结构,这篇⽂章的结构⽐较松散,采⽤⼀些简短的章节来描述,可以⽤任何顺序阅读。
在开始⽐较之前,我假定读者熟悉BPMN和EPC,并且除了明确说明,这⾥⾯的BPMN指的都是BPMN2.0,EPC指的是扩展的事前驱动过程链,提到EPC的时候,我⽤⽹关(gateway)来代替规则(rule),⽤活动(activity)代替功能(function),这仅仅是为了⽅便⽐较,希望你不会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