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反演及储层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37
173在薄层灰岩油藏的评价与开发过程中,落实储层的厚度及物性空间分布非常重要。
与常规砂岩油藏不同,灰岩油藏的非均质性更强、物性空间分布更复杂。
目前常用的储层预测技术主要为地震属性分析和确定性反演,前者用于半定量预测储层分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后者受地震频率的限制,一般识别厚度小于10m的储层有一定难度。
地质统计反演结合了地震反演与储层随机模拟的优势,不仅充分利用地震数据横向密集的特点,而且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有利于油藏的的精细描述[1-4]。
针对L油田礁灰岩沉积复杂,储层超薄,井控稀疏等,地质统计学反演采用相控约束,优化统计学变程及概率密度函数,综合指导储层岩性物性的预测,进一步提高薄层灰岩油藏的描述精度。
1 问题的提出L油田灰岩地层厚度不足40m,从浅至深按照沉积特征分为三段:A段为ZJ10A生物礁灰岩,隔夹层发育,储层单层厚度2m~8m,物性相对较差;B段为ZJ10B上部的生物滩灰岩,储层厚度约7m,物性较好;C段为ZJ10B下部的致密碳酸盐岩台地。
其中灰岩B段为油田主要的储层,A段次之,地震资料难以精细描述仅2m~8m优质储层及其夹层展布特征。
图1为探井实测纵波阻抗和常规反演波阻抗曲线的对比,可以看到A段灰岩实测阻抗值要大于B段灰岩储层的实测值,但后者的反演阻抗值要大于前者的反演值,从而导致无法落实优质灰岩B段的厚度以及空间展布。
图1 探井测井曲线与反演曲线对比图2 研究思路与技术实践相控地质统计反演结合了地震反演和随机模相控地质统计学反演在薄层灰岩油藏精细描述中的应用 郭飞 刘南 董政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针对礁灰岩油田储层超薄,非均质性强,油藏描述难度大,本文提出多级相控地质统计学反演的技术对策。
纵向上相控利用生物礁地质模式及测井韵律指导储层概率变化,平面上相控采用确定性反演波阻抗与地震属性融合得到反映储层的变化规律。
在纵向一维和平面二维联合相控基础上,结合地震反演和随机模拟的优势,能确保反演结果与测井数据吻合度高,灰岩超薄储层及其夹层在空间变化得到精细描述,为薄层灰岩油藏开发提供指导。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规律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本文将介绍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探测方法、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地质解释技术、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和地震勘探仪器设备等方面。
1.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是指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波动,包括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压缩波,在地壳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以扭动的方式传播。
当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遇到不同密度的岩层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地震勘探的基础。
2.地震波探测方法地震波探测方法包括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折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和时间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反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分辨率。
3.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数据采集。
野外数据采集是在野外布置观测系统,通过激发地震波并记录地震信号来进行数据采集。
室内数据采集则是在室内通过计算机系统对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预处理、增益控制、滤波、叠加、偏移、反演等步骤。
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平滑处理等;增益控制包括调整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滤波包括去除高频噪声和低频干扰;叠加是指将多个地震信号进行叠加,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偏移是指将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移动,以纠正地震信号的偏移;反演是指将地震信号转换为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如速度、密度等。
5.地质解释技术地质解释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和储层解释等方面。
构造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构造特征和形态;地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年代、沉积环境和地层组合;储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油气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地质统计学反演及其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储层预测是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关键环节,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往往直接影响着勘探开发的成功率和效益。
地质统计学反演是一种通过对地质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来估计地下储层性质的方法,已经在储层预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究地质统计学反演的原理和方法,并探讨其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1.了解地质统计学反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地质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3.探究地质统计学反演在不同储层类型中的应用。
4.探究地质统计学反演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地质统计学反演的原理和方法。
主要研究地质统计学反演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包括地质数据的解释、采样、处理和分析等方面。
2.地质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主要研究探讨地质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模型分析、数据变换等技术,为地质统计学反演提供基础。
3.地质统计学反演在不同储层类型中的应用。
主要研究探讨地质统计学反演在不同储层类型中的应用,包括沙岩、砂岩、碳酸盐岩等常见储层类型。
4.地质统计学反演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主要研究探讨地质统计学反演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包括储集层厚度、有效孔隙度、水饱和度等参数的估计。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地质统计学反演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可行的技术手段和理论基础,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率和成果。
具体意义如下:1.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的成效和效益。
3.为储层预测提供更加准确的技术手段。
4.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五、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1.第一阶段(1个月):文献调研,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
2.第二阶段(3个月):研究地质统计学反演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地质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3.第三阶段(3个月):探究地质统计学反演在不同储层类型中的应用。
4.第四阶段(3个月):探究地质统计学反演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测井、地震和地质在复杂储层研究中的综合应用和预测技术)汇报内容一、储层预测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二、研究技术的主要进展和实例分析二三、储层预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储层预测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发地质研究的核心问题:储层的预测与研究又是其中的关键,•基于岩石地球物理响应的开发测井和波动在弹性介质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的开发地震勘探,是储层综合研究的两大主要学和动力学特性的开发地震勘探是储层综合研究的两大主要手段。
开发测井特点:多信息、极高的纵向分辨率高精度测井地震勘探特点:纵向分辨率低,制约点!储层预测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地震技术具有空间覆盖面广,数据量大的特点,是油藏描述的主要技术手地震技术具有空间覆盖面广数据量大的特点是油藏描述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早期的地震技术主要用于确定地下油气藏的构造,随着三维地震和各种提高地震分辨率的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的出现,人们开始把地震引入到解决油田开发问题的油藏描述和动态监测中.出现了开发地震(Development Geophysics)或储层地震(Reservoir Geophysics)新技术.它们在方法原理上与以往的地震勘探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所谓开发地震就是在勘探地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针对油藏的观测方法和信息处理技术,结合地质,测井和各种测试和动态资料,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对油藏特征进行横向预测和完整描述。
地震反演、储层特征重构与特征反演、地震属性分析与烃类检测、相干体分析、定量地震相分析、地震综合解释与可视化、井间地震、VSP、时间延迟地震、多波地震及分辨率足够高的地面三维地震等缺点是,纵向分辨率低,这是储层预测和描述中的主要制约点。
储层预测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储层预测研究中具有指导作用,储层预测和表征已经远远不是在储层预测研究中具有指导作用储层预测和表征已经远远不是以单一的地质研究来解决问题,而是由一般的单学科研究向多学科综合表征的方向发展与测井地质解释、地震地层学紧密结合,可更有效地发挥储层沉积学的作用。
储层预测综述一、序言储层是储集层的简称,在油气勘探生产中特指地下可供油气聚集、赋存的岩层。
通常从储层的岩性、形态、物性和含油气性四大方面对储层进行表征。
储层岩性是用来描述储层构成成分的要素,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岩层的储集性能和储层特征,一般从储层的岩性、所处相带等方面描述,对于碎屑岩储层还常用砂地比(或砂泥岩百分比)来描述其储集性能;储层形态是对储层的几何形态进行描述的重要参数,常用的描述参数主要有储层的分布范围、储层顶界面构造形态、储层厚度等;描述储层物性参数主要是孔隙度和渗透率;储层含油气性描述主要包括储层是否含有流体、储层含流体的类型和含油气饱和度。
储层地震预测技术是以地震信息为主要依据,综合利用其他资料(地质、测井、岩石物理等)作为约束,对油气储层的几何特征、地质特性、油藏物理特性等进行预测的一门专项技术。
储层地震预测主要是通过分析地震波的速度、振幅、相位、频率、波形等参数的变化来预测储集岩层的分布范围、储层特征等。
岩性、储层物性和充填在其中的流体性质的空间变化,造成了地震反射波速度、振幅、相位、频率、波形等的相应变化。
这些变化是目前储层地震预测的主要依据。
在特定的地震地质条件下,只有这些储层特征参数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在地震剖面上反映出来。
随着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技术的发展、地震资料品质的不断提高,这些特征参数的变化在地震剖面上的清晰度越来越明显,可信度也越来越高。
运用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确定地震波传播时间和传播速度,可以确定地层上下起伏变化的几何形态;而研究岩性时就必须运用波的动力学特征,结合运动学特征确定各种物性参数,来判断地层的岩性成分,以便寻找油气。
在储层预测中,储层的空间追踪和描述借助于提取出的储层的各种参数,包括纵波、横波速度、频率、相位、振幅、阻抗、密度、弹性系数、吸收系数及薪滞系数等。
根据这些参数的差异来分辨、识别、预测岩性,甚至油气层。
二、储层预测技术储层地震预测技术是一门方法繁多、综合性强、相互交叉的技术系列,单项技术不下数十种。
综合反演及储层解释时深标定准备好地震、测井数据后,就可以进行波阻抗反演。
首先要进行时深标定。
时深标定通过制作合成记录方式,建立其时—深转换关系、获得精确的子波参数和井中波阻抗曲线。
启动综合反演子系统:打开train工区→选择工区数据树→打开mig3d子树→选择目的层Target→弹出右键菜单→选择〔综合反演〕命令。
综合反演子系统是以任务方式管理的,弹出任务管理窗口,任务列表中没有任务名称,需要创建一个波阻抗反演任务。
按[创建]按钮,创建一个新的任务:[任务类型]:宽带约束;任务名称:BCI;结果数据:BCI;背景数据:原始地震数据。
按[确认]按钮,系统创建波名为BCI的宽带约束阻抗反演任务,并自动打开该任务。
工区中共有四口井:W23、W14、W22、W50,其中W23、W22、W50井已经作过时深标定,系统缺省显示成黄色;W14井没有经过时深标定,系统缺省显示成黑色(下图)。
工区底图起动单井时深标定子系统:鼠标左键单击选中W14井→选中的井圈、文字标注变红→弹出右键菜单→选择〔井标定〕命令。
单井时深标定子系统界面主要包括菜单条、工具栏、信息窗口、主显示窗口、状态栏等区域。
其中主显示窗口从左至右,分成测井曲线区、合成记录区、地震记录区和标注区:⏹测井曲线区从左至右显示声波曲线、密度曲线、波阻抗曲线;其中声波曲线、密度曲线显示全深度范围,而波阻抗曲线的显示范围受标定参数控制。
⏹合成记录区用于显示地震子波和合成地震记录以及井旁地震道。
⏹地震记录区用于显示井点所在主测线或联络线部分地震道,以井点所在道为中点,左右各显示若干道,其中井旁道用其它颜色突出显示。
另外分别在窗口两侧显示深度标尺和时间标尺,深度标尺显示在左侧,时间标尺显示在右侧。
由于刚启动标定子系统,没有对W14井做小层合并及标定计算,在曲线区没有波阻抗曲线,在合成记录区也没有合成记录及地震子波。
按工具栏按钮,输入标定参数。
〔定义井旁道〕参数页设置井旁地震道。
系统提供了两种指定井旁地震道的方式:人工指定方式及自动搜索方式。
选择人工指定井旁道方式时,用户输入井旁地震道的线、道号,若选择自动搜索方式,用户给定选优方式和选优半径等参数,从井旁的邻近面元中选择最优的地震道作为井旁地震道。
选择〔人工指定井旁道〕选项,系统自动选择距井最近的地震道道。
接下来设置〔标定范围〕参数。
标定范围参数设置标定中的起、止深度值及基准时深对数据。
基准时深对参数通过设置单点的时间、深度数据,计算合成记录的起始时间,从而确定合成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的对应位置。
一般来说基准深度数据是某个地质层位的深度,二基准时间数据是该地质层位对应的同相轴时间值。
如上图设置深度参数。
选择〔子波设置〕参数来确定求取子波的方式。
系统提供了三种计算子波的方式:自动计算子波、选择已有子波、给定子波参数。
一般是先用自动计算方式标定,得到子波参数的大概范围,再使用给定子波参数方式,精细调整子波。
按上图所示直接给定子波主频、延迟、衰减三个参数。
〔标定计算参数〕主要设置小层合并、子波求取参数及其它辅助参数。
重要的是门槛系数和滑动量两参数。
门槛系数控制测井曲线小层合并的程度,该参数越大,合并的小层数越多,波阻抗曲线的分辨率就越低,反之亦然(见下图)。
令门槛系数参数等于1。
(门槛系数等于1)(门槛系数等于10)滑动量参数定义合成记录在基准时间上、下滑动的样点数,当基准时间参数不准确是,可以通过上、下滑动的方式,自动调整到最佳位置。
给定了标定参数后,按〔计算〕按钮,或按工具栏按钮,系统执行标定计算。
标定计算中一般经过如下过程:根据小层合并参数及内部的合并原则进行小层合并,得到合并后的波阻抗曲线;根据井旁地震资料计算子波的主频、衰减参数,并计算子波的时间序列;计算合成地震记录;系统根据滑动量参数上、下滑动合成地震记录,寻找最佳匹配位置,并计算相似系数。
在标定界面的右下角显示了合成地震记录和井旁地震道之间的相似系数,显示的相似系数不到30%,显然,合成记录的质量很差,系统提供了交互校正工具:按工具栏按钮,进入标定校正状态:在合成记录道上选择3250ms附近的强同相轴,按下鼠标左键;拖动鼠标向下移动到地震记录道中的3298ms位置后释放鼠标;系统重新执行标定计算过程。
上图是目的层标定结果,可以看到目的层标定比初始的全井段标定结果更为合理,合成地震记录道与井旁地震道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强,相似系数接近70%,说明先前给定的时—深数据不合理,通过标定校正工具,可以将合成记录道上、下拖动对比,直到合成记录与井旁地震道最相似、时深关系正确为止。
标定完成后,按工具栏按钮→选择〔文件〕菜单→选择〔退出〕命令,退出单井标定子系统并保存标定结果。
有了标定结果后,该井的颜色变成蓝色。
缺省情况下,蓝色表示该井已经标定、但是没有被选择参与反演。
选择W14井→弹出右键菜单→选择〔参与反演〕命令,井颜色变成黄色。
(W14井未参与反演)(W14井参与反演)完成了W14井时深标定,所有井都已经标定了,接下来就可以进行波阻抗反演了。
波阻抗反演首先创建一条连井线,按工具栏按钮,进入定义连井线状态。
定义连井线时,要确保工区数据树上的工区项目图层活动(如下图),否则,不能定义连井线。
如下图所示,单击鼠标左键,拾取连井线控制点,沿W23、W50、W22、W14顺序定义连井线,双击鼠标左键结束连井线定义。
注意:和前面介绍过的任意线相比,系统保存连井线的定义规则,因此,可以随时打开同一条连井线;系统并不保存任意线定义规则,因此,不能多次打开同一条任意线。
定义完连井线后,将连井线保存为反演块:选择连井线→弹出右键菜单→选择〔设置为块〕命令→输入连井线块的名称→按〔确认〕按钮,保存块定义。
反演块是本系统中综合反演的基本单位。
一个反演块可以是一条主测线、联络线,或一条连井线,也可以是一个任意多边形区域,如果连井线不保存为反演块,那将不能进行反演。
实际工作中用得最多的反演块是连井线和闭合多边形反演块。
按工具栏按钮,进入多边形反演块的定义状态:单击鼠标左键拾取控制点;双击鼠标左键完成控制块定义,弹出控制块定义窗口,命名反演块名称。
定义了闭合多边形反演块后,可以继续对其进行编辑。
选择反演块之前,要确保工区数据树上的项目图层不活动;或者将分块信息图层拖动到mig3d项目图层之上(如下图),否则,不能选择反演块。
选择了闭合多边形反演块后,可对其做交互编辑:用鼠标拖动反演块多边形顶点;在右键菜单中选择〔插入控制点〕命令,在鼠标位置插入控制点;在右键菜单中选择〔删除控制点〕命令,删除鼠标指定的控制点;按住鼠标左键选择控制点,可以拖动控制点。
选择右键菜单中的〔删除〕命令,或按键盘delete键,删除该多边形控制块,只保留连井线反演块。
按工具栏按钮,弹出BCI波阻抗反演参数窗口:按子波选择框下拉按钮,选择一个反演用的三参数子波,系统中对子波自动命名。
假如选择名为3P_w14_mig3d_target的子波,3P表示该子波是三参数子波,三参数子波由主频、延迟、衰减三个参数确定;w14表示井名;mig3d表示工区项目名;target表示目的层名,不同的目的层,其标定的子波可能相差较大。
白噪系数:是为解矩阵方程过程中,增加矩阵稳定性而引入,默认值为1%,取值范围为(0,100%),该值越大反演精度越低。
约束边界:根据初始波阻抗模型定义反演浮动边界的一个百分数。
如该参数是10%,初始波阻抗模型以IMP0表示,则反演中波阻抗的左、右边界分别是:IMP0*90%、IMP0*110%。
迭代计算时,在左、右边界范围内取值。
该参数越小,初始模型约束越大,该值接近0时表明反演结果与模型接近;参数越大,初始模型的约束越小。
默认值为10%,取值范围为(5%。
50%)。
迭代次数:反演中单个样点的迭代次数。
参数越大,反演所需时间越长,反演结果也更精确,默认值为5。
最大不能超过100次。
[层位]列表列出了包含在目的层范围内的所有地震层位,层位参数主要是用来建立初始波阻抗模型的。
使用层位名前的复选框选择层位。
系统缺省使用目的层范围内所有的控制层。
[反演结果]列表列出了反演中能够输出的反演结果数据类型:波阻抗、合成记录、残差数据。
使用复选框选择需要输出的反演结果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波阻抗反演将建立初始模型与反演结合起来,如果[反演结果]列表中所有的输出数据都不选择,表示只执行生成初始波阻抗模型。
按上图显示设置BCI反演参数。
设置完反演参数后,按工具栏按钮,开始反演连井线。
弹出反演块选择窗口,选择需要反演的块。
在〔所有块〕列表中列出了工区内的所有定义的反演块,其中的缺省块表示整个三维项目。
首先反演定义的连井线well_tie,选择连井线,按按钮,连井线块被加入到[计算块]列表中。
当然,用户可以选择多个反演块。
选择多个反演块时,系统按照计算块中的列表顺序依次反演各块。
用户可以通过〔上移〕、〔下移〕按钮改变各块的反演顺序。
按〔开始〕按钮,开始反演连井线。
系统首先创建输出数据体空文件,即创建初始模型数据体、反演波阻抗数据体、合成记录数据体和残差数据体。
虽然只反演一条连井线,系统仍然创建整个项目的空数据体文件,并弹出创建数据体进度条。
反演结束后,系统自动打开波阻抗剖面窗口,缺省显示第一条主测线。
需要切换打开连井线剖面:选择[窗口]菜单→选择[数据底图]→选择[图层配置]树→设置mig3d图层不活动→在底图选择连井线→弹出右键菜单→选择[剖面切换]命令,剖面显示窗口刷新,显示连井线波阻抗剖面(下图)将波阻抗曲线迭合到剖面上,检查波阻抗反演质量。
按工具栏按钮,选择[测井曲线]菜单页,设置测井曲线的显示内容。
[搜索井半径]指示井的最大投影距离,离剖面最小距离小于该参数的井会在剖面上显示出来。
[曲线类型]指示显示井的中哪一条曲线,该参数对所有井有效。
[线性坐标]和[对数坐标]表示测井曲线使用哪种坐标系投影到剖面。
[显示井数据]表示是否在剖面上显示测井数据,没有选择该项,则不能设置其他显示参数。
[显示宽度]设置测井曲线显示的范围占几道宽。
在剖面上显示波阻抗曲线,选择井上标准波阻抗类型,显示宽度是30道。
按[显示配置]按钮,设置测井曲线的显示参数。
选择[曲线]菜单页,设置测井曲线的曲线类型、颜色、线宽参数。
选择[边框]菜单页,设置测井曲线的边框参数,选择[无线型]选项,不显示曲线的边框。
选择[井线]菜单页,选择线型参数,在井所在的道位置,显示一条直线,表示井所在的道。
(波阻抗连井剖面)上图中,蓝色表示高GR值;红色表示低GR值,绿色表示中等GR值。
按工具栏按钮,放大地震底图,可以看到连井线上的道的颜色不同于其它道的颜色。
系统中每个地震道都有一个反演标志,已反演的道标志等于1,在底图上标志为红色;未反演道的标志等于0,在底图上显示成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