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桥(1)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桥》语文教学设计10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量,下面是我整理的《《桥》语文教学设计10篇》,快快拿去用吧!《桥》语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感受洪水的肆虐与可怕,体会灾难面前的村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贵重品质。
2、通过比较了解“桥”一课小小说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读《泪光中的感动》齐读—师生读---男女生合作读—互换角色读—挑战背诵二、导课,这节课我们连续走进《桥》这篇小小说。
齐读课题三、研读细节,感受洪水的凶狠。
1、接下来请观赏一个视频。
师:凶狠的洪水,能摧毁村庄,淹没农田和人们的生命,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就发生在《桥》这篇课文,请大家回想一下文中是怎样描写洪水来临时的景象。
出示课件句子一: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句子二: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行当。
句子三: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句子四: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靠近。
句子五:水渐渐地窜上来,放纵地舔着人们的腰。
2、出示课件对比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行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靠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纵地舔着人们的腰。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很多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处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老舍《骆驼祥子》3、《桥》的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写法——单词成句,单句成段?让我们串起来读读看,边读边感受。
(急迫、紧急)你看,一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即使同样写下雨,可以写的.具体,也可以写得简洁;可以用长句,也可以用短句。
《桥》教学设计优秀4篇《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1、收集洪水爆发的场面,准备《悲壮》的曲子,制作课件。
2、预习作业: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尝试理解。
教学过程:一、感受洪水肆虐,孕伏情感,揭题1、播放有关洪水爆发的短片,教师有感情朗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幻灯一)2、师小结过渡:如果是你遇到这种危急的情况,你会怎样做?今天咱们认识一位老支书,做?3、板书课题:16《桥》,让我们走进那个村庄,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设计意图:创设课文所富有的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然后设下悬念,激兴趣。
)二、感受老汉崇高的人格与精神1、快速默读全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说说这场洪水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2、想想你从课文哪些语句的描述中感受到了紧急、害怕……找到并划下来读读,交流。
3、师小结过渡。
4、找找课文中的人们作出了怎样的反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用一个表现。
(惊慌失措)(设计意图:疏通课文,进一步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感受山洪的凶猛,时间之紧迫。
为体会老础。
通过想象危急时刻人们恐慌的表现,让学生进入情境,以更好理解课文中人们惊慌失措的表。
同时为深入阅读文本,研读课文做准备。
)5、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
他是怎么做?怎么说感动的语句,结合当时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为什么感动?(1)读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联系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老汉为什么这么说?作为村支书他想到了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的指挥?从文中找出依据。
《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理清课文条理,了解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抓住飞和夺,通过理解红军抢时间和攻天险两部分,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投影天险:两岸高山峻岭,大渡河水流湍急,涛声震耳欲聋,铁索桥在风中摇荡。
教师引语: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板书:泸定桥)于是,为攻夺天险,长征中一场最为悲壮的战斗打响了!(板书:飞夺)2、昨天,我们很多同学都提前预习了课文,现在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吧!请同学们打开书122页,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课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讲的?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二、自读自悟,交流汇报1、课题飞夺泸定桥中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2、通过刚才的阅读,谁能围绕课题来说一说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讲的?教师随机板书:抢时间攻天险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主要写了红四团28日早上接到紧急命令,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赶在敌人前面,攻下天险泸定桥,消灭了守城敌人,获得胜利。
3、同学们,在刚才读课文中有问题吗?现在可以把你们读书思考后仍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
但要注意,看谁提的问题质量高。
学生可能会提出:为什么说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敌人为什么要喊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课文本来应该主要写攻天险泸定桥,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篇幅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这两部分内容?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很不错的问题,咱们随着课文的阅读,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如果不能解决或者老师遗忘了的话,你们最后再提出来,好不好?4、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段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自己解决。
一、回顾旧知,揭示课题
1.猜谜语,回顾学过的小说
同学们,以下三张图都是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插图,你能根据插图的内容猜出课文的题目吗?
《小英雄雨来》《芦花鞋》《刷子李》
2.聊小说,发现特点
回想三篇课文的内容,说一说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点?
——共同点1:都是小说,小说篇幅都很长。
——共同点2:三篇文章的主人公:雨来、青铜、刷子李都是虚构的,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他们都代表了小说故事背景下的某一类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小说篇幅大都很长,内容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
(学生打开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介绍页)
3.引入课题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小说,题目是——《桥》(生齐读)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与学过的小说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这篇小说比较短,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小小说”。
二、预学反馈,带入小说语境
(一)检查预习情况,读准字词
1.出示第一组字词,学生自读并理解字词。
(1)识字正音
出示字词
①搀扶祭奠咆哮狞笑蹿上来势不可当
学生读词(指名读)。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2.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教师提出问题:小说《桥》向我们展示了哪三个情节?学生回答:山洪暴发、组织撤离、祭奠亲人。
二、学习“组织撤离”部分1.感受老支书的形象(1)(出示课件21)教师提出合作探究要求:读第7—23自然段,思考,在慌乱的情况下,老支书是如何组织大家撤离的?画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想一想: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批注相关内容,并小组合作探究老支书的形象,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22)预设1:“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看出老支书临危不乱、心系村民。
教师板书:临危不乱预设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句话中运用了三个叹号,表现了老支书的镇定果断。
教师板书:镇定果断预设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报名。
’”这句话体现了老支书坚持党性原则。
预设4:通过“拥戴、望”这两个词可以感受到老支书威信极高。
(出示课件23)预设6:第15自然段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冲上前、揪出、吼道”这些词语体现了老支书的愤怒,可以看出他不徇私情。
教师板书:不徇私情预设7:“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句话体现了老支书深爱儿子。
2.感受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1)(出示课件24)教师提出要求:老汉对小伙子“吼”了两次,分别是在什么环境下“吼”的?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一说这两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桥》语文教学设计(10篇)《桥》语文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文涉及到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品文,文章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于鉴赏性朗读。
在朗读中贯穿对课文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探究,实话美育渗透。
【学生分析】由于本文涉及到一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不太符合常规,学生可能不会十分了解,加之本单元大多是一些说明文,而本文又带有一定的说明性,学生对于文体也会有一定的疑惑,所以要在课堂上多加解释。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直面生活中风波,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的语言。
了解作者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说出,由这个圆可以想象到什么?导入词: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同是一个圆,众说纷纭,同是一棵树,画家想到的是它给人的美感;商人看到的是它能卖多少钱;木匠看到的能做成什么样的家具;而一只虫子看到的它的味道如何。
同是桥,普通人看到的是它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作为桥梁专家的茅以升看到的是它有何特点,在桥梁建筑史上的地位;而一位画家会如何看待它呢?我们一齐声朗读《桥之美》,看看画家吴冠中是如何看待桥的。
出示思考问题:1、课文的主要写什么?2、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以“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回答。
(教师指导:看了第二段后,我发现,桥之美,美在具有给画的形式美。
)明确: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美在风雨桥形成形式独特;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总之,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题引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桥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展示一些桥梁的图片,让学生发表对桥梁的看法。
2. 讲解桥梁的重要性:向学生讲解桥梁在生活中的作用,如连接两岸、促进交通发展等。
3. 提问:让学生思考桥梁的设计和建造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桥梁的认识。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分析他们对桥梁设计和建造的关注点。
第二章:桥梁的分类和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桥梁的不同分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桥梁结构的认知。
教学步骤:1. 讲解桥梁的分类:向学生介绍梁桥、拱桥、悬索桥等不同类型的桥梁,并讲解它们的特点。
2. 展示桥梁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桥梁图片,让学生识别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桥梁的特点和分类,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桥梁分类和特点的认知。
2.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分析他们对桥梁结构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桥梁的设计和建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桥梁设计和建造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对桥梁结构和设计的兴趣。
教学步骤:1. 讲解桥梁设计的基本原理:向学生介绍桥梁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如载重、跨度、材料等。
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著名的桥梁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桥梁设计的创新和挑战。
3.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设计和建造一个小型的桥梁,并展示自己的成果。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桥梁设计的认知。
2. 收集学生的设计成果,分析他们对桥梁结构和设计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桥梁的维护和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桥梁维护和保护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桥梁保护的意识。
教学步骤:1. 讲解桥梁维护和保护的意义:向学生介绍桥梁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维护和保护的原因。
《桥》教学设计(精选10篇)《桥》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桥》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情感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欣赏有关桥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桥的结构和造型特点,了解、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启发学生用绘画粘贴等形式表现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家乡的桥。
了解桥的结构、用途,感受桥的造型美。
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课前教师布置学生了解学习有关桥的资料、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看哪位同学课前预习最好。
2、出示抢答问题(1)中国最古老的桥建于那一年?谁知道我国第一座桥建在什么地方?(教师解答)生:公元35年,建在长江。
(2)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什么桥?生: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3)我国还有很多十分漂亮,在世界上比较出名的桥,你们知道吗?(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幻灯片)生: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
(4)我国有很多桥,世界上的桥就更多了,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长的桥在哪个国家?世界上最长的桥叫什么名字?生:世界上最长的桥是美国——路易斯安那的庞恰特雷恩湖堤道(5)我们的家乡滨州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桥,请说说?生:公铁大桥、公园里的桥、各式各样的天桥、立交桥等。
(评析: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桥的有关知识。
以抢答游戏的形式,确认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实效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发展阶段1、家乡的桥很多,建在不同的位置,请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它们的用途是什么?生:美观、实用的桥给我们居住的城市带来了美。
(2)桥的形式多样,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之处?(师生讨论,师出示课件)相同点:生:桥梁由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以及桥梁防护建筑物组成。
桥教学设计15篇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并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教学重难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并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课件,引出课题同学们,你们见过桥在水中的倒影吗?谁能说说是什么样的?(指名说一说)。
生:清清的河水里,有一座弯弯的桥。
生:水上一座桥,水里一座桥,真有趣。
生:我见过桥的倒影,有点模糊,还跟着水波一动一动的。
(出示课件,引入课文):丁丁的家乡就有这么一座弯弯的石桥。
石桥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模模糊糊,一动一动的,丁丁特别喜欢,经常到这里来玩耍,看小鱼,走石桥。
他还给水里的石桥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影子桥(板书课题:影子桥)大家一起来写一写。
学生练习书空。
师:这节课咱们就跟着丁丁一起到影子桥去看看,去听一听那里的故事。
二、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师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读课文,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清清的河水,河面倒映着一座石桥。
生:河里还有好多好多的小鱼,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
生:我还看到了风吹水面起的波纹呢!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打开书,进入课文,看看文中是怎样描写影子桥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建议: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感觉困难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互相合作读课文,听一听是否还有不认识的字。
3、指名接读课文,余生注意倾听,及时纠正错音。
四、精读体验,积累语句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影子桥?2、学生汇报阅读情况(1-6段都写了影子桥)3、丁丁对影子桥有什么样的感情呢?(非常喜爱)学习第六自然段,启发:动作引导什么是“抛”,为什么不用“砸”呢?什么叫“吆喝”,丁丁会怎么吆喝?为什么会那样做?(引导体会:丁丁爱护河里的小鱼,爱护影子桥周围的环境)4、影子桥上的鱼儿是怎么样嬉戏的呢?仔细读课文,用波浪线勾出描写鱼儿嬉戏的部分。
《桥》教学设计15篇《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毒携带生字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语言。
4、感受古镇周庄的奇丽,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读中想象、感悟、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或字幕投影、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你的家乡有桥吗?说说你家乡的桥、河、船给你的印象?2、古镇周庄的桥、和、船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一同阅读课文《那桥,那河,那船》,去感受它的美吧!3、展示挂图或播放课件,给同学们直观感受。
二、范读课文1、学生听读。
2、简单说说课文内容三、学生自读课文1、借助工具书学会本科的生字、新词2、通读课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上标记。
3、朗读课文,标出段序,理清__的脉络。
4、小组交流5、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理清__的脉络: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绘了夜色中雨幕里的周庄古桥。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描绘了白天周庄河上的迷人景色。
第三部分(第5~8自然段):描绘夜里周庄的桥、河、船。
6、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四、学生质疑问难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
2、小组归纳整理学生的提问。
3、班内交流整理学生的问题提纲。
五、课堂小结这堂课收获不小吧,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学生整理的问题提纲。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按提纲自学课文,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子交流讨论。
3、各组推荐代表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描绘了古镇周庄的美景。
如:①“日暮时分,我走进这幽静的古镇,小雨浸润着滑滑的石板路,飘洒在碧玉般的河面。
”“幽静”,优美寂静,写出了古镇周庄的特点。
“浸润”,浸没滋润。
“飘洒”,抓住了河面上小雨的动态特点。
“碧玉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小河水碧绿澄澈的特点。
<<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体会老汉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老汉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这篇课文又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向学习伙伴请教,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出示课件)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检查字音、字形(应注意“肆”的声母是平舌音,“搀、呻”的韵母是翘舌音,“疯、狞、淌、瞪、膛”的韵母是后鼻音,“呻、搀、奠”的韵母是前鼻音。
特别注意“肆”、“奠”的写法)
3、学生快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或者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抓住“六要素”(出示课件)
三、品读课文,情感体验
(一)创设情景,感受山洪的来势凶猛
1、在文中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哪些词语或者短句最能说明你的感受。
(出示课件)
提示:抓住“像泼”“像倒”“一群受惊的野马”等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雨大,洪水肆虐,并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二)品读描写老汉的的语句,体会老汉的崇高品质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出示课件)
(2)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的呻吟。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修辞手法,请找出来(出示课件)
2、小组讨论: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的情况
预设:(1)老汉是一个沉着、镇定、威严、临危不惧的人。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出示课件)
(2)老汉是一个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人。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出示课件)
提示: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师小结:这是一个沉着、镇定、威严、临危不惧、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老汉。
(出示课件)
提示: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
3、课堂练一练(见课件)
四、总结全文,升华精神
过渡:这篇课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沉着、镇定、威严、临危不惧、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老汉。
让我们来赞一赞这位了不起的老汉吧!(见课件)
五、这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见课件)
六、课后延伸(小练笔)
(见课件)
教学反思:这节课知识点比较多,所以用上课件是比较好的。
在重点字词的处理上用的时间较多了点,目的是让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重难点的处理上,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快速浏览等多种形式读,反复读的方式悟出老汉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
在理解含义深刻句子这方面,我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抓重点词语理解,然后教师作补充,进行小结。
这是课文重点部分的处理。
我还让小组讨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
课文难点的处理有些仓促,比如设置悬念,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是父子关系”,这个地方一带而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