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24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岳麓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与成语“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封建土地所有制,分割的方块田形似井字,条理有序,与材料符合,故选A项。
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周王B.贵族C.平民D.奴隶,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状况,井田的所有权属于国王,但主要由贵族占有,是国有制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故选B项。
3.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B.“废井田,开阡陌”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为畎亩之勤”是指作为祭祀的牛成为耕地之牛,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4.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A、B、D三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
5.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徭役和兵役。
这种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均田制C.私田制D.公田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B项正确;由材料“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徭役和兵役”可知,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C项错误;该土地制度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不是公田制度,故D项错误。
6.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A.村社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该经营方式是租佃式经营。
7.下列图表(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的是( ):从人身依附→租佃契约→没有契约的雇佣,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减弱,结合图示可知B项正确。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周礼》曾这样记述西周时期的某项土地制度,“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下列有关材料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属于奴隶制土地国有制B.受封者要向皇帝缴纳贡赋C.农民在土地上集体耕作D.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解析:从材料中的“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以任地事而令贡赋”等信息可知这是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它是一种土地国有制,A项正确。
B项错在“皇帝”,C项错在“农民”,D项错在“自由买卖和转让”。
答案:A2.《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解析:“田里不鬻”意为不允许土地买卖,这说明当时的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它存在于夏商、西周时期,A项正确。
答案:A3.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 )A.维护井田制B.重农抑商C.保护私有财产D.限制土地兼并解析:“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反映了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这是保护私有财产的体现,C项正确,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私自”带有不被人所知的意思,而土地兼并不是偷着干的事,D项错误。
答案:C4.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6人在劳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着两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
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
第25讲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2016·全国卷Ⅰ·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导学号 26812235( D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 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6人在劳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着两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
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干扰项是B项,一个时代的图片不能体现“不断发展”,故排除该项。
2.(2016·全国卷Ⅱ·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导学号 26812236( B )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 宋代经济继续发展,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正确,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助长了土地兼并,因此租佃关系盛行;C项与题干无关;D项说法错误,宋代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3.(2018·益阳)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史称,“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反映了宋代导学号 26812237( B ) 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B.土地私有不断深化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解析] 根据题干“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田产交易的规定最为详细,主要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田产交易的规定内容详细,与税制改革无关,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说明土地兼并盛行,客观上不利于自耕小农发展壮大,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田产交易的规定内容详细,与经济结构转型无关,且不符史实,排除D项。
4.(2017·苏州)历史学家张宪文认为:“以图像展现和解说历史,是历史研究最为有效的方法。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1.《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C.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解析:春秋时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土地出现,各诸侯国为适应这一状况,纷纷进行赋税制度改革,从而调动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
答案:C2.《战国策》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解析:西周井田制下土地不得买卖,“田里不鬻”,结合材料信息,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土地可以买卖,井田制逐步瓦解,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故选D项。
答案:D3.《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
”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 )A.土地兼并现象出现B.官民矛盾尖锐C.官吏滥用权力D.农民生活艰难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官吏们凭富贵之资力,与民争利,广占田宅。
由此可见,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故A项正确。
答案:A4.钱穆的《国史大纲》中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均田制规定,将国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使农民占有部分土地,故C项正确。
答案:C5.明代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
这反映出明代( )A.土地兼并严重B.小农经济的弱化C.商品经济发达D.井田制得以恢复解析:井田制是以国家名义占有土地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民要集体耕种公田,但每人都有自己的份地;题干材料反映了海瑞的直接目的是让农民有田地,这说明当时农民失去土地的现象严重,故A项正确;在明代,土地兼并后,地主主要采用租佃制经营,这种经营土地的方式,没有弱化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生产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井田制已经恢复,故D项错误。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解读】(1)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主要有两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和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
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有三种,而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度居于主导地位。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土地制度的变化,土地制度的变化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影响,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土土地政策或纲领,都体现了这一原理。
(2)租佃制确立的原因、发展的历程、产生的影响。
【基础知识整合】一、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
2.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即。
(1)特点: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公田”为贵族占有,“”是劳动者的份田。
(2)瓦解: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加速其瓦解。
3.封建社会:实行土地私有制。
(1)确立:战国时期,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2)形式:君主私有土地、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3)发展①宋初:“”、“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加激烈。
②明清时期:随着经济繁荣,通过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4)后果: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社会动荡,统治者采取“”、“限田”的措施,保护自耕农经济。
二、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关系。
2.发展(1) 时期已经产生。
(2)宋代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3)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影响(1)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
(2)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理解概念】(1)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庭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2)地主私有土地:由官僚地主掌握,佃农租耕。
地主土地的来源:赏赐、买卖和兼并。
(3)自耕农私有土地:自耕农所有的土地规模只限于他一家人自己耕种。
第 2 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 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2.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小农经济发展完善C.井田制趋于瓦解D. 土地兼并严重3. 我国的土地税可追溯到春秋末期鲁国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 。
国家开始征收土地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使土地私有合法化B .不利于有效利用土地C•开始出现私有土地D .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4•《商君书》云:“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
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上述主张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租佃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D.秦国实施重农抑商政策6. 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 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使用C•各国的税制改革 D.小农经济的出现7•《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这段话主要反映了()A. 土地兼并的危害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自给自足的落后性 D. 土地私有的合理性8. 《左传•昭公四年》中载:“桓公曰:‘伍鄙(人民)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材料中“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 )A.按照土地的多少和好坏而征税B.有利于调动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C.所有制形式的变更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9. 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 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第24讲古代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1)商周的井田制①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②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并向国王交纳贡赋。
(2)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①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大量,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②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③法律确认: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
(3)土地兼并问题①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②抑制兼并: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
明朝政府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构图解史】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2.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商周及之后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①战国:商鞅变法时首倡“”,提出农本商末。
②西汉:实行货币官铸、、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经济政策。
【教材补遗】“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制度。
③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
(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的发展。
【史论拓展】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原因表现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的滋长清代“闭关锁国”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厉行,禁止官民私自出海(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易错提醒】“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1)“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选择题1.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ED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吋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中学A.千耕其耘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中:“贫者多仙之从所得各居其半”,可以看出是租仙式经营。
租仙,由地主提供土地及不同数额的经营资金和管理,由佃户提供劳动及不同数额的资金和管理,而土地报酬则采取不同的分成方法的资本主义农业组织制度。
乂称谷物分成制。
付给地主报酬形式可以是一定份额的农产品或现金,或二者兼有。
A是奴隶制下的经营方式;BED庄式经营以东汉、唐为典型,古代的大地主用自己的土地组建的出庄,在里面让农民进行耕种。
C是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
故选D考点:古代小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租佃制2.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取消农业税,河北灵寿农民自己出钱铸青铜鼎(下图),记录“告别皿赋”这-亘古未有的大事。
我国最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出现在A.西周B.春秋C.战国D.西汉【答案】B【解析】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B正确。
3.皇粮国税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2006年中国政府宣布废止农业税,一般认为我国古代农业税收开始C.租庸调制D.初税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早在春秋时期鲁国就开始实行了初税亩,根据土地数量进行收税,故本题答案选D项。
A不是农业税,而是土地所有制的形式;B项是政治制度;C 项不符合开始一词的限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初税亩4.周朝初年统治者实行井田制的主要意图是A.实行土地国有制B.与分封制相配套实施C.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D.分封功臣、贵族和王室人员【答案】C【解析】AD分别是井田制的性质表现形式,可排除;B项则表明了周政治经济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体现出这项措施的真正意图,排除;只有C选项体现了井田制实施的真正冃的:在井田制下,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各级贵族接受分封就有为周王拱卫疆土的义务,C正确。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24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岳麓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24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岳麓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24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岳麓版的全部内容。
练案[24]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选择题1.(2018·齐齐哈尔实验中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其根源是错误!( B )A.人口增长刺激人地矛盾B.政局动荡流民的大量出现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结果D.封建土地私有制趋于瓦解[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曹魏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令、刘宋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都是把土地视为国有,法律注重保护土地国有权,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社会背景是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并非人口增长刺激人地矛盾,排除A项;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不属于少数民族封建化问题,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瓦解,D项错误。
2.(2018·黄石)唐制规定,“永业田皆传子孙,口分田于本人死后归还政府另行授受”.均田制推行后,很多农民受田实际上达不到应受额,而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多占土地。
这说明均田制的推行导学号 26812868( C )A.允许自由买卖土地B.放弃了平均主义分配C.具有不稳定性特征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解析]据材料信息“很多农民受田实际上达不到应受额,而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多占土地”分析可知,均田制的推行具有不稳定性特征,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24中国古代的土
地制度岳麓版
一、选择题
1.(2018·齐齐哈尔实验中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根源是( B )
A.人口增长刺激人地矛盾 B.政局动荡流民的大量出现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结果 D.封建土地私有制趋于瓦解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曹魏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令、刘宋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都是把土地视为国有,法律注重保护土地国有权,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社会背景是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并非人口增长刺激人地矛盾,排除A项;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不属于少数民族封建化问题,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瓦解,D项错误。
2.(2018·黄石)唐制规定,“永业田皆传子孙,口分田于本人死后归还政府另行授受”。
均田制推行后,很多农民受田实际上达不到应受额,而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多占土地。
这说明均田制的推行( C )
A.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B.放弃了平均主义分配
C.具有不稳定性特征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解析] 据材料信息“很多农民受田实际上达不到应受额,而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多占土地”分析可知,均田制的推行
具有不稳定性特征,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
3.(2018·天水一中)宋《水心别集》卷二《民事上》记载:“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
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值)。
”这段文字实质( B ) A.说明宋代均田制开始瓦解
B.体现在土地流转中政治与经济因素的消长
C.反映了租佃制经营已占据主导地位
D.说明政府由限制到承认土地流转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授田制被破坏,民间土地私自买卖,政府的职能已从过去的直接以政治权力配置土地转而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保护,收取农税,故体现了土地流转中政治与经济因素的消长,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授田制的破坏,而不是均田制开始瓦解,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授田制的破坏,而不是租佃制经营已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体现政府承认土地流转,并从中获利,排除D 项。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4.(2018·太原)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及染料作物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
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C )
A.农业商业的互相影响B.田庄经济多样化经营
C.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D.小农经济的基础作用
[解析] 材料显示汉代田庄中不仅有农业生产,手工业以及兵器和生活用品等,完全可以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属于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和外界交换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经济并不是多样化,只是满足田庄自身的需要,故B项错误;
田庄不依赖于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5.(2018·华中师大附中)唐朝武周以后,大庄园制经济日益发展。
安史之乱后,庄园制的发展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
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C )
A.新的经济形态萌芽B.封建经济持续繁荣
C.政府税收大幅下降D.君主专制受到影响
[解析] 据材料“庄园制的发展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政府的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小农经济,庄园制的发展导致小农数量减少,不利于政府税收的稳固,故C项正确;新的经济形态萌芽指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且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故A项错误;唐宋明清时期封建经济仍然在发展繁荣,故B项错误;小农数量减少与君主专制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故选C。
6.(2018·天水一中)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
这一措施便于( D )
A.抑制土地兼并B.发展商品经济
C.调和阶级矛盾D.强化社会控制
[解析] 据材料“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户籍制度的加强有利于政府强化社会控制,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抑制土地兼并的目的,故A项错误;明朝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户籍控制的目的不是发展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调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导学号 26812873
材料一唐代名门大姓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特权大为削弱。
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
乡村上的富户“乃从来兼并之家”,称之为富民,这些富民并无官位爵衔,而也只是平民百姓身份的庶民地主。
这些富民“招客为佃户”,着佃的客户,即为给地主种田的佃农。
富民和佃户构成了此时期的佃耕制。
——据《农业经济史研究》整理材料二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动,劳动力也随之流动。
无地、少地农民在找不到雇主时,就会成为流民或半流民。
在唐代以前,豪强们控制土地,失掉土地的农民很快就会沦落到豪强手中成为农奴,而成不了流民。
中国的佃耕制由宋代到解放前实行了一千余年之久,流民始终是存在的社会问题。
——据《庄园制与佃耕制不同时期
土地改革问题的差异》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佃耕制形成的条件,并分析其形成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前流民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
[答案] (1)条件:唐代士族势力大大削弱;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庶族地主兴起奠定了基础;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影响:土地的流转使社会自由劳动力增多,有利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转,加速了土地的兼并,不利于社会稳定;土地兼并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农奴,不利于社会结构的变
革。
(2)原因:豪强地主衰落后,庶族地主没有吸收大量流民的力量;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社会动荡;政府对小农缺乏切实的保障;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唐代名门大姓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特权大为。
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士族势力大大削弱,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庶族地主兴起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一“纷纷购买田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动,劳动力也随之流动。
无地、少地农民在找不到雇主时,就会成为流民或半流民”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的流转使社会自由劳动力增多,有利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转,加速了土地的兼并,不利于社会稳定;据材料二“在唐代以前,豪强们控制土地,失掉土地的农民很快就会沦落到豪强手中成为农奴,而成不了流民。
中国的佃耕制由宋代到解放前实行了一千余年之久,流民始终是存在的社会问题”可知,土地兼并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农奴,不利于社会结构的变革。
第(2)问,据材料一“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和材料二“在唐代以前,豪强们控制土地。
失掉土地的农民很快就会沦落到豪强手中成为农奴,而成不了流民”可知,豪强地主衰落后,庶族地主没有吸收大量流民的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的不足,即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流民问题形成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始终存在,政治环境和政策也是其中的因素,即社会动荡和政府对小农缺乏切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