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格式:ppt
- 大小:646.50 KB
- 文档页数:8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杜甫通过记叙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一跃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表现了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本单元围绕“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的主题,选取经典的名家名篇,表现古人的哲思与情怀。
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能潜移默化地培养青春学生的担当使命、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初中生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
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八年级学生基本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由于小学阶段接触到杜甫其他诗歌,学生对于杜甫整体情况也相对比较了解。
对于诗人的关心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的理解,则需要教师随机予以点拨引导。
此外,古诗歌教学也应创设相应的情境,打通古今文化交融的壁垒,借助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挖掘诗歌空白、淡化之处,搭建有效的支架,促使学生展开自由想象,大胆联想,与作品深度对话探究过程中,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
【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了解主要内容。
2.品析语言,理解杜甫的“叹息”。
(重点)3.悟读体会。
感受杜甫的博大情怀。
(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成都,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那里不仅憨态可掬的国宝熊猫,有麻辣鲜香的火锅,还有很多著名的名胜古迹。
今天,我们的研学旅行就来到了成都的杜甫草堂,跨越千年与诗圣杜甫相约一次草堂诗旅。
二、初读知大意朗读是诗歌学习的重要方法。
三分诗,七分读。
请大家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后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用一句话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预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讲述了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刮破的悲惨故事。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的第24课。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诗人身处茅屋,遭受秋风破坏的艰辛生活。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的生活方式,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唐诗,对唐代诗人的生平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之间的联系。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情感教学法。
问题驱动法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的唐诗,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和诗歌欣赏能力的发展;二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感受“歌行体”的特点。
2.品味诗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体会作者内心感受。
3.深刻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品味诗中描写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诗句。
2.难点:体会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今天我要带你去旅行。
我带着你,你带着书。
(请大家看视频)一位网友结合杜甫的经历,把他曾经游历过的地方在中国版图上做了标记。
老师考考大家——他曾在泰山上,他抒发豪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长安城,他睹物伤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战乱中,他心系黎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今天我们顺着诗人的脚步,定位成都的杜甫草堂,学习他曾经在这里写下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一次“草堂诗旅”。
(二)歌行体中显自由(1)老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诗和一般的律诗绝句有什么区别?屏显:1.篇幅可短可长;2.保留叙事特点;3.声律、韵脚自由;4、句式比较灵活。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化体现了歌的特点,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富有动感,正因为自由,就可以充分的叙事、抒情,现实的触动,内心的渴望就能不假思索,从胸臆中自然涌现。
接下来,我们就来聆听一个秋风秋雨中的故事,感受杜甫的情怀。
(2) 根据古乐府叙事的特点,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并给每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屏显:秋风破屋(焦灼苦痛)群童抱茅(愤懑无奈)屋漏难眠(忧思不绝)愿得广厦(忧国忧民)(三)风雨不改济世心1、根据前面概括的每小节的诗意,小组合作,分成4组,抽一个小节。
秋风破屋:感受秋天,赏析充满画面感的诗句。
明确:“怒号”用了拟人的修辞,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卷”、“飞”、“洒”、“挂”、“飘”、“沉”,这些动词是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狂风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这真是一个凄凉的秋天。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学问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 课《唐诗二首》学问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 760 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最终得到一个安家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患病,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和蔼宏愿,于是写下流传长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