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计算机原理理论课程导学案课题:机器数(一)
- 格式:doc
- 大小:20.02 KB
- 文档页数:3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教案设计(优秀5篇)计算机教案1学生甲: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过去,媒体传递信息的功能比较单一。
例如电话之能够传递声音,电报只能传递文字信息。
当今人们希望有一种具有“十八般武艺”的设备,能够传递多种信息。
这样的设备被称之为多媒体。
学生乙:作者运用中国的“媒人”的作用来举例说明了什么叫媒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教师追问: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多媒体呢?学生丁: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还可以上网……现在还有许多的多媒体家庭中还没有,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的。
思考题四学生甲:作者通过人体各种器官与大脑的关系的阐述,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正如人的大脑与各器官的关系一样。
学生乙: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
说明方法。
把电脑比成了“司令部”,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使我们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思考题五学生甲:电子计算机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差不多每十年就产生一代新的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会越来越神。
学生乙:具有多功能的电脑的用途非常广泛。
作者运用了列举的方法,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学生丁:多媒体电脑功能巨大。
作者运用了一句谚语概括地说明“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够了解天下发生的一切事情。
5、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
二、思维拓展练习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计算机发展的进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能够神到什么程度呢?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设计出新型的电脑。
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草图画在纸上。
2、朗读课文。
汇报交流。
附:板书设计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教案点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的功能越来越多了。
拥有电脑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了,电脑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和交流,学生能比较轻松地了解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有关计算机的知识。
教师在第二课时用了较充裕的时间安排学生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演示给大家,并展示了自己使用电脑制作的作品,这样做,激发了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欲望,使计算机真正为我们服务。
理论课教案-计算机基础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
2. 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
3. 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4. 学会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定义计算机的应用领域2.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个人计算机的发展移动计算机的发展3. 计算机的分类按规模分类按性能分类按用途分类4.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其它硬件设备5. 计算机的软件组成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分类、硬件和软件组成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 操作演示法:演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计算机基础》相关教材或教学课件。
2. 计算机设备: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接触到计算机。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实例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分类的掌握情况。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章节:计算机操作系统1. 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2. 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应用3. 学习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配置七、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定义操作系统的功能2. 常用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macOS操作系统3.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启动和关闭计算机文件和目录管理应用程序的运行和管理4. 操作系统的配置系统设置用户账户管理系统安全与维护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常用操作系统。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应用和操作。
3. 操作演示法:演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操作系统。
教案范例(计数器)第一章:认识计数器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计数器的概念和基本功能。
学会使用计数器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
1.2 教学内容计数器的定义和作用。
计数器的组成部分。
计数器的使用方法。
1.3 教学步骤1. 引入计数器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计数器的外观和功能。
2. 讲解计数器的使用方法,示范如何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3.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使用计数器进行计算。
1.4 作业布置第二章:计数器的进制转换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计数器在不同进制下的使用方法。
学会将十进制数转换为其他进制数。
2.2 教学内容不同进制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计数器在不同进制下的使用方法。
十进制数与其他进制数之间的转换方法。
2.3 教学步骤1. 讲解不同进制数的概念,介绍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等。
2. 示范如何在计数器上进行不同进制数的转换。
3.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使用计数器进行不同进制数的转换。
2.4 作业布置请学生使用计数器将十进制数255 转换为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
第三章:计数器的程序设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计数器的基本编程方法。
学会使用计数器编写简单的程序。
3.2 教学内容计数器的编程语言和语法。
计数器的编程方法和技巧。
计数器编程实例。
3.3 教学步骤1. 讲解计数器的编程语言和语法,介绍常用的指令和操作符。
2. 示范如何使用计数器编写简单的程序。
3.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使用计数器编写简单的程序。
3.4 作业布置请学生使用计数器编写一个程序,实现计算1到100的所有整数之和的功能。
第四章:计数器的扩展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计数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学会使用计数器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计数器在科学、工程、商业等领域的应用。
计数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4.3 教学步骤1. 讲解计数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如测量时间、计数物品数量等。
2. 示范如何使用计数器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使用计数器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数字媒体专业)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内容简介: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冯·诺伊曼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主要功能,计算机的工作步骤以及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了解冯·诺伊曼计算机的特点及硬件构成;理解计算机的工作步骤,了解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的含义及其对计算机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虚拟机的概念;计算机的硬件构成;计算机的工作步骤。
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使用幻灯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教学中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计算机系统简介1.计算机的软硬件概念(1)硬件(2)软件(3)软硬件的关系2.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1)虚拟机的概念(2)各层虚拟机及与真实机器的层次关系3.计算机的基本组成(1)冯·诺伊曼计算机的特点(2)计算机硬件结构,总线的构成。
讨论、分析直连结构的问题,提出总线思想,并简单介绍总线结构。
(3)计算机的工作步骤提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计算机基本构成部件的介绍(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以计算ax2+bx+c为例分析计算机工作的过程4.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1)机器字长计算机同时处理的二进制位机器字长与数据总线宽度、存储字长的关系(2)存储容量存储容量的单位主存容量辅存容量(3)运算速度几种计算运算速度的方法并对它们进行比较运算速度的表示单位第二章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内容简介: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计算机的发展展望。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发展思路;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使用幻灯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教学中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计算机的发展史1.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的研究工作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的发展阶段计算机的发展规律计算机的发展趋势2.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带来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3.软件技术的兴起和发展软硬件的融合,简介嵌入式发展方向二、计算机的应用1.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通过ENIAC进行计算的一个案例,直观体会计算机的计算能力2.工业控制和实时控制3.网络技术应用4.虚拟现实介绍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些应用5.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系统6.多媒体技术7.人工智能三、计算机发展的展望第三章系统总线内容简介:总线的概念;总线的分类;总线的特性和性能指标;总线结构;总线控制。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精选15篇)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精选壹五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及其关系2、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各个组成部份及其作用3、知道存储器的分类、内存RAM与ROM的区别及其作用。
4、了解软件的分类知道常见的软件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机的结构和主要部件了解计算机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2、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及其作用并归纳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各主要部件的作用。
教学难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三、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设备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师生问答法、讲授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前先给学生提出谜语:不会说话会计算,不会想来却有脑,少了电源就睡觉,没有鼠标受不了。
谜底:计算机。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认识计算机。
二)讲授新课1、展示计算机设备学生观察计算机,认识各部件,说一说他们的名称及作用,教师及时更正、补充。
(出示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音箱)2、出示幻灯片,展示计算机各个设备,让学生连线组成一台能够正常工作的计算机。
放大扫描仪,让学生认识,并说明其作用。
引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3、出示幻灯片,展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的概念,并简单说明。
4、让学生把自己所拿的设备加以区分,在幻灯片上加以标注,明确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外部设备,出示幻灯片,明确哪些属于外部设备。
6、了解神秘的主机拆开主机,展示内部图。
出示主板、CPU、光驱、内存条、硬盘,结合幻灯片,可以观察实物找出主机内的位置,也可以先看主机内部,认识名称及作用,说到内存条与硬盘时加以区别并引出内存储器、外存储器,并联系生活认识U盘、光盘、移动硬盘、软盘。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优化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整体结构,掌握各种计算机组件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为后续学习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打下基础。
1.2 课程目标(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功能;(2)掌握计算机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的工作原理;(3)熟悉存储器层次结构、输入输出系统及总线系统;(4)学会分析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优化方法。
二、教学内容2.1 计算机系统概述(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3)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2.2 计算机指令系统(1)指令的分类和格式;(2)寻址方式;(3)指令的执行过程。
2.3 中央处理器(CPU)(1)CPU的结构和功能;(2)流水线技术;(3)多核处理器。
2.4 存储器层次结构(1)存储器概述;(2)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只读存储器(ROM);(4)缓存(Cache)和虚拟存储器。
2.5 输入输出系统(1)输入输出设备;(2)中断和DMA方式;(3)总线系统。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举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3.2 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验证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
3.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4.2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5.2 辅助资料包括课件、实验指导书、案例分析资料等。
5.3 网络资源推荐学生访问相关学术网站、论坛,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应用成果。
《计算机导论》教案合过程,以便看出数据的基础结构。
计算机把数据处理为信息如图1-1:图1-1 计算机数据处理1.1.3存储程序的概念存储程序是把计算机和计算器区别开来,使计算机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工作。
把这个思想结合计算机的定义,则计算机就是在存储程序控制下把数据处理为信息的机器。
如图1-2:图1-2 存储程序下的计算机数据处理§1.2 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1.2.1计算机系统的部件计算机由若干基本部件组成,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五大部分。
输入设备提供数据,键盘是最常用的输入设备;数据存放在存储器内,存储器内还保存程序;在程序的控制下计算机的处理器处理数据,把结果再存放在存储器内;最后结果送入输出设备输出。
计算机系统部件组成如图1-3:图1-3 计算机系统组成1.2.2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由于计算机是受存储程序控制的,因此使用计算机的第一步是把程序从输入设备输入到主存储器中,如果需要从键盘输入数据,输入的数据也被放在主存储器中,之后处理器就开始执行指令,加工数据,把结果送回主存储器,最后向输出设备输出结果。
主存储器的内容经常改变,当一组数据被处理完后,可以再读入新的数据并处理这些数据,得到新的结果。
程序能被更新。
当一个程序运行完后,另一个新的程序可以占据它在主存储器中的位置,让处理器去处理不同的数据。
数据 处理 (计算机) 信息 输入 输出 数据 计算机 程序 信息 输入 输出§2.2计算机中数字系统及其表示2.2.1计算机中的数字系统(1)二进制数的进制:人们为了计数的方便和计算,创造了各种“权值”(即逢“几”进一)的记数方法,这些方法就称为数的进制。
p进制:N= a n p n+a n-1p n-1+···+a1p1+a0p0+a-1p-1+a-2p-2+···+a-m p-m,其中p 为正整数,a i是0,1,2,…,(p-1)这p个数中的任一个,m、n是正整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安排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安排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安排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安排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安排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安排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安排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安排
课堂教学安排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安排
课堂教学安排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安排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安排
课堂教学安排。
课题:机器数(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机器数与真值;
2.掌握原码的表示规则、特殊数的表示形式和计算方式;
3.掌握“模”的定义和补码的表示规则。
【重点难点】
重点:原码的表示规则、范围;“模“的定义和理解。
难点:理解“模“的含义
【建议学时】2课时
【课前预习】
1.计算机中正负号是如何表示的?
2.补码的编码规则是什么?
【课堂探究】
一、机器数与真值
1. 在计算机中常将符号数字化,即用0表示________,1表示________。
2. 通常把符号数字化了的数称为________,而把原来带有正负号的数,称为
________。
3.机器数常用三种方法表示,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原码
1.在用二进制原码表示的数中,符号位为0表示正数,符号位为1表示负数,其余各位表示尾数本身,这种表示法称为原码表示法。
2.原码的定义式如下(N位字长):
4.原码符号位后的代码为_______________。
正数的原码等于_______;+0的原码
为_______________,—0的原码为_______________。
5.原码的表示范围为_______________,如果是8位的话,则为_______________。
6.用原码表示法,两个数相加时,如果是同号,则数值________,符号________;如
果是异号,数值部分________,符号取________________。
三、模与补码
1. 模是指一个计量系统的________,即该系统所能表示的________,是产生
________的量,在计算机中会自动丢失。
2. 对模的理解:
3. 补码的编码规则是:正数的补码与_______________,负数的补码是将二进制数
_______________后在最低位_______________。
例1.设机器字长为8位,写出下列各数的原码和补码:
(1)+1010101B;(2)-1010101B;(3)+1111111B;
(4)-1111111B;(5)+1000000B;(6)-1000000B
例2.下面各二进制数分别代表原码、反码和补码时,其等效的十进制数值为多少?
(1)11111111 (2)10000000
【课堂检测】
1.原码的编码规则是:最高位代表________,其余各位是该数的________。
2.对—0和+0有不同表示方法的机器码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在计算机加减法运算中,最常使用的是________。
4.正的二进制定点小数的真值与机器码相同()
5.n位二进制整数和小数补码的模都为2n ()
6.求下列二进制数的原码和反码
(1)1011(2)-1011 (3)11010100 (4)0.1010000
(5)-10101100 (6)-0.0110000
7.将下列数由小到大排序
A=10D B=1011.01B C=12.3Q [X1]补=10001101B
[X2]原=10010101B [X3]反=11001101B
【回扣目标】
【课后作业】完成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