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学(第三章 三大产业内部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161.50 KB
- 文档页数:17
我国三大产业更加协调,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1、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走向协调,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经济的较快增长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这表现为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所处地位的变化。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
这种趋势在产值结构方面表现为:在工业化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份额,而以食品、纺织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以饮食、商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较小,因而,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呈现“一、二、三”的格局。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社会消费需求升迁,以机械制造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迅速上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随之变化为“二、一、三”或“二、三、一”的格局。
进入工业化后期,以金融、保险、医疗、教育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迅速软化,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随之演化为“三、二、一”的格局。
总的看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与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
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二、三、一”的格局。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
过去20多年中,我国经济中相继出现了一批高增长行业,形成了结构优化带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上半期,对经济起带动作用的高增长行业主要是轻工、纺织等行业,以满足居民的吃、穿为主。
80年代中后期,新一代家电产品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成为新的高增长行业。
经过80年代末期的短暂调整,从1992年开始,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其间的高增长行业主要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如公路、港口、电力、通讯设备制造、采掘等行业。
本世纪初期以来,汽车、房地产、信息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成为新的带头性高增长行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快速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我国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了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其生产物取自于自然,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如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地产,公共设施,科教文卫等等。
所谓产业结构,就是“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
其中,“技术经济联系”从质的角度规定了各产业之间的组合关系,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比例关系”则从量的方面反映了各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中的地位,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外在表象。
从静态看,三次产业间的联系表现为某一时点三次产业各自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及相互的比例关系。
从动态看,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发展,三次产业间联系表现为三次产业上述比重和比例关系的变化及其趋势。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了7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加。
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当有限。
当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当中,近3/4来自制造业,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
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薄弱,产业化水平低。
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增强,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产业结构严重偏离“标准模式”。
所谓“标准模式”是指各个国家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变动的基本趋势。
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有三大产业: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
在工业中,又分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以及电力、煤气、水的生产供应业。
目前,我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为52%,其中的制造业产但又占工业总产值的约45%。
精密加工是指加工零件的尺寸尺寸精度在01-1μm ,加工表面粗糙度为0.02-0.1μm之间的加工方法。
超精密加工是指被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高于0.1μm,表面粗糙度小于0.025μm,以及所用机床定位精度的分辨率和重复性高于0.01μm的加工技术,也称之为亚微米级加工技术,且正在向纳米级加工技术发展。
例如:美国民兵Ⅲ型洲际导弹系统陀螺仪的精度为0.03-0.05°/h,其命中精度的圆概率误差为500m,而MX战略导弹制导系统陀螺仪的精度比民兵Ⅲ型洲际导弹陀螺仪的精度高出一个数量级,而它的命中精度的圆概率误差为 50-150m。
如果1kg重的陀螺转子,其质量中心偏离其对称轴0.5nm,则会引起的射程误差100m 和的50m轨道误差。
惯性仪表中的许多零件的精度要达到或小于微米级精度。
激光陀螺仪的平面反射镜的平面度为0.03-0.06μm,表面粗糙度为 0.012μm 以下,反射率为99.8%。
人造卫星的仪表轴承时真空无润滑轴承,其孔和轴的表面粗糙度达到 0.001μm,其圆度和圆柱度误差均为纳米级。
雷达的关键元件波导管,其品质因数与内表面的粗糙度关系很大,内腔的表面粗糙度越小,其品质因数越好。
又如,美国的航天飞机送进太空的哈勃望远镜,其一次镜要求使用直径 2.4m,重达900公斤的大型反射镜,并且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为此,专门研制了超精密加工光学玻璃用的6轴CNC研磨抛光机,英国的Rolls-Royce公司提供的资料认为,若将飞机发动机转子叶片的加工精度由 60μm提高到12μm ,而加工表面粗糙度由0.5μm减小到0.2μm,则发动机的压缩率将从89%提高到94%。
三大产业与产业结构——关注农业一、三大产业1、第一产业: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通常被称作广义农业。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起着基础的作用。
(1)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
2、第二产业:主体为工业,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水平。
(1)为其他部门提供物质技术装备等重要条件。
(2)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
(3)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3、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各行业,被称作广义的服务业。
当代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1)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大产业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①第一产业为第二三产业奠定基础;②第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③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第一二产业的进步;④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有带动作用。
二、产业发展趋势三大产业构成的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产业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而发生变化:高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引起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农业: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其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发达国家已普遍下降到3%以下。
2、工业:新兴工业比重提高,传统工业更新改造。
工业在GDP中比重总体下降。
发达国家的工业比重大多下降到30%以下。
3、第三产业:现代科学技术在工农业上的应用增多的物质财富和提高的生产率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和劳动力,使其在GDP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有些达到了70%以上。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而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最低三、重点关注农业我国中央一号文件长期聚焦“三农”问题,可见农业是立国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正常下降,农业投资稳步回升,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1996年与1991年比较,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下降了9 .2个百分点,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了4.3个百分点。
从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看,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一产比重逐步下降是正常的,而且,同世界一些人均GDP水平大体与我国相同的国家比较,目前我国的一产比重是属于偏高的。
另外,在一产比重下降的同时,我国农产品的供给仍然满足了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说明农业的效率在提高。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业的投资在1994年达到谷底后逐渐回升,1997年1~8月第一产业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比重已达到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3个百分点,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业的稳定发展将对我国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产生积极作用,并为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创造一定的条件。
2.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1991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1%,1996年提高到49%,5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分别下降了4.3和2. 6个百分点,与八十年代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一、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的情况比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第二产业比重的上升并不是以牺牲一、三产业的发展为代价的,而是在一、三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和二产内部结构逐步改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充分表明进入九十年代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3.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尚不处于主导地位1996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三分之一,低于发达国家三产所占比例的50%左右,这说明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有较强的第二产业作为支撑。
我国第三产业在总量不足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金融、保险、通讯、房地产业等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快速发展还需要经济总体环境的改善和有序的竞争机制的形成。
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学习目标 1.利用资料,总结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
2.结合实例,说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
3.结合案例资料,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目标1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1.地区产业结构(1)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________关系。
(2)影响因素:________、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
(3)意义:产业结构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产业分类按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
按物质产品最终用途:重工业(制造生产资料);轻工业(制造生活资料)。
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2.产业结构的升级(1)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经济的发展过程,通常表现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________________转移;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________,进而转向________。
(2)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工业内部表现为:由以轻纺工业为主上升到以________为主;由以原材料为主上升到以________为主;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____________产业为主。
(3)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①________的变化和________的引导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②从全球来看,________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拓展延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产业转型就是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的过程。
“转型”,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业。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升级”,既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如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也包括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工业结构重型化,服务业发展滞后,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经济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变化调整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1 1978—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87年的28.20%下降到2009年的10.73%,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2 1978—2008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但总体来讲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3 1978—2008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总体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