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作业 四渡赤水
- 格式:pptx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25
四渡赤水的故事简介100字
一渡赤水。
我方在攻占土城后由于对敌情判断失误而处于不利局面。
毛周朱三人果断带领队伍撤退,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
二渡赤水。
蒋介石企图用17个师围歼红军,中革军委面对如此巨大压力,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云南扎西地区进发,总结失败教训之后提出“回事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的战略方针。
最终,在五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关山、重占遵义城。
三渡赤水。
蒋介石在得知桐梓、遵义失守后,亲自飞往重庆,准备对红军展开新的围攻,严密布防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企图将红军围歼于遵义,但在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际,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
四渡赤水。
三渡赤水后,蒋介石认为红军方针未定,应当趁机收紧包围圈。
然而红军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此地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方针。
纵横驰骋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歼灭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在三个月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黔滇三省,巧妙地穿揷于国民党重兵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
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这次旅行最大的收获就是身临其境,实地了解到了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为红军不怕艰难,不怕牺性,灵活机智的战略战术而深深的感动。
四渡赤水故事简说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
这段历史发生在1935年,当时红军正在长征的途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四渡赤水成为了一段悲壮的历史,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四渡赤水的背景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战役。
当时,红军在四川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而赤水河则成为了红军必须要渡过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经过艰苦的准备和筹划,决定进行四次渡河,以突围脱离敌军的包围。
第一次渡河,红军遭遇了激烈的敌军火力,损失惨重。
但红军并没有放弃,他们继续进行着准备,准备进行第二次渡河。
第二次渡河,红军再次遭遇了敌军的猛烈攻击,但他们依然坚持下去,为了生存,为了胜利。
第三次渡河,红军终于打破了敌军的包围,成功突围。
但他们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向前,为了最终的胜利,为了实现共产党的革命目标。
第四次渡河,红军终于成功渡过了赤水河,脱离了敌军的包围,继续前行。
四渡赤水的故事,展现了红军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红军没有畏惧,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敌人,顽强地战斗到底。
这段历史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光辉历史,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通过四渡赤水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的坚定信念和不屈意志。
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人民利益,勇敢地战斗到底。
这段历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传奇。
四渡赤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最终的胜利。
这段历史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作文一<<四渡赤水:红军的神奇之战>>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四渡赤水的故事吗?那可真是一场超级厉害的战斗。
当年,红军被敌人追得紧。
毛主席带领着大家想办法突围。
第一次渡过赤水河,到了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
可敌人很快反应过来,又围了上来。
红军不怕,接着第二次渡过赤水河,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敌人懵了,赶紧又追。
红军呢,再次巧妙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把敌人都给弄晕了。
然后,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四渡赤水充分展现了毛主席的高超智慧和红军战士们的勇敢无畏。
他们不怕困难,和敌人斗智斗勇,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我们要向红军学习,勇敢面对困难,努力奋斗。
作文二<<说说四渡赤水的传奇故事>>同学们,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讲四渡赤水的故事。
那时候,红军的处境可艰难啦。
敌人追着不放,就想把红军给消灭掉。
但是,红军可不会轻易被打败。
毛主席带着大家想办法突围。
他们第一次渡过赤水河,找机会休整。
敌人发现后急忙追来。
红军不慌不忙,第二次渡过赤水河,给敌人来了个突然袭击。
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
可他们还不死心,继续追。
红军接着第三次渡过赤水河,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最后,红军又一次神奇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成功摆脱了敌人。
四渡赤水这场战斗,真是太精彩了。
红军战士们用他们的勇敢和智慧,创造了历史。
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遇到困难不退缩,勇敢向前冲。
作文三<<四渡赤水:传奇之战>>嘿,同学们,今天咱来讲讲那超厉害的四渡赤水的故事。
当年啊,红军被敌人追得可紧啦。
毛主席带领着红军来到赤水河边。
第一次渡过赤水,想摆脱敌人。
可敌人也不傻,马上就追过来。
红军又杀了个回马枪,第二次渡过赤水。
这下把敌人都给弄糊涂了。
接着,红军再次转移,第三次渡过赤水,把敌人引得团团转。
最后,红军又巧妙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这四渡赤水啊,那可真是神了。
四渡赤水故事
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发生在1935年10月至11月间。
四渡赤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展现出的顽强意志和非凡智慧的历史见证。
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极端艰难的环境和敌人的严密围剿,四渡赤水成为了红军生死攸关的一次考验。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奇迹,也是红军长征的一次壮举。
第一次渡河,红军面对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和密集枪林,士兵们在指挥官的带领下,英勇奋战,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然而,敌军并没有放弃,他们对红军进行了疯狂的追击。
第二次渡河,红军面对着更加猛烈的敌军火力,许多红军士兵在渡河的过程中牺牲,但红军依然坚持下去,最终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第三次渡河,敌军已经对红军的行踪有了更加准确的掌握,他们在赤水河两岸部署了更多的兵力和火力,企图将红军彻底歼灭。
然而,红军指挥官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在夜间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给敌军以意想不到的打击。
第四次渡河,红军已经疲惫不堪,但他们的意志依然坚定。
在
指挥官的带领下,红军士兵们齐心协力,成功渡过了赤水河,最终
脱离了敌军的追击。
四渡赤水的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传奇,它展现了中国
共产党和红军的非凡智慧和顽强意志。
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红军
依靠着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成功地渡过了赤水河,为红军长
征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渡赤水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意志,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最
终的胜利。
四渡赤水,永远铭记在中国革命史上,成为了中国共产
党和红军的光荣一页。
四渡赤水小故事【实用版3篇】目录(篇1)1.四渡赤水的背景和意义2.四渡赤水的过程3.四渡赤水的历史影响正文(篇1)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 1935 年 5 月。
这次战役的背景和意义在于,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了重重困难,而四渡赤水则是他们突破敌人封锁、继续前行的关键一战。
四渡赤水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次渡河,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成功突破了赤水河防线。
第二次渡河,红军利用敌人的疲劳和松懈,再次突破了赤水河防线。
第三次渡河,红军在敌人的反扑下,采取了分散兵力、诱敌深入的策略,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第四次渡河,红军在敌人的追击下,采取了声东击西、虚张声势的策略,最终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四渡赤水对于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战役。
它不仅打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保证了红军的生存,也为红军后续的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目录(篇2)1.四渡赤水的背景和意义2.四渡赤水的过程3.四渡赤水的历史影响正文(篇2)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一次重要的战役,发生在 1935 年 5 月。
这次战役的背景和意义在于,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包括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
四渡赤水是红军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对于红军能否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继续长征具有重大意义。
四渡赤水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红军在赤水河边与敌人展开激战,成功击退敌人的进攻。
第二阶段,红军在敌人的追击下,再次渡过赤水河,并成功在赤水河东岸建立起防线。
第三阶段,红军在敌人的围攻下,再次渡过赤水河,并成功突破敌人的防线。
第四阶段,红军在敌人的追击下,再次渡过赤水河,最终成功脱离敌人的围追堵截。
四渡赤水对于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战役。
首先,四渡赤水展现了红军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也展现了红军高超的军事策略。
其次,四渡赤水使红军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为红军继续长征,最终到达陕北奠定了基础。
目录(篇3)1.四渡赤水的背景和意义2.四渡赤水的过程3.四渡赤水的历史影响正文(篇3)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一次重要的战役,发生在 1935 年 5 月。
四渡赤水的故事(完整版)四渡赤水的故事(完整版)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
下面是网提供的四渡赤水的故事(完整版),供参考借鉴!1935 年 1 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
15 ~ 1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 左" 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 2 、 6 军团会合,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
1 月中旬,薛岳兵团2 个纵队8 个师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集结于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先头已进至乌江南岸;黔军以 2 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 3 个师分向湄潭及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懒板凳进攻;川军14 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2 个旅已进至松坎以北的川黔边境;湘军4 个师位于湘川黔边境的酉阳至铜仁一线构筑碉堡,防堵红军东进;滇军 3 个旅正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桂军2 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
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上述情况,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赤化四川。
如渡江不成,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并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1 月 19 日起,红 1 、 3 、 5 、 9 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
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 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推进。
24 日,红 1 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
28 日,红 3 、 5 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 1 军团一部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2 个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
小学生作文-红军四渡赤水河_中考作文本篇中考作文是由范文先生网精心收集,版权归作者所有!红军四渡赤水河古蔺县太平小学六(1)班张佳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回顾红军长征艰苦历程,我们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少年,更是感触颇深。
我家乡——古蔺县太平渡,到处传颂着当年红军故事,因为她是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重要渡口,红军曾从这里几次渡过赤水河。
在每天每人吃三两毛粮艰苦长征中;天险激流与雪山草地恶劣环境下;在前截后追强大敌人面前,凭着坚强信念,无畏精神,无比辛劳,战胜了随时可能出现生死考验。
如果说,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一次关键举措,那么,四渡赤水则是长征中关键关键。
没有长征北上抗日,中国革命胜利就要推迟。
同样,没有四渡赤水调动了敌人,长征胜利也不是那么容易。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战略战术上得意之笔,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调动敌人,牵制敌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战例,可说是绝无仅有。
古蔺是一块光荣红土地,七十年前,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举行了千古壮绝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赤水河畔谱写了“四渡赤水”英雄史诗。
“四渡赤水”期间,红军三次转战古蔺,途经太平、二郎、双沙等66个乡、38个场镇,历时54天。
在太平渡和二郎滩等渡口进行了二渡和四渡赤水,在双沙召开了遵义会议后第一次由毛泽东主持政治局会议,作文发布了《告全体红色战士书》,在二郎镇开仓分盐,救助劳苦百姓……赤水船工摇橹撑船。
太平、二郎百姓下门扛木帮助红军渡河,纯朴山民冒着生命危险救护红军伤员,张二婆收养了贺子珍在双沙生下孩子,二郎滩人用郎酒劳军,全县有八百热血男儿随军北上,为共和国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
红军业绩千古流芳,古蔺人民永志不忘。
事实上,长征它体现出一种精神,向我们昭示,古蔺七十万人民将发扬红军光荣传统,以红军一往无前英雄气概,向贫困宣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二十一世纪,我们深信,古蔺人民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古蔺这块红军走过热土,建设得繁荣富强,赤水河一写会再度辉煌!我被感动中考满分作文我被感动中考满分作文一:这,让我感动潮水退去海滩,无数小鱼在沙滩上挣扎,一个小男孩专注把小鱼一条条抛向大海。
四渡赤水内容
四渡赤水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四渡赤水故事简说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这个故事发生在1935年,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
四渡赤水成为了长征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红军战士们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一个生动写照。
红军长征途中,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和自然环境的严酷考验。
四渡赤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展开的。
红军需要渡过赤水河,但敌人却在河对岸架设了火力点,形成了严密的封锁。
红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等领导人决定采取四渡赤水的战略,以突破敌人的封锁。
第一次渡河时,红军遭到了敌人的猛烈火力打击,损失惨重。
但红军战士们并没有被打败,他们坚定地相信胜利一定会属于他们。
于是,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奋勇冲向敌人的火力点,最终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然而,敌人并没有放弃,他们不断加强火力点,企图阻止红军的渡河。
在接下来的三次渡河中,红军战士们经历了艰苦的战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
最终,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顺利渡过了赤水河。
四渡赤水的故事,展现了红军战士们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革命的壮丽篇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意志和不屈斗志。
这段历史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勇往直前,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
四渡赤水的故事,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事件,更是一部生动的英雄史诗。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这段历史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传承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渡赤水,是一次伟大的胜利,更是一段永恒的传奇。
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指引着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愿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永远不忘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渡赤水故事
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这个故事发生
在1935年,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正在进行长征。
他们经历了
无数艰难险阻,但是在四渡赤水这一段历史上,他们展现了顽强的
意志和不屈的斗志。
第一次渡河,红军面临着敌军的猛烈阻击。
但是红军战士们奋
勇作战,最终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他们并没有因为一次失败就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胜利的决心。
第二次渡河,敌军加强了防守,赤水河水势湍急,形势更加严峻。
但是红军并没有退缩,他们用尽一切办法,最终再次成功渡过
了赤水河。
这一次的胜利,让红军士气大振,士兵们更加坚信胜利
就在前方。
第三次渡河,敌军已经布下了重重防线,赤水河水势更加凶猛。
但是红军并没有放弃,他们不顾一切地冲向赤水河,最终成功渡过。
这一幕激励了全军,士兵们都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坚定的意志。
第四次渡河,敌军已经被打得节节败退,赤水河成了红军的胜
利之河。
红军士兵们信心满满,他们像猛虎一样冲向赤水河,最终成功渡过。
这一次的胜利,标志着红军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成果,也展现了红军的顽强意志和不屈斗志。
四渡赤水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四渡赤水,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奋斗精神的象征。
四渡赤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信念,有勇气,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这个故事激励着我们前行,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努力奋斗。
四渡赤水完整故事| 发表时间:2007-5-25 7:28:53 | 阅读:2656次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
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
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
在这一情况下,他们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正确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7日,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
随即,召开了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使蒋介石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四渡赤水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和形成的。
四渡赤水故事梗概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在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运动战。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经过整编,继续进军。
为了摆脱数十万敌军从四面八方对红军的追击、堵截和包围,毛泽东亲自指挥红军,在云贵高原展开一场灵活机动的运动战。
1935年1月29日,红军从遵义出发向北进军,一渡赤水,准备从四川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回合,北上抗日。
此举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大恐慌,急调重兵布防在川黔边境,封锁长江。
2月8日,红军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关山,再战遵义,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部,重占桐梓、娄关山和遵义,并歼灭敌20多个团。
为了进一步迷惑和调动敌人,红军于3月16日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假装北渡长江。
3月22日,毛泽东指挥红军突然掉头东下,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直逼贵阳。
当时蒋介石正在贵阳督战,见红军矛头指向贵阳,自己周围的兵力空虚,慌了手脚,丧魂落魄,急调滇军火速驰援,实现了毛泽东部署的“调出滇军”的目的。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王稼祥将军、朱德将军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作战时间: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作战地区:贵州省和四川省交界地区参战部队:红一方面军;国民党军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军3个师,黔军3个师。
作战结果:共歼敌1.8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
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四渡赤水简短故事
【最新版1篇】
目录(篇1)
1.介绍四渡赤水战役背景
2.概述红军长征途中的四渡赤水过程
3.解析四渡赤水战役的历史意义
正文(篇1)
四渡赤水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 1935 年 5 月。
这次战役是毛泽东指挥下的红军在长征途中进行的一次重要战斗,目的是为了迅速甩掉身后的追兵,保证红军长征的顺利进行。
在四渡赤水过程中,红军展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坚定的信念。
红军在渡过赤水河时,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采取了多次渡河、反复穿插的策略,成功地迷惑了敌人,并在战斗中大量歼灭敌人。
四渡赤水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胜利,也是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体现。
四渡赤水战役的历史意义深远。
首先,这次战役的胜利使得红军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红军长征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其次,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提高了红军的士气,增强了红军战士们的信心。
最后,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无畏
的精神,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四渡赤水战役(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九日至五月九日)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
此役,从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九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五月九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三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四个师、两个旅另十个团,俘敌三千六百人。
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第一、战役背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于一九三四年十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受到惨重损失,渡过湘江以后,红军已由出发时的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不顾敌人调集四十我万重兵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正确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十二月十二日在通道召开的军委会议和十八日在黎平召开的中央扩大会议上,肯定了毛泽东这一主张。
因此,中央红军出敌不意地向贵州卑,于一九三五处一月七日,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
随即,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扩大的政治局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央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使蒋介石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湘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一百五余人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危险的局面,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果断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