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史》第五章
- 格式:ppt
- 大小:935.50 KB
- 文档页数:27
外国新闻传播史思考题整理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起源1.口头新闻时代一、人类的出现和语言的形成口头新闻时代主要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
这时嘴巴是主要的传播工具。
二、口头新闻的传播公元前490年5月,波斯帝国重兵侵犯希腊城邦,在雅典东北部的马拉松平原登陆。
希腊人奋起抗击,以弱敌强,终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士兵菲迪皮茨奉命从40公里外的马拉松战场以最快的速度不停地跑回雅典,向聚集在中央广场的人群激动地宣布:“我们胜利了,雅典得救了。
”一报道完这一重大消息他就牺牲了。
三、口头传播的补充手段结绳记事、击鼓传讯、烽火报警、实物表意、图画传声等传播方式,新闻传播在今天仍然普遍应用。
四、口语传播及其补充手段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依然存在,并且作为一定时代主导性传播媒介的重要补充。
这是在观察近现代新闻传播时不能忽略的。
2.《每日纪事》公元前59年,尤里乌斯•凯撒命令将元老院的工作报告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大街的一块木板上。
当时叫“Album”,后人称为《每日纪事》。
后来,屋大维创办了《每日纪闻》。
报道帝国政事、战争消息、刑事案件等。
3.在原始社会,口头传播的补充手段主要有哪几种?结绳记事、击鼓传讯、烽火报警、实物表意、图画传声等传播方式,新闻传播在今天仍然普遍应用。
4.论述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一、新闻产生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表现:生产的需要、生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二、社会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制约1.物质条件的制约:载体、传播工具2.精神条件的制约:民族精神、国民性格、社会教育水平3.社会制度的制约三、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1.列宁:宣传、鼓动、组织、社会监督——政治工具2.实用主义新闻观:环境监测、联系社会、传承社会精神遗产、娱乐——信息传播3.两个极端倾向:夸大新闻传播的作用;给新闻传播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4.新闻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5.中国古代不论是官方的邸报还是民间的小报都比欧洲更为完备,为什么中国没能产生近代报刊?(1)内因:这是根本原因。
外国新闻史重点知识整合题型:名词解释3题15分;填空10题15分;单选、多选共20分;判断10题10分(需改正);简答20分;论述2题20分。
名词解释:①社会责任论:是20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世界新闻传播事业的理论基础。
来源于自由主义理论,却又明显不同于自由主义理论,所以又称为新自由主义理论。
与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并列为四大报业理论。
面对自由报业的弊端和危机,传统的自由主义理论无能为力。
为了寻找出路,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和英国先后进行了两次调查活动。
1947年美国以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为首的新闻自由委员会,陆续出版了一个总报告和六个分报告,标志着社会责任论的出台。
1947年,英国议会成立的皇家报刊委员会,也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不少建议,这补充了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观点,至此形成了社会责任论的基本体系。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有限制的新闻自由、承认政府对新闻业干预和控制的一种新闻观念。
②黄色新闻:是报业追逐利润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
起源于美国报人普利策和赫斯特的竞争。
基本含义是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数之目的新闻报道。
③大众化报纸:又名廉价报刊,指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读者对象较政党报刊更大众化及售价低廉而得名。
其基本含义就是面向大众出版的报刊,与面向小众的专业化报刊相对。
④电台:即无线广播电台。
⑤电视台:指的是通过无线电信号、卫星信号、有线网络或互联网播放电视节目的媒体机构。
⑥四大通讯社:法国的哈瓦斯社;德国的沃尔夫社;英国的路透社;美国的港口新闻社(现在的美联社)。
⑦法国的哈瓦斯社: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新闻通讯社。
1835年由法国人查理哈瓦斯在巴黎创办。
⑧德国的沃尔夫社:1849年由德国人伯纳德沃尔夫在柏林创办。
⑨英国的路透社:1851年由德国人朱利叶斯路透在伦敦创办。
19世纪末叶,路透社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讯社。
考研:外国新闻传播史(五)美国新闻传播史一、殖民地时期的报业(1690—1775)1、萌芽时期•本杰明·哈里斯《海内外公共事件》(1690)美国最早的印刷报纸波士顿——“美国雅典”•邮政局长的官报——《波士顿新闻信》(1704)。
美国第一张连续发行的报纸。
内容:2/3海外新闻,1/3本地消息。
2、人物•詹姆斯·富兰克林《新英格兰报》(1721)美国第一家富有文学和娱乐色彩的报纸。
开启了美国新闻独立的传统。
“讨伐式”办报方式。
•本杰明·富兰克林。
《宾夕法尼亚公报》(1729)。
1790碑文:“印刷工富兰克林”。
二、独立战争时期的报业1、曾格事件•案件由来:《纽约周报》纽约总督“煽情性诽谤罪”。
•影响:这个案件称为北美殖民地争取新闻自由的第一个里程碑。
确立新闻自由的制度。
2、抵制印花税风潮•1765年《印花税法案》。
报纸拒绝付税照常出版;1766年取消。
3、爱国派报刊及报人•塞缪尔·亚当斯《波士顿公报》。
•艾赛亚·托马斯《马萨诸塞侦察报》。
•“独立战争的笔”——托马斯·潘恩。
三、政党报刊时期(黑暗时期)1、联邦党:《美国公报》1789 约翰·芬诺《箭猪公报》1787 威廉·科贝特《纽约晚邮报》1801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美国社论之父”2、共和党:《国民公报》1791 菲利普·弗雷诺《曙光报》1790 本杰明·富兰克林·贝奇《国民通讯员报》1800 托马斯·杰斐逊托马斯·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3、政党报刊特征:1) 政论多,新闻少。
2) 党派性强,可信性差。
3) 读者少,销量低。
4) 造谣诽谤,攻击谩骂。
四、纽约四大美分报1、《太阳报》(1833,本杰明·戴)2、《纽约先驱报》(1835,詹姆斯·戈登·贝内特)3、《纽约论坛报》(1841,霍勒斯·格里利)4、《纽约每日时报》(1851,亨利·雷蒙德)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章口语传播第二章文字传播一、名词解释1、古罗马《每日纪闻》(94、99传名):2、新闻信:3、威尼斯小报:4、富格尔通讯:二、简述1、简述古代新闻传播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及其意义。
2、古代新闻传播和近代新闻事业的不同特点。
第三章印刷传播与通讯社一、名词解释1、谷登堡(00新名):2、新闻书:3、资产阶级政党报纸: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报业均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时期,主要表现为不同党派纷纷创办控制报刊,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报刊信赖政党补贴发行;这一时期报刊政治上倾向性明显,侧重于时政新闻和言论,以上层人士和政界为主要读者对象。
4、上层报纸/高级报纸(01新名):5、廉价报纸(91名):6、黄色新闻(91、00新名):在煽情主义新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和性等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报导,是报业追逐利润的结果。
来源:表现手法:大号字煽情标题,版面夸张,滥用照片,捏造新闻,星期日增刊登载滑稽和肤浅文章,标榜同情受压迫者,使报纸的作用从宣传时代进入了鼓动时代。
7、报团(90、95名):在两个以上城市,拥有两种以上日报的报业公司称为报团,表明新闻事业走向垄断,是二十世纪新闻事业最重要的发展。
世界上第一个报团是19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斯克里普斯报团。
8、传播集团:新闻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9、联合企业 10、“三社四边协定”(93、95、00传名):11、交流新闻社12、国际通讯社 13、国内通讯社14、新闻通讯社:专门搜集和供应新闻稿件、图片和数据的新闻发布机构,新闻流通的重要渠道,受众广,影响大。
15、埃菲社(98名)16.特稿辛迪加:辛迪加是指授权承担某项责任或进行特定的商业交易的人们或公司的联合体。
特稿辛迪加一般只采访国内新闻,发稿范围也在国内,一般与一个或几个世界性通讯社签有协议以获得国际新闻。
有的国内通讯社也采访国际新闻,但一般只供给国内媒体,作为本国国际新闻的补充。
第五章起伏的曲折之路一、名词解释1.伏尔泰答:伏尔泰是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运动的代表人物,是一位对当时整个欧洲都有极大影响的思想巨匠。
他居住在一个便于逃离封建专制势力迫害的边境小城,著书立说、评论时事,成为法国启蒙思想学派中最为重要的一位代表。
伏尔泰的著作激烈攻击专制反动的封建制度,反对封建的贡赋和等级特权,提倡实行“开明君主制”,要求公民拥有宗教信仰、言论和出版的自由。
伏尔泰关于言论自由的一句名言在今天听来仍独具睿智:我坚决反对您所说出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您说出这些字的自由权力。
2.孟德斯鸠答:孟德斯鸠是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是一位在政治学上颇有贡献的伟人,他在其重要的代表性著作《波斯人信札》和《论法的精神》中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批判。
他所提出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必须分立才能相互制衡、才能避免君主和统治者滥用职权、实现公民政治自由的学说,对后续发生的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近代宪政制度有着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他的“权力制衡”原则,导致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新闻传播事业“第四等级”地位的确立,导致了一种社会化的普遍认同观念:新闻事业有必要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舆论力量,对社会的其他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实施一种有效的舆论监督。
3.卢梭答:卢梭是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运动的代表人物。
卢梭对启蒙思想运动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人民的“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和“主权在民”的思想。
卢梭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为了维护社会的运作和人们的自由与平等权利,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订立了一些大家都应共同遵守的社会契约,如果受人民推举产生的统治者变成了专制暴君,人民就有权废止对他的服从契约,有权用各种方式——包括用武力方式来推翻暴君的统治。
因为立法的权力属于人民,行政的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的大会,而每一个公民的意志则从属于全体人民总意志的凝聚体——各种法律,因而法律就是人民的意志,就是人民的主权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