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1949年以前的台湾
- 格式:ppt
- 大小:267.50 KB
- 文档页数:19
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96學年度《台灣史前史專題》課程講義史前史是歷史的一個段落,考古學則是一門學科,由於史前時代並無文字紀錄,因此史前時代人類活動史,必須依賴考古學始能完成。
本講在於說明史前史與考古學的基本概念。
第一講:史前史與考古學一、史前史的基本概念史前(pre-history)從字面上的意義而言就是有文字記載以前的意思,因此已故的考古學大師李濟之先生曾說「凡有文字記載以前的歷史就是史前史」(1972:455)。
從這個定義而言,一個地區史前時代與歷史時代的分野在於文字記錄的出現與否,從各地區文字歷史發展的角度而言,史前時代結束與歷史時代開始的時間是不盡相同的。
史前文化就是史前時代人類所留下的文化,由於文化的定義相當廣泛,基本上考古學、人類學者通常把文化當成是一個民族或一群人為了適應環境而產生的固定因應方式,也就是人類生活方式的總和。
考古學者通稱的文化除了上述廣義的定義之外,也是考古學及史前史中的一個階段或一個地域人群所留下的遺物遺跡的總和,例如圓山文化、大坌坑文化。
近代考古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結果顯示人類可能出現於距今約四百多萬年前左右,已經發現人類所製造的工具也有二六○萬年的長遠歷史,但是人類發明文字至今才五千多年,而且到近代之前只是局部地區使用文字,並未普及於全人類。
這些沒有文字記載的地區或沒有文字記載以前人類活動的情形,除了口傳之外,很少或根本沒有留下其他記錄。
由於史前時代人類的活動未有文字記錄且時代久遠,因此資料的取得與研究都要靠考古學才能完成;這麼說來考古學與史前史之間的關係就十分密切了,誠如考古學者張光直先生所說(1988:56):史前時代考古學提供並研究文字產生之前人類歷史的資料;換言之,史前人類歷史的全部資料,都是由考古學產生的。
當然考古學不只研究史前時代,同時也研究歷史時代,對於歷史時代遺址的發掘工作豐富了文獻記載以後歷史的內涵,甚至可以糾正歷史的記載。
因此不論史前或歷史時代人類的文化都是考古學研究的對象。
第二讲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1.香港、澳门的基本概况A香港B澳门位置珠江口东岸,与广东省相邻珠江口西岸,与广东省相邻组成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周围很多岛屿组成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邻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香港城市用地的分布特点:香港人多地少,而且山地多、平地少,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及植被稀少的地区。
3.香港城市建设的最大特色:“上天下海”,即“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地。
4.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地狭人稠,自然资源匮乏。
5.经济发展的优势:充分发挥地理位置的优势,依托祖国内地强有力的支持,经济持续繁荣。
6.香港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及航运中心。
7.澳门博彩旅游业发达,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港澳经济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千米。
据此完成1~2题。
1.(2021·山东日照改编)粤港澳大湾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域共有(B)A.1个B.3个C.9个D.12个2.(2021·山东日照改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香港的优势是(B)A.广阔的土地B.国际金融服务C.先进制造业D.博彩旅游服务港澳与内地的合作模式(1)改革开放初期——“前店后厂”。
店(2)目前粤港合作模式。
服务业(2021·山东菏泽)读环渤海地区示意图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环渤海地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该地区发展工业的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解决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2)两地区均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两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主要的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div class="article_leftBox"> <h2>1949-2009年台湾历史上的六月</h2> <span>作者:安东</span><p> 六月一日 <br> <br> 1961年6月1日,台当局开始查禁流行歌曲。
<br> 台湾“戒严”时代的1949年、1961年、1975年,当局曾3次大规模查禁流行歌曲。
1950年,台当局“新闻局”召开“台湾省歌曲影剧书刊审核查禁委员会”第七次联席会后,即宣布将122首歌曲列入禁歌。
此次查禁的歌曲多半被视为“黄色歌曲”,且多以上海传进的流行歌曲为主。
1961年6月1日,台当局以国防、教育等为理由,一次查禁257首流行歌曲。
此后,当局不仅对文艺创作加强动员,更对流行文化强化管理。
1970年台“内政部”订立“诲淫诲盗出版品取缔标准”,1971年出版《查禁歌曲(第一册)》以加强禁歌的取缔。
根据规定,凡是将这些禁歌录音、灌片、播唱、演奏或刊载流传者,除了扣押其出版物品,还将依有关法令严惩。
台湾“戒严”时期,很多台湾歌谣如《补破网》、《旧情绵绵》等歌曲,均被贴上“不健康”、“煽动军人士气”的标签而被禁止。
台湾著名乡土音乐家邓雨贤创作的《妈妈我也真勇健》,歌词反映农村青年到城市打拼的思乡之情,透过宝岛歌王文夏的歌声曾红遍大街小巷,成为党外人士最爱哼唱的歌曲。
然而在“戒严”时期,当局以“不健康”为由,禁止了33年。
2005年。
台当局“新闻局”邀请学者专家重新审议后,898首在“戒严”时期禁唱的流行歌曲,近2/3予以解禁。
<br/> 1962年6月1日,《传记文学》月刊在台北创刊。
<br/> 1962年6月1日,由素有“野史馆馆长”称号的刘绍唐创办的《传记文学》在台北创刊。
刊名由北京大学原校长蒋梦麟题写,刘绍唐自任发行人(实则集发行人、社长、主编于一身,由邀稿、审稿、校勘、考订,从不假手他人)。
<div class="article_tit"> 1949―2009年台湾历史上的七月 </div> <span>作者 : 未知</span> <p> 七月一日 <br> <br> 1958年7月1日,李万居、郭国基、高玉树等无党籍人士申请成立“中国地方自治研究会”遭驳回。
<br> 1950年,国民党当局颁布“台湾省各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翌年成立台湾省临时议会,各县市长也由选举产生。
1957年,在《自由中国》杂志的号召下“党外”势力成立“民主人士联谊会”,并开始以此为名进行串联,希望通过参加“选举”进入体制内部。
1958年7月1日,李万居、郭国基、高玉树等78人发起组织“中国地方自治研究会”,由于该组织无法取得行政机构的许可而无法成立。
1960年5月18日,为因应议员和县市长选举,新党的筹组进入紧锣密鼓阶段,李万居、雷震、高玉树等人被推举为“中国民主党”发言人。
而《自由中国》等杂志也相继发表社论,为该党的成立鼓噪声势。
当时正处在“戒严”体制下,这批知识分子“冷暖不自知”,终于突破国民党当局忍耐的极限。
1960年9月4日,“中国民主党”秘书长雷震等人被以叛乱罪拘捕,而《自由中国》亦遭停刊,岛内的第一次“党外”运动以失败告终。
<br/> <br/> 1965年7月1日,美国停止对台经济援助。
<br/> 国民党政权退台后,不仅军事上依靠美国支撑,经济上也在美国的一手扶持下得以发展。
从1951年开始,美国恢复对台经济援助,至1965年止,经济援助总额达15亿美元。
这对早期财政困难与出口外汇短缺的台湾来说意义重大,也间接地促进了台湾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在台湾历次经济发展计划中,“美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台湾的主要资金来源。
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资料卡片】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基本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海峡交流基金会(Straits Exchange Foundation),台湾民间机构。
1990年11月21日在台湾成立,由辜振甫任董事长,陈长文、陈胜发任副董事长,秘书长由陈长文兼任。
海基会以“是一座桥,不是一堵墙”为己任,主要任务是执行台湾当局委托办理的两岸民间交流中技术性、事务性的工作,包括两岸同胞入出境收件、核转,大陆地区文书验证及送达,两岸人犯的遣返,经贸纠纷的调解处理,学术文化交流的沟通等等。
因而可视为台湾当局与大陆联系的中介机构。
海基会通过台湾当局“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对台湾当局“立法院”负责,同时接受台湾“国民大会”监督。
其资金来源大多是当局拨款,少部分为工商企业界捐款。
海基会设董事会,董事会下设秘书处,文化服务处,经贸服务处,法律服务处,旅行服务处和综合服务处,负责处理有关具体事宜。
1993年4月27~29日,董事长辜振甫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
海基会采用财团法人基金会的形式,经费由政府与民间共同捐助。
海基会初成立时的定位是“以协调处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往来有关事务,并以保障两地人民权益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1991年12月16日在北京成立。
根据章程其为社会团体法人,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致力于加强同赞成其宗旨的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联系与合作,协助有关方面促进海峡两岸各项交往和交流,协助有关方面促进海峡两岸同胞交往中的问题,维护两岸同胞的正常权益。
台湾概论2第二讲、国民党退台初期的调整措施一、国民党来台初期所面临的情况1、失去大陆,来到台湾这个陌生的岛屿社会由于日本对台湾实施殖民统治50年,即存在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所以国民党未能将自己的有效统治延及到台湾,到1949年国民党对台湾的统治才4年。
在它统治过的中国各个地方中,惟对台湾最不熟悉。
国民党退台初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经济衰退,物资匮乏,人口激增,自然灾害,导致日用消费品奇缺,物价飞涨。
整个台湾处在经济危机之中。
政治方面:政治统治处于危机状态。
退台后,国民党高层派系林立,互相倾轧,下层组织完全处于混乱状态。
党内和社会上失败主义情绪滋长。
而省籍矛盾加剧了国民党当局与当地人民之间的矛盾,影响政局的稳定。
军事方面:国军60万,“虚张声势有余,英勇拒敌不足”。
外交方面:美国采取弃蒋政策,未派正式代表驻台。
国民党当局在国际上所受到的外交支持十分有限。
2、蒋介石复出,提出“保卫大台湾”口号在国民党退居台湾和中共掌握中国大陆后,中共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政治继续,也是当时中共对台政策的主旨。
人民解放军便承担着执行这一政策的任务,并准备随时渡过海峡,解放台湾。
所以,台湾面临着大陆的巨大军事压力,国共仍存在着军事上的对抗和较量。
1950年3月,蒋介石在复行“总统职权”,提出“保卫大台湾”的口号,台湾当局宣布“台湾进入战时”。
“保卫大台湾”是为防止解放军可能随时而来的武力攻台行动。
二、五大调整措施50年代初期,为了建立和强化自己在台湾的统治,国民党当局在“军事反攻”主导下进行了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调整,采取了五项深有影响的重要调整措施,即:反共戒严、国民党改造、和平土改、地方自治和树立反共思想体系即重塑道统。
1、反共戒严体制反共戒严体制是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初期所采取的最重要的调整措施。
其法源有两个。
A、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