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祭祀礼仪
- 格式:docx
- 大小:22.19 KB
- 文档页数:15
冬至的祭祀习俗与仪式冬至,作为我国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不仅标志着寒冷季节的正式来临,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祭祀习俗与仪式。
在古代,冬至被视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同时也祈求来年的平安和丰收。
祭祀祖先,是冬至祭祀习俗中的核心部分。
在这一天,家族中的长辈会带领晚辈们,准备丰盛的祭品。
通常,这些祭品包括新鲜的水果、糕点、肉类以及美酒等。
一家人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扫墓碑周围的杂草和落叶,然后庄重地摆放祭品,点燃香烛。
在香烟袅袅中,长辈们会向祖先诉说家族一年来的情况,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感恩。
晚辈们则恭敬地磕头行礼,祈求祖先的庇佑。
除了墓地祭祀,在家中也会设立祭台。
祭台上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同样摆满了精心准备的祭品。
全家人会在祭台前默哀、祈祷,整个氛围庄重而肃穆。
这种祭祀仪式,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更是一种家族凝聚力的体现,让后人铭记家族的根和传承。
在一些地方,冬至还有祭祀天神和土地神的习俗。
人们认为,天神掌管着世间的风调雨顺,土地神则保佑着一方土地的肥沃和安宁。
祭祀天神时,会在空旷的地方搭建临时的祭台,献上丰厚的祭品,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无灾无难。
祭祀土地神则多在田间地头进行,感谢土地的恩赐,希望来年能够有好的收成。
在祭祀仪式中,礼仪和规矩也颇为讲究。
参与祭祀的人员要穿着整洁、庄重,言行举止都要表现出恭敬和虔诚。
祭祀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或嬉笑打闹。
祭祀的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先祭祀祖先,然后是天神和土地神。
此外,冬至的祭祀仪式还与当地的民间信仰和传说相结合。
在某些地区,流传着关于冬至的神秘故事和传说。
比如,有的地方认为冬至夜是鬼魂出没的时刻,人们会在门口挂上红灯笼,以驱赶邪祟。
还有的地方相信,在冬至这一天许下的愿望更容易实现,于是在祭祀时会默默地向神灵许下自己的心愿。
随着时代的变迁,冬至的祭祀习俗在形式上可能有所简化,但其中蕴含的对祖先的敬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始终没有改变。
冬至上坟的讲究冬至,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在这一天,许多地方都有上坟祭祖的习俗。
上坟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后人对先人的缅怀和敬意的表达。
然而,冬至上坟有着诸多讲究,这些讲究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也反映了人们对祖先的敬重和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首先,冬至上坟在时间的选择上是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冬至当天前往墓地祭扫是最为常见的。
但也有些地方会提前几天,具体时间可能因地域和家族传统而有所不同。
通常会选择在上午进行,因为上午被认为是阳气较盛的时候,更适合祭祀活动。
上坟前的准备工作也不可马虎。
要提前准备好祭祀用品,如香烛、纸钱、鲜花、水果、糕点等。
香烛是祭祀中必不可少的,它们象征着光明和希望,能够引导祖先的灵魂归来。
纸钱则是给祖先在另一个世界使用的“货币”,表达了对他们的关怀。
鲜花可以选择白色或黄色的菊花,以表达哀思和敬意。
水果和糕点则是供奉给祖先的美食,体现了后人的孝顺。
在前往墓地时,着装也要注意得体。
应穿着整洁、庄重,避免穿着过于鲜艳或花哨的衣服。
因为这是一个严肃的场合,需要以庄重的形象来表达对先人的尊重。
到达墓地后,要先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和杂物。
这不仅是为了保持墓地的整洁,也是为了表达对祖先安息之地的呵护。
清理完毕后,将准备好的祭祀用品摆放整齐。
点燃香烛,然后恭敬地向祖先磕头行礼。
磕头的次数和方式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是磕三个头,表示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
在焚烧纸钱时,要注意防火安全。
选择空旷、无风的地方进行焚烧,并且要等到纸钱完全燃烧殆尽后再离开,以免引发火灾。
同时,在焚烧过程中,可以轻声诉说对祖先的思念和祝福,让祖先感受到后人的牵挂。
祭祀过程中,言行举止要保持庄重和肃穆。
不要大声喧哗或嬉笑打闹,更不能在墓地上做出不尊重祖先的行为。
这是对先人的基本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上完坟回家后,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比如,不要直接去别人家串门,因为身上可能会带有一些阴气,避免给他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冬至祭祀大典流程讲解_冬至祭祀大典的意义冬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冬季的重要纪念和祭祀活动。
冬至祭祀大典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代表着对丰收和好运的祈祷。
本文将介绍冬至祭祀大典的流程,并探讨其背后蕴含的意义。
一、迎神准备冬至祭祀大典通常在祭坛举行,首先需要进行迎神准备。
在祭坛上摆放神像和祭品,如水果、鲜花、糕点等。
祭品要摆放整齐,以示对神明的尊重。
二、净身洁心在冬至祭祀大典之前,参与者需要进行净身洁心的准备。
他们会进行沐浴,身穿整洁的服装,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敬畏之心。
三、行拜仪式冬至祭祀大典正式开始时,主祭人会带领众人行拜仪式。
这是向神明表示敬意和祈祷的一种方式。
人们会依次向神像行礼,并献上自己的祈愿和心愿。
四、祭祀品烧香在冬至祭祀大典中,烧香是一项重要的仪式。
参与者会点燃香火,将香烟升起,以示对神明的敬意。
烟雾通过向上升腾,被认为能够传达祈祷和祝福。
五、祈祷祈福在冬至祭祀大典中,祈祷祈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人们会默念祈祷词,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期盼。
他们祈求来年的丰收、健康和平安。
六、分享团圆饭冬至祭祀大典之后,人们会进行分享团圆饭。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家人和朋友聚集在一起,品尝传统的冬至美食,如汤圆和饺子。
这代表着团圆和和睦的家庭关系。
冬至祭祀大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仪式,它不仅代表着对冬季丰收和好运的祈祷,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个仪式通过一系列的流程和仪式,让人们能够静心祈愿,并感受到家庭和睦、团圆的温暖。
冬至祭祀大典流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有其特殊的意义。
迎神准备和净身洁心让人们在仪式开始前进入一种净化的状态,帮助他们更好地与神明沟通。
行拜仪式和祭祀品烧香是对神明的虔诚敬意的体现,也是人们表达敬畏之心的方式。
而祈祷祈福则让人们倾诉自己的心愿和渴望,寄托着对未来的期盼。
在分享团圆饭上,人们共同品尝传统美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汤圆和饺子。
这些食物象征着团圆和和谐,让人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欢乐。
冬至祭天祈福仪式流程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在传统文化中,也是举行祭天祈福仪式的重要时刻。
祭天祈福仪式承载着人们对天地神明的敬畏与感恩,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追求。
以下将详细介绍冬至祭天祈福仪式的流程。
一、前期准备1、确定日期与地点选择冬至这一天,通常在户外开阔、风水良好的场地举行仪式,如寺庙前的广场、山顶或大型祭祀场所。
2、祭祀人员安排包括主祭人、陪祭人、执事等。
主祭人一般由德高望重、具有一定威望的人士担任。
3、祭祀用品准备(1)祭桌:摆放祭品的桌子,通常为长方形。
(2)祭品:包括牛、羊、猪等牲畜,以及水果、糕点、鲜花等。
(3)香烛:用于敬香和照明。
(4)祭文:书写对天地神明的敬意与祈愿。
(5)乐器:如鼓、钟、笙等,用于仪式中的演奏。
4、场地布置(1)搭建祭台:用木材或砖石搭建,高度适中,装饰庄重。
(2)悬挂横幅:写上与祭天祈福相关的文字。
(3)摆放旗帜:象征着庄严与神圣。
二、仪式开始1、净身与入场祭祀人员在仪式开始前进行净身,以表示身心的洁净。
然后,按照主次顺序,庄重地步入祭祀场地。
2、击鼓鸣钟执事人员击鼓九通、鸣钟九响,以示仪式的开始,其声音庄严肃穆,传达对天地神明的敬畏。
3、主祭人上香主祭人走到祭台前,点燃三根香,恭敬地插入香炉,行三拜之礼。
三、宣读祭文主祭人站在祭台前,手持祭文,用洪亮而庄重的声音宣读。
祭文内容通常包括对天地神明的赞美、感恩之情,以及对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愿。
四、献祭1、牲畜献祭将事先准备好的牛、羊、猪等牲畜牵至祭台前,进行宰杀和供奉。
2、果品糕点献祭执事人员将水果、糕点等祭品整齐地摆放在祭桌上。
五、敬香与叩拜所有祭祀人员依次走到祭台前,点燃香烛,行三叩九拜之礼,表达对天地神明的虔诚敬意。
六、乐舞表演安排专业的乐舞团队进行表演,舞蹈动作优美庄重,音乐悠扬和谐,以增添仪式的神圣氛围。
七、祈福许愿祭祀人员在心中默默许下自己的愿望,祈求天地神明的庇佑和赐福。
冬至祭祖有哪些讲究需要注意冬至祭祖是一项古老而庄重的传统习俗,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缅怀和敬意。
在进行冬至祭祖时,有不少讲究需要注意,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时间的选择很重要。
冬至日当天是祭祖的主要时间,但在一些地区,也有提前几天进行准备和祭祀的传统。
一般来说,祭祀活动最好在上午进行,因为上午被认为阳气较盛,更适合祭祀。
祭祀地点通常会选择在家族的祖坟或者家中的祠堂。
如果是在祖坟祭祀,要提前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和杂物,保持环境整洁。
若是在祠堂,也要将祠堂打扫干净,布置整齐。
祭祀用品的准备要周全。
常见的有香烛、纸钱、鲜花、水果、糕点、酒等。
香烛是与祖先沟通的媒介,纸钱则是给祖先在另一个世界使用的“货币”。
鲜花象征着美好和敬意,水果和糕点是供奉给祖先享用的。
酒则可以用来洒在地上,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在着装方面,要保持整洁、庄重。
避免穿着过于鲜艳、花哨或者暴露的服装,以深色、素色的衣服为宜,体现出对祭祀活动的尊重。
祭祀仪式的过程中,言行举止要恭敬。
点燃香烛后,要双手合十,默默向祖先祈祷,表达心中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在摆放祭品时,要轻拿轻放,不可随意丢弃或摆弄。
在烧纸钱时,要注意安全,选择空旷、无风的地方,避免引发火灾。
同时,要心怀敬畏,不可嬉戏打闹或者说不恰当的话。
祭祀结束后,离开祭祀地点时,不要回头张望,这在一些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此外,冬至祭祖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需要留意。
比如,孕妇一般不参与祭祖活动,因为传统认为墓地阴气较重,可能对孕妇和胎儿不利。
身体虚弱或者生病的人也尽量避免参与,以免受到不良影响。
对于家族中的晚辈,长辈们通常会在冬至祭祖时讲述家族的历史和先辈的事迹,这不仅是一种传承,也是教育晚辈要铭记家族的根源,珍惜当下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传统的祭祀方式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冬至祭祖所蕴含的对先人的敬重和对家族的传承之情始终不变。
我们应当尊重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它在新的时代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冬至祭祖大典流程冬至祭祖大典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活动之一,也是家族中最为重要的祭祀仪式之一。
在这一天,家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冬至祭祖大典的流程。
1. 准备祭品。
在冬至祭祖大典之前,家人们需要准备各种祭品,包括酒、鲜花、水果、糕点等。
这些祭品代表着对祖先的敬意和祝福,也是对祖先的一种供养。
2. 扫墓祭拜。
冬至祭祖大典的第一步是扫墓祭拜。
家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和落叶,然后点燃香烛,行三鞠躬礼,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3. 祭奠祖先。
接下来是祭奠祖先的环节。
家人们将祭品摆放在祭坛上,点燃香烛,然后全家人跪拜三次,磕头行礼,诚心祈祷,祝福祖先安息。
4. 家族宴席。
祭祀结束后,家人们会举行家族宴席,共同享用美食,团圆其乐。
这也是家族成员团聚交流感情的时刻。
5. 祭祀活动。
在宴席结束后,家人们还会进行一些祭祀活动,如祭祀祭品、燃放烟花等,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6. 传承家族文化。
冬至祭祖大典不仅是对祖先的敬意,也是对家族文化的传承。
在活动中,家人们会讲述祖辈的故事,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7. 祈求家庭幸福。
最后,家人们会一起祈求家庭幸福,子孙兴旺,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家族平安幸福,代代相传。
冬至祭祖大典流程就是这样,通过这些环节,家人们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也加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传承了家族的文化传统。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在这一天感受到家族的温暖和幸福。
冬至要祭祖吗有什么讲究冬至日祭祖扫墓的注意事项1、冬至日祭祖,最好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一般是在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间为好。
2、冬至日祭祖,着装需朴素,不能穿大红大绿,女性不必涂脂抹粉。
同时还要记住带上香烛以及供品。
3、冬至是全年日出时间最短的日子,所以天气冷,冬至日祭祖需要注意保暖。
4、冬至日祭祖,一定要要有诚意、恭敬之心,请勿用脚去碰墓碑,要有严肃庄重的态度。
5、冬至日祭祖,拜祭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
6、冬至日祭祖时,可以观察墓架以墓碑是否有塌陷以及破裂,发现异常情况就要及时请风水师前来指导采取措施弥补。
7、冬至日祭祖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有关防火规定,不违规用火。
做到不在山头、林地、墓地烧纸焚香、点燃蜡烛、燃放鞭炮,杜绝各种隐患的发生。
冬至节气的习俗1、吃汤圆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2、吃番薯汤果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
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
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
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
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3、吃饺子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校子的习俗。
我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冬至时节的讲究也是需要分区域性的,北方冬至时节的习俗就与方法冬至时节的习俗不同,而且不同地区习俗也有一定的差异化,而且是巨大的。
冬至的传统习俗祭祀祖先冬至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气之一,也是我国民间长寿文化的重要节点。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不仅会用各种方式庆祝这个节日,更重要的是,他们会通过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习俗。
一、清扫祖坟冬至这一天是祭祀祖先的最佳时机,很多家庭会提前一天或当天专门前往祖坟,进行清扫和整理。
这是一种对祖先墓地的敬意,也是一种传统的习惯。
在清扫祖坟的过程中,人们会梳理墓前的草木,清除杂草,以示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和关爱。
二、烧纸祭祀在冬至这天,很多家庭会在祖坟前燃放香烛及纸钱,供奉给已故的祖先。
这种做法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希望祖先在天之灵得到安宁和庇佑。
同时,祭祀过程中还会进行祈愿,希望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好运连连。
这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凝聚着家族的情感和传承。
三、祭祖宴冬至祭祀祖先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祭祖宴。
这一天,家人会准备丰盛的食品,拜祭祖先,共同享用这一顿盛宴。
祭祖宴上一定会有供品,如糕点、水果、酒等。
在祭祀仪式中,家人会向祖先行三鞠躬,表示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祭祖宴的举行不仅是对祖先的纪念,更是家庭团结和感恩之心的体现。
四、传递家族故事冬至祭祀祖先的过程中,家长常常会向子孙后代讲述家族的历史和故事。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年轻一代了解自己的根源,传承家族的传统文化。
同时,也能让子孙后代明白祖先的辛勤劳动和付出,激发子孙们对家族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五、祈福和祈求来年丰收冬至这一天祭祀祖先,除了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缅怀之情外,还常常会祈福来年丰收。
人们会祈求寒冷的冬天过去,迎来温暖和好运的到来,也会祈求家人和亲人的健康和平安。
这是冬至祭祀祖先习俗中重要的一环,也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和美好的向往。
总结冬至作为重要的节气之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习俗。
而祭祀祖先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彰显了对祖先的尊重和怀念之情。
通过清扫祖坟、烧纸祭祀、祭祖宴、传递家族故事以及祈福和祈求来年丰收等习俗,人们不仅追溯祖辈的根源,也表达了对家族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冬至上坟的讲究冬至,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在这一天,许多地方都有上坟祭祖的习俗。
冬至上坟,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与敬意,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讲究。
上坟的时间选择颇有讲究。
一般来说,冬至当天前往上坟是最为常见的,但也有些地区会提前几天。
通常选择在上午前往,因为上午阳气较盛,被认为更适合祭祀活动。
若因特殊原因无法在上午,也应尽量赶在日落之前完成。
准备祭祀用品是上坟的重要环节。
香烛是必不可少的,香代表着与祖先的沟通,烛则象征着光明,照亮祖先的归程。
纸钱也是常见的祭品,人们相信通过焚烧纸钱,祖先在另一个世界能够收到并使用。
此外,还有鲜花,用以表达对先人的敬爱与怀念。
水果和糕点也是常见的供品,选择时要注意新鲜、干净,数量一般以单数为宜。
在一些地方,还会准备酒和菜肴,让祖先也能“享用”。
穿着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
上坟时应穿着整洁、庄重,避免过于鲜艳和花哨的服装。
以深色、素色为主,体现对祭祀活动的尊重和肃穆。
到达墓地后,首先要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和杂物。
这不仅是为了保持墓地的整洁,也是表达对先人的关怀。
清理完毕,摆好祭祀用品,点燃香烛,然后开始祭拜。
祭拜时,要怀着虔诚和敬畏之心,态度要恭敬。
可以在心中默默诉说对先人的思念和祝福,也可以说出自己的心愿,祈求祖先的庇佑。
在焚烧纸钱时,要注意防火安全。
选择空旷、无风的地方,确保火势在可控范围内。
烧完纸钱后,要仔细检查,确保火种完全熄灭,以防引发火灾。
上坟的过程中,言行举止要谨慎。
不可大声喧哗、嬉笑打闹,更不能在墓地上做出不尊重先人的行为。
同时,也要教育随行的儿童,让他们懂得尊重和敬畏。
上完坟离开时,不要回头张望。
民间有一种说法,回头张望会让祖先误以为还有牵挂,影响他们的安宁。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地区的冬至上坟习俗可能会有所差异。
有些地方会在墓前磕头,有些地方则会鞠躬行礼。
还有些地方会有特定的祭祀仪式和规矩。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核心都是对先人的缅怀和敬重。
冬至扫墓的禁忌和注意事项一、扫墓的时间选择冬至是传统的扫墓节日,通常在冬至前后进行。
建议选择在阳光明媚、天气晴朗的日子进行扫墓,以避免恶劣天气对扫墓活动的影响。
二、适宜的穿着在扫墓时,应穿着得体、庄重,避免穿着过于暴露或花哨的服装。
同时,建议穿着舒适的鞋子,以便于行走和站立。
三、携带的物品1. 香烛:准备一些香烛,以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2. 供品:可以准备一些水果、糕点等供品,以示对先人的孝敬和敬意。
3. 鲜花:可以准备一些鲜花,如菊花、百合等,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4. 纸钱:准备一些纸钱,以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敬之情。
四、避免做的行为1. 喧哗:在扫墓时,应保持安静,避免大声喧哗或嬉笑打闹。
2. 吸烟:在扫墓时,应避免吸烟,以免影响他人健康和环境卫生。
3. 拍照:在扫墓时,应避免拍照,以免对先人造成不敬。
4. 践踏:在扫墓时,应避免践踏墓地或周围环境,以免影响环境卫生和美观。
五、遵循传统礼仪在扫墓时,应遵循传统礼仪,如鞠躬、默哀等,以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同时,应尊重其他祭拜者的习俗和礼仪,避免冲突或误解。
六、墓地周边环境保持清洁在扫墓时,应注意保持墓地周边环境的清洁和整洁。
如有垃圾或杂物,应及时清理干净。
同时,应注意保护墓地周围的花草树木等自然环境。
七、合理安排路线与交通工具在扫墓前,应提前规划好路线和交通工具,以避免走错路或浪费时间。
同时,应注意交通状况和路况,确保安全出行。
如果需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墓地,应提前了解相关班次和时间表。
八、携带急救药物在扫墓前,建议携带一些急救药物如创可贴、止痛药等以备不时之需。
同时,应注意自身身体状况和安全问题避免过度劳累或受伤等情况的发生。
冬至祭祀礼仪【篇一:礼仪习俗(整理)】四、礼仪习俗(一)概述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二)分条列举解说【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
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
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
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
汉魏、唐宋、金代都有高禖之祭。
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
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
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
“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
“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至清代废止。
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飨燕饮食礼】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
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
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
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
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
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
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
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
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
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
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
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
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
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
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
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除夕,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
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
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
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宋司马光《送巢县崔尉》诗:“何必羞三牲,然后称甘旨。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