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案例介绍
- 格式:pdf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10
国内新城建设案例研究国内新城建设可是个超有趣的话题呢!咱就来好好唠唠那些新城建设的案例吧。
一、上海浦东新区。
上海的浦东新区那可真是新城建设的一个超棒范例。
想当年,浦东新区那就是一片大工地,到处都在搞建设。
现在呢,高楼大厦林立,东方明珠塔就像一个闪闪发光的大明星站在那里。
浦东新区的建设那是有规划的,它不是乱建一通。
比如说交通,那地铁线路四通八达的,想去哪儿坐个地铁就能到。
还有各种商圈,像陆家嘴,那里全是大银行、大企业的总部。
走在陆家嘴的街上,感觉自己就像走进了一个超现代化的世界。
街道干净整洁,路边的绿化也做得特别好,花花草草就像给这个新城穿上了漂亮的衣服。
而且啊,这里还吸引了好多外地人来工作和生活呢,因为这里充满了机会。
年轻人都想着来这儿闯荡一番,说不定就能闯出个名堂。
二、天津滨海新区。
天津滨海新区也是很厉害的哦。
这里有很多大的工业项目,是天津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
滨海新区建设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自己的地理位置优势,靠近大海嘛。
所以在港口建设方面那是下了大功夫的。
港口里的大轮船一艘接一艘的,装卸货物可繁忙了。
除了工业和港口,滨海新区也在努力打造宜居的环境。
新建了好多小区,小区里的配套设施可齐全了。
有超市、幼儿园、健身设施啥的。
居民们在这儿生活可方便了。
还有滨海新区的生态城,那里面的建筑风格很独特,绿色环保的理念贯穿其中。
到处都是绿树成荫,小湖里面还有小鸭子游来游去的,可有意思了。
住在那里的人都说感觉就像生活在一个大花园里。
三、深圳前海新区。
深圳前海新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
深圳这个城市本来就发展得特别快,前海新区更是走在前面。
这里注重金融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有很多创业公司在那里落地生根。
政府给了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
比如说给创业公司提供便宜的办公场地,还有各种资金补贴。
这就吸引了很多有梦想的年轻人带着自己的创意来到这里。
而且前海新区的城市景观设计得很有现代感。
那些写字楼的外观都很酷炫,晚上灯光一亮起来,就像一个个发光的魔方。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二零一一年三月目录一、新城开发背景 (1)二、新城的定义 (5)三、新城的发展阶段 (5)四、新城的分类 (6)五、产业新城典型案例之一:筑波科学城 (8)(一)概况 (8)(二)背景 (9)(三)建设目标 (11)(四)规划 (11)(五)发展阶段及特征 (15)(六)城市发展 (20)(七)筑波科学城成功的要素 (25)(八)筑波科学城存在的问题 (30)六、产业新城案例之二:美国尔湾市 (34)(一)概况 (34)(二)发展背景 (35)(三)城市规划 (36)(四)尔湾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居住人口 (40)(五)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和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50)(六)尔湾成功的要素 (51)(七)筑波和尔湾发展要点对比分析 (56)七、产业新城案例之三:上海浦东新区 (58)(一)发展概况 (58)(二)发展历程 (59)(三)成功经验 (63)八、产业新城案例之四:天津滨海新区 (72)(一)发展概况 (72)(二)成功经验 (73)一、新城开发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大城市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市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不断加强,导致市区用地不断向四周蔓延,形成了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形态,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很高。
如20世纪50年代巴黎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6000人/平方公里。
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
如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热岛等生态问题凸显;城市住房短缺,房屋价格飞涨,两极分化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挤、出行不便等。
在空间上,人口大量增加造成城市住宅的严重不足,使得许多设施不完善的住宅开始在郊区蔓延。
城市郊区用地急速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无序开发带来了开发效率偏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维持城市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各国政府集合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展了许多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从城市区域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城分散大城市压力”的城市规划思想。
东京六本木新城案例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意义 (4)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二、六本木新城概述 (6)1. 六本木新城简介 (8)2. 六本木新城的发展历程 (8)3. 六本木新城的地理位置与交通优势 (9)4. 六本木新城的主要建筑与设施 (10)三、六本木新城的成功因素分析 (11)1. 独特的经营模式 (12)2. 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13)3. 丰富的文化与娱乐资源 (14)4. 高品质的建筑与设施 (16)5. 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与营销策略 (17)四、六本木新城在行业中的地位与影响 (18)1. 对东京市的经济贡献 (19)2. 对日本房地产市场的启示 (20)3. 对全球商业地产市场的借鉴意义 (22)五、六本木新城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23)1. 面临的挑战 (25)2. 发展战略调整 (26)3. 未来展望 (27)六、结论 (28)1. 研究总结 (2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30)一、内容概述本文档旨在全面分析东京六本木新城的案例,包括其规划背景、设计理念、实施过程、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六本木新城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城市更新和规划项目提供参考。
这一部分将介绍东京六本木新城的规划背景,包括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区域特征以及规划前的状况等。
还将探讨当时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问题,如人口密度过高、基础设施落后等。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六本木新城的设计理念,包括其规划目标、设计原则、空间布局以及功能性混合等。
还将探讨其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融入当地文化和历史元素。
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六本木新城规划实施的整个过程,包括项目筹备、资金筹措、政策支持等方面。
还将重点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本部分将分析六本木新城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包括房地产开发、商业活动、就业机会等方面。
中小城市新城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小城市的新城建设成为了各地政府和规划者们关注的焦点。
中小城市的新城建设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不断涌现出一些成功的中小城市新城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我们来看看南京溧水新城。
南京溧水新城是溧水区长江国际新城的组成部分,是南京市的一项重要城市建设工程。
该项目定位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新区,总规划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
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营商环境、强化生态保护等一系列举措,南京溧水新城成功实现了城市功能的升级和转型。
新城内涌现出了一批高端住宅区、商业中心和文化娱乐设施,吸引了大量人才和企业前来落户。
新城还注重生态环保,建设了大片绿地和生态湿地,打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生态宜居之地。
另一个成功的中小城市新城案例是杭州余杭新城。
杭州余杭新城是浙江省余杭区的城市建设项目,也是杭州市的发展重点之一。
该项目定位为科技创新新城,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科技研发、产业孵化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城。
余杭新城的建设吸引了大批科技企业和高端人才入驻,形成了浓厚的科技氛围和创新活力。
新城内建有一批高水准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才支持。
余杭新城还注重文化建设,打造了一系列文化场馆和艺术小品,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除了南京溧水新城和杭州余杭新城,还有很多其他中小城市的新城案例也值得我们关注。
比如江苏苏州相城新城、湖南株洲荷塘新城、四川成都天府新区等,它们都是各自地方政府和规划者们在新城建设领域的杰出代表。
这些中小城市新城案例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其中一些共同的特点和经验可以总结如下:新城规划要科学合理。
在城市新区的规划设计中,要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功能分区的科学性,避免“一刀切”和“一切从零开始”的规划模式。
案例名称:小城新翼——某中小城市新城建设一、背景介绍某中小城市位于国家中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中心城区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市政府决定启动新城建设,以推动城市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新城规划1. 定位:新城定位为科技、文化、生态融合的现代化区域,以吸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为主。
2. 布局:新城划分为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区、生态旅游区和生活配套区等不同功能区,各区域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
3. 基础设施建设:新城内规划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快速公交、地铁等,同时建设现代化的商业设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三、建设过程1. 政府主导:市政府主导新城建设,设立专门的新城建设指挥部,负责规划设计、资金筹措、项目审批等各项工作。
2. 招商引资:市政府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新城建设,通过优惠政策、优质服务等手段吸引企业入驻。
3. 合作模式:市政府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参与新城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产业投资等。
4. 群众参与:市政府积极动员群众参与新城建设,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居住环境等方式,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归属感。
四、新城成果1. 经济繁荣:新城的建设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入驻,为城市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2. 环境优美:新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了大量的公园、绿地和生态廊道,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3. 社区和谐:新城的建设改善了周边群众的居住条件,提高了生活品质,形成了和谐友好的社区氛围。
4. 交通便利:新城的交通网络便捷高效,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出行条件。
5. 产业集聚:新城的科技园区和文化创意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效应,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小城新翼作为某中小城市的新城建设案例,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未来,随着新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它将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案例介绍案例一:美国哥伦比亚新城1、基本情况位于马里兰州,首都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的哈佛县境内。
总面积达71.6平方公里,2000年拥有人口88,254,住家34,199户。
2、投资方确定1963年10月,Rouse 公司对马里兰州的霍华德县的居民宣布,他们已经获得14000英亩的土地,用于建造一座新城。
9个月之后,公司另外购得140个分散区域,总面积约为该县所有土地面积的1/10。
为了筹措资金,1963 年康涅狄格通用生命保险公司答应投资该项目,作为回报,他们要求获得股份。
该合作最终按照霍华德研究及发展公司的标准达成,开发哥伦比亚的风险基金就此确立。
1964年12月,蔡斯曼哈顿银行和美国师范保险及养老金提供了私有经费(该新城完全由私有资本投资开发)。
1970年,摩根抵押公司以及汉诺威信用公司成为哥伦比亚的另外两家投资方。
3、市场反应马里兰的哥伦比亚新城,位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特区中间。
哥伦比亚新城的居民开车到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特区都可当日往返。
购买了霍华德郡房产的家庭因此能够享受到这里的高级公立学校系统,高品质的生活,以及便捷的交通。
因此,很多人投资当地房地产。
4、存在问题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社区满足增加的私家车,造成交通堵塞。
由于中产阶级的聚集和良好的居住环境导致价格上升使得提供可支付经济住房的目标很难实现哥伦比亚新城虽然推行多种族混和居住,但是他们的住户多为中产阶级。
案例二:日本多摩新城1、开发背景5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京的人口急剧膨胀,多摩新镇的开发计划在1965年得到批准,由东京都政府、都市公团和东京住宅供给公社三方主体遵照《新住宅街市地开发法》和《土地区画整理法》的规定,分区域共同承担开发,而且是新开发和再开发同时进行。
1965年制定了多摩新镇的建设规划,1966年正式开始建设。
多摩新镇的规划最初目标就是了满足东京人口的居住需求,因此以居住定位来指导整个新镇的规划。
2、基本情况多摩新镇位于东京新宿副都心的西南方向19-33公里处,距离横滨市中心西北部约25公里的多摩地区的丘陵地带,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2-3公里。
生态智能田园新城案例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超酷的生态智能田园新城的故事。
就说有这么个地方,叫阳光田园新城吧(名字是我瞎起的,方便讲述哈)。
一、生态篇。
1. 农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个田园新城里的农田可不像传统的那种。
田埂不再是硬邦邦的土埂,而是长满了各种野花野草。
这些野花野草可不是没用的,它们是昆虫们的乐园。
比如说,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采蜜,蝴蝶在草丛里翩翩起舞。
而这些昆虫又成了农田里农作物的好帮手。
像那些害虫,有了这些昆虫天敌,就不敢轻易来捣乱了。
这里的灌溉系统也很特别。
不是那种大水漫灌,而是采用了精准滴灌技术。
水是从附近的一个天然湖泊引来的,经过净化处理后,通过地下的管道,一滴一滴地送到农作物的根部。
这样既节省了水资源,又不会让土地因为积水而变得板结。
2. 绿色能源助力生态。
田园新城里到处都是太阳能板。
你看,那些屋顶上、山坡上,一片片蓝色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些太阳能板产生的电能,不仅能满足农田里灌溉设备、自动监测设备的用电需求,还能为居民们提供日常用电。
而且,这里还有一些小型的风力发电机。
微风一吹,那叶片就呼呼地转起来了,又为整个新城增添了一份清洁能源。
二、智能篇。
1. 智慧农业。
在农田里,你看不到多少农民伯伯在辛苦地弯腰劳作。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智能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可厉害了,它们能识别农作物的生长状态。
比如说,哪个西红柿快熟了,哪个叶子上有病虫害了,它们都能第一时间发现。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机器人在一片黄瓜地里穿梭,它突然停在一株黄瓜旁边,伸出机械臂,把一片有点发黄的叶子摘了下来,然后在那个位置喷了点特制的营养液。
原来,它检测到这片叶子可能感染了病菌,要及时处理,防止病菌扩散呢。
还有智能种植系统。
农民们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数据,像温度、湿度、土壤肥力等。
如果数据显示土壤肥力不够了,他们只要在APP上点几下,就会有专门的施肥设备按照设定的量和位置进行施肥。
2. 智能生活。
南京河西新城发展案例南京河西新城发展案例国内案例聚焦(一)南京河西新城基本情况河西新城区位于南京主城西部,东至外秦淮河、明城墙,西临扬子江,北起三叉河口,南到秦淮新河,总面积9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56平方公里。
形成三大功能定位:一是以文化、体育、商务等功能为主的新城市中心;二是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主城西部休闲游览地;三是居住与就业兼顾的中高档居住区。
为充实河西产业力量,河西将着力发展现代金融等知识型服务业、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意产业,构建知识型产业聚集的现代化新城区,努力使新区知识型产业占GDP比重的40%以上。
奥体中心位于河西新城中心区的核心位置,距主城区新街口CBD约7公里,有12条干道、5条地铁线(目前仅1条)与主城区相联。
河西新城区新街口CBD奥体中心国内案例聚焦(二)新城开发三步曲南部地区主体功能为高标准居住区,教育科技产业和休闲健身基地,占地15平方公里。
北部地区为整合区,占地20平方公里,以中档居住区和鼓楼科技园区为主体。
中部地区占地21平方公里,主要承担商务办公、文化体育和中高档居住功能,形成新区中心、中高档居住区、滨江休闲地与都市产业园。
第一步:首先发展中部地区第二步:整合北部地区第三步:开发南部地区,实现区域价值国内案例聚焦(三)奥体中心:促进河西变迁的引擎之一昔日河西昔日街道经济适用房宽广街道商业住宅今日河西十运会主场馆奥林匹克中心几经选址,最终确定在规划中的南京河西新城中部核心区兴建。
经过3年的建设,奥体中心对南京河西新城区的发展逐渐发挥出积极效应。
集聚效应奥体中心周边的医疗、教育、商务等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台湾明基医院、艺兰斋艺术馆、南京图书馆、金陵中学以及大型餐饮购物中心等设施逐步引入建成。
环境效应奥体中心立足于建设一个高品位的综合性文化体育设施,拥有12800棵乔木、510万棵灌木、13万平方米草坪、72800平方米水面,成为河西新城核心景观,极大地提升了河西的居住空间和生活环境。
案例解析——东京六本木新城〔Roppongi Hills in Tokyo〕一、概况日本东京是个临海城市,围绕东京湾,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开展,东京的规模也慢慢扩大,高密度的人口带动了交通网络的成立,地下铁、电车等各类公共交通开展迅速。
东京地铁站覆盖密度超级高,几乎每一个路口都是都有地铁口,大局部商场都与地铁连通,完善的轨道交通在专门大程度上推动了商业的繁荣。
二、基地域位六本木新城位于日本东京都港区六本木,毗邻新桥、虎门的商业街,霞关的政府机关街道,青山、赤坂的商业街,历时17年兴修而成,是集住宅、办公、酒店、商业设施等诸多要素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六本木新城工程地块面积约为公顷,场地用地面积约为84000㎡,而且基地所处位置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有四条轨道交通在此通过,别离是首都高速4号新宿线、首都高速3号涉谷线、首都高速2号目黑线、首都高速都心环线,另外还有多条公交线路穿过。
三、基地历史1.江户时期在江户时期,此地域有六个皆有“木〞姓氏的家族在此建房居住,别离为:青木氏、一柳氏、上杉氏、片桐氏、朽木氏和高木氏。
因此将此地命名为“六本木〞,六本木地域在江户时期是诸侯官邸聚集的区域。
2.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以后,六本木周围开设了为外国人而设的酒店与饮食店,其后又开设了多间电视台,加上外国使馆的设置,六本木慢慢演变成为酒吧、夜总会等设施的繁华地域。
年代、80年代1960年代后半期开场,之外国人与较富裕的日本人为对象的舞厅在六本木开业,吸引更多人来此,80年代后期,各式最新潮流的商店、舞厅等在那个地址接连开张,日本人与外国人都相聚于此。
年代至今90年代后期,为了对城市进展更新,让老区重获活力,东京政府将六本木地域定位“城市改建示范区域〞,同时发表六本木工程改造方案,2000年,六本木地域正式开场动工成立,并更名为“六本木新城〞,03年完工,正式对外开放,形成东京市中心最具活力的地域之一。
四、工程整体计划六本木新城由三个区域组成:A区、B区、C区。
国内外新城规划设计优秀案例简介国内外新城规划设计优秀案例简介新城运动(New Town Movement)始于19世纪末霍华德先生倡导的“田园城市”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R 、Vnwin )提出了卫星城的概念,并主持完成了第一个田园城市莱彻沃斯(Letchworth )的规划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卫星城实践,至40年代中叶以后,人们把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统称为新城(New town)。
综合我国新城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新城发展的实践经验,新城可定义为:位于大城市郊区,有永久性绿地与大城市相隔离,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能分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居住功能和产业功能,与中心城市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一定的截流作用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社区。
新城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由传统小城镇发展而来的“历史进化型”新城,例如上海的松江和青浦;二是围绕城市的某重点建设项目逐步建设的“建设项目配套型”新城,例如工业新城、空港新城等;三是“类新城”的发展模式,主要指规划选址在大城市郊区,有就业、居住、购物等综合性城市功能,以安置大城市向外疏散的人口和产业为主的一种人居形式。
在城市高速发展阶段,跳出既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去谋求发展,往往比围绕单中心、呈环状向外蔓延有利,并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目前,新城建设不失为一个解决我国大城市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并且将逐渐成为一个趋势。
以下是我们收集的国内外新城规划的一些成功案例,期望能给我市的规划工作提供借鉴。
※上海临港新城城市规划设计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上海要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强力支撑。
国务院1996年1月明确提出要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上海临港新城是洋山港的陆域腹地和主要的集疏运基地,并包括了环境优美的生活区和高效益的产业区。
新型城镇化典型案例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推动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一种城镇化模式。
下面列举了10个典型案例,展示了不同地区在新型城镇化方面的举措和成果。
1. 南京溧水新城:溧水新城是南京市的一个新兴城市,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新城规划了高标准的住宅区、商业中心和公共设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2. 上海嘉定区:嘉定区是上海市的一个典型的新型城镇化案例。
通过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嘉定区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该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投资。
3. 重庆渝北区:渝北区是重庆市的一个新兴城市,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渝北区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4. 北京通州区:通州区是北京市的一个新兴城市,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通州区的规划以住宅区、商业中心和公共设施为主,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5. 广州花都区:花都区是广州市的一个新兴城市,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花都区的规划以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为主,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投资。
6. 成都双流区:双流区是成都市的一个新兴城市,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双流区的规划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7.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武汉市的一个新兴城市,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该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
8. 深圳龙岗区:龙岗区是深圳市的一个新兴城市,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龙岗区的规划以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为主,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投资。
9. 杭州萧山区:萧山区是杭州市的一个新兴城市,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萧山区的规划以住宅区、商业中心和公共设施为主,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新城案例介绍罗璇由建筑师马克留斯主持设计。
其成功之处在于:以轨道交通线加强与母城的功能联系,提供便宜而舒适的住宅建筑,通过不断吸纳各类各阶层的居民而积累起丰富的社区生活形态。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魏林比新城的规划建设目标已经得到实现,且保持和延续着城际聚居的活力。
魏林比新城位于斯德哥尔摩市西郊,距母城15公里,从斯德哥尔摩乘郊区电车或者城际铁路约需25分钟便可抵达。
原规划总用地约290公顷。
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扩展到300公顷以上。
周边相继新建了若干小型的居住区。
新城最初规划居住人口为2.5万人,随着本地区的常住居民、外国移民和消费人群逐年增加,目前实际居民已经超过5万人,周边小型居住区也已容纳近3万居民。
聚居区人口构成趋向于多元化。
位于新城中央的居住区中心设有配套行政管理机构、商业街市、学校幼儿园、文化娱乐场所和教堂等,能够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综合交通中心即转乘枢纽也安排在这里。
新城的办公、文化、商店、医院、学校、老人中心和托幼等设施与机构创造了大量的居民本地就业机会,同时,在魏林比附近还适当规划了工业企业用地。
这一措施防止了新城变成单纯的卧城,使得聚居区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较多的人流活动,最为重要的是确保了新城自我运行的必要生机。
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瑞典魏林比瑞典魏林比荷兰阿尔梅勒新城(Almere)阿尔梅勒是荷兰弗莱福兰省的一座新市镇,属于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都会圈内,两地以艾湖(Ijmeer)相隔。
为了解决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日益拥挤的问题,建立一个既有乡村的舒适又有城市的便利的乌托邦,荷兰政府在1960年代启动了一个绿色新城的计划。
阿尔梅勒新城启动于1967年,至今已拥有19万人口,目前是荷兰第七大城市,也是欧洲发展最快的新城。
通过与周边森林、水渠、湖体的紧密协作,阿尔梅勒形成了“绿+蓝”的空间特色,这种生态策略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自然环境和体育休闲场所,也为小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到1994年,新城的城市中心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新城飞速发展的需要,雷姆.库哈斯的大都会艺术设计的办公室(OMA)接到了把阿尔梅勒重建成一座充满城市气息且紧凑简洁的城市的任务。
如今阿尔梅勒重新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因为雷姆•库哈斯、妹岛和世、威廉•奥索普、雷内•范•祖克等国际知名建筑师的加入,阿尔梅勒已经变成了建筑的试验田、建筑爱好者向往的胜地。
俯瞰阿尔梅勒荷兰阿尔梅勒阿尔梅勒新城的居民主要来自阿姆斯特丹,许多年轻人来到新城买下他们的第一所房子,因此阿尔梅勒的人口结构相当年轻。
阿尔梅勒计划在未来的20年内,成为荷兰第五大城市,并预计2040年有40万人口、6万所住宅、提供10万个新工作。
丹麦奥斯塔德新城(Orestad)Orestad新城位于丹麦哥本哈根A m a g e r岛上,是位于哥本哈根老城区和哥本哈根国际机场之间的一片区域。
新城面积3.1平方公里,坐落于一个0.6公里长,5公里宽南北狭长范围内。
这里原是一片沼泽地和军事用地。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丹麦王国遭遇严重的经济衰退的危机,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高,债台高筑。
尤其是对于哥本哈根,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来吸引家庭和各种公司。
国家为了扭转经济局势,决定开发哥本哈根Orestad这片价值潜力巨大的区域,改变国家的经济形势。
政府希望这是一次未来城市和建筑的实验基地,在这里建设高密度街区(丹麦其它地方不允许),来探索未来的城市形态。
1994年,开展O r e s t a d的总体规划全球设计竞赛,荷兰阿尔梅勒丹麦奥斯塔德新城丹麦奥斯塔德新城2001年第一栋建筑在Orestad建成。
根据APRT事务所和KHR事务所的总体规划,Orestad由北至南划分成四个区,四个区域依次发展并由轨道交通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城市新区。
四个发展区至今各有不同程度的成长:Orestad North拥有完善的大学和剧院设备;中央的Orestad City目前有若干大企业及酒店进驻,以及数个住宅开发;偏南的Orestad South是未有太多人住的新区。
在未来20~30年, Orestad将建设成为2万人居住,2万学生学习,提供8万个就业岗位的新城。
瑞典马尔默西港新城(Malmo)瑞典南端的马尔默市是瑞典第三大城市,被誉为瑞典首个零排放环保城市。
马尔默西港是瑞典生态城的一个样本。
西港曾经是重工业的主要场所,2001年瑞典举办世博会的时候,利用了欧盟的贷款和赠款建立的低碳节能、生态友好示范项目,现在它是可持续发展新城的典范,也成为马尔默最高级的居住区。
西港新城已经建成了1000套住宅,整个社区所有的能源100%来自当地的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和风能。
在西港的海边能看到一座座巨大的风车矗立在海床上,它们为整个西港新城提供电力,还有一部分用于城市的公共交通。
现在几乎所有的公共汽车都使用气体燃料做动力,其中一半是沼气,几年以后公共汽车将全部使用沼气。
西港新城所有的建筑顶上都铺着厚厚的一层绿,这是西港的绿色屋顶系统,每栋房子都有一个植被屋顶。
瑞典马尔默新城瑞典马尔默新城西港新城全景慕尼黑里姆会展城(Messestadt Riem)慕尼黑里姆会展城位于慕尼黑东南郊区,距慕尼黑7公里,总面积约为5.6平方公里。
该地区原为慕尼黑旧机场,随着新机场的启用和旧机场的废弃而衰落。
为了使该区域得以复兴,政府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并赋予该区域新的城市功能——会展功能,在区域内兴建了慕尼黑会展中心。
如今,该地区已成为德国五大会展城市之一。
1996-1998年,展馆建设并投入使用,1999年至今逐步发展壮大。
北部会展中心占地130公顷,由吉尔•威斯兰设计的自然风景公园和莱纳•施密特设计的场馆组成。
南部的居住社区,为了将南部绿地景观资源引入社区纵深,采用了典型的楔形绿地嵌入手法,起到了良好效果,且不影响土地使用效率。
慕尼黑里姆会展城慕尼黑里姆会展城慕尼黑里姆会展城日本多摩新城(T a m a n e w town)位于东京都西北部,横跨东京都多摩市、稻城市等多个城市的“多摩新城”是日本最大规模的新城,常住人口近40万,吸纳了大批在东京城区、横滨等周边大都市工作的人口。
1965年,日本政府和东京都通过了多摩新城建设计划。
多摩新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规划,以避免沦为东京都的“睡城”。
首先,住宅分区以初中校区为核心,以干线道路为住宅区边界,基本实现人车分离。
第二,商业设施布局合理,根据规模有“近邻中心”、“地区中心”、“都市中心”。
第三,注重生态和文教建设。
多摩新城绿化率为43.6%,域内有大大小小公园绿地超过200个,多摩新城居民人均公园面积约14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居东京都之首。
文教方面,多摩新城域内有一所公立大学和15所私日本多摩新城多摩新城日本百道新城日本百道新城立大学,并兴建有多个复合型文化设施和市民文化活动中心,中期还建设了H E L L O K I T T Y主题公园。
第四,以铁路和轻轨为中心的交通网覆盖新城域内和新城到首都圈的交通。
各个地区的重点商业设施一般也分布在车站周边,可以最大限度方便居民出行利用。
日本百道新城(M o m o c h i City)百道新城位于日本九州福冈市的西部,总面积180.6公顷。
百道新城是1977年开始逐步填海造田形成的新城,填海面积达到138.3公顷,由百道滨、地行滨两部分组成。
70年代末,由于城市人口激增,新城建设迫在眉睫。
1981年,在百道新城建设初始,就有约26000人,6850户居民等待入住。
新城早期全部规划为住宅、公园、以及教育设施用地。
80年代,全球兴起滨水的开发,于是政府决定在百道加入图书馆、博物馆、商业、办公、医院等功能,形成功能复合的新城。
1989年,亚洲太平洋博览会在百道举行。
以此为契机,促进了新城的发展。
1987年,正逢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福冈市民们向市政府提出了要让福冈不仅具备城市的功能与效率,还要拥有“轻松与情调”。
为此福冈市政府制定了“福冈市都市景观条例”。
1989年,在百道举办“亚洲太平洋博览会”的同时,在百道新城西侧,也进行了一场新建成的“住宅环境展”。
由米切尔•格雷夫斯、黑川纪章、出江宽等7位世界一流建筑师共同设计开发,主要以综合住宅和商业设施为中心,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勾勒出完美协调的街景。
现在成为百道新城一条著名的“建筑家之路”。
从1988年开始,百道中央公园、福冈塔、博物馆、防灾中心、福冈巨蛋、图书馆等城市公共空间相继建成,使得城市魅力从低到高、吸引力持续增强,生活类用地比例持续上升。
日本百道新城日本爱蓝岛城(Island City) 爱蓝岛城在福冈市北部,距离福冈市区9公里。
爱兰岛城总占地面积401.3公顷,分为港口建设区域和城区建设区域两大部分,港口建设区占地面积约为209.5公顷,城区建设区占地面积约为191.8公顷。
1994年填海工程动工,2003年被认定为亚洲商务特区,2005年福冈全国都市绿化博览会开幕,第一期住宅入住,2006年国际集装箱码头开工建设,2009年全面进行住宅开发。
韩国一山(일산)新城一山新城位于首尔西北方向,距首尔约30分钟车程,属于京畿道管辖范围。
这里过去只有农田环绕,1988年韩国第二次国土开发计划时期划定为首尔卫星城。
一山新城面积为15.74日本爱蓝岛城日本爱蓝岛城平方公里,主要产业为花卉产业、会展业及数字传媒业。
一山新城1988年开始建设,今天已发展成为人口几十万的城市新区,2010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活力城市。
1991年一山新城成功举办第一届韩国花卉展,此后每年举行一次。
1996年建成韩国最大的人工湖,环绕湖水建设了一山湖水公园,是市民及首都圈居民休闲散布的最佳场所。
1997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世界花卉展,此后每三年举办一次。
2005年开始建设Lafesta开放式购物街区,开发空间新颖的购物形式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成为闻名首尔的购物目的地。
2006年韩国京畿道政府正式与投资商合作,宣布将仿照美国“好莱坞”兴建一座“韩流坞”发展韩国文化产业,将形成一个集旅游、娱乐、信息科技和大众文化产业为一体的梦工厂地带。
日本爱蓝岛城韩国一山新城韩国一山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