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道顶部间距对对重缓冲器距离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4
电梯井道安装标准标准一、重点控制项目1 .根据电梯土建布置图搭设脚手架并制作样板架放置样板线,包括厅门基准线、轿厢导轨基准线、对重导轨基准线,使用上下端两个样板架。
2 .导轨开始安装前必须清洁,吊装一根、调整一根、固定一根。
修正导轨接口台阶。
3 .按照样板线尺寸对导轨进行校正,达到轨距0~2mm,平行度±1mm,垂直度轿厢≤0.6mm/5m,对重≤1Omm/5m。
4 .轿厢架安装位置正确,连接可靠,牢固,横梁水平度≤3/1000,直梁垂直度≤1/1000。
5 .底坑缓冲器按照图纸安装,维修平台设置合理。
二.一般控制项目1 .电梯开工前,向各地方特种设备检测检验中心提供电梯安装资质审查并办理告知,取得备案告知书。
2 .要有工地的接管、工地勘察执行情况,有针对性的土建勘测及土建整改方案报告。
3 .安全钳安装牢固,导靴间隙调整符合要求,运行中无晃动无异响。
4 .轿厢、对重与缓冲器距离正确,弹簧缓冲器200~350mm,液压缓冲器150~400mm0两缓冲器顶面高低差≤2mm,撞板与缓冲器不同心度≤20mm°液压缓冲器柱塞铅垂度≤O∙5%.5 .随行电缆的敷设长度应使轿厢缓冲器完全压缩后略有余量,不得拖地。
多根并列时,长度应一致,绑扎固定在轿底和井道电线架上。
6 .井道信息架安装应横平竖直、美观、牢固。
7 .双稳态磁性开关架固定可靠,防护罩位置正确,无积尘。
8 .称重装置功能可靠,动作灵活,超重时发出警报声。
9 .曳引绳头安全可靠,绳股弯曲符合要求,曳引绳头锥套有安全钢丝绳作环形连接,螺杆已装开口销。
10 .自动扶梯进场吊装前须预留有充足的通道,宽度N2m,高度≥3m011 .对重块固定良好,并做编号三、质量通病现象1 .电梯交付后运行抖动,舒适感差,具体为电梯导轨安装不垂直,接驳处存在台阶等现象。
2 .井道双稳态开关(平层感应器)安装不正确导致电梯经常出现的失楼层,困人现象。
3 .扁平型随行电缆重叠根数不宜超过3根且扁平型电缆的固定未使用楔型插座或卡,导致电梯频繁出现故障更换随行电缆。
蒂森电梯广州分公司2009年上半年售后服务部初级技术员测试题测试地点: ____________测试日期:____________ 测试时间: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入职日期:_________考试成绩: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总分第一部分: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50分)1、国标中要求厅门门滚轮与轿门地坎之间的距离为 5-10 mm。
2、依据国标,对重与缓冲器间距要求耗能型:150-400 mm;蓄能型:200-350 mm;3、电梯机房一般被设置在电梯井道顶部,机房内安装有主机,控制柜,限速器,极限开关,导向轮,总电源控制箱等主要设备。
4、我们的保养工作按施工作业地点方式可分为机房的保养,轿内及厅外的保养,轿顶及井道的保养,底坑的保养共四部分,其中轿顶及井道的保养包括了厅门,轿门,钢丝绳,保护开关,导轨,码板几大部分的检查和保养。
(注:属于轿顶及井道保养均可作为答案)5、给传动部件加油,清洗或观察钢丝绳磨损情况时,必须断开主电源。
6、检查轿厢照明是否完好,更换或通知业主,轿厢吊顶无灰尘,布线无外露。
7、检查轿门电气互锁功能,确保在轿门打开 6 mm或更大时,电梯应停止运行。
8、电梯的四大安全部件指的是安全钳,限速器,缓冲器和层门联锁装置。
9、每次保养结束应填写《维修保养报告》,并提交给业主负责人签字确认。
10、蒂森电梯TCM-MC2控制系统采用的是串联方式的CNB-BUS通讯系统,其终端电阻为 120 欧姆;11、两个电阻并联:一个阻值为60欧,另一个阻值为40欧,结果其总阻值为 24 欧姆。
12、TCM-MC2型电梯的安全回路电压为交流 220 V;TIC-Ⅲ控制系统TE-E型电梯的安全回路电压为交流 110 V;13、 TCM-MC2控制系统的电梯轿顶一般装有三个感应器,分别是LK 选层/再平层感应器、LN 再平层感应器、ZS 门区感应器;(写出其中文名称)14、检修转换开关指向“Inspection/Service ”位置时电梯处于检修状态,指向“Normal”位置时电梯处于正常状态;15、蒂森曳引机有无齿轮和有齿轮之分,电动机有同步和异步之分。
1.在井道内作业时,可以两人同时共用同一条安全绳。
( ×)2.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严禁2名以上的人员在井道内工作。
( √)3.如无人监护,上下机房盖板不能同时打开。
( √)4.当底坑超过1600MM时,要求有两个底坑急停开关(√)5.短接门锁和安全回路前,须确保轿厢只能以慢速或检修速度运行(√)6.安全绳和安全带在一次坠落中使用后,就应销毁。
(√)7.带电回路的隔绝防护可以使用永久和临时的绝缘材料完成。
(√)8.维修工有两条公司发放的短接件且号码相同,这符合FPA要求 ( X )9.在进行保养和维修操作时,将其工作移交给下一个人时,必须先拆除所有短接线(√)10.当主电源不能上锁时,可以通过机房门上锁和拨保险丝并随身携带两种方法解决上锁问题。
(√)11.当配用合格漏电保护器使用了双重绝缘工具时,则外接线不需要接地电线。
(√)12.拆装梯操作时,允许在阶梯轴上行走。
( X )13.一组几台自动扶梯可以共用一个自动扶梯检修盒。
( X )14.对于自动扶梯的手动操作时,必须在机器上标注方向提示。
(√)15.当设有井道检修安全门时,检修安全门应向井道外开启且必须加装安全开关并串入电梯安全回路( X )16.变压器实际输出值和铭牌标识值的偏差在7%以内。
(√)17..电梯的安装、检修、操作属于特种行业,须受到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18.生命线的连接点承载是3000KG (×)19.进入井道作业,除特殊情况外,厅门应保护关闭。
(√)20.在未切断电源的情况下,不允许进入潮湿的底坑(√)21.拆装梯操作时,不允许在阶梯轴上行走。
(√)22.1A的保险丝可代替漏电保护器使用。
(×)23.如无人监护,上下机房盖板不能同时打开。
(√)24.在目前阶段,奥的斯公司是禁止分包商使用短接线的。
(×)25.根据WWJSSS规定,在没有万用表或电笔时,可以通过手试法检查导体是否带电。
关于电梯对重越程距离的探讨在电梯的检验过程中经常需要我们计算对重越程距离的允许范围,以及判断电梯顶层空间是否满足要求,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本文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就电梯的对重越程距离进行详细的阐述。
标签:电梯检验;对重越程距离1 引言当前,我国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主要依据《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含第1 号修改单和第2 号修改单)(以下简称检规)对使用单位的在用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进行检验检测。
《检规》附件A第3.15-(5)项:“对重缓冲器附近应当设置永久性的明显标识,标明当轿厢位于顶层端站平层位置时,对重装置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间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并且该垂直距离不超过最大允许值。
”同时《检规》中附件A第3.2项也规定了当对重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电梯井道顶部空间应满足的条件:①轿厢导轨提供不小于0.1+0.035v2(m)的进一步制导行程;②轿顶可以站人的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小于 1.0+0.035v2(m);③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轿顶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间距(不包括导靴、钢丝绳附件等)不小于0.3+0.035v2(m),与导靴或者滚轮、曳引绳附件、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间距不小于0.1+0.035v2(m);④轿顶上方有一个不小于0.50m×0.60m×0.80m 的空间(任意平面朝下即可)。
上文提到的“最大允许值”为满足《检规》中附件A第3.2项的要求,通过现场尺寸测量及计算可得。
此值在电梯安装完毕就固定,一般不会改变。
而“最大允许垂直距离”只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在计算值的基础上适当缩小,为电梯顶部多留安全空间,尽量不要触及顶部空间的“安全底线”。
而最多能缩小多少呢?即“最小允许垂直距离”,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曳引驱动电梯对重越程距离的最小值。
曳引驱动电梯的顶部空间检查当对重缓冲器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轿厢导轨长度应能够提供0.1+0.035V2(m)的进一步制导行程。
2.轿顶可站人的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相应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包括梁和固定在井道顶下面的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小于1.0+0.035V2(m)。
3.井道顶最低部件与a)固定在轿顶上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距离(不包括b所述的导靴、钢丝绳附件等)应不小于0.3+0.035V2(m)。
b)导靴或滚轮、钢丝绳附件或部件之间的自由距离不应小于0.1+0.035V2(m)。
4. 轿顶上方应有一个不小于500mmX600mmX800mm的空间。
检验方法:1.轿厢空载,短接上限位、上极限开关和对重缓冲器电器安全开关,以检修状态点动使轿厢缓缓上行,直至对重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曳引绳在曳引轮上打滑,打开层门,量出轿厢地坎与层门地坎的高度差。
2.在轿顶上,使轿厢在上端站平层,用卷尺测量各距离。
制导行程从上导靴上缘量到导轨顶端;站人平面从轿顶面量到垂直上方的井道顶;轿顶固定设备从上梁或控制盒等最高部件量起;导靴、曳引绳附件也是从最高的部件量起。
3.量出的尺寸减去第一步骤得出的地坎高度差,即是电梯的顶部间距。
注意事项:1.进入检验现场,应带好安全防护用品。
2.应检查,检验用的量具和仪器应在计量检定合格的有效期内,并有检验单位的设备编号。
3.在进入轿顶检查前,先将电梯呼至下一层站,用三角钥匙打开层门;先按轿顶急停开关后,才能进入轿顶,进入轿顶后,将轿顶检修盒的转换开关转至检修位置,然后打开急停开关;在轿顶检修运行。
绝缘电阻仪电梯阻绝缘电的测量:动力和安全电路不小于0.5兆欧,其他电路不小于0.25兆欧。
检验:用500V数字兆欧表分段测量,首先要断开电源和脱开微机等电子设备,然后从电机接线的接线柱上和安全回路、门联锁回路的接线端子上测量其对地(PE接线柱)的绝缘电阻。
再从各控制信号回路的接线端子测量其对地的绝缘电阻。
电梯井道技术要求及标准一、井道的封闭性要求(-)全封闭的井道建筑物中、要求井道有助于防止火焰蔓延,该井道应由无孔的墙、底板和顶板完全封闭起来,只允许有以下开口:a.层门开口;b∙通往井道的检修门、井道安全门以及检修活板门的开口;c∙火灾情况下,气体和烟雾的排气孔;C1通风孔;e∙井道与机房或与滑轮之间必要的功能性开口。
(二)部分封闭的井道建筑物不要求提供防止火焰蔓延的场所,井道不需要全封闭,但是在人员可接近电梯处需设立围壁:①在层门侧的高度不小于3.5m;②其余侧,当围壁与电梯运动部件的水平距离为最小允许值0∙5m时,高度不应小于2.5m;若该水平距离大于O∙5m时,高度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当距离等于2.0m时,高度可减至最小值11m;③围壁距地板、楼梯或平台边缘最大距离为0.15m(三)检修门、安全门通往井道的检修门、井道安全门和检修活板门,除了因使用人员的安全或检修需要外,一般不应采用,检修门的高度不得小于140m,宽度不得小于0.60m;井道安全门的高度不得小于1.80m,宽度不得小于0.35m o当相邻两层门地坎间的距离大于Hm时,其间应设置井道安全门,以确保相邻地坎间的距离不大于Hm o检修门和井道安全门均不应向井道内开启;均应装设用钥匙开启的锁,当上述门开启后,不用钥匙亦能将其关闭和锁住,即使在锁住情况下,也应能不用钥此从井道内部将门打开。
只有检修门和井道安全门均处于关闭位置时,电梯才能运行。
(四)井道的通风井道应适当通风,井道不能用于非电梯用房的通风,建议井道顶部的通风口面积至少为井道截面积的1%。
二、井道壁、底面井道结构应符合国家建筑规范的要求,并应至少能承受下述载荷:主机施加的;轿厢偏载情况下安全钳动作瞬间经导轨施加的;缓冲器动作产生的;由防跳装置作用的,以及轿厢装卸载所产生的载荷等。
(-)井道壁的强度为保证电梯的安全运行井道壁应具有下列的机械强度即用一个300N的力,均匀分布在5cm的圆形或方形面积上,垂直作用在井道壁的任一点上,应:a.无永久变形:b.弹性变形不大于15mm,在人员可正常接近的玻璃门扇、玻璃面板或成形玻璃板,均应用夹层玻璃制成,(二)底坑底面的强度轿厢缓冲器支座下的底坑底面应能承受满载轿用静载4倍的作用力:4g。
对重架高度计算
原理:
轿厢侧井道总高度=对重侧井道总高度即(如图,轿厢在一层,正常停靠状态时):
顶层高度+底坑深度+X =
L+170+缓冲器压缩量+H+导靴高度+油盒高度+撞板高度×2+170+缓冲器高+91+X 其中,X=有效的提升高度(一楼地面到顶层地面的高度),计算时约去;
L=蹲底或冲顶时,对重架与顶层的最小距离,也叫制导行程L≥0.1+0.035V2;
H=对重架高度;
170为缓冲空程。
代入数据:
顶层高度+1400=L+170+缓冲器压缩量+H+120+132+100×2+170+缓冲器高+91
因为L≥0.1+0.035V2所以H≤顶层高度-L-缓冲器压缩量-缓冲器高+517一、2000开门高度,计算如下:
1)1.75m/s:H≤3650-207-206-672+517=3082
2)1.5m/s:H≤3600-179—175—580+517=3183
3)1.0m/s:H≤3450-135-100-425+517=3307
二、2100开门高度,计算如下:
1)1.75m/s:H≤3800-207-206-672+517=3232
2)1.5m/s:H≤3750-179—175—580+517=3333
3)1.0m/s:H≤3600-135-100-425+517=3457
综上:H≤3082。
缓冲距、顶部空间和底坑空间检测记录
下侧1995mm;4.轿顶护栏距顶部760mm;5.最底层平层时对重导靴距顶部710mm;6. 最底层平层时护脚板距地面600mm;7. 最底层平层时绳轮距地面900mm
缓缓冲距、顶部空间和底坑空间检测记录
项目名称:
其他具体参数如下:1.轿厢地坎至导靴距离d ;2.轿厢地坎至轿顶轮距离e ;3.顶层空间尺寸为f ;4.轿厢地坎至轿顶距离g ;5.轿厢地坎至轿底最低部件距离m ;6.轿厢地坎至护角板下面距离n; 底坑距离h
缓冲距、顶部空间和底坑空间检测记录
e=3200(mm);3.顶层空间尺寸为f=4800(mm);4.轿厢地坎至轿顶距离g=2420(mm);5.轿厢地坎至轿底最低部件距离m=640(mm);6.轿厢地坎至护角板下面距离n=760(mm);底坑距离h=2000(mm)。
电梯井道内缓冲器分类及安装方法介绍
缓冲器的分类:仅用缓冲器分为弹簧式和液压式二类:
(1)弹簧式缓冲器:仅用于V1米/秒的电梯。
(2)液压式缓冲器:可用于任何额定速度的电梯。
2.缓冲器的安装方法
缓冲器安装在底坑的混凝土台座上或型钢基础上,每台电梯轿厢架下面装一至二个缓冲器,对重架下面装一至二个缓冲器。
缓冲器用螺栓固定在基础上,轿厢两个缓冲器常装在同一基础上,其顶部的相对高差不超过2毫米。
(1)弹簧式缓冲器安装时,其顶面的水平度不超过4/1000。
(2)液压式缓冲器安装时,要求垂直。
在活动柱塞的外露部分,悬挂一根铅垂线,测量柱塞上端与下端间距a和b并求出其差值,铅垂度不大于0.5%。
(3)缓冲器中心线的延长线与轿厢架、对重架上相应碰板的中心线应力求重合,两者在任何方向的偏移量不应超过20毫米。
(4)轿厢在上端站或下端站平层位置时,轿厢架或对重架碰板至缓冲器最上部平面的距离S,称为缓冲越程。
— 1—。
如何正确确定允许的最大对重缓冲距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自2010年4月1日开始实施后,对重缓冲距的确定较02版《检规》有很大不同,就是说,从执行新《检规》本身理解,在满足井道顶部空间要求和极限开关在接触缓冲器之前动作的前提下,对重缓冲距已不再需要区别蓄能型和耗能型,也不受 150mm~400mm(耗能型)、200mm~350mm(蓄能型)限制,只要顶层高度足够,对重缓冲距可以足够大,如顶层高度不够充足但又能满足极限开关在接触缓冲器之前动作,对重缓冲距也可以小于150mm。
正确确定对重缓冲距的步骤和方法如下:第一步先测量出电梯在上端站平层位置时的下列距离值:1、导靴上端距导轨顶端之间的距离较小值A2、轿顶最高可站人面积(上梁一般被认为是不可站人的)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包括梁和固定在井道顶下的零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B3、井道顶部的最低部件与轿厢护栏内(护栏距轿厢外缘不得大于0.15m)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C;4、井道顶部的最低部件与导靴或滚轮或护栏最高部分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D;第二步确定对重缓冲器的压缩行程Y1、测量出对重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的层门地坎与轿门地坎之间的距离W;2、测量出对重缓冲距X;3、利用下式计算出对重缓冲器的压缩行程YY=W-X第三步按以下式子计算出可能的对重缓冲距SS1=A-Y-(0.1+0.035v²)S2=B-Y-(1.0+0.035v²)S3=C-Y-(0.3+0.035v²)S4=A-Y-(0.1+0.035v²)第四步确定最大允许缓冲距取S1、S2、S3、S4中的极小值就是允许的最大对重缓冲距。
第五步在对重缓冲器附近,标注出醒目、永久的允许的最大对重缓冲距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在满足极限开关在接触缓冲器之前动作的前提下,对重缓冲距以小为好。
2021年辽宁省沈阳市电梯作业电梯检验员真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50题)1.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加强(),普及特种设备安全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特种设备安全意识。
A.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B.法律法规教育C.安全生产教育2.曳引式电梯是由轿厢和对重构成互相平衡的工作状态,它的最佳工况是()。
A.空载B.半载C.满载D.超载3.按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规定,对于人力操作提升装有额定载重量的轿厢所需的力大于()N的电梯驱动主机应设有紧急电动运行装置。
A.300B.400C.500D.6004.用钳形表测量电流时,应把导线放在()。
A.钳口中央B.靠近钳口边缘C.钳口外面5.根据现行《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监督检验规程》中的有关规定,在对1998年2月1日之前出厂的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实施定期检验时,对()可不进行检验。
A.主开关、接地保护B.检修装置、梳齿板保护C.紧急停止装置、环境照明D.方向标记、环境照明6.()的主要作用是调速。
A.分流阀B.节流阀C.溢流阀D.减压阀7.国务院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发现特种设备存在应当召回而未召回的情形时,应当()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召回。
A.责令B.通知C.要求8.检验记录保留二位小数数据处理时,12.44501应为()。
A.12.43B.12.44C.12.45D.12.4459.交流双速梯的制动器制动力矩过大会使制动过度影响电梯的平层平稳性过小又会使平层精度超差,应通过调节()使之调整适当。
A.可动铁芯的间隙B.制动线圈的电压C.制动弹簧的压缩量10.液压泵是()。
A.液压能源元件B.液压执行元件C.液压控制元件D.液压辅助元件11.按JG5071规定,轿厢在顶站平层时,轿厢导轨对上部导向装置提供的向上制导距离不应小于油缸行程余量所引起轿厢向上的距离与()之和。
谈电梯对重越程距离的检验分析摘要:电梯对重越程距离的检验是判定电梯合格与否的重要检验项目,因此,有必要对这种越程距离的检查进行总结和整理,以便为相关检验工作提供更好的依据。
本文就对电梯对重越程距离的检验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对重越程距离的检验工作。
关键词:电梯;对重越程距离;检验分析一、概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越来越多,对电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现在商场、超市、医院使用的电梯越来越多;办公大楼、居民区等人群密集的地方,乘坐电梯已经成了人们工作和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中,关于电梯对重越程的距离有一个很清楚的定义,在电梯对重缓冲器附近必须有一个永久的对重越程距离标识,在该标识中,当电梯轿厢在顶部平层的位置上,必须对对重装置撞板与它的缓冲器顶部间的最大垂直间距进行控制。
电梯对重越程距离标识,要标明最大允许值。
在实际检验过程中,检验员必须在电梯顶部空间满足检规要求的情况下确定对重越程距离的最大值。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物数量越来越多,对电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现在,在商场、超市、医院、写字楼、住宅等人群密集的地方电梯被广泛应用,已经逐渐的变成了一个日常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
但在日益增多的同时,也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因此,对电梯的安全性检验就显得格外的必要,尤其是对某些关键的检测项目,更要慎重、精确地掌握。
电梯监督检验与定期检验规则中规定在对重缓冲器附近,应该有一个对重越程距离永久的清晰标志;这个标识表明当轿厢位于顶部平层时对重缓冲器顶部到对重装置撞板间的最大距离。
这个对重越程距离,本文就在检查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1]。
二、影响电梯对重越程距离的因素(一)电梯对重越程距离影响因素1.对重导轨制导行程也会影响对重越程距离。
因此,根据检规规定,当轿厢缓冲器完全被压缩时,对重轨道的制导行程不少于。
因此,在决定对重越程距离时,也要保证在轿厢缓冲器完全被压缩时,对重导轨的制导行程大于,在保证了最大的制导行程的情况下,剩余的对重导轨可以用来增大对重越程距离。
一、速度为1.0m/s的电梯(1)当轿厢位于最高层站平层时,轿厢的上导靴上端面至轿厢导轨顶部的距离为0.75m,轿顶可以站人的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为 1.55m;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位于轿顶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包括导靴,钢丝绳附件等)为0.95m;对重撞板与缓冲器顶面的垂距离为230mm。
(2)地坑井道壁上对缓冲器附近设置的红色标识线与对重缓冲器顶面的垂直距离为310mm(3)空载电梯检修点动慢慢向上运行,当上极限开关动作时,轿厢地坎与上端站层门地坎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50mm;短接上极限、限速器和安全钳电气安全装置,电梯继续检修向上运行,直至曳引钢丝绳在曳引轮槽中打滑,此时轿厢地坎与上端站层门地坎的距离为500mm。
试问根据轿厢导轨提供的进一步制导行程。
轿厢顶上可站人空间以及轿厢顶设备空间应满足的要求,判定地坑井道壁上对重缓冲器附近设置的红色标识线位置是否合适?(1)轿厢导轨的进一步制导行程应不小于0.1+0.035v2=0.1035(m),实际可能的进一步制导行程为750-500-(310-230)=170(mm),符合要求;(2)轿顶可站人的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应不小于 1.0+0.035v2=1.035m,实际可能的距离为1550-500-(310-230)=970(mm),不符合要求;(3)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轿顶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0.3+0.035v2=0.335m,实际可能的距离为950-500-(310-230)=370(mm)。
符合要求;综合以上判定,红线标识位置不合适。
二、一台额定载荷1000kg,13人,额定速度2.5m/s,为23层21站的曳引式乘客电梯,在验收检验时,实测的平衡系数为0.41,之后使用私自在轿厢地面增加180kg的大理石板,在三个轿壁分别安装单个重量为25kg的玻璃镜,又在轿顶安装重量为75kg的空调,,没有增加对重块,请问该电梯现在的平衡系数是多少?参考答案;0.41-0.18-0.75-0.75=0.08三、如图1是一种油压缓冲器的结构图。
电梯井顶层高度规范顶层高度及底坑深度是选择电梯速度的关键。
在电梯轿厢高度尺寸一定时,较高的额定速度必然需要较高的顶层高度。
顶层高度的要求是由GB7588-1995中5.7条规定的。
就是:(1)当对重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1)轿厢导轨能提供不小于0.1+0.035v²(m)的制导行程;2)轿顶检修平面上方必须有1.0+0.035v²(m)的空间;3)井道顶最低部件与导靴、曳引绳附件、垂直滑动门横梁或部件之间距离不小于0.1+0.035v²(m),至轿顶设备之间的距离不小于0.3+0.035v²(m);4)轿厢上方应有一个0.5m×0.6m×0.8m的空间。
(2)当轿厢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对重导轨能提供不小于0.1+0.035v²(m)的制导行程。
可见,影响顶层高度的主要因素是轿厢的总高度。
由于目前各公司轿厢高度基本相差无几,因此对顶层高度的要求也差不多。
我们经常遇到顶层高度在3.7~3.8m左右的井道,这样的高度不经处理是无法安装电梯的。
最后,不得不降低电梯的额定速度或将电梯的顶层向下移一层,用牺牲一层服务层的办法来弥补顶层高度的不足。
这种代价是非常大的。
同时如果采取减少一层服务层的办法,那么改造后的顶层高度将很高(超过6m),白白浪费了大量空间。
当然,如果建筑物顶层高度不足,但机房高度很高,我们也可以砸掉井道顶板,将部分井道凸出到机房内的手段获得需要的顶层高度。
但这样不仅工程量较大,而且往往机房高度也难以满足要求。
同样道理,底坑深度的设计也必须满足GB 7588-1995的有关规定。
简单地说就是:当轿厢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1)底坑中应有一个0.5m×0.6m×1.0m的空间;(2)底坑底面至导靴、安全钳、门部件之间的距离不小于0.1m,至轿厢其它部件距离不小于0.5m。
至于导靴、安全钳、门部件的影响因素一般都可以满足,由此可见实际影响底坑深度要求的关键在于:(1)缓冲器被轿厢完全压缩后轿底凸出物至井道底面的距离;(2)在端层平层时,轿厢伸入底坑部分与缓冲器高度及空程三者之和。
海南省海口市电梯作业电梯检验员测试题一(附答案)一、单选题(50题)1.按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规定,钢丝绳与其端接装置的接合处,至少应能承受钢丝绳最小破断负荷的()。
A.70%B.80%C.85%2.按GB7588-2005《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规定,若电梯额定速度大于();轿厢采用渐进式安全钳装置,若电梯额定速度小于或等于(),轿厢可采用瞬时式安全钳装置。
A.0.63m/s;0.63m/sB.1m/s;lm/s3.调整曳引钢丝绳在曳引轮上的包角和轿厢与对重的相对位置而设置的滑轮称为()。
A.轿顶轮B.导向轮C.对重轮4.轿厢地坎与层门地坎之间的水平离不得大于()。
A.20mmB.25mmC.30mD.35mm5.按TSG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规定,每一层门应设一个用于紧急救援时手动开门的三角形()装置。
A.开锁B.开门C.关门D.触板6.自动扶梯的梯级在()中,不得进入梯路范围进行任何调整或检查。
A.运行B.停止C.拆除D.检修7.根据JG135规定,曳引式电梯的顶部间距,在轿厢或对重与井道顶部和底部的任何部件之间必须提供一个不小于()mm的距离,从而使得如果轿厢或对重装置撞击到下面的缓冲器井完全压实时,对重或轿厢不撞击到电梯井道结构顶部的任何部分。
A.50B.100C.250D.2008.设备吊起后,操作者的头、手和脚都不应伸入被吊起重物的()。
A.上面B.前面C.后面D.底下9.特种设备检验人员可能涉及的法律责任,不包括()A.刑事责任B.纪律责任C.行政责任D.民事责任10.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规定,进人轿厢的井道开口处应装设无孔的层门,门关闭后,门扇之间及门扇与立柱、门楣和地坎之间的间隙应尽可能小。
对于乘客电梯,此运动间隙不得大于6mm;载货电梯不得大于()mm。
A.4B.6C.811.根据JG135规定,机房门无论何时,都不得小于()m×m,并且门应能锁住。
2022年山西省太原市电梯作业电梯检验员预测卷(附答案)一、单选题(50题)1.现行《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监督检验规程》规定,自动扶梯监督检验,万用表的精度要求是±()%。
A.1B.2C.3D.52.JG135规定,层门开孔的尺寸,除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外,层站入口的净宽度和净高度,超出电梯轿厢入口净尺寸,不论在侧边或顶部,均不大于()mm。
A.50B.100C.253.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规定,每个层门地坎下的电梯井道壁应采用坚硬光滑的斜面向下延伸,斜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不应小于()mm。
A.10mmB.20mmC.30mm4.电梯常用的补偿装置有补偿链、补偿绳和()三种。
A.补偿块B.补偿线C.补偿缆D.补偿环5.下述()装置不是通用桥式起重机的安全装置。
A.重量限制器B.行程限制器C.安全门联动开关D.回转限制器6.现行《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监督检验规程》规定,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梯级踏板两端,与对应的裙板的水平间隙,单边测量应不大于()mm。
A.1B.2C.3D.47.按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规定,轿顶停止装置(急停开关),应装在离层门口不超过()m的位置。
A.0.5B.1.0C.1.5D.2.08.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对()、幼儿园以及医院、车站、客运码头、商场、体育场馆、展览馆、公园等公众聚集场所的特种设备,实施重点安全监督检查。
A.学校B.机关C.厂区9.在底坑安装缓冲器时,缓冲器的中心线应与轿厢或对重上的碰板中心对正,允许偏差为()mm。
A.10B.20C.30D.4010.按JG5071规定,液压电梯多级液压缸,应装有机械式或液压同步伸缩装置,用于机械同步的钢丝绳或链条至少要采用(单独)两根。
钢丝绳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链条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A.1210B.11911.在直流电路中,电流流经某一电阻,用万用表测量其电压,应()。
电梯井道顶部间距对对重缓冲器距离要求
为防止电梯冲顶,在电梯上都设置有:上端站强迫减速开关、上限位保护开关、上极限保护开关、上行超速保护装置、对重缓冲器等作为安全保护装置。
其中,上限位保护开关及上极限保护开关均是通过制动器制动来达到保护电梯安全的。
当电梯轿厢在最高层站平层位置制动器失效、对重重量又大于轿厢重量时,电梯将向上溜车发生冲顶事故,这时GB10060-1993《电梯安装验收规范》中4.5.1条“当轿厢在最高层站平层位置时,对于蓄能型缓冲器,缓冲器顶面与对重装置撞板之间的距离应为200mm~350mm,对于耗能型缓冲器,此距离应为150mm~400mm”。
此规定中对重与缓冲器距离能否满足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5.7.1、5.7.1.1条规定的电梯井道顶部间距,能否保证轿厢和乘客安全呢?现就此进行分析论证。
一、GB7588-2003标准对对重缓冲器距离的要求
对重缓冲器距离是指:电梯轿厢在最高层站平层时,对重装置撞板与缓冲器顶面之间的距离。
根据GB7588-2003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5.7.1、5.7.1.1条规定:“曳引驱动电梯的井道顶部间距应满足下列要求,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
a)、轿厢导轨长度应能提供不小于0.1+0.035V2m的进一步制导行程;
b)、轿顶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0+0.035V2m;
c)、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
1)、固定在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
0.3+0.035V2m;
2)、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和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1+0.035V2m;
d)、轿厢上方应有足够的空间,该空间的大小以能容纳一个不小于
0.50m×0.60m×0.80m的长方体为准……。
注:0.035V2表示对应于115%额定速度V时的重力制停距离的1/2,即:
1/2×[(1.15V)2/2g]=0.0337V2,圆整为0.035V2。
”
由此可知电梯的井道顶部间距是把对重以115%V(V:电梯额定速度)冲撞缓冲器作为计算依据的,因此在对重以超出115%V的速度冲撞缓冲器,实际的重
力制停距离的1/2将会大于0.035V2,这时依据标准GB7588-2003设计的井道顶部间距将不能保证轿厢和乘客的安全。
二、分析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mv2/2=mgh
h=v2/2g
式中m-对重质量
v-对重坠落距离为h时电梯的速度
h-对重坠落距离
g-重力加速度
由此可以得出,不同额定速度的电梯,对重自由坠落到速度达115%V时对重坠落的距离h,见表1(表中所列速度为:0.50m/s、0.63m/s、1.00m/s 、1.60m/s、1.75m/s 、2.00m/s、2.5m/s)。
注:GB10060-1993《电梯安装验收规范》适用于额定速度不大于2.5m/s的乘客电梯、载货电梯。
(115%V)2/2g表示当电梯速度达到额定速度的115%时对重坠落的距离h。
表1几种额定速度的电梯对应的对重下落距离h
可以看出额定速度为:0.50m/s、0.63m/s、1.00m/s时,对重坠落的距离为:17mm~68mm;额定速度为:1.60m/s、1.75m/s 、2.00m/s、2.5m/s时,对重坠落的距离为:173mm~422mm。
GB7588-2003第10.3.3,10.3.5条规定:“蓄能型缓冲器(包括线性和非线性)只能用于额定速度小于或等于1 m/s的电梯。
耗能型缓冲器可用于任何额定速度的电梯”。
可见额定速度为:0.5m/s ~1.00m/s时,无论用
蓄能型缓冲器还是用耗能型缓冲器,对重缓冲器距离规定为:200mm~350mm 和150mm~400mm,电梯都是不安全的。
如果对重缓冲器的距离符合GB10060-1993要求,能否保证当对重从最低层站坠落,撞击缓冲器时的速度不超过115%V呢?
同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列出表2。
表2列出了当对重坠落高度分别为150mm、200mm、350mm、400mm时的速度V1、V2、V3、V4。
表2对重坠落高度分别为150mm、200 mm、350 mm、400 mm时的速度
表3列出了V1、V2、V3、V4各速度与所列不同电梯额定速度的比值。
由表2及表3可以看出当对重坠落高度为:150mm,额定速度为:0.5m/s ~1.00m/s 时V1/V=1.71~3.42;当对重坠落高度为200mm,额定速度为:0.5m/s ~1.60m/s时,V2/V=
1.24~3.96;当对重坠落高度为350mm,额定速度为:0.5m/s ~
2.00m/s时,V3/V =1.31~5.24;当对重坠落高度为400mm,额定速度为:0.5m/s~2.00m/s时V4/V =1.40~5.60,均大于1.15,这些情况下电梯都是不安全的。
由表1、表2及表3可知:
(一)当电梯额定速度为2.50m/s,对重缓冲器距离为:150mm≤S≤400mm时,对重撞击缓冲器的速度为68%V-112%V,小于115%V, GB7588-2003中规定的电梯井道顶部间距是安全的。
(二)电梯额定速度分别为1.60m/s 、1.75m/s、2.00m/s,缓冲器距离分别为:150mm~270mm、150mm~207mm、150mm~173mm时,GB7588-2003中规定的电梯井道顶部间距是安全的,但是,当缓冲器距离分别为270mm~400mm、207mm~400mm、173mm ~400mm时,对重撞击缓冲器的速度分别为115%V~140%V、115%V~160%V、115%V~175%V,均远远大于115%V,GB7588-2003中规定的电梯井道顶部间距不安全。
(三)当电梯额定速度分别为0.50m/s 、0.63m/s、1.00m/s时,对重缓冲器距离为:150mm≤S≤400mm或200mm≤S≤350mm时,对重撞击缓冲器的速度分别为171%V~280%V、271%V~444%V、342%V~560%V或198%V~262%V、314%V~416%V、396%V~524%V,均远远大于115%V,不能满足电梯井道顶部间距安全的要求。
三、结论
(一)当电梯额定速度为2.5m/s时,GB10060-1993规定的对重缓冲器距离能保证电梯井道顶部间距,故电梯是安全的;
(二)当电梯额定速度分别为1.60m/s 、1.75m/s、2.00m/s时,GB10060-1993标准规定的缓冲器距离在某些距离段电梯是安全的,某些距离段电梯是不安全的。
(三)当电梯速度分别为0.5m/s 、0.63m/s、1.00m/s时,GB10060-1993标准规定的缓冲器距离均过大,电梯是不安全的。
笔者认为:GB10060-1993《电梯安装验收规范》中对对重与缓冲器距离的具体规定不尽合理,不能满足GB7588-2003标准中对曳引驱动电梯井道顶部间距的要求,缓冲器距离的设定应能够保证电梯在各种工况下都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