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建筑史(参考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8
世界现代建筑史读书笔记(二)与政治息息相关的建筑发展史1.17世纪和18世纪路易十四建造了极尽奢华的凡尔赛宫,工整的几何图形构图,广阔的的园林是法兰西帝国权力的象征,是法国君主奢华生活和需求,炫耀自己财富和集大成之作,因为这种视觉需要和象征意义而发展起来的洛可可风格的代表作,还有沙皇在圣彼得堡为自己居住建的冬宫(Winter Palace)也是洛可可风格。
2.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欧洲几个国家都相继出现了建筑设计上的复古主义的现象,譬如法国的古典主义复兴,英国的新哥特主义复兴(亦称为“浪漫主义”)以及美国的折衷主义古典复兴。
然而这三者的产生都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政治,政治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和社会力量,不论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统治者集团往往最具有人力、物力、号召力与压迫力,因为是他是建造者,统治者的意志往往通过建筑来表达,他们通过建筑来使被统治者产生自我渺小感,古代时候有埃及金字塔,天坛,希腊神庙等,近代有希特勒这位建筑学院落榜生,他狂傲地宣称宏伟的建筑是消除德意志自卑感的一剂良药,比如帝国大厦,这座第三帝国最高权力机关的象征。
现代有北京的央视大裤衩,集中体现了统治者对“新奇”以及“地标性”建筑狂热的追求,政治与建筑实在是密不可分!(图为央视新大楼设计师Rem·Koolhaas 所著杂志之封面,与本文作者没有关系,侵删。
)3. Ⅰ法国以古典主义为中心的建筑复古运动大革命后,拿破仑上位,旧封建贵族被迫下台,新兴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作为一个强势的君主,拿破仑在位十多年间,在法国建立了一系列大型公共建筑,为了避免采用任何与波旁王朝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巴洛克、洛可可风格,他们借鉴了古罗马风格,并由此形成新的风格——帝国风格。
比如巴黎证券交易所,统一采用柯林斯柱式,摒弃了巴洛克风格那些繁琐的装饰,显得简洁朴素而庄严。
、Ⅱ 英国浪漫主义为中心的建筑复古运动18世纪英国已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准备,待到19世纪,英国通过滑铁卢之战与法国签订著名的亚眠条约,结束了欧洲的战乱,为了纪念战争的胜利,英国建造了布莱顿皇宫(Brighton Royal Pavilion),这个巨大的宫殿建筑群采用了东方各种风格,特别是印度和中国的传统风格,突出地表达了这个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和口味和象征需要。
赖特的草原式住宅※赖特,美国著名现代派建筑大师,创造了融合浪漫主义想象力并富于田园诗意的“草原式住宅”。
他后来提出的“有机建筑”便是这一概念的发展。
草原式住宅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特点:在造型上力求新颖,彻底摆脱折衷主义的常套;在布局上与大自然结合,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草原”用以表示他的住宅设计与美国中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结合之意。
代表作:威利茨住宅、罗伯茨住宅、罗比住宅等。
赖特的草原式住宅当时在芝加哥城郊颇受欢迎,但未受美国的普遍重视,但其名声传至欧洲,并引起德国、荷兰的极大兴趣。
草原式住宅是为了满足资产阶级对现代生活的需要与对建筑艺术猎奇的结果。
赖特力图摆脱折衷主义的框框下,走上体型组合的道路,创造了新的建筑构图手法,为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探索作用。
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从1640—166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760—1842年英国工业革,到 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封建制度瓦解和灭亡的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在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已从轻工业(如纺织)扩至重工业,铁产量的大增为建筑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准备了条件。
因此,在建筑创作方面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反映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另一种则是探求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
有机建筑论他以提倡“有机建筑论”而闻名于世,属于现代建筑中的一个派别,基本观点是:(1)有机建筑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建筑,它的目的是整体性。
(2)有机建筑是一种“自然的建筑”,结合自然,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3)空间是建筑的本质,空间和形式相互作用,达到一种整体目标。
(4)建筑是用结构表达观点的科学之艺术,建筑的结构、材料以及建筑的方法融为一体,合成一个为人类服务的有机整体。
(5)强调建筑的人性化,更多地考虑人的心理。
(6)对待材料,主张既要从工程的角度,又要从艺术角度理解各种材料不同的天性,发挥每种材料的长处,避开它的短处。
世界现代建筑史第一章世界现代建筑史—教学纲要第一,课程的教学目的:现代建筑史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不仅展现了建筑设计理论、设计风格发展的历史,而且涉及与建筑密切相关的各类艺术运动和工业生产的发展。
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建筑史的基本发展脉络,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设计与社会生活、设计与文艺、设计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联,训练学生形成科学的设计理念、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
第二,课程的主体内容:1、建筑革命前夜的各国建筑状况。
总体上来说,在19世界中叶以前,西方建筑仍然沿着传统的路子前进,流行着体现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的新古典主义和以哥特复兴为特征的浪漫主义,以及融合各种传统式样于一身的折衷主义等。
人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建筑材料、设备、结构方式及施工方法,但在总体上较传统没有质的突破。
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在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等国的发展情况。
2、现代建筑的主要流派、基本建筑理念及其在各国的发展状况。
(二战之前)在20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时间里,西方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芝加哥学派、理性主义建筑思潮、包豪斯学校的建筑理念以及格罗庇乌斯、柯布西耶、密斯、莱特等一大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出现,奠定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格局。
这一部分我们将集中介绍芝加哥学派、“现代主义”建筑、包豪斯学校的建筑理念以及几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代表作品和现代主义建筑国际化的整体状况3、二战之后的建筑思潮及建筑实践。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国际式”模式缺乏人情味和艺术情调的不满,现代建筑又迎来了以“后现代主义”为标志的大发展。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简单地对现代主义的否定,而是对它的继续发展,它以突出情感为标志,营造了各式各样的“先锋派”建筑,继续推动当代建筑前进的步伐。
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西方各国的建筑发展状况。
第三,学习本课程的主要方法: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将采用史论结合的方式进行,即把对现代建筑史脉络的梳理与个案分析结合起来。
读《世界现代建筑史》有感近日刚刚开始阅读王受之先生得著作《世界现代建筑史》,心里面很有感触,感觉得确就是一本能让自己彻底理清世界近现代建筑史得理论性著作,就是一本值得一辈子阅读得好书,对于这样得一本著作需要漫长得耐心去品味。
所以想在阅读得过程中结合自己得一些感受与设计实践,抒发自己得一些观点,在今后得设计生涯中也能不时得回顾一下自己得思想历程。
因此在那个阶段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得复古风潮。
这也因此联想到目前中国建筑得现状:多种风格、思想并存,大家都在探索、研究究竟什么就是适合中国文化得现代建筑。
争论不休,莫衷一就是。
回想一下我们国家得建筑发展状况再比较一下西方国家得建筑发展史。
我只能粗略得说说自己得感觉。
因此建筑得发展也必然经历了一个完整得系统得发展阶段,建筑得形式就是在不断否定、探索,结合新技术、新科技得发展而逐步完善成熟,并形成当前现代建筑得形式。
而反观中国得建筑史,自从晚清以后出现了众所周知得断代,列强文化强行进入中国,并改变着人们得意识形态,建筑得发展自然受到西方思想得影响,并逐步得失去了自己得文化脉络。
这种无序状态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即使在建国初期因为国力与大家都知道得原因我们也没有充分得去总结、探索研究属于自己文化得建筑,并且幼稚得依赖着前苏联得模式,从教育到实践,直至被人甩掉,新中国得建筑研究也就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有所意识,但那时因为市场经济得迅速发展,经济意识得影响刺激着建筑得发展出现了还没有学会走路就要跑步得局面,很多设计院、建筑师在还没有弄清自己国家得文化得时候就被逼上了市场经济得舞台,大量莫名其妙、不伦不类得建筑形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得在全国各地涌现。
建筑物外观就是建筑师最注重得方面之一,这一点就是公认得。
但就是,就是否应将“审美诉求”这一主观概念作为评判建筑得决定性特征却一直存在争议,因为这就是建立在建筑得受众就是统一层次得,且对建筑得审美反应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始终一致得假设基础之上。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要紧建筑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
各种代表建筑及风格〔设计者〕:法国古典〔罗马〕复兴:巴黎万神庙〔〕、凯旋门〔〕。
英国古典〔罗马〕复兴〔不完全〕:英格兰银行。
英国古典〔希腊〕复兴〔重要地位〕:爱丁堡中学〔T.Hamilton〕、不列颠博物馆(SirRobertSmirke)。
德国古典〔希腊〕复兴:柏林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申克尔〕。
美国古典〔罗马〕复兴:美国国会大厦〔WillianThorntonand〕。
美国古典〔希腊〕复兴:宾夕法尼亚银行〔〕浪漫主义又称哥特复兴:英国国会大厦〔SirCharlesBarry〕哥特风格。
折衷主义也称集仿主义:巴黎歌剧院〔〕巴洛克和洛可可、巴黎圣心教堂〔PaulAbadie〕拜占庭和罗马风。
法国的古典复兴:1、净化建筑代表作:巴黎万神庙。
2、帝国风格特点:雄伟壮丽,内部具有东方和洛可可的装饰。
布赖顿英国皇家不墅:生铁构件。
伦敦“水晶宫〞展览馆〔1851,帕克斯顿〕巴黎埃菲尔铁塔〔1889,埃菲尔〕“田园都市〞由霍华德提出“工业都市〞由加尼埃提出“带形都市〞由索里亚提出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工艺美术运动:主张在设计上回溯到中世纪传统,恢复手工艺行会传统,主张设计的老实真挚。
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比立重视中世纪的哥特风格,把哥特风格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来源。
“新艺术〞运动那么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完全走向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的直线,强调自然中没有完全的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线,有机形态装饰构思全然来源于自然。
红屋〔1859~1860,韦布〕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德国:奥尔布里希,贝伦斯。
英国:迈金托什。
西班牙:高迪〔米拉公寓,圣加徒教堂〕。
“装饰即罪恶〞——阿道夫·洛斯斯坦纳住宅〔1910年维也纳,洛斯〕赫尔辛基火车站〔1906~1916,老沙里宁〕美国的芝加哥学派的重要奉献: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根底。
设计基础参考文献※<参考书目>建 筑 书 籍建筑理论类♦《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走向新建筑:Vers Une Architecture》(柯布西耶著,陈志华翻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建筑十书》(维特鲁威著,高复泰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体验》(S·E·拉斯姆森-刘亚芬翻译)知识产权出版社♦《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托马斯-史密斯著,肖毅强翻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张雷丁沃沃冯金龙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解析建筑》(昂温S.著;伍江,谢建军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安藤忠雄论建筑》(安藤忠雄著,白林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形态设计基础》(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基础教研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翻译) 华夏出版社♦《城市景观艺术》(G ?卡伦著,刘杰,周湘津编译)天津大学出版社♦《城市空间》(R?克里尔著,钟山等编译)同济大学出版社♦《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形式、空间与秩序》(弗郎西斯著,邹德侬,方千里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文丘里·罗伯特著,周卜颐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历史类♦《世界现代建筑史》(王受之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楼庆西著)三联书店♦《外国古建筑二十讲》(陈志华著)三联书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背景》(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艺术修养类♦《艺术哲学》(丹纳——傅雷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西方现代艺术史》(H·H·阿纳森著,邹德侬翻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术与视觉》♦《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建筑表达类♦《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保罗.拉索著,邱贤丰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思维的草图表达》(迪特尔·普林茨著,赵巍岩翻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钟训正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绘画及表现图》(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杂志♦《时代建筑》♦《建筑创作》♦《世界建筑》♦《新建筑》♦《建筑学报》♦《a+u》♦《domus》♦《EL》5※<参考网站>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architecturehttp:// http:// http:// 。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
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
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
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
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
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
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
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
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著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世界现代建筑史(重点内容)世界现代建筑史第一章现代建筑思想的形成现代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区别“现代建筑”是一个具有强烈时间阶段特制含义的概念,指现代的所有建筑活动,时间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到现在。
“现代主义建筑”则是一种建筑风格的特指术语,主要是指二十世纪初起在全世界各国发生的各种建筑方式和建筑思维方式的探索和成果一、现代建筑产生的社会背景---18世纪与19世纪的欧洲社会18世纪中期的欧洲,大部分国际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农业经济阶段,各国大都沿袭了自古典主义、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化传统,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成为西方文化的核心,存在两种不同的建筑:权贵的建筑和百姓的建筑。
资产阶级在十八世纪后半叶和十九世纪,终于成为欧洲和美洲的新权力阶级、统治阶级,他们不希望采用老的建筑形式,于是开创了现代建筑知识传统,但多是采用各种历史风格的大混合。
二、欧美在建筑上的古典复兴运动的背景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欧洲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出现了建筑设计上的复古主义现象,其中以法国的古典主义复古,英国的新哥特主义(浪漫主义)以及在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包括英国和法国)产生的折衷主义三个浪漫最具有代表性。
古典主义运动的原因:通过考古加深了对于罗马以前风格的认识,是当时的建筑家能够得到新的构思和灵感的重要资源;资产阶级看到罗马以前的一个近乎于理想国的社会形态,于他们希望强调的自由、民主、博爱立场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复古体现资产阶级的新政治立场古典复兴运动的风格主要是采用希腊风格、和托斯卡纳风格。
1、法国以古典主义为中心的建筑复古运动18世纪法国开始了启蒙运动,从意识形态上明确倾向于借用古典罗马时期的政治理想主义和影响注意。
考古还发现了罗马时期建筑的伟大面貌,从而给法国的建筑古典主义复兴提供了物质的参考基础代表法国古典主义复古运动最高潮的是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大量建筑,这时期的大型建筑包括三个主要内容A、为发达的经济而建立的新型建筑B、为解决人口日益膨胀的城市居住问题而建造的大量多层住宅公寓建筑。
世界现代建筑史建筑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然而,现代建筑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自19世纪末开始崭露头角,至今仍然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现代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为建筑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与传统建筑相比,现代建筑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倡导简约、现代化的设计理念。
20世纪初,德国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理念。
他认为,建筑的外观和结构应该符合其所要达到的功能需求,而不是单纯追求华丽和装饰。
这一理念对后来的现代建筑影响深远。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交通运输的便捷,摩天大楼成为现代建筑的标志之一。
纽约的帝国大厦和芝加哥的西尔斯大楼等高耸入云的建筑物象征着人类对于科技力量和现代性的追求。
这些建筑不仅在外观上独树一帜,还融合了前卫的结构和设计理念。
现代建筑的发展不仅局限于欧美地区,亚洲的东京、香港、上海等都拥有众多现代化的建筑。
东京银座的五角大楼、上海的东方明珠塔等都成为了城市的地标,展示了亚洲现代建筑独特的风格和创造力。
同时,拉美地区的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也积极探索现代建筑的发展,塔图亚州的奥斯卡·尼古拉斯·杜斯特的设计作品更是走红国际舞台。
除了摩天大楼,现代建筑还有许多其他的形式和风格。
建筑师们开始使用新材料和先进的技术,将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
比如,荷兰建筑师雷蒙德·格诺尔设计的无论世界当代艺术中心,其建筑造型仿佛一块巨大的岩石镶嵌在河流中,令人印象深刻。
布鲁塞尔的阿托姆建筑,擅长使用起伏的线条和几何图形,展现了一种前卫的艺术风格。
现代建筑还与社会和环境议题紧密相关。
建筑师们开始关注可持续性和生态环保,提倡使用环保材料和能源,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瑞士建筑师彼得·祖门托在他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环境因素,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时还运用了大量的可再生材料。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看出与古代建筑思潮的脉络联系)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体会到现代建筑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达、以及政治等各方面因素而发展起来的)第三章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与代表人物(了解现代建筑各种代表思潮的产生及代表人物)——达到了解现代建筑的发展渊源、开阔知识面、提高素养的目的。
第四章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给城市造成的各种矛盾;初期城市规划的各种设想,有些对现在都有借鉴价值)第五章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现代建筑派的成熟与提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又显现出其不足的一面,蕴酿着后现代建筑的产生)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区分各种思潮与现代建筑派思潮的差异;代表人物;代表建筑)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外国建筑史的近现代年限划分(与世界史的划分略有不同)近代开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现代开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分期:1.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前后的近代建筑(复古主义思潮)2.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新建筑运动早期(艺术与工艺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3.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新建筑运动的成熟期现代建筑早期(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构成派)现代建筑成熟期(现代主义建筑、五位大师: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赖特、阿尔瓦。
阿尔托)4.20世纪中叶以后: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现代建筑向后现代建筑过渡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粗野主义倾向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典雅主义倾向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讲究个性与象征的倾向5、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高技派的发展、简约的设计倾向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一、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从1640—166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760—1842年英国工业革,到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封建制度瓦解和灭亡的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读《世界现代建筑史》有感
近日刚刚开始阅读王受之先生的著作《世界现代建筑史》,心里面很有感触,感觉的确是一本能让自己彻底理清世界近现代建筑史的理论性著作,是一本值得一辈子阅读的好书,对于这样的一本著作需要漫长的耐心去品味。
所以想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设计实践,抒发自己的一些观点,在今后的设计生涯中也能不时的回顾一下自己的思想历程。
因此在那个阶段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复古风潮。
这也因此联想到目前中国建筑的现状:多种风格、思想并存,大家都在探索、研究究竟什么是适合中国文化的现代建筑。
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回想一下我们国家的建筑发展状况再比较一下西方国家的建筑发展史。
我只能粗略的说说自己的感觉。
因此建筑的发展也必然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发展阶段,建筑的形式是在不断否
定、探索,结合新技术、新科技的发展而逐步完善成熟,并形成当前现代建筑的形式。
而反观中国的建筑史,自从晚清以后出现了众所周知的断代,列强文化强行进入中国,并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建筑的发展自然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并逐步的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脉络。
这种无序状态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即使在建国初期因为国力和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我们也没有充分的去总结、探索研究属于自己文化的建筑,并且幼稚的依赖着前苏联的模式,从教育到实践,直至被人甩掉,新中国的建筑研究也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有所意识,但那时因为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意识的影响刺激着建筑的发展出现了还没有学会走路就要跑步的局面,很多设计院、建筑师在还没有弄清自己国家的文化的时候就被逼上了市场经济的舞台,大量莫名其妙、不伦不类的建筑形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的在全国各地涌现。
建筑物外观是建筑师最注重的方面之
一,这一点是公认的。
但是,是否应将“审美诉求”这一主观概念作为评判建筑的决定性特征却一直存在争议,因为这是建立在建筑的受众是统一层次的,且对建筑的审美反应在某种意义上是始终一致的假设基础之上。
而实际上,人们对建筑的反应往往是多种多样的。
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野兽派建筑,人们对此的审美反应大相径庭,至今争论不休。
尽管如此,野兽派作为一种独特建筑风格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此外,佩夫斯纳提出的建筑物和建筑的区别在实际应用中过于刻板。
佩夫斯纳认为,建筑物只注重功能性,所用形式和建材都仅由其预期功能决定。
即使设计师声称完全遵循了功能主义原则的建筑物—浓缩成一句话,即“形式追随功能”—也是经过设计才能通过其外观实现预期的建筑功能。
不管建筑物的设计目的是不是为了唤起“审美诉求”,所有建筑样式都能够传达建筑师的观点和情感。
因此,我认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