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本科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构建
- 格式:pdf
- 大小:186.32 KB
- 文档页数:2
司法考试的案例化趋势及对法学本科教学的影响摘要:“案例化”是近年来司法考试的一个基本趋势。
这种案例化使试题的综合性更强,对考生的联系、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这一趋势,我们应当加快法学本科生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的改革;进行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规范本科生教材的基本要求,重视任课教师使用教材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应当加强法学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教师也应逐步强化自己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案例化法学本科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1.1391 案例教学法的由来及发展案例教学法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
原是讨论问题的方式,即从意见对立中寻求矛盾,在矛盾中寻找新的意见,在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真理的表述,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利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现代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被广泛运用医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教学之中。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朗代尔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分析和讨论上诉法院案例,这些案例被汇编成书,在1871年出版了第一本教学用案例集。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学习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和了解律师和法官的工作,学习法律文书中的思维和逻辑。
在课堂上要进行苏格拉底式提问,通过一问一答的模式进行学习,不再进行讲授式教学。
到了20世纪20年代,哈佛的案例教学法已经普遍应用于美国法学院。
今天美国法学院的教学中虽然有了一些改变,但是朗代尔的案例教学法,仍是美国一切法学教育的核心。
美国的案例教学法重在培养一种法学思维能力,而非仅传授知识。
具体而言,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课堂讨论、案例摘要和论述式测验等方法进行教学。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待法律问题秉持独立思考,以法律之思维,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之实践能力。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院+报Joornai of Heiloogjiana Administrative Cadre Colleee of Politico And Law 2025年第3期(总第150期)No. 3 2025(Sum No. 150)“四个回归”背景下的法学专业课堂教学创新——以“刑法各论”教学实践为例周立刚(温州理工学院,浙江温州345735)摘要:创新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驱动力。
高校课堂教学创新是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 重要举措0法学专业课堂教学创新可以有效化解专业教师的学科认识与学科实际定位的矛盾、教师教学组 织与学生冷漠回应的矛盾和教学内容与实务部门需求相脱节的矛盾o 法学课堂教学创新应遵循以学生发展 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法学专业职业教育定位,寻求在教学设计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形式等方面 的。
关键词:“四个回归”;法学;课堂教学;创新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28 -7766(2221 )23 -2144 -24一、创新课堂教学是实现“四个回归”的重要举措2218年6月,教育部在成都组织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 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 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 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个回归”是指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和回归梦想,把人才培养的质量 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高校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回归常识”的主渠 道,是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回归本分”和高等学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倾心培 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回归初心”的主阵地,也是所有投身于高教事业为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想的追梦 人“回归梦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1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法律案件层出不穷。
本文以一起故意伤害案件为例,通过对案件的事实分析、法律适用以及判决结果的研究,探讨故意伤害案件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旨在为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故意伤害;案件审理;法律适用;判决结果一、引言故意伤害案件是常见的刑事犯罪之一,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
在我国,故意伤害案件的处理关系到法律的公正实施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以一起故意伤害案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案件的事实分析、法律适用以及判决结果的研究,探讨故意伤害案件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二、案件事实2019年5月,某市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
被告人李某因邻里纠纷,与被害人王某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李某持刀将王某刺伤,导致王某重伤。
案发后,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案件审理(一)侦查阶段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立即对案件进行侦查。
通过现场勘查、走访调查、证人证言等方式,收集了案件的相关证据。
(二)起诉阶段侦查机关将案件移送至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被告人李某进行起诉,指控其犯有故意伤害罪。
(三)审判阶段1. 开庭审理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此案。
在庭审过程中,被告人李某对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予以承认,表示悔罪。
2. 证据审查法庭对案件证据进行了审查,确认了以下证据:(1)现场勘查笔录、照片等物证;(2)证人证言;(3)被告人供述;(4)鉴定意见;(5)其他证据。
3. 判决结果根据案件事实、证据以及法律规定,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李某犯有故意伤害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五年。
四、案件分析(一)案件事实分析本案中,被告人李某因邻里纠纷,持刀将被害人王某刺伤,造成王某重伤。
李某的行为严重侵犯了王某的人身权利,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二)法律适用分析1. 刑法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之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法学专业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第一篇:法学专业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法学专业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法学本科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最后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培养教学质量的综合检验,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过渡环节。
为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加强管理,制定本意见。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法学(本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法学(本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大学学习的最后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的一次系统的综合训练,也是在毕业前对教学质量的一次全面检查。
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主要是:1.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过的法学理论与专业知识,并加以一定程度的深化理解和适当应用;2.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的法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并在实践中应用、检验,以确定自己的知识和结构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3.培养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调查研究、分析论证、解决问题的能力;4.训练学生的论文写作基本技能,包括资料搜集、数据整理、问题分析、解决方案,毕业论文写作的程序、方法等方面能力;5.培养学生进行社会实际,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工作方法与能力,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和在社会实际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法学(本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从毕业论文各环节和方面考虑,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论文结构、文字,格式、打印等,其基本要求有下列几方面:1.论点客观,有独创性。
毕业论文的论点是核心。
既要有客观性,不唯心,又要有独创性,不唯书、不唯上。
论文的基本观点,必须正确、客观,从法学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资料中得出。
所提出的观点在法学和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研究方法和观点,有自己的独创性。
Vol.36.No.2Mar.2021第36卷第2期2021年3月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XI ADMINISTRATIVE CADRE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应用型高校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新模式探究——以广西警察学院法学类专业为例邓珊,王威(广西警察学院法学院,广西南宁530028)[摘要]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所进行的总结,也是提 升学生法学科研能力、实务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从法律人才社会需求多样性和法学本科教育职业化发展角度出发,以广西警察学院对法学论文(设计)模式的探索和 实践为例,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多元化更符合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多元化[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628(2021)02-0118-06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法学本科专业的扩招,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法学本科毕业生走向社会。
但是,从这些年的数据来看,法学屡屡登上“就业难” 的榜单。
近年来,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明确,是通识教育(素质教育)还是专业教 育(职业教育),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论。
而且,法学理论教育与实践有所脱节。
虽然我国各法学院校一直在努力尝试法学本科教育改革,通过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训练方法等方 面的多样化改革,力求推进理论教学和实践需求的 紧密结合,但依然存在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职业操作能力较差等问题。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对口就 业率低,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叫一方面,大量律所、企业及广大中西部地区基层法院、检察院等招不到 合适的法学人才,偏远落后地区对法律基层工作者、 法律人才的硬性需求也很大。
另一方面,又有大量法学毕业生为了生存转行到法学以外的其他行业去就业。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股东为甲、乙、丙三人,持股比例分别为40%、30%、30%。
2010年,某公司开始开发一个大型住宅项目,但由于市场变化和公司内部管理问题,项目进展缓慢,资金链出现紧张。
2015年,甲股东因个人原因希望退出某公司,经协商,甲股东同意将其40%的股权转让给乙股东。
双方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甲股东将股权转让给乙股东,乙股东支付股权转让款2000万元,并在协议生效后一个月内完成股权转让手续。
丙股东作为公司其他股东,也同意了股权转让事宜。
协议签订后,乙股东按约定支付了股权转让款。
但在办理股权转让登记手续时,乙股东发现甲股东在协议签订前已经将某公司的一部分房产抵押给某银行,贷款金额为1000万元。
甲股东承诺在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一个月内解决抵押问题,否则乙股东有权解除股权转让协议并要求赔偿损失。
然而,一个月后,甲股东未能履行承诺,乙股东遂要求解除股权转让协议,并要求甲股东赔偿损失。
甲股东则认为,其已经按照协议约定支付了股权转让款,股权转让协议已经生效,乙股东无权解除协议。
双方因此产生纠纷。
二、案件分析1. 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股权转让协议是股权转让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是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在本案中,甲乙双方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且丙股东也同意了股权转让事宜,因此,股权转让协议是有效的。
2. 甲股东抵押房产的效力甲股东在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前将某公司房产抵押给某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规定,抵押行为需要抵押人和抵押权人签订抵押合同,并在登记机关办理抵押登记。
在本案中,甲股东未在抵押合同签订后及时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因此,该抵押行为对乙股东不具有约束力。
3. 股权转让协议解除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一方有权解除合同的情形包括:对方违约,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探索[摘要]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是法学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
但目前,由于诸多原因造成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急剧下降。
本文,在分析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后,作者着重阐述了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多元模式选择与实施。
[关键词]毕业设计案例评析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系统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基本技能,按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规范化的研究进程,系统完成的一项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科研活动。
[1]法学专业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毕业论文是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但,由于种种原因,要求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也有学者曾经戏称本科毕业论文达到了“人神共怒”的地步。
[2]一、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急剧下降,抄袭现象严重,已经成为各高校法学专业普遍面临的棘手问题。
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了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滑坡呢?第一个原因是重视不够。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都欠缺认识。
毕业论文通常被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而在这个阶段也是学生找工作,准备各类考试的黄金时期。
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将毕业论文排在了次要地位。
因为没有时间,学生就想方设法到网络上,找一篇或者几篇自己喜欢的文章,然后进行复制粘贴,往往是一两个晚上就写完了本科毕业论文。
这就导致了毕业论文质量的逐年下降,抄袭现象严重。
而我们的教师和学校对待抄袭的态度是似是而非的,这就更导致了抄袭现象的滋生与蔓延。
第二个原因,部分论文选题不尽合理。
确定论文的选题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教师命题,这种命题方式可以避免选题大而空,不切实际的弊端,但往往教师命题与学生的研究兴趣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种选题模式是学生自己命题,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契合学生的研究兴趣,但弊端在于学生命题往往大而空,缺乏一定的实践结合性。
第三个原因,学生的科研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
法学本科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随着近年来法学教育的发展,法学本科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已经成为当今法学课堂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知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和专业技能。
法学本科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既要考虑理论研究,又要把握实践教学所需要的技能、能力和素养,以配合法学教育课程实施的要求。
二、选择教学方法1.选择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法学实践中的真实案例,以较真实的环境和条件来反映案件的有关法律事实和判决,让学生模拟参与案件的判决实践,并在充分的历史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实现法律思维、法理分析、法条应用等法学教学技能。
2.选择研讨法。
研讨法是指运用报告、讨论、辩论等形式,采用学生针对案件讨论、思考、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以及充分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论证能力。
3.选择实践训练法。
实践训练法是指以案例模拟法律实践中的工作为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模拟参与案件的调查、立案、担任辩护、判决等过程,更好地把握、掌握法律实践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设计教学方法1.设计课堂活动。
法学本科教学应适当设计一些课内活动,如讨论性讲座、法学分组大赛、模拟法庭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发挥自己的潜力,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法学教学的效果。
2.制订紧密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制定与执行是法学本科教学的必要环节之一,要制定合理的学习任务,在每节课中有条理地安排,做到有的放矢、完成每节课的任务,确保学习任务的质量。
3.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法学研讨活动、模拟实践活动等,以便掌握课堂内容,提高法学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法学本科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案。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习模式为中心,把实践性和设计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法学教学活动的效果。
法学类本科案例式毕业论文最终稿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就业竞争的激烈,大学生们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而对于法学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毕业论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因此,本文将从法学类本科案例式毕业论文最终稿的要求、定位、难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要求本科毕业论文是法学类专业学生完成学业的最后砝码,因此要求相当严格。
在实现科研成果的同时,还需要根据科学的规则和要求撰写论文。
具体要求包括以下方面:(一)结构完整。
一篇好的论文要有严谨的结构,论点清晰,重点突出。
通常分为引言、文献综述、理论分析、案例分析、结论等几个部分。
(二)论点明确。
论文是对一个问题或问题组合的深度探讨,因此需要有明确的论点才能展开深入的讨论。
(三)语言表达清晰。
论文的结论和论点需要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
每一句话都需要精选,符合逻辑和语法要求。
二、定位毕业论文是学生的一次升华和提高,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论证自己的机会。
因此,它的定位在于提供一个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舞台。
只有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汲取充分的知识,才能为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毕业论文也通常是学生在这个领域开始独立探索和研究的时刻。
三、难点一篇毕业论文的难点在于如何完整地呈现和分析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文献调查。
毕业论文需要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因此对相关文献的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但同学们往往不知道如何筛选资料和整理数据,这容易使写作变得困难。
(二)论点引导。
许多同学往往在找到了主题之后难以找出优异的论点,这容易让研究方向偏离主题,导致毕业论文的难度大幅增加。
(三)论文表达。
论文的表达和思路清晰度并不是每个同学都熟练掌握的,这容易使写作过程变得艰难。
综上所述,对于法学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毕业论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于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好的毕业论文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业中勤奋刻苦,深入掌握各种学科知识,根据论文的要求,熟练掌握论文写作技巧,努力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将自己的努力转换成最终的论文成果。
法律类课程开展案例式考核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作者:刘慧勇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06期摘要:为培养创新型法律人才,高校法律类课程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
实践证明传统闭卷考试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案例式考核方法与传统闭卷考试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分析、思辨、沟通表达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而且在促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法律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式考核方法值得在实践性强的法学类课程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案例式考核;考试方法改革;发散性思维;效果测评一、问题的提出2015年初,媒体爆出“又一年寒假将近,大学期末考试现神考题”一则消息,引起人们热议。
课程考试考核方法是确定学生学习重点及学习方法的指挥棒,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法学课程结业考试方式主要是由任课教师自己命题进行闭卷考试,命题依据不外乎教材、讲义等课堂讲授的内容,题型也往往是“老三样”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问答、论述等。
在这种考试模式下,学生极易陷入“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怪圈,“临时抱佛脚”、投机取巧、高分低能等弊端难以避免。
传统的法学课程考试方法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以及创新型人才。
笔者在高校教学一线从事法律类课程教学十余年,深感目前高校法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于是在本科生《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探索实施案例式考核,相应改进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经济法课程案例式考核方法题型设计其特点(一)案例式考核新题型的“设计原理”和目的人的思维模式大体而言有两个方向,一种是趋同性思维,即把所有人的思维统一到一个标准答案上;另一种是与想象力相连的发散性思维,即寻求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探求同一问题新的答案。
趋同性思维的考试题目会促使学生陷入思维定式,而发散性思维的考试题目会促使学生敢质疑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