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1.74 KB
- 文档页数:4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托物言志群文阅读是指通过学生间的阅读合作和合理的分组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中,托物言志是一种常用但又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托物言志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基本概念;2.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确定教学主题和文本。
根据学生的年级和阅读水平,选择一篇适合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学材料,并确定主题是关于托物言志的;2. 准备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根据教学主题和文本特点,准备一些相关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托物言志练习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兴趣。
可以通过出示一幅描绘托物言志的图片或展示相关的视频片段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提出一个问题,如“你听过哪些通过托物言志来表达情感或意境的作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概念。
2.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文学作品,然后小组内部展开讨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如“在文中,作者通过哪些生动的描写把一种情感或意境表达出来?”学生可以通过找出作品中的具体事物并分析其描写方式,来达到理解和掌握托物言志的目的。
3. 托物言志练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进行托物言志的练习。
学生可以通过改写句子或描写情景等方式,使得文中的事物具有人的特征,以此实践托物言志的运用。
4. 分享与总结邀请学生分享托物言志的练习成果,并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简要评价和点评。
在总结中,教师可以强调托物言志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以及托物言志所能传递的情感和意境。
四、作业与拓展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托物言志的短文或写一篇托物言志的作品,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手法。
教学内容选自《古代诗词鉴赏》教材第四章“艺术手法”部分,具体包括《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书湖阴先生壁》等经典诗词作品。
通过分析这些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手法,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定义及其在诗词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词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托物言志手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并学会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古代诗词鉴赏》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组描绘自然景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自然意象,引出托物言志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托物言志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其在诗词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详细分析诗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钱塘湖春行》和《书湖阴先生壁》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6.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创作一首小诗,激发创作兴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离骚》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并写出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答案示例:《离骚》中运用了丰富的托物言志手法,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
诗人屈原以芰荷、芙蓉等自然意象象征高洁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坚守节操的决心。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如何将托物言志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2)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可以作为托物言志的素材?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古典诗词,积累更多的托物言志素材,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一花一叶总关情----鉴赏古诗文中的“托物言志”景阳小学罗大秀群文议题:古诗文中的“托物言志”群文材料:《爱莲说》、《卜算子.咏梅》、《病牛》群文特点:本课选用的三首古诗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但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均有不同。
教学目标:1. 掌握“托物言志”诗文的特点。
2、掌握鉴赏“托物言志”类诗文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3、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采用“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师引导点拨,共同归纳,形成学习成果。
4培养学生关注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体会“一花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花一叶”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文托物言志的艺术特点;2、学习鉴赏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难点:了解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培养学生运用“托物言志”作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群文资料、微视频(教师),群文资料导学案(学生)教学过程:开场白:孩子们,非常有幸今天能与你们共同度过这45分钟。
其实你们学校我经常造访,每次来都有很多素不相识的同学向我打招呼:“老师好!”“老师好!”让我觉得好像走进了自己的校园。
有一次我向一个监督岗的同学问路,他就把我从校门一直带到四楼教师们培训的地方才离开。
我真的非常感动,定水中学的孩子们太热情了,也非常有礼貌。
我相信今天你们能给老师留下更多的感动和精彩,有信心吗?……“有!”那我们先来热热身,请看屏幕。
一、激趣导入,初识托物言志1、连连看,感知花言花语。
展示:A.康乃馨①表示道歉B.红玫瑰②象征神圣、幸福与胜利C.白玫瑰③象征神圣、纯洁、心心相映D.黄玫瑰④象征母爱,是慰问母亲之花E.百合⑤寓意尊敬和崇高F.郁金香⑥象征爱情和真挚纯洁的爱A④ B⑥C⑤D①E③ F②问:通过以上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获得了那些信息?------自然界的花儿可以象征某种情感:当我们不想直白地表达某种思想或愿望情感时可以含蓄地寄托于物,让它帮你表达你的心意。
……2、导入,揭题:对呀,“一花一叶总关情”,这种手法叫做“托物言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古诗文中的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群文阅读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掌握《托物言志群文》的精华内容。
2. 能够通过朗读和分析文本,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鲜明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能够通过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欣赏能力和写作素养。
二、教材分析1. 《托物言志群文》由南朝梁代的萧统所编,包括《梁诗》、《梁文》和《梁传》三部分,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群体文学作品。
2. 本文主要以《梁诗》的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其优美的诗歌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教学内容以课文朗读为主,重点讲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鲜明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欣赏能力和写作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1.1 教师出示一幅唐代画家顾恺之的《洛阳图》,并请学生描述画面中的具体内容;1.2 教师解释画面,指出唐朝时期富有诗意的绘画艺术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正文环节(40分钟)2.1 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大声朗读课文中的选段,让学生跟读;学生分组或单独朗读诗歌,逐段深入理解和把握。
2.2 分析课文(20分钟)2.2.1 文学格式分析文本采用五言古诗格律,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2.2.2 文学特点分析诗歌以托物言志为主题,把日常生活物品比喻为人生哲理,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感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2.2.3 表达手法分析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意境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2.3 艺术欣赏(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视觉和情感的双重体验,感受到文学艺术的美感和情感抒发的深度。
3. 练习环节(15分钟)教师出示几道小练习题,摆脱文本的束缚,让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自由写作等途径,进行应用性训练。
4. 合并环节(5分钟)教师恢复课堂秩序,对全班进行温馨提示和表扬。
四、教学方式1. 朗读课文2. 讲解课文3. 班内讨论分析4. 教师提问和反馈五、教学评估1. 正确理解和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和鲜明特色。
2. 能够准确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文本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一花一叶总关情——探究古诗文中的“托物言志”一花一叶总关情----鉴赏古诗文中的“托物言志”XXXXXX群文议题:古诗文中的“托物言志”群文材料:《爱莲说》、《卜算子.咏梅》、《病牛》群文特点:本课选用的三首古诗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但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均有不同。
教学目标:1.掌握“托物言志”诗文的特点。
2、掌握鉴赏“托物言志”类诗文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3、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研究方法,师引导点拨,共同归纳,形成研究成果。
4培养学生关注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体会“一花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研究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花一叶”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文托物言志的艺术特点;2、研究鉴赏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难点:了解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培养学生运用“托物言志”作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群文资料、微视频(教师),群文资料导学案(学生)教学过程:开场白:孩子们,非常有幸今天能与你们配合度过这45分钟。
其实你们学校我常常造访,每次来都有良多素昧平生的同砚向我打号召:“教师好!”“教师好!”让我觉得仿佛走进了本人的校园。
有一次我向一个监督岗的同砚问路,他就把我从校门一向带到四楼教师们培训的地方才离开。
我真的非常感动,定水中学的孩子们太热忱了,也非常有礼貌。
我信赖今天你们能给教师留下更多的感动和精彩,有自信心吗?……“有!”那我们先来热热身,请看屏幕。
一、激趣导入,初识托物言志1、连连看,感知花言花语。
展示:A.康乃馨①表示道歉 B.红玫瑰②象征神圣、幸福与胜利 C.白玫瑰③象征神圣、纯洁、心心相映 D.黄玫瑰④象征母爱,是慰问母亲之花 E.百合⑤寓意尊敬和崇高 F.郁金香⑥象征爱情和真挚纯洁的爱A④B⑥C⑤D①E③F②1问:通过以上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获得了那些信息?------自然界的花儿可以象征某种情感:当我们不想直白地表达某种思想或愿望情感时可以含蓄地寄托于物,让它帮你表达你的心意。
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完整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材中关于“托物言志”的章节,详细内容涉及诗词中如何运用具体物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向。
我们将选取《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石灰吟》等经典诗词作品,通过细致阅读与分析,让学生体会诗人们如何巧妙地借助自然景物、物品等来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这一诗词表现手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学习诗词中的托物言志,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丰富情感体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深入挖掘作者的情感与志向,理解托物言志的内涵。
教学重点:掌握诗词中托物言志的手法,学会分析诗词中的物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描绘的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托物言志。
2. 新课内容呈现:详细讲解教材中关于托物言志的章节,结合具体诗词作品进行分析。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托物言志的现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中如何通过“床前明月光”等物象来表达作者思乡之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赋得古原草送别》和《石灰吟》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托物言志——诗词中的情感表达2. 内容:定义:借助具体物象表达作者情感与志向诗词举例:《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石灰吟》托物言志手法:象征、拟人、比喻等情感与物象的联系:以物喻情、以物抒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创作一首描绘自己内心情感的古诗词。
2. 答案示例:《秋夜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咏物诗中的托物言志——《苔》《青松》《寒菊》群文
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掌握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 能够较好的表达自己对托物言志的理解
3. 能够根据感悟在特定节日内创作咏物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托物言志在古代文学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同时简单介绍《苔》《青松》《寒菊》群文的基本情况及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讨论:
1. 师生小组讨论诗词中的托物言志,让学生通过部分诗句体会托物言志的文化美感;
2. 向学生讲解托物言志的起源,并详细介绍《苔》《青松》《寒菊》群文的构思想法;
3. 分析群文中的托物言志,分析咏物诗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等;
4. 以课文为范本,让学生完成有关习作或设计一组咏物诗;
三、小结总结
小组讨论,总结课堂所学,总结并归纳群文中托物言志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以及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温馨提示
在做习作或创作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来创作相关的咏物诗,灵活运用托物言志,体现个性,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托物言志组诗阅读教学设计托物言志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物象来寄托情感和表达思想。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托物言志组诗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托物言志组诗的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提升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辨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设计一堂托物言志组诗的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托物言志组诗的基本特点和修辞手法;2.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提升审美水平;3.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理解托物言志组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2.能够分析、解读托物言志组诗中的寓意与主旨;3.能够运用相关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富有意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
2.观摩:选择一些优秀的托物言志组诗作品,进行朗读并解读其中的意境和寓意。
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畅想和讨论。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托物言志组诗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借物、寄情、寓意等。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对作者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物象,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行创作,并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分享: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同时接受其他同学的评价和意见。
老师也可以选择一些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6.总结: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在以后的阅读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和思辨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在分析和创作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使学生在托物言志组诗的阅读中,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提升审美和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托物言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托物言志是一种古代文学修辞手法,通过物象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和传达思想。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托物言志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素养和思考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托物言志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托物言志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场景;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托物言志手法,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3. 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创作个人的作品。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准备多样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等;-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设计一些互动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2. 学生准备:- 学生可以提前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与托物言志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托物言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其中的意思。
2. 引入概念- 教师向学生介绍托物言志的概念和定义,简单解释其特点和功能。
- 教师可以通过例子,让学生感受托物言志的魅力和表达方式。
3. 阅读分析- 教师选择一篇适合的文学作品,并向学生解释其中使用的托物言志手法。
-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本分析,讨论作品中的托物言志手法,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4. 创作实践- 学生们根据所学的托物言志手法,分小组创作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 学生们可以选择一个物象作为托物言志的对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5. 分享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作品分享,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互动。
- 学生们可以分享他们对托物言志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启发和提醒。
四、评估和总结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创作作品和参与度,进行评估并给予反馈。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托物言志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3. 学生们进行自我评估,思考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不足。
欢迎共阅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教学内容简析:1.群文议题:诗词中的“托物言志”2.群诗材料:《石灰吟》、《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卜算子*咏梅》、《竹石》3群文特点:本课选用的四首诗词,都是托物言志诗,但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均有不同。
教学目标: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教学重难点: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教学准备:课件、群文资料(教师)对资料的整体感知(学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识托物言志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并结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解释——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谜底:爆竹。
托物言志:表达作者一旦时机到来就一鸣惊人的雄心壮志。
那么古人为什么不直接抒发自己要一鸣惊人的壮志呢?(引出托物言志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见课件)(板书议题)下面我们将通过对四首古诗词的学习来品味托物言志(课件出示四首古诗)二、共读一篇,打开思路学方法1、咱们先来共度第一首诗,这是明朝的于谦所作《石灰吟》(课件出示)生齐读,师纠正后生再读。
2、托物言志重点应放在哪两个字上?明确:物、志因此学习此类诗文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找,找什么?找物。
其次,既是托物言志,那么这个所托之物一定与所言之志有共通之处。
所以第二步,我们是要看,看什么?看物的特点。
(提示:从诗文里找)明确:《石灰吟》里的石灰特点:要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留清白。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第三步,析,析什么?从物的特点里析其品格和神韵明确: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他表现的“若等闲”“浑不怕”这是何等的坚强不屈甚至无惧死亡。
而“留清白”又是何等的高洁。
最后我们要做的第四步就是悟,悟什么?所托之物的品格特点便是是人要抒发的志向明确:坚强不屈,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课件出示:找——物、看——特点、析——品格神韵、悟——所言之志)三、再读一篇,加强理解固方法(课件出示)明确:找物——奇鸟看特点——饮醴泉、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羽翼自摧藏、处非位析品格——“饮醴泉、栖山岗”体现品行高洁;“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体现才能出众,志向远大;“羽翼自摧藏”体现环境恶劣,才华不得施展;“处非位”体现不被赏识的悲苦悟志趣——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教学内容简析:1、群文议题:诗词中的“咏物言志”2、群诗材料:《北风吹》、《在狱咏蝉》、《山园小梅二首》(其一)3、群文特点:本课选用的三首诗词都采用了咏物言志的手法,但所咏之物和所言之志皆有不同。
教学目标: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咏物言志。
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咏物言志诗词的方法,自主学习同类诗歌。
教学重难点: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咏物言志。
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咏物言志诗词的方法,自主学习同类诗歌。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准备:课件、群文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要先给同学们露两手,。
给同学们画幅画(画竹)。
同学们知道我要画什么吗?(竹)你们是如此快速猜测出来的?(竹节)。
竹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中国古代文人也常用竹自喻,那通常借它来表达自己怎样的品质?(有气节、坚定……)2、归纳“咏物言志”手法“咏物言志”又叫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赞美表达个人某种意志情怀的艺术手法。
二、共读一篇,打开思路学方法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找出诗中所歌咏的事物及其特征、品格。
2、明确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意志情怀。
既是“咏物言志”,首先便要找出所咏之物;找出所咏之物之后,便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歌咏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或品质;作者要通过“物”表达自己的志向,那么“物”和人之间必有共同之处,这时便需要我们走进作者,挖掘文章背后的故事,从而感悟作者借托事物所要表达的自己的志向。
历尽磨难物:柏树——威严方正(特征、品格)坚定不移志:坚贞不屈的情操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3、归纳赏析“托物言志”方法咏物言志分析四步法:第一步:寻物第二步:析特征、品格第三步:找相似第四步:明志向三、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运用方法,完成表格。
《在狱咏蝉》背景: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
当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包括《石头记》、《乌衣巷》、《登鹳雀楼》、《钱塘湖春行》四首古诗词。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志向。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志向。
3.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增强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志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四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课本中的这些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词朗诵:学生集体或分组朗诵四首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诗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四首诗词中的意象,如《石头记》中的“石头”,《乌衣巷》中的“乌衣”,《登鹳雀楼》中的“鹳雀楼”,《钱塘湖春行》中的“钱塘湖”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志向。
6.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写一篇小作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诗词名称2. 意象分析3. 托物言志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写一篇小作文。
2. 作业答案:(示例)我在操场上看到了一棵大树,它虽然受到了风雨的侵袭,但依然坚韧不拔,生机勃勃。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也要像这棵大树一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四首古诗词中的意象,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更加丰富多样,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课后阅读更多关于托物言志的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教学内容简析:
1.群文议题: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群诗材料:《石灰吟》、《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卜算子*咏梅》、《竹石》
3群文特点:本课选用的四首诗词,都是托物言志诗,但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均有不同。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准备:课件、群文资料(教师)
对资料的整体感知(学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托物言志
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并结合内容用
简洁的语言解释——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谜底:爆竹。
托物言志:表达作者一旦时机到来就一鸣惊人的雄心壮志。
那么古人为什么不直接抒发自己要一鸣惊人的壮志呢?(引出托物言志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见课件)(板书议题)下面我们将通过对四首古诗词的学习来品味托物言志(课件出示四首古诗)
二、共读一篇,打开思路学方法
1、咱们先来共度第一首诗,这是明朝的于谦所作《石灰吟》(课件出示)生齐读,师纠正后生再读。
2、托物言志重点应放在哪两个字上?明确:物、志因此学习此类诗文我们
首先要做的就是找,找什么?找物。
其次,既是托物言志,那么这个所托之物一定与所言之志有共通之处。
所以第二步,我们是要看,看什么?看物的特点。
(提示:从诗文里找)明确:《石灰吟》里的石灰特点:要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留清白。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第三步,析,析什么?从物的特点里析其品格和神韵明确: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他表现的“若等闲”“浑不怕”这是何等的坚强不屈甚至无惧死亡。
而“留清白”又是何等的高洁。
最后我们要做的第四步就是悟,悟什么?所托之物的品格特点便是是人要抒发的志向明确:坚强不屈,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课件出示:找——物、看——特点、析——品格神韵、悟——所言之志)
三、再读一篇,加强理解固方法(课件出示)
明确:找物——奇鸟
看特点——饮醴泉、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羽翼自摧藏、处非位
析品格——“饮醴泉、栖山岗”体现品行高洁;“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体现才能出众,志向远大;“羽翼自摧藏”体现环境恶劣,才华不得施展;“处非位”体现不被赏识的悲苦
悟志趣——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四、自读两篇,小组交流用方法
要求:小组讨论用所学方法步骤完成表格(见课件)
明确:找物——梅
看特点——断桥边、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香如故”
析品格——“断桥边、黄昏日落、风雨交侵”体现环境恶劣、境遇凄惨;“寂寞无主”体现独自挺立开放的孤苦无依、无人赏识的落寞;
“无意苦争春”,体现的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与世无争的美德“一任群芳妒”它胸怀坦荡;“香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
体现的永远保持着高洁的人格、清白的操守。
悟志趣——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找物——竹石
看特点——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
析品格——“立根破岩、千磨万击”说明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咬定青山”体现其顽强“还坚劲”“任”体现其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悟志趣——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五、梳理统整,全班回忆理方法
一找二看三析四悟
六、拓展延伸,推荐阅读迁方法
课件出示推荐篇目:《墨梅》——王冕
《菊花》——黄巢
《在狱咏蝉》——骆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