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层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分层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一、分层教学及其在小学语文中的实施意义分层教学即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力,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助于因材施教,提升教学质量。
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分层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策略(一)学生分层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情况,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层为学习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的优等生;B层为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这种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调整。
(二)教学目标分层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对于C层学生,教学目标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对于B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教学要求;对于A层学生,除了要掌握基础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其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堂教学分层课堂教学是分层教学实施的主要环节。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对于C层学生,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B层学生,应注重启发和引导;对于A层学生,应注重培养其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四)作业分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应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分层。
对于C层学生,应以基础性作业为主;对于B层学生,应以巩固性作业为主;对于A层学生,应以探究性和开放性作业为主。
通过分层作业,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五)评价分层评价是分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对于C层学生,应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于B层学生,应以激励为主;对于A层学生,应以竞争性评价为主。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摘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小学语文教学的分层模式,关键在于清晰的认识,知道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处于哪一个层面,然后带给学生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目标,不断迈向更高的目标。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语文;意义;应用前言: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其学习方式、智力水准、认知能力等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教师要因材施教,需将分层教学模式融入到语文课堂中来,促进语文教学的提升。
一、分层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采取不同的奖励措施,以此来激励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
比如,可以根据学习能力的高低进行分组,基础类别的学生为第一小组,提升类别的学生为第二小组,榜样类别的学生为第三小组。
那么对于第一小组的学生而言,需对他们进行鼓励教学,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对学习的提升充满渴望与期待。
同时,还得为他们树立榜样,比如,激励他们朝着第二小组努力,对于第二小组的学生而言,教师需引导他们再接再厉,向第三小组努力,对于第三小组而言,教师需激励告诫他们不骄不躁,奋力向前,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出发。
对于班级中的全部学生都要进行有效的激励与评价。
二、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巧用微课技术,设立分层目标一些教师喜欢用三维目标的实现来完成语文教学,这种层级清晰的目标既可以使学生储备基础知识,又通过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激发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师喜欢用这样的方式,不仅是基于自己长此以往的教学习惯,更是因为学生的习以为常。
常规教学中,使用三维目标虽然极力把主语确定为"学生",可是没有完全考虑学生,因为学生主体之间本来就存在差异,用相同的目标来面对全体学生,自然存在接受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循序渐进,还要正视面对不同人群时教学目标本身应有的分层。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实施分层教学摘要:语文教学是各个学科学科教学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的学习基础的不同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要求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本文的研究基于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层教学,对策引言语文学科是我国的教育的基础,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所以教师要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与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工作,通过针对性的教学管理,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一、分层教学的特点(一)针对性分层教学的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些情况与理解能力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在每一节课都可以有一定的收获,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提升课堂效率。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接受能力都不同,教师按照一定的分层标准对于学生的学习进行分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弥补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足,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学习时获得成就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的效果。
(三)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分层教学,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教学目标,同时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也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知识重点,采用对自己有利的学习方法自觉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路径分析(一)“学案导学”,分层学习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要从小学语文教材出发,通过教师在教学之前科学缜密的建立教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以教材为中心,帮助学生积极的阅读与教材相关的各种课外读物,从而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促进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在小学语文四年级部编版教材中,第四单元主要是讲授我国的传统深化股市,这些故事分别是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以及女娲补天,这些神话故事都在向学生展示积极向上,为了目标不怕艰难险阻的主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根据每篇文章的不同,提出了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带着问题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去,比如在《盘古开天辟地》这一节课中,盘古为什么要开天辟地,在盘古倒地以后,盘古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样在其他的几篇文章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与能力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这几篇文章的主旨,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同学们讲述自己小组的理解,教师随后进行总结发展,向学生们讲述文章的主旨,同时教育学生如何才能不畏艰险,艰苦奋斗,取得成功。
三年级语文分层教学具体措施
三年级语文分层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 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因素,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2. 教学目标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注重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重点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 教学内容分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增加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写作训练的难度;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注重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4. 教学方法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讲解式教学、练习式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5. 作业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布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作业,如阅读理解、写作训练等;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布置较为简单的作业,如抄写、默写等。
6. 评价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采用较高标准的评价方式,鼓励其不断挑战自我;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较低标准的评价方式,注重其进步和成长。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进班级整体水平的提升。
浅谈以分层教学促进小学语文因材施教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在课堂上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向学生传授其相适应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促成课堂分层教学目标的达成。
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知识水平上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增量。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语文;因材施教“双减”政策的精神,要求新时代教师必须摒弃一些不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能依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实现因材施教。
即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立足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教学,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在此背景下,教师有必要加强分层教学研究,从而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因材施教。
一、小学语文分层教学存在问题(一)分层教学认识不足在现有教学环境下,教师教学内容基本遵照学科教学标准进行,继而完成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任务。
关于分层教学,往往只是通过专家讲座、教师培训或理论学习等形式了解。
因此,部分教师对分层教学的实质内涵其实认识还不够充分。
(二)分层依据过于单一在当下“速食”化”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始终离不开成绩这一“指挥棒”的影响。
故而在实际分层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也多以学生的学科成绩作为分层依据,未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导致分层依据缺乏科学性。
(三)分层教学能力不足教师自身的能力对分层教学的执行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
在隐性学习分层模式下,教师不仅要有很强的课堂把控能力,还要掌握丰富的分层教学方法,具备解决不同层级问题的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分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分层、作业分层等。
(四)分层作业形式化“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既要保证学生作业量,又要符合学生发展规律。
但就目前看,教师虽对作业进行了分层,但其意义及应用效果却未如人意。
例如,未对学生分层,直接将作业设计为基础性作业和思维提升性作业,虽主张让学生自主选择,但由于小学生并不具备较好的学习意识,因此大部分学生更乐于选择简单容易的基础性作业,而思维提升性作业就成了无人问津的尴尬“冷菜”。
浅谈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摘要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在这一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效的;(1)以人为本合理分层;(2)因材施教分层备课;(3)分层教学多层互动;(4)因人而异分层评价。
关键词分层教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在这一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效的。
以下是我对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几点感受。
1、以人为本合理分层。
学生受到“先天的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差异。
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等都各自不同。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把他们以分层方式地契区分开来,根据他们各自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并结合教材的要求把他们分成若干组、若干层面分别上课,分别指导,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分层教学。
一是按学生现有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二是按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三是按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
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课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不可能一致的,还有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的综合素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始终注意这些变化,及时地进行调整。
我们必须要提高对分层教育、教学的认识,把它作为一种理念,并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使每个层次,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2、因材施教分层备课。
教师要在课尝堂分层教学中,驾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课前必须分层备课。
除了要把握好“教材”还要把握好“人材”,即要对本班的每一个学生有深入的了解,采取什么教学手段,如何应对和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并如何地加以引导,这都需要教师所必须精心准备的。
那么,在备课时,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要考虑第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基础;要最大限度地设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的过程,还要备好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生动,愉快。
浅谈分层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作者:杨玉英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年第09期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育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在这一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效的。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语文;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策略,着眼于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把个体差异看作是资源来开发,使教学指向于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它强调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
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分层推进教学。
一、以人为本,合理分层
学生受到“先天的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差异。
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等都各自不同。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把他们以分层方式地契区分开来,根据他们各自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并结合教材的要求把他们分成若干组、若干层面分别上课,分别指导,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分层教学。
一是按学生现有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二是按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三是按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
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课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不可能一致的,还有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的综合素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注意这些变化,及时地进行调整。
二、因材施教,分层备课
教师要在课堂分层教学中,驾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课前必须分层备课。
教者除了要把握好“教材”还要把握好“人材”,即要对本班的每一个学生有深入的了解,采取什么教学手段,如何应对和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并如何地加以引导,这都需要教师所必须精心准备的。
那么,在备课时,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要处处为学生着想,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基础;要最大限度地设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还要备好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生动,愉快。
这对教师上好一堂课是十分重要的。
要彻底废除设置“线路”,给学生“划圈子”,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的“填鸭式”的备课方式。
三、分层教学,多层互动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里都能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是最为重要的。
我们面对着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差异,这是绝大多数老师所认可的,对他们实行分层教学也是大家认为比较合适的。
可是课堂分层教学的模式是什么呢?这是每位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
我想分层教学不可能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
如果教学有什么模式,那么教育教学又有什么可研究的呢?所谓“教学模式”其实是某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
而教育、教学方法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
把某种教育、教学方法当作一种模式硬套在一堂课上,我想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的。
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事都是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完成的。
要使一堂课获得成功,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不可能不分层次、层面进行教学。
在分层教学中还要注意层次互动、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例如在朗读方面,先请阅读能力较差的同学朗读,让同学们进行评议,再请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同学朗读,还可以请同学边朗读边表演。
四、因人而异,分层评价
每个学生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还是文化知识方面各自都有不同之处。
因此,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也应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法、形式和标准,在应试教育中,人们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个学生,即文化知识考试成绩好,一切都好;文化成绩差,那就一文不值。
结果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大量的学生被迫厌学、弃学,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给社会带来了极为消极的负面影响。
它的最大弊病就是忽视了学生客观存在着的差异,直接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酿成恶果。
课程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与当今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局面。
可见,评价学生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
分层教学改革的实验,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脱离了传统的统一化、标准化、机械化,代之以多样化、层次化和个性化,建立了以达到统一教学要求和个体优势发展为教学要求的新教学目标,各层次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正在变成现实;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来看,分层次教学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学生能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潜能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真正体现了我们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能跑则跑,能飞则飞。
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