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小叶斑病防治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8.26 KB
- 文档页数:1
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统称为玉米叶斑病。
)宣威市植保植检站王怀选(一)病原玉米大斑病的病原为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大斑病菌分玉米专化型表现对玉米的专化致病性和高粱专化型表现对高粱有专化致病性。
玉米大斑病菌美国报道有4个生理小种。
我国已发现1号、2号和3号小种。
玉米小斑病的病原微玉蜀黍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在玉米上已发现O、T两个生理小种。
T小种对有T型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有专化型,O 小种无这种专化性。
(二)症状大小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此病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较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
小斑病发病稍早。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后纺锤形或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
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
大斑病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 -10 厘米,宽 1-2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
天气潮湿时,大小斑病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
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受损,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
(三)侵染循环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株上(病叶为主)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低:玉米大小斑病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上年收获后遗落在田间或玉米秸秆堆中的病残株,其次是带病种子。
玉米生长季节内,遇到适宜温、湿度,越冬菌源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在叶面上有水膜条件下萌发侵入寄主,遇到适宜发病的温、湿度条件,经 5 ~ 7 天即可重新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再浸染造成病害流行。
在田间,最初在植株下部叶片发病,向周围植株传播扩散(水平扩展),病株率达一定数量后,向植株上部分叶片扩展(垂直扩展)。
自然条件下,还侵染高梁。
(四)发病条件1、大面积种植感病杂交种是大小斑病流行的重要条件。
过去种植传统品种较多,由于品种多样化,遗传基础广泛,适应性较强,病害发生轻。
玉米大小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刘力峰1 张永生2 陈海山1 唐欢2 闫丛升3 刘建军4发布时间:2021-08-24T07:18:12.715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3期作者:刘力峰1 张永生2 陈海山1 唐欢2 闫丛升3 刘建军4 [导读] 玉米的种植方法有多种,关于玉米大小斑病也是较为常见的疾病,是病菌导致而成,治疗玉米大小斑病需要定期喷洒农药。
1.吉林省洮南市万宝乡综合服务中心;2.吉林省洮南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3.吉林省洮南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服务中心;4.吉林省洮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37100摘要:玉米的种植方法有多种,关于玉米大小斑病也是较为常见的疾病,是病菌导致而成,治疗玉米大小斑病需要定期喷洒农药。
因此,在种植玉米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相关疾病的产生,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发病特征和治疗方法,希望在笔者深入浅出的分析下能带来作用。
关键词:玉米;大小斑病;综合防治;措施引言:为了防治玉米的大小斑病,农户做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有效的防治了玉米种植期间出现的各种疾病。
玉米属于孢子性植物,在种植期间孢子病菌产生病原体的病变是极为常见的。
一、玉米小斑病症状识别玉米小斑病是较为常见的,是玉米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病变,需要农户定期喷洒农药,头孢性植物不同于植株性植物,由于玉米本身抗病原体能力弱,在农民播种玉米的时候除了定期除草、施肥,浇水之外,还要注意农药喷洒的时间。
这个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需有经验的农民种植,同时植株性植物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和现象,必要的情况下除了少量喷洒农药之外,还必须要对植物分枝,然后再重新种植,和孢子性植物相比,玉米出现的小斑病也是病原体发生了病变,病变分为初期、早期、中期和后期,初期的症状为病原体出现病菌,会出现少量的霉菌,这个出现的原因可能跟少量的连阴雨有关,由于阳光照射不足导致水分过分的增加,玉米种子出现病变,若是长时间得不到处理,种子会完全霉变,不利于玉米在后期的生长和发育。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怎么防治
玉米常见的病害有霜霉病、青枯病、纹枯病等,当然也少不了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怎么防治呢?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好治吗?文章中我们一同来介绍下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怎么防治。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又分别叫大叶斑病和小叶斑病。
两种叶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上,也能侵染叶鞘、苞叶。
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但以玉米抽出雄穗后发病最重。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发病症状
小叶斑病发生较早,在叶片上的病斑小而多,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褐色水渍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近椭圆形黄褐色病斑。
后期形成比较大而不规则的病斑。
大叶斑病在玉米植株67-100厘米高处的叶片上出现,病斑大而少。
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渍状,很快变为青灰色,以后扩大成枯黄色长纺锤形条斑,严重时叶片多枯死。
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黑色霉状物。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最为理想、最经济的防治方法。
(2)适时早播。
中晚熟品种,改复直播为套种。
播期适当提前,可降低发病率。
(3)加强前期水肥管理,增强玉米抗病性。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50%的退菌特800倍液喷雾或用65%的可湿性代森锌400-500倍液喷雾,但效果均不理想。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怎么防治资讯,玉米大小斑病防治,对于品种、水肥管理都要及时到位!希望文章对大家有帮助哦!。
浅谈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玉米是全球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病虫害一直是制约玉米产量和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是必要的。
下面将从玉米的常见病虫害入手,谈一下其防治措施。
一、玉米叶斑病防治玉米叶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
初期常在叶背面出现水渍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圆形、卵圆形至不规则多角形斑点。
有时边缘还有黑边或灰边,中间逐渐干枯。
在严重的病情下,叶片甚至会附有粉末状植物病菌。
防治措施:1.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翻耕,充分晒干,并加入适量的有机肥。
2.及时清除杂草,保证农田的通风和光照。
3.及时松土,并向受灾植株的根部施以有机肥和磷酸铵。
4.若发现病情较轻,及时用10%氧化汞乳油500倍液喷施,可以减轻病害。
5.病情较为严重时,需要使用专用真菌杀菌剂进行防治。
玉米斜挂病又称玉米腐烂病,是由土壤中的致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玉米受到侵染后,部分玉米植株突然死亡,并向下倾斜,形成斜挂状态,通常受到定义的玉米斜挂病防治重点。
1.春耕、秋耕要深耕,同时施以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增强土壤肥力,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2.清除田间零星植株及不良杂草,减少病原菌的滋生与繁殖,避免病害发生和传播。
3.在播种前进行培土,每亩施入磷肥超过3公斤,铵肥2公斤以上,并深度达到10-15厘米,以促进玉米植株的根系生长。
4.在玉米苗床泡种时,可在水里加入銅銅片,每公斤玉米加入50克50%氧化铜粉剂,浸泡30分钟,可减少玉米斜挂病的发生。
玉米花叶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常见于气温高、湿度大的时候。
玉米花叶病感染的部位主要是芽、叶和灌木的茎。
1.注意施肥,避免过肥或缺肥,保持适宜的氮、磷、钾平衡。
2.采用多次喷洒农药的方法,使用具有良好杀菌和抗菌能力的农药,如21%多菌灵乳油等。
4.定期清理农田,减少死树叶和腐烂植物的堆积。
及时清除枯枝败叶,保持农田干净整洁。
总之,针对玉米的病虫害,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保障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玉米小斑病防治技术玉米在生育期均可发病,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生较多。
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可为害叶鞘、苞叶和果穗。
苗期染病初在叶面上产生小病斑,周围或两端具褐色水浸状区域,病斑多时融合在一起,叶片迅速死亡。
在感病品种上,病斑为椭圆形或纺锤形,较大,不受叶脉限制,灰色至黄褐色,病斑边缘褐色或边缘不明显,后期略有轮纹。
在抗病品种上,出现黄褐色坏死小斑点,有黄色晕圈,表面霉层很少,湿度大时,病斑表面有灰褐色霉状物,后变黄枯死。
在一般品种上,多在叶脉间产生椭圆形或近长方形斑,黄褐色,边缘有紫色或红色晕纹圈。
有时病斑上有2—3个同心轮纹。
多数病斑连片,病叶变黄枯死。
叶鞘和苞叶染病病斑较大,纺锤形,黄褐色,边缘紫色不明显,病部长有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抱子梗和分生孢子。
果穗染病病部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
2.玉米小斑病发生流行因素如果连续多年一直持续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则造成病害严重流行。
二是气候条件。
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因为这种病害属于高温高湿病害,因此在每年7—8月间,如果一旦气温高且降雨多,此病害发生较快,如果持续高温降雨,病害发生就会很严重;另外,玉米生育后期遇到高温高湿不利于植株生长发育,因此自身抗病性下降,也是导致病害发生较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是栽培管理。
根据多年对此病害观察得出,春季播种过早,则病害发生较重,如果合理晚播,此病害发生就较轻;播种密度过大,植株通风透光不好,植株生长发育不良也会导致病害发生较严重,同样,合理密度,此病害发生就较轻。
四是地势与土壤条件。
一般平地和洼地发生此病害较轻,岗地发生较重;黏土地发生较重,砂壤土地发生较轻。
3.发病规律玉米小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间都可发生,但以雄穗抽出后发病最重,以气流、雨水传播为主。
小斑病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因主要发生在叶部,故统称叶斑病。
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
玉米小斑病如何治?玉米小斑病可以参考以下方法防治:一、症状表现玉米小斑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皆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苞叶和果穗也可受害。
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蔓延、扩展。
叶片病斑形状因品种抗性不同,有三种类型:(1)不规则椭圆形病斑,或受叶脉限制表现为近长方形,有较明显的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感病病斑型。
(2)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病斑较大,灰褐色或黄褐色,无明显、深色边缘,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
也属感病病斑型。
(3)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基本不扩大,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晕圈,此为抗性病斑。
二、传播流行条件病菌借气流、雨水传播。
一般夏玉米2~3叶期即可出现病斑,5~6叶时病斑密集,叶片枯焦,而且病害的潜育期短,生长季节再侵染次数多,危害重,玉米收获后随病残体再行越冬。
病菌发生的气候条件关键是温湿度。
在具备了一定的菌源和感病品种基础上,病害发生程度决定于温湿度。
对于小斑病,如7~8月份的温度较长一段时间内稳定在25℃以上,又遇多雨多露则发病重。
另外玉米连作病重,靠近村庄病重,秸秆还田的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由于玉米种植面积大,而且叶斑病发病范围广,发病期集中,所以一旦流行,采用局部小的措施防治较为困难。
因此,应侧重大范围的预防为主的措施。
1.摘除病叶。
发病初期,当下部两叶片发病率在20%左右时,应立即去除病叶,摘除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隔7~10天再去除3~5片叶,对控制病害扩展有明显效果。
但必须大面积进行,而且在短期内完成效果明显。
摘除病叶后立即施肥浇水,促进生长,增强抗病力。
2.中耕划锄。
降低土壤湿度,改善田间环境条件。
3.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2500~3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7~10天1次,连防2~3次。
河南农业年第期
N NNONGY 一、实行轮作
实行2~3年的轮作,可减少病源的积累,减轻病害的发生。
二、搞好种子处理
用48℃的温水浸泡种子30分钟,可有效杀死附着于种子上的斑枯病和叶斑病病菌。
浸种时应不断搅动使之均匀受热,浸种后用清水淘洗,晾干后播种。
如果种子里夹有菌核,可用10%的盐水漂除,随后用水冲洗,以减少种子带菌。
值得注意的是,温汤浸种对芹菜种子发芽率稍有影响,播种时用种量应增加10%~20%。
三、实行覆膜栽培
覆膜栽培有限制菌核病传播的作用。
覆膜免耕还可减少植株损伤,从而减轻软腐病的侵染。
四、严格控制温、湿度
高温高湿是芹菜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
温室芹菜入冬后白天应控制在15℃~20℃,夜间控制在8℃。
温度偏高时应及时放风,偏低时应增加覆盖物。
浇水要适宜,宜选在晴天上午进行。
浇水后结合降温进行放风排湿,防止湿度过大。
阴天或低温天气要避免浇水。
土壤过湿时可撒干细土以降低湿度。
五、合理施肥
要施足底肥并增施磷、钾肥和硼肥,培育出健壮的植株,提高自身的抗病力。
六、适时施用药剂
如发现中心病株,应立即拔除,并随即全面施药防护,控制病情,防止蔓延。
一般7~20天1次,连续用药2~3次。
对斑枯病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防;对叶斑病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防;对菌核病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等喷防;对软腐病,在拔除病株后撒石灰于病穴消毒,同时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粉剂4000倍液或20%络氨铜水剂400倍液全面喷防。
在冬春阴雨、冷湿条件下,在棚室施放烟剂防治病害,不增加湿度,效果优于喷雾法,对斑枯病可选用45%百菌清烟剂,每次每667m 2用药250克;对菌核病可选10%速克灵烟剂,每次每667m 2用药250克。
施药方法:于傍晚将烟剂分点布放在室内过道上,由里向外逐一用暗火点燃,着烟后立即密闭过夜。
一般7~10天施放1次,连续施放2~3次。
新密市刘寨镇农业发展中心尚伟民
温棚芹菜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
一、症状
玉米大斑病的病斑大而少,发病初期呈水渍状,后变灰绿色至黄褐色;扩展后,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长梭形,一般长50~150毫米。
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密生黑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玉米小斑病的病斑小而多,发病初期产生黄褐色小斑点,病斑周围无水渍状透明的特征,后逐渐扩大形成不同形状的黄褐色病斑,一般为近椭圆形,长为10~15毫米,宽为3~4毫米,有时可见同心轮纹。
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灰黑色霉状物。
二、防治方法
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结合其他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一)选种抗病品种。
这是预防玉米大、小斑病的主要措施。
(二)消灭菌源。
玉米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烧毁田间的残株病叶;通过高温堆肥处理玉米秸秆,作燃料的,应在播种前烧完,实行大面积2~3年轮作,并进行秋季深翻。
(三)适期播种。
玉米抽穗浆期如雨大、湿度高,往往发病重,而早播可躲过这一时期,减少发病。
地膜覆盖种植玉米不仅可以增产,也可减轻病害。
(四)加强肥水管理。
缺肥、缺水,植株衰弱,抗病力降低;增施氮、磷、钾肥,
可提高抗病力。
中耕松土,通风透光,也可减轻病害。
(五)摘除底部老叶。
大面积摘除底
部病叶,能及时压低田间再侵染的菌量,并改善田间小气候,不利于病害的发展。
打底叶的标准是:如玉米抽雄前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在20%左右(单株下部2~3个叶片见到病斑),可摘除底部2~3个叶片及底部枯叶,带出田间喂牲口、沤肥或烧掉。
(六)药剂防治。
主要用于育种田或试验田自交系的保护。
效果较好的药剂有: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90%代森锰等500倍液,一般在抽雄前开始第1次喷药,以后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太康县农业局万新卫王志强乔华伟
玉米大、小叶斑病防治方法
农药与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