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_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58.27 KB
- 文档页数:9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及其作用;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选择食物,合理搭配饮食,保持健康;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的健康。
二、教学重点: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作用;2.如何正确选择食物,合理搭配饮食。
三、教学难点:1.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搭配;2.如何通过饮食来保持健康。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呈现真实的饮食场景,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了解营养物质的作用;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为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饮食日记,通过对比分析,学习饮食搭配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食物图片,向学生询问“食物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步:讲解(20分钟)1.营养物质的种类和作用:教师简要讲解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的种类和作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并给予实例说明。
同时,教师可使用PPT、图片等辅助材料进行讲解。
2.饮食搭配的原则:根据“营养均衡”的原则,讲解如何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来保持健康。
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搭配比例,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等。
第三步:情境教学(20分钟)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饭店(如中餐、西餐、日餐等),并为一天的饮食计划制定餐单。
要求学生在餐单中考虑到各种营养物质的搭配,并合理安排食物的种类和数量。
2.合作学习: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协作,制定饮食计划,并记录下每顿饭的食物、食量、以及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
第四步:总结(15分钟)1.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介绍他们设计的饮食计划,并解释他们的饮食搭配原则。
2.教师总结:对学生的饮食计划进行点评,总结出合理搭配的原则。
第五步:巩固(15分钟)1.学生个人饮食日记: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内,记录下每天的饮食情况,并分析其搭配是否合理。
《食物中的营养》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 学会使用食物营养成分表,进行合理的膳食搭配。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健康饮食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2. 每一类营养物质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3. 营养均衡的原则及如何做到合理膳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难点:如何做到营养均衡,选择合适的食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食物营养成分。
3.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营养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食物与营养的关系。
2. 讲解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分别讲解每一类营养物质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探讨如何做到营养均衡,选择合适的食物。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饮食与健康。
5. 实践活动:让学生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午餐,并解释其合理性。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做到合理膳食。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调查家庭成员的饮食习惯,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2. 学生能理解营养均衡的原则,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做出合理膳食的选择。
3. 学生能通过实践活动,设计出一份营养均衡的午餐。
七、教学反馈1. 课堂提问:在讲解食物营养成分时,及时提问学生,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
科学《食物中的营养》教学反思(一)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有所了解,但涉及食物营养知识的内容相当丰富,本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知道各种营养对人体所产生的作用,同时认识一些富含这些营养成分的食物,为学生科学饮食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促进个体生命更健康的成长。
本课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字材料和插图,让学生细读文字,细看插图,可以获取很多感性的材料,通过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与同伴的交流相联系,可以与新的知识产生连接,同化新知,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我充分运用教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与谈论,要求学生自习阅读教材,仔细观察插图,交流各自课外搜集的材料。
重点思考3个问题∶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分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在哪些食物中得到这些营养成分。
小组讨论热烈,集体交流踊跃。
有了这一基础,再与一大的食物相系,学生对自己记录的卡片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了交流。
按昭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他们也没有什么大的困难。
接着让学生思考,"从再次分类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食物是丰富的,营养是丰富的,讨论同样是丰富的,"我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含有许多营养","我发现每天吃的食物中糖类食物比较多","每一种食物中都含有好几种营养成分","一种食物不可能含有全部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多种食物".…学生这些发现,都为后面的均衡膳食概念的构建作了准备。
科学《食物中的营养》教学反思(二)1、师生角色的转变本节课,我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食物入手,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探究的欲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才是课堂的灵魂。
食物中的营养教案及反思一、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培养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知道如何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
提高学生对食物营养与健康之间关系的认识。
2. 教学重点: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素及其作用。
如何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
3. 教学难点:食物中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和食物来源。
学生如何在日常饮食中实现均衡营养。
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食物营养知识。
案例分析法:分析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案例。
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
5. 教学准备:食物营养知识PPT。
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案例资料。
健康饮食计划制定指导手册。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食物与健康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素:讲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生理功能和食物来源。
3. 分析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对健康的危害,引出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如何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经验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5. 总结和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
三、作业布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为期一周的健康饮食计划,并写下实施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健康饮食的认识和态度是否有所改变。
五、课后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他们对食物营养知识的掌握程度。
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否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六、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培养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知道如何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
《食物中的营养》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以及它们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对食物营养的认识。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食物营养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内容1. 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2. 各营养物质的作用3. 健康饮食的原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健康饮食的原则。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健康饮食的原则。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 新课导入:介绍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分别是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健康饮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做到合理搭配食物。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制定一份健康的饮食计划。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并提出改进措施。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制定一份属于自己的健康饮食计划,下节课分享。
7. 板书设计: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了解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学习了健康饮食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知识点拓展方面,由于时间有限,未能深入讲解每一种营养物质的作用,这是今后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对健康饮食的认识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收获颇丰。
六、教学拓展1. 食物中的营养与健康:引导学生了解营养过剩和不足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2. 食物标签解读:教授学生如何阅读食物标签,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食物中的营养设计一、教学目标1.人体从食物中获取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营养成分;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要使身体获取多种营养,就要吃不同的食物。
2.通过阅读资料、合作交流获取信息,增加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类别的认识,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3.在认识食物中营养成分的过程中感受到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在完善一天中的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建立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食物中含有那些营养成分。
2.教学难点: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多媒体课件、食用油、肥肉、花生、棉签、白纸、碘酒、小碟子,馒头、土豆、甘薯等几种富含淀粉的食物。
2.学生个人准备:“一天的食物”记录卡片,饮料或食品的包装袋。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1、同学们,今天早上吃早饭了吗?都吃的什么啊?(叫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早餐)同学们的早餐可真丰盛啊,那我们每天吃这么多食物,到底能从中获得什么营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2、(大屏幕)揭示课题: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二、探究过程活动一: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1、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成分的支持,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你们知道有哪些吗?(看课本44——45页,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大屏幕)通常可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六大类。
3、我们知道了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那这些营养物质对我们人体有哪些功能作用呢?哪些食物中富含这些营养呢?A.我们先来看看蛋白质吧!含有蛋白质的食物对人体和功能是什么呢?蛋白质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内脏。
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B.脂肪(出示图)脂肪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的身体可以储存大量的脂肪。
C、糖类(出示图)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的身体可以储存大量的糖类。
《食物中的营养》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2. 使学生知道每一类营养物质的作用及其食物来源。
教学重点: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
教学难点:每一类营养物质的作用及其食物来源。
教学准备:教具:挂图、食物模型;学具:记录卡、彩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各种食物(如苹果、大米、鸡蛋、肉类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食物有什么不同。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这些食物虽然外形不同,但它们都能为我们提供营养。
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食物中究竟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总结出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3. 各组向全班汇报,教师出示挂图和食物模型,讲解每一类营养物质的作用及其食物来源。
三、营养搭配(10分钟)1. 教师提出要求: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搭配食物,做到均衡营养。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份营养搭配餐。
3. 各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营养搭配餐,并说明设计依据。
四、营养食谱(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份营养食谱,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营养物质。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食谱中的食物是否合理搭配。
3. 教师总结,强调合理搭配食物的重要性。
五、饮食与健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什么后果?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展示、分析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并能认识到每一类营养物质的作用及其食物来源。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不良饮食习惯,以及如何改正。
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如亲自制作营养搭配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六、实践活动:营养DIY(10分钟)活动目的:1. 巩固学生对食物营养知识的掌握。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食物中的营养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1.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2 教学内容1.3 教学方法1.4 教学难点2.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2.2 存在的问题2.3 改进措施正文(篇1)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掌握辨别食物中脂肪和淀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
1.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食物中的营养,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验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辨别食物中脂肪和淀粉的方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食物中的营养和饮食习惯。
1.4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掌握辨别食物中脂肪和淀粉的方法,对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2 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的理解不够深入,实验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实验结果不明显等。
2.3 改进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目录(篇2)一、引言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三、教学反思1.教学优点2.教学不足3.改进措施正文(篇2)一、引言在科学教学中,食物中的营养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关乎学生的健康和未来。
因此,如何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和反思两个方面对食物中的营养进行探讨。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掌握辨别食物中脂肪和淀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
《食物中的营养》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第二节内容。
前一节《一天中的食物》中,已组织学生调查、统计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并根据多种方式对这些食物进行分类整理,了解了食物的多样性。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主要内容分成三块:1.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3.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这些营养分别有什么作用、如何来鉴别食物中的营养等知识和方法,并促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在获取丰富食物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营养,从而建立饮食健康的意识,同时也为后面的均衡膳食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一天中的食物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认识。
此外,对于“身体成长发育都需要哪些营养?我们能从种类丰富的食物中获得什么?”这些话题,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已经得到一些相关的信息,这为顺利进入并完成本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但食物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学生掌握的有关信息不会很全面,对于水这种人体最基本的营养成分,也常常会被忽视;甚至学生会存在一些错误的前概念,例如糖类,学生已有的经验可能局限于白糖、水果糖之类。
此外,“营养成分”这个概念,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去鉴别食物中的营养……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课的学习,已经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分类、实验、讨论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是学习本课的能力基础,而且学生对于“食物和营养”这个贴近生活的话题也比较感兴趣。
相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重建、丰富本节课的概念。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常见食物的种类,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并能够简单描述食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食物的营养价值,并能够简单描述食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常见食物的图片和实物,如肉类、蔬菜、水果等。
2. 准备实验器材,如试管、量杯、滴管等。
3. 准备PPT课件,用于展示教学目标、实验步骤和相关知识点。
4. 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准备分享自己的饮食习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各种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食物的种类和营养成分。
引导学生思考食物中的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观察图片,了解糖类:教师展示糖类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糖类的特征。
通过讨论和探究,了解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3. 实验探究:教师准备一些常见食物的样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其他营养素的存在。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等方法,了解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素的特点和作用。
4. 小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饮食计划,包括早餐、午餐和晚餐的食物种类和分量。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营养学的知识。
5. 分享与交流: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饮食计划,分享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交流和互动。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良好习惯。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继续关注食物中的营养,并思考如何更好地规划自己的饮食,逐渐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3)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
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4)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2)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2)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利用网络搜索资料,制作课件。
(2)分组实验材料:脂肪的辨别实验材料:食用油、肥肉、棉签、花生米、白纸。
淀粉的辨别实验材料:淀粉、水、碘酒、滴管、烧杯、含有淀粉的食物(馒头)。
学生准备: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
【教学过程】一、引入:在第一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一天的食物并对一天的食物进行分类。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食物的分类方法按照食物的营养进行分类:揭示探究主题:食物中的营养(板书)二、探究过程:1、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1)讲述: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
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
下面我们分组探讨一下,每一小组选定一种来进行具体研究。
(2)分小组探讨交流(可根据生活经验知识谈谈,也可阅读课本介绍了解,还可通过查阅资料解释;交流时做好记录,选定一人代表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
)(3)观看幻灯片,①蛋白质组: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它是构成身体细胞的基本材料,用于机体生长发育、衰老组织更新、损伤组织修补,以及各种生理功能的需要。
生命的产生、存在与消亡,无一不与蛋白质有关。
所以说,蛋白质是生命物质。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举例:粮食、肉、乳、蛋、豆制品、蔬菜、花生……组织学生观看视频。
②糖类组: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一般来说,人体所需要的能量70%以上是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的。
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糖类常常占80%以上,其中主要是淀粉。
糖类也是细胞的组成部分,例如细胞核中染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糖和脱氧核糖。
淀粉也是糖类。
我们吃的粮食,如米、麦、玉米、高粱、甘薯等,其主要成分都是淀粉。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
③脂肪组:脂肪俗称油脂。
按来源可分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两大类。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含热量最高的营养物质。
脂肪是由碳、氢、氧元素所组成的一种很重要的化合物。
有的脂肪中还含有磷和氮元素,是机体细胞建成、转化和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
脂肪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热量,其提供的热量较相同质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糖类)多一倍。
此外,脂肪还提供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
脂肪酸的种类很多,可分为饱和、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脂肪酸三大类。
脂肪在人体营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人体所需总能量的1000~40%是由脂肪所提供的。
富含脂肪的食物有植物油、动物油、肥肉……组织学生观看视频。
④维生素组:维生素也称维他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是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须的一类低分子化合物。
它是人体六大营养要素(糖、脂肪、蛋白质、盐类、维生素和水)之一,大多数必须从食物中获得,仅少数可在人体内合成或由肠道细菌产生。
人体每日对维生素的需要量甚微,但如果缺乏,则可引起一类特殊的疾病,称为“维生素缺乏症”。
因为维生素跟酶类一起参与肌体的新陈代谢,能使肌体的机能得到有效的调节。
各种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
⑤矿物质组: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人体其实是由各种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的。
其中很多矿物质元素为酶的必需组分,可调节多种生理功能(如维持渗透压、氧气转运、肌肉收缩、神经系统完整性),也是身体组织和骨骼生长及维持所必需的。
有些矿物质(如钙、磷、钠、镁、硫、氯化物)含量较大,有些则仅含微量。
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钻、铜、氟、碘、铁、锌、铬、硒、锰、钥。
大多数矿物质(锌除外)都广泛分布于各种食品中,可以在平衡和多样化的膳食中得到充分补充。
食盐、各种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
⑥水组: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成年人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6000~7000,少年儿童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8000。
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不能离开水。
例如:营养成分经过消化后分解成的各种物质,都需要溶解在水里才能够被吸收;绝大部分废物都要溶解在水里,才能够被排出体外。
水一方面不断地随着食物和饮料进人人体,一方面又不断地随着废物排出体外,身体里的水常常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各种生理活动就会发生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视频资料。
板书小结:蛋白质、水、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及作用。
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1)引导:通过探讨交流我们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出示老师一天的食谱,将每种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补充记录在卡片上(卡片的背面或者食物名称的旁边);然后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并作好记录。
(2)小组活动:先做补充记录,再重新分类并做好统计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食物(3)展示交流(4)小结:我们吃的食物中,有的一种食物可能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没有一种食物会具有所有的营养,因此我们应该均衡膳食。
3、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1)过渡: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亲自来找一找这些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那就更有趣了。
(2)实验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①出示:馒头、花生、肥肉、食用油等几种食物②学生讨论汇报:用什么方法来辨别食物中含有淀粉或脂肪呢?③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注意:检验糖类,滴碘酒时,要离开食物一段距离,然后滴一滴或几滴;检验脂肪实验时,不要弄在检验纸以外,以免污染衣服、书包、桌子等。
食物中的营养实验报告单④汇报结果(3)在不方便实验的情况下可以怎样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①投影出示:盒装牛奶八宝粥②讨论:怎样辨别它的营养成分?③学生小结:看食物包装袋上的说明标签。
注意: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时,应仔细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含量。
(4)拓展延伸ppt展示辨别蛋白质的方法:用火烧,有烧糊味,说明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水的方法?将要检验的食物放入干燥的试管中,加热,如果试管中出现小水珠,就可以证明食物里含有水分。
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维生素的方法?维生素是个庞大的家族,就目前所知的维生素就有几十种,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前者包括维生素A、D、E、K,后一类包括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以及许多“类维生素”。
三、总结我们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需要各种营养,这些营养都储存在数量众多的食物中。
我们怎样搭配膳食才能更好地获取营养呢?【板书设计】食物中的营养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学情分析学情分析1、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对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对一天中的食物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我们是通过食物获取丰富营养的,这是我们能顺利进入并完成本课的知识基础。
2、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课的学习,已经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调查、观察、实验、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是学习本课的能力基础。
3、在生活中,学生们对食物中所含营养成分的认识还相当有限,这是学习本课的障碍,同时也说明了学习本课的必要性。
效果分析1.从学生的兴趣点看,学生对做实验,观察非常感兴趣,同时学生对搜集文本类资料的学习兴趣较淡;学生对自身的营养方面的兴趣度也比较高。
2.从课堂活动看,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实验类的学习形式效果好。
3.从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看,对食物类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兴趣度和关心度依然比较高,但是学生的理解程度深受到年龄和接触面的影响学生学习达到的深度还是有所欠缺。
例如:对营养成分的鉴别上大多都是老师领着走。
4.从学习方式看,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学习方式易于学生接收,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边学边做,边研边议,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5.从学习内容看,学生对每一种营养成分的作用兴奋点不是很高但是对于这种一个样成分储存在哪些食物中却兴趣浓厚,学生对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学科素养。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二课,是在前一课调查、统计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基础上进一步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分类,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的基础。
因此,本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课。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教材中关于营养成分的作用是非常抽象的概念,这需要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
同样,本节课内学到的知识,可以指导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全课分为三部分:1、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3、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视频,使学生了解六大营养成分。
2、实验法: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重点】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食物中的营养》测评练习一、填空题1、从面包上取一些碎屑,放在载玻片上,滴上一滴碘酒,显________色,说明面包中含有大量的________,它属于六类营养物质中的________。
2、是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青少年身体正在生长发育阶段,在饮食中应适当多吃些含丰富的食物。
3、儿童缺钙易患________,中老年人缺钙易患________。
4、人体所需要的六大营养物质为糖类、________、脂肪、________、________、水等。
5、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其中________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60%∼70%.________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
6、将下图所示的各种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物质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
二、选择题1、下面的食物中,( )的维生素含量最高。
A.面条 B.胡萝卜 C.猪肉2、下列食品中,含有丰富脂肪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