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手册
- 格式:doc
- 大小:134.00 KB
- 文档页数:27
微生物实验室无菌操作技术手册1. 引言本手册旨在介绍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实验室中使用的无菌操作技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正确的无菌操作可以防止微生物污染,保护实验人员的安全,并促进实验的顺利进行。
2. 无菌操作基础无菌操作是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实验操作,避免微生物的污染和传播。
下面是一些无菌操作的基本原则:- 实验器材和培养基应经过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
- 实验操作需要在洁净的操作台上进行,操作台上的工具和材料要经过消毒处理。
- 实验人员需要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面罩等。
3. 无菌操作步骤3.1 准备工作- 检查实验室中的消毒设备是否正常运作。
- 检查实验器材和培养基的灭菌情况。
-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3.2 操作台准备- 在操作台上放置消毒过的工具和材料。
- 操作台表面用消毒液擦拭,保持干燥。
3.3 实验器材处理- 使用灭菌钳夹取所需的实验器材,在火焰中烧毁细菌和病毒。
- 使用经过灭菌处理的培养基。
3.4 实验操作- 取出所需的实验器材,避免直接接触无菌物品的非无菌表面。
- 操作时尽量避免产生细菌和病毒的飞溅和浮尘。
- 操作完成后,将实验器材进行消毒处理。
4. 操作注意事项- 所有实验操作都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尽量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 实验人员要对无菌操作的原则和步骤有清楚的了解,并遵循相应的规定和程序。
- 实验室要定期进行环境监测,确保无菌操作条件的可靠性。
5. 总结无菌操作技术是微生物实验室中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
通过正确的无菌操作,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并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实验人员需要掌握无菌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并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要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一、实验室准入制度1、只有经过专门培训并获得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2、进入实验室前,人员必须熟悉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和应急程序。
3、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二、实验前准备1、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明确实验目的、方法和所需的试剂、仪器设备。
2、检查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如有故障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3、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材料,并确保其质量和有效期符合要求。
4、对实验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整洁。
三、样本采集与处理1、样本采集应遵循相关的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质量。
2、采集后的样本应立即放入适当的容器中,并做好标记,注明样本的来源、采集时间和采集人员等信息。
3、样本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条件,防止样本变质或受到污染。
4、样本处理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避免产生气溶胶和溅出。
四、实验操作1、严格按照实验方法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
2、在操作病原微生物时,应始终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3、避免使用尖锐的物品,如注射器针头、玻璃吸管等,防止刺伤和划伤。
4、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防止交叉污染,使用一次性器材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材。
五、废弃物处理1、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用过的试剂、样本、一次性器材等,应放入专用的废弃物容器中。
2、废弃物容器应密封良好,并标明废弃物的种类和处理日期。
3、感染性废弃物应经过高压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后,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置。
六、消毒与灭菌1、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消毒,包括实验台面、仪器设备表面、地面等。
2、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并按照规定的浓度和作用时间进行消毒。
3、实验器材和设备应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如高压灭菌、干热灭菌等。
4、灭菌后的器材和设备应存放在无菌环境中,防止再次污染。
七、个人防护1、实验人员应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2、手套应定期更换,避免破损和污染。
引言概述: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s,SOP)是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性、准确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文件。
本文将针对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二)进行详细阐述,着重介绍实验室内如何进行微生物实验的准备、操作、结果分析等各个环节,以确保实验室工作的质量和可靠性。
正文内容:一、实验室准备1.质控标准品准备a.选择适当的微生物株b.确保菌种的存储和传递方式c.推荐适当的质控标准品2.实验室设备准备a.准备所需培养基和试剂b.清洁和消毒设备c.校准仪器和设备3.实验室操作环境准备a.调节实验室温度和湿度b.维护实验室通风和清洁c.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措施二、实验操作1.培养基的制备与贮存a.培养基配制的准确性和灭菌的必要性b.合理选择培养基的pH值和营养成分c.培养基的贮存条件和传递方式2.微生物实验的操作技巧a.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和步骤b.培养基接种方法和数量控制c.使用微生物培养箱的技巧与注意事项3.实验室安全与废物处理a.实验室内的安全措施和操作规范b.废物的分类和处理方法c.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4.实验室记录与数据管理a.实验操作日志的记录要求b.实验结果和数据的保存和整理c.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报告撰写5.实验结果分析与质量控制a.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比对b.偏差和异常结果的处理c.质量控制的监督和调整结论:本文详细阐述了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二)的各个环节,包括实验室准备、实验操作、实验室安全与废物处理、实验记录与数据管理、实验结果分析与质量控制等。
通过按照这些规范进行实验,可以确保实验室工作的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微生物实验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在实验室操作规范的指导下,微生物实验室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为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G试验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G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1.操作授权人经过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
2.用途:4.原理真菌(1,3)-β-D葡聚糖能特异性激活反应主剂中的G因子、凝固酶原等,发生凝固蛋白原转变的级联反应从而引起吸光度的变化,根据检测气吸光度的变化从而对真菌(1,3)-β-D葡聚糖浓度进行定量,试剂中添加的两性电解质甘氨酸、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机表面活性剂可抑制脂多糖对B、C因子的激活,对革兰阴性脂多糖有特异性屏蔽作用。
5.样本要求5.1血清的制备:用一次性无热源真空采血管采静脉血4ml,进行3000rpm/min离心10-15min分得血清2小时内检测。
5.2血清保存:标本需冷藏于2-8℃下不超过24小时避免反复冻融。
产品如果需要运输,则应该冷藏运输。
5.3标本前处理:取上述血清0.1ml,加入0.9ml样品处理液中,混匀后70℃孵育10min,取出后立刻放入冷却槽中冷去5min,即为待测血清样品。
6.操作步骤:取待测血清0.2ml直接加入酶反应主剂中,溶解后使用微量加样器转移至9*65mm标准无热源平底试管中,然后再加入0.1ml反应主剂溶液,混匀后,插入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中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检测系统自动计算出待测血清中真菌(1,3)-β-D葡聚糖含量。
注:每批试剂盒由厂家提供参考标准曲线。
定标使用真菌(1,3)-β-D 葡聚糖纯品,纯度>98%。
7.结果判断结果解释:参考值:正常血清真菌(1,3)-β-D葡聚糖值<60pg/ml。
60pg/ml以下,无深部真菌感染(隐球菌、接合菌除外):60-100pg/ml之间,为观察期,应连续检测。
100pg/ml以上,怀疑为深部真菌将感染,建议临床结症状治疗。
8.注意事项8.1、只能检测(1,3)-β-D葡聚糖含量,不能区分真菌种属,不能检测接合菌和隐球菌。
8.2、实验操作应在无菌无热源的环境下,避免微生物细菌污染8.3、无菌无热源的采血管(建议采用BD血清管),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
微生物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质量手册实验操作者:XXXXXXXX执行日期:X年X月X日启用日期:XX年X月X日标准操作程序文件01 试剂贮存和配制区工作制度02 标本处理区工作制度03 细菌自动分析区工作制度04 试剂贮存和配制区标准操作程序05 标本处理区标准操作程序06 细菌自动分析区标准操作程序07 紫外消毒标准操作程序08 消毒液配制使用标准操作程序09 普通冰箱使用标准操作程序10 超低温冰箱标准操作规程11 洁净工作台使用操作规程12 VITEK32型自动分析系统标准操作程序13 移液器使用标准操作程序14 高速离心机操作标准操作程序15 冰箱维护和保养标准操作程序16 电热恒温水浴箱操作程序17 洁净工作台维护和保养程序18 可移动紫外消毒车使用操作程序19 加样器校准标准操作程序20 离心机维护保养操作程序21 温度计校准程序22 试剂的质检操作程序23_微生物实验室岗位职责(暂行)24 临床标本的保存程序25 临床检验及收费程序26 微生物检验收收费价格27 普通培养阴性操作程序28 真菌培养阴性操作程序29 苛养菌培养阴性操作程序30 抗酸杆菌培养阴性操作程序31 支原体培养检验操作程序标本处理区工作制度进入本区需穿工作服、工作鞋。
本区只能进行:临床标本的保存,标本接种、培养、及其菌株检验前处理、菌悬液制备、染色标本检查、非上机鉴定与药敏试验操作等危险操作,其它操作不得在此区进行.在整个本区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必须戴手套、口罩和帽子,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工作结束后必须立即对工作区进行清洁或消毒.非本实验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
试剂配制和无菌区工作制度进入该区需穿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本区只能进行贮存试剂的制备、试剂的分装和平板的制备。
在整个本区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必须戴手套和帽子,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结束后必须立即对工作区进行清洁和消毒。
非本实验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
3. 进入微生物实验室的程序3.1 进微生物实验室顺序由换鞋区进入一更,再进入二更,二更更衣完毕、消毒,方可进入洁净区。
3.2 进入换鞋区换鞋①坐在鞋柜上脱下一般区的工鞋放入外侧鞋柜中。
②转身180°向内,从内侧的鞋柜中取出C级洁净工鞋穿上。
3.3 进入一更①脱掉工作服或外衣挂在衣勾上。
②洗手。
3.4 进入二更①用75%的乙醇溶液喷洒手心、手背搓擦约15秒。
②戴上无菌口罩,检查并确认C级无菌连体衣是否在灭菌有效期内。
③若无菌衣符合要求,从包装中取出无菌连体衣。
④用右手捏住无菌连体衣衣领内侧将整件无菌衣提起。
⑤将无菌衣穿好,穿衣过程尽量减少双手接触无菌衣的外表面。
⑥将帽子戴好,最后将无菌衣的拉链拉好。
⑦在穿衣镜处整理好上衣领口,穿戴整齐。
⑧如有需要取出无菌手套戴好。
⑨用75%的乙醇溶液喷洒手心、手背搓擦约15秒,进入洁净区。
4. 出微生物实验室程序4.1 检验中途或检验结束离开洁净区时,按上述进入洁净区相反的顺序,由二更、一更,再到换鞋区。
4.2 在二更按与穿衣程序相反的顺序脱下手套、无菌衣,口罩放入收集桶内以待清洗。
4.3 进入换鞋区,坐在鞋柜上脱下洁净工鞋,转身180°向外,从外侧的鞋柜中取出一般区的工鞋穿上,离开本区。
5. 物品进入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5.1 能湿热灭菌的物品(如:培养基、缓冲液、洁净服、抹布等)都应该在灭菌后经传递窗进入。
5.2 不能湿热灭菌的物品(如:不能湿热灭菌的器具、笔、一次性口罩等)应先用消毒液喷洒或擦拭外包装表面,然后通过传递窗照射30分钟后进入。
5.3 微生物限度检查、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样品,应用消毒液喷洒或擦拭取样袋外表面,如紫外照射不会影响待检样品时可以用紫外照射后由传递窗传入。
5.4 带纤维、易发尘物品不能带入C级洁净区。
5.5 记录纸进入洁净区前,每张均应在传递窗紫外灯下照射30分钟后再进入。
6. 微生物实验室的消毒管理6.1 微生物实验室使用三种消毒液:75%(V/V)乙醇(棉)溶液、0.1%新洁尔灭溶液、84消毒液(1:500),消毒液配制需用纯化水配制,每月轮换1次,配制及使用应有记录,记录详见附件一。
实验室操作规范本规程中列出了最基本的实验室操作和程序,他们是微生物学操作技术规范的基础。
在规划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室项目时,可以根据这些规程来制订实验室安全操作的书面程序。
每个实验室都应该采用“安全手册”或“操作手册",其中定义了已知的和潜在的危害,并规定了特殊的操作程序来避免或尽量减小这种危害。
规范的微生物学操作技术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而专门的实验设备仅仅是一种补充,绝不能替代正确的操作规范。
下面列出了一些最重要的概念。
进入规定1、在处理危险度2 级或更高危险度级别的微生物时,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图1).2、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3、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4、儿童不应被批准或允许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5、进入动物房应当经过特别批准。
6、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不得带入实验室。
人员防护1、在实验室工作时,任何时候都必须穿着连体衣、隔离服或工作服。
2、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
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
3、在处理完感染性实验材料和动物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都必须洗手。
4、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泼溅物、碰撞物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必须戴安全眼镜、面罩(面具)或其他防护设备.5、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如去餐厅、咖啡厅、办公室、图书馆、员工休息室和卫生间)。
6、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子。
7、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
8、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
9、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
操作规范1、严禁用口吸移液管。
2、严禁将实验材料置于口内。
严禁舔标签。
3、所有的技术操作要按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来进行。
4、应限制使用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
除了进行肠道外注射或抽取实验动物体液,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不能用于替代移液管或用作其他用途。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微生物检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食品、水质、环境等样品中的微生物存在情况。
微生物检验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操作标准和流程,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微生物检验的流程及操作标准。
一、样品采集1. 样品的采集需要采用无菌工具,并保持样品在采集过程中不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
2. 样品的采集过程应尽量避免接触到任何可能引入外源微生物的物质,比如皮肤、空气等。
3. 采集的样品应标明正确的标识信息,包括样品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日期等。
二、样品处理1. 样品收到实验室后,需要尽快进行处理,避免样品内的微生物增殖或死亡。
2. 样品处理过程需要保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使用无菌工具进行操作。
3. 样品处理过程中需要按照检验要求进行适当的稀释,以确保实验得出准确的结果。
三、培养基准备1. 培养基的制备需要按照标准的配方和步骤进行,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要求。
2. 制备培养基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细菌、真菌等外源微生物的污染。
3. 制备好的培养基需要在适当的条件下保存,确保培养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四、接种操作1. 在进行微生物检验之前,需要准备好无菌的接种环、移液器等工具。
2. 采取适当的方法将处理好的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避免接种时引入外源微生物。
3. 接种操作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避免培养物受到任何污染。
五、培养与观察1. 接种后的培养基需要置于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促使样品中的微生物生长。
2. 定期观察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的数量和形态,用于后续的分析和鉴定。
3. 在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反复进行无菌操作,避免细菌、真菌等外源微生物的污染。
六、鉴定与结果解读1. 当样品中的微生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进行鉴定和分析,确定其种属和数量。
2. 鉴定过程需要参考相关的鉴定手册和标准,进行适当的试验和测试。
3. 根据鉴定结果进行结果解读,判断样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目的:微生物实验室清洁、消毒程序,防止样品被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应用范围:适用于微生物实验室清洁、消毒。
责任人:微生物实验员内容:1 层流净化台、地面、墙面、门窗及顶棚、把手、各种固定用具等都应进行清洁、消毒。
2 每次试验前后及每周都应进行清洁、消毒。
3 清洁剂取洗涤剂加纯化水配成适宜浓度摇匀即可。
4 每周用消毒液擦拭门、窗、四壁及地面,消毒剂每月轮换配制。
5 消毒液配制5.1 2%来苏尔溶液按来苏尔:纯水(2:98)的比例混匀后,置干燥容器内密闭保存,备用。
5.2 75%酒精溶液:取药用酒精,按下法稀释需用酒精原液总量=需用配制的酒精浓度×需用配制的体积/酒精原液浓度。
取计算出的需用酒精原液总量,加入纯化水至需要配制体积,即为需要配制的酒精浓度。
例如:从95%工业酒精配制成75%酒精100ml;75%×100/95%=78.9ml需加入纯化水100-78.9=21.1ml5.3 0.2%新洁尔灭:量取5%新洁尔灭40ml加入纯化水至1000ml即可。
5.4 50%1,2-丙二醇:取1,2-丙二醇和纯化水按1:1比例混合,摇匀即可。
6 清洁、消毒方法:6.1 操作前的清洁消毒:操作前对工作间内各种表面、空气进行清洁或消毒。
6.1.1 层流净化台:用黄色专用丝光毛巾擦拭后,用消毒剂擦拭消毒。
6.1.2 墙面:用蓝色专用毛巾擦拭后,用消毒剂消毒。
6.1.3 地面:用绿色清洁剂溶液擦拭后,用消毒剂擦拭消毒。
6.1.4 空气消毒:微检室清洁、消毒后,打开层流净化台,使其开始运转,开启层流净化台紫外灯及微检室紫外灯照射消毒1小时,关闭紫外灯后,方可进行操作。
6.1.5 洁净用布要求:层流净化台用黄色丝光毛巾;墙面用蓝色丝光毛巾;地面用绿色丝光。
7 变更历史。
微生物实验室标准化操作规程一、目的:本规程旨在为微生物实验室操作提供一个标准化规程;二、适用范围:微生物实验室;三、责任人:实验室、微生物检测员;四、安全注意事项: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操作人员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应先关掉紫外灯。
五、微生物实验室标准化操作规程:1.微生物实验室应设有无菌操作间和缓冲间,无菌操作间洁净度应达到10 000级,室内温度保持在20~24℃,湿度保持在45~60%,超净台洁净度应达到100级。
2.微生物实验室应保持清洁,严禁堆放杂物,以防污染。
3.严防一切灭菌器材和培养基污染,已污染者应停止使用。
4.微生物实验室应备有工作浓度的消毒液(75%的酒精)。
5.微生物实验室应定期用适宜的消毒液灭菌清洁,以保证微生物实验室的洁净度符合要求。
6.需要带入微生物实验室使用的仪器,器械,平皿等一切物品,均应包扎严密,并应经过适宜的方法灭菌。
7.工作人员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前,必须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消毒,然后在缓冲间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帽子,口罩和手套(用75%的乙醇再次擦拭双手),方可进入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操作。
8.微生物实验室使用前必须打开微生物实验室的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以上,并且同时打开超净台进行吹风。
操作完毕,应及时清理微生物实验室,再用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
9.供试品在检查前,应保持外包装完整,不得开启,以防污染。
检查前,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外表面。
10.每次操作过程中,均应做空白对照,以检查无菌操作的可靠性。
11.吸取菌液时,必须用吸耳球吸取,切勿直接用口接触吸管。
12.接种针每次使用前后,必须通过火焰灼烧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接种培养物。
13.带有菌液的吸管,试管,培养皿于高压蒸汽灭菌锅121℃保持20min后取出清洗。
14.如有菌液洒在桌上或地上,应立即用75%酒精溶液覆在被污染处至少3 0分钟,再做处理。
工作衣帽等受到菌液污染时,应立即脱去,高压蒸汽灭菌后洗涤。
XX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微生物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质量手册实验操作者:XX执行日期:年月日启用日期:年月日标准操作程序文件01 试剂贮存和配制区工作制度02 标本处理区工作制度03 细菌自动分析区工作制度04 试剂贮存和配制区标准操作程序05 标本处理区标准操作程序06 细菌自动分析区标准操作程序07 紫外消毒标准操作程序08 消毒液配制使用标准操作程序09 普通冰箱使用标准操作程序10 超低温冰箱标准操作规程11 洁净工作台使用操作规程12 VITEK32 型自动分析系统标准操作程序13 移液器使用标准操作程序14 高速离心机操作标准操作程序15 冰箱维护和保养标准操作程序16 电热恒温水浴箱操作程序17 洁净工作台维护和保养程序18 可移动紫外消毒车使用操作程序19 加样器校准标准操作程序20 离心机维护保养操作程序21 温度计校准程序22 试剂的质检操作程序23_微生物实验室岗位职责(暂行)24 临床标本的保存程序25 临床检验及收费程序26 微生物检验收收费价格27 普通培养阴性操作程序28 真菌培养阴性操作程序29 苛养菌培养阴性操作程序30 抗酸杆菌培养阴性操作程序31 支原体培养检验操作程序标本处理区工作制度进入本区需穿工作服、工作鞋。
本区只能进行:临床标本的保存,标本接种、培养、及其菌株检验前处理、菌悬液制备、染色标本检查、非上机鉴定与药敏试验操作等危险操作,其它操作不得在此区进行。
在整个本区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必须戴手套、口罩和帽子,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工作结束后必须立即对工作区进行清洁或消毒。
非本实验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
试剂配制和无菌区工作制度进入该区需穿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
本区只能进行贮存试剂的制备、试剂的分装和平板的制备。
在整个本区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必须戴手套和帽子,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工作结束后必须立即对工作区进行清洁和消毒。
非本实验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
无菌室公能用于分装培养管或倒制平板培养基操作。
使用前以紫外灯消毒至少30 分钟,定期用乳酸熏蒸,彻底消毒。
无菌室仅限操作者进入,操作时严格关门。
室内备有空调设备,以保证不因温度而影响工作。
仪器自动分析区工作制度进入本区需穿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
本区只能进行:微生物上机鉴定与药敏分析、血培养仪增菌培养、培养基溶解与保温、相关实验记录与报告书写、打印;其它操作不得在此区进行。
在整个本区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必须戴手套和帽子,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工作结束后必须立即对工作区进行清洁。
非本实验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
试剂贮存和配制区标准操作程序目的:规定在本区进行的工作,确保试剂正确贮存和制备。
适用范围:试剂的贮存和制备。
职责:3.1 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应熟知并遵守本室相关SOP。
3.2 本SOP 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 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室负责人、科主任。
4 程序:4.1 实验人员进入该区须穿本区专用工作服。
实验中须戴手套、工作鞋。
4.2 实验室所购试剂经验收登记后,按说明书中的要求贮存。
4.3 记录温湿度计读数。
4.4 记录冰箱的温度计读数。
根据当天的标本验收登记表,取出当天实验须配制和使用的试剂放置于即用冰箱,其余试剂要立即收好放回贮藏冰箱内。
4.5 不同厂家的试剂勿混用,同厂家的不同检测项目试剂盒中的相同试剂也不宜混用,除非厂家有特别说明。
4.6 做好详细实验记录。
4.7 实验完毕,清洁实验台面。
4.8 每周一清点库存试剂,看有无过期或将近到期的试剂,或作报废处理或排列优先使用,避免浪费,然后记录试剂的详细保存情况。
5. 引用的文件及表格:5.1 项目SOP:sop -tb;sop_tc;sop_ng;sop_hbv;sop_hcv5.2 实验室清洁程序:proc_lab_75.3 冰箱温度记录表:Tab-temp_record5.4 温湿度计记录表:Tab-temp_record标本处理区标准操作程序目的:规定在标本制备区内所进行的工作及其操作。
适用范围:所有在本区内进行的工作。
职责:3.1 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应熟知并严格遵守本SOP。
3.2 本SOP 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 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室负责人、科主任。
标准操作:1.1 实验人员进入该区须穿本室专用工作服1.2 实验中须使用一次性鞋套1.3 戴手手套1.4 手套需常更换每四小时换一次4.2 从试剂贮存和准备区取出的试剂放入即用冰箱室试剂存放专区暂存。
4.3 记录温湿度计读数。
4.4 记录恒温箱的温度计读数。
4.5 临床标本的接收、保存,细菌手工鉴定或上机前处理在本区内进行。
4.6 标本的接收处理和保存按临床标本的管理程序进行:Pro-Sam。
4.7 不同检测项目的样本核酸的提取和保存按相应检测项目的SOP 进行。
4.8 标本接种或涂片在本区的标本处理台内进行,接种后培养基按要求进行培养。
菌落观察和处理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4.9 详细做好实验记录和仪器使用记录。
4.10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且在实验完毕后,按实验室清洁消毒程序进行清洁、消毒工作。
引用的文件及表格5.1 临床标本的管理程序进行:proc_smpl_11.2 项目SOP:sop -tb;sop_tc;sop_ng;sop_hbv;sop_hcv1.3 实验室清洁程序:Pro-Cle。
5.4 恒温箱温度记录表:Tab-temp_record5.5 温湿度计记录表:Tab-temp_record细菌自动分析区标准操作程序目的:规定在本区进行的工作,确保靶核酸扩增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适用范围:血培养、自动分析和报告签发。
职责:3.1 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应熟知并严格遵守本SOP。
3.2 本SOP 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 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室负责人、科主任。
标准操作:4.1 实验人员进入该区须穿本区工作服。
实验中须戴手套、帽子,手套需常更换。
4.2 本实验室采取VITEK32 微生物自动分析技术,因此,微生物自动鉴定和分析和肥达氏试验、外菲氏试验等均在本区内进行。
4.3 鉴定板在标本处理区准备后带入该区,放入充液箱充填,充填菌悬液后加塞,余液连同试管放入消毒桶中消毒,由工人过后洗涤回收试管。
4.4 每月必须进行至少一次所有试卡的质控,每新到的批号试剂要进行质控,过关方能投入使用。
4.5 依据不同检测项目SOP 要求设定微生物检验工作程序,并记录备案;未经实验室负责人允许,不得随意更改。
4.6 检测报告的签发依据检测结果报告程序:Pro-Rep。
4.7 做好仪器和实验记录。
4.8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且在实验完毕后,清洁、消毒工作台面。
引用的文件:5.1 检测结果报告程序:proc_rept_15.2 项目SOP:sop -tb;sop_tc;sop_ng;sop_hbv;sop_hcv5.3 实验室清洁程序:proc_lab_7紫外消毒标准操作程序目的:每天实验后,下班后对工作区进行必要的紫外线消毒一小时,保正实验室的清洁。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室各工作区中按装于天化板上的紫外线消毒灯。
职责:3.1 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应熟知并严格遵守本SOP。
3.2 本SOP 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 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室负责人、科主任。
操作程序:4.1 实验结束后先对实验室进行必要的清洁工作;4.2 根据需要设定时间,通常为30 分钟,根据需要适当延长时间。
4.3 关闭电源开关;4.4 整个紫外线消毒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不能离开实验室,以防火灾发生。
消毒液配制使用标准操作程序1、目的:配制消毒液,用消毒液擦拭实验台面、用具及浸泡实验废弃物。
2、适用范围:分子生物实验室的工作人员3、职责:3.1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及时配制消毒液,熟知并遵守本SOP,严防污染发生。
3.2 本SOP 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 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室负责人、科主任。
4、工作程序:4.1 确定要配制消毒液的量。
4.2 将36%的次氯酸钠配制成10%的稀溶液。
以1000 毫升为例,取278 毫升的36%的次氯酸钠母液,加蒸馏水至1000 毫升。
4.3 消佳净:20g 加水4000ml,作用20-30 分钟。
4.4 所配制的消毒液只限在当天内使用,隔夜如使用时应根据本SOP 重新配制。
普通冰箱使用标准操作程序目的:确保冰箱的正常使用。
适用范围:本SOP 适用于本室各类用途使用的普通冰箱、冰柜。
职责:3.1 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应熟知并严格遵守本SOP。
3.2 本SOP 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 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室负责人、科主任。
操作程序:4.1 开、关机:试剂冰箱按说明书要求放好后,插上电源线,冷藏室温度开关置于4℃,冷冻室温度开关置于 -20℃,2 小时后用温度计确认。
系统进入正常运行状态后即可正常使用。
4.2 关机:若冰箱较长时间不用或需要送修时需按以下步骤操作:(1)关闭冰箱电源,并拔下电源插头。
(2)清空冰箱内的所有贮存物,并妥善放置到其它冰箱内。
打开冰箱门,等待冰箱内的霜化完。
(3)用肥皂水擦洗干净冰箱内胆,后用10%次氯酸钠液擦洗一次。
(4)保持冰箱门打开待其自然干燥。
引用的表格5.1 冰箱温度记录表:Tab-temp_record回目录超低温冰箱标准操作规程确保低温冰箱的正常使用。
适用范围:本SOP 适用于公司的型超低温冰箱。
职责:3.1 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应熟知并严格遵守本SOP,室负责人监督落实。
3.2 本SOP 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 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室负责人、科主任。
操作程序4.1 接通电源,将冰箱的开关置ON 位置,此时温度显示屏显示冰箱的实际温度,且数字不停地闪烁。
4.2 温度设定:以调节冰箱温度为-70℃为例说明,按SET 键,温度指示显示-85℃,且“8”闪烁,按“↑”键直至“8“变为“7”;按“→”键,此时温度指示为“-75℃”,“5”闪烁,按“↑”键直至“5“变为“0”,按SET 键,此时温度指示“-70℃”,且不闪烁。
4.3 设定温度时应注意,一般应以10℃递减方式进行,即每次设定的温度低于冰箱实际温度10℃,待冰箱达到设定温度时再进行调节,直至达到所需温度。
4.3 如超低温度遇较长时间停电,其温度显示会不断闪烁,且报警指示灯(ALARM)也闪烁,此时应按上述方法调节。
4.4 由冰箱管理人或其委托人每工作日记录冰箱温度,冰箱温度记录表贴于冰箱门,每月更换1次,存档。
4.5 超低温冰箱由专人保管,试剂和物品应按指定位置存放。
4.6 超低温冰箱全室共用,若室外人员需存放试剂或标本,须经管理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