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邮票齿孔的故事(林文德
- 格式:ppt
- 大小:450.50 KB
- 文档页数:7
《邮票齿孔的故事》课文
1840年,英国首次正式发行邮票。
最早的邮票根现在的邮票不一样。
每枚邮票的四周没有齿孔,许多邮票连在一起,使用的时候,得用小刀裁开。
1848年的一天,英国发明家阿切尔到伦敦一家小酒馆喝酒,在发明家的身旁,一位先生手拿着一大张邮票,右手在身上翻着什么。
看样子,他是在找裁邮票的小刀。
那位先生摸遍全身所有的衣袋,野没有找到小刀,只好向每枚邮票求助:“先生,您带小刀了吗?”阿切尔摇摇头,说:“对不起,我也没带。
”
那个人想了想,从西装领带上每枚邮票取下一枚别针,在每枚邮票的连接处刺上小孔,邮票很容易地便撕开了,而且撕得很整齐。
阿切尔被哪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
他想:要是有一台机器能给邮票打孔,不是很好吗?阿切尔开始了研究工作。
很
快,邮票打孔器造出来了。
用它打过的正张邮票,很容易一枚枚地撕开,使用的时候非常方便。
英国政府部门立即采用了这种机器。
直到现在,世界各地仍然使用邮票打孔器。
二年级语文下册《邮票齿孔的故事》课文原文及赏析《邮票齿孔的故事》课文原文19世纪,英国有一位名叫罗兰·希尔的邮政官员。
他看到许多来信因为未付邮费而被退回,于是想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
他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支持下,于1840年5月6日正式发行了邮票。
中国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中的一枚。
这一枚小小的邮票,上面印着一张维多利亚女王的头像。
因为这一枚邮票是黑色的,所以被人们称为“黑便士”。
这张邮票是无齿的,使用很不方便,必须用剪刀一枚一枚剪开。
有一次,罗兰·希尔见到一位少女正在用别针在一枚枚分开邮票,很不方便。
那个少女一定在想:“要是邮票上有齿孔,该多好啊!”罗兰·希尔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人。
他从那位少女的动作中受到启发,决定采用打孔机来打洞眼。
不久,英国邮政部门采用了罗兰·希尔的建议,首次发行了有齿孔的邮票。
中国于1878年正式发行了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邮票上是没有齿孔的,使用时需要用剪刀一枚一枚剪开。
直到1882年,中国才发行了第一套有齿孔的邮票。
赏析:《邮票齿孔的故事》是一篇讲述邮票历史的文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启发性。
文章通过讲述罗兰·希尔从少女用别针分开邮票的情景中受到启发,决定采用打孔机来打洞眼的故事,引导学生们认识到生活中很多小细节都可以成为创新的灵感来源。
同时,文章也向学生们介绍了邮票的历史和相关知识,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学生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罗兰·希尔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品质,以及勇于尝试和创新的精神。
这些品质和精神对于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文章还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了有齿孔邮票和无齿孔邮票的使用差异,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邮票齿孔的重要性。
同时,也引导学生们关注到生活中的小细节,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邮票齿孔的故事》是一篇兼具故事性和启发性的优秀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课文原文1840年,英国首次正式发行邮票。
最早的邮票根现在的邮票不一样。
每枚邮票的四周没有齿孔,许多邮票连在一起,使用的时候,得用小刀裁开。
1848年的一天,英国发明家阿切尔到伦敦一家小酒馆喝酒,在发明家的身旁,一位先生手拿着一大张邮票,右手在身上翻着什么。
看样子,他是在找裁邮票的小刀。
那位先生摸遍全身所有的衣袋,野没有找到小刀,只好向每枚邮票求助:“先生,您带小刀了吗?”阿切尔摇摇头,说:“对不起,我也没带。
”那个人想了想,从西装领带上每枚邮票取下一枚别针,在每枚邮票的连接处刺上小孔,邮票很容易地便撕开了,而且撕得很整齐。
阿切尔被哪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
他想:要是有一台机器能给邮票打孔,不是很好吗?阿切尔开始了研究工作。
很快,邮票打孔器造出来了。
用它打过的正张邮票,很容易一枚枚地撕开,使用的时候非常方便。
英国政府部门立即采用了这种机器。
直到现在,世界各地仍然使用邮票打孔器。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课后习题一、读拼音,写出本课学过的字或词语。
chǐ kǒngyī méicái kāilún dūn(____)(____)(____)(____)jiǔ guǎnfāng biànsī kāiyán jiū(____)(____)(____)(____)zhèng fǔshǐ yòngréng ránér qiě(____)(____)(____)(____)zhěng qíyīng guóyóu piàoxī yǐn(____)(____)(____)(____)qiú zhùliàn jiējǔ dòngxī yǐn(____)(____)(____)(____)二、比一比,组词语。
邮票齿孔的故事课文那天,我在家里翻箱倒柜地找东西,突然从一堆旧书和杂物中发现了一本破旧的集邮册。
翻开一看,里面满是各种各样的邮票,像是跟我小时候的记忆一起被尘封了。
这些邮票上印着不同的图案,颜色也鲜艳,但有一样特别的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每张邮票的边缘,居然都有一圈小小的齿孔。
那时,我对这些邮票的齿孔没什么概念,只知道它们是“邮票的标配”。
其实这齿孔可不是随便有的,它们可有一段挺有意思的历史。
要不然,怎么会在我翻着这些邮票时,突然想到那么多年前听到的一个故事呢?故事得从上个世纪初的英国说起。
你知道吗,早期的邮票可不是现在这样完美的边缘,它们是直线切割的,感觉就像是普通的纸张裁下来的一样。
可是,这样的邮票太不方便使用了。
想象一下,每次你从信封里拿出一张邮票,边缘不平整,容易撕破。
那时候的邮票商人们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邮票变得更加方便。
于是,他们就发明了齿孔。
其实,一开始这种齿孔并没有现在这么标准化。
当时的邮票在制造过程中,齿孔的大小、间距都不一样,甚至有些邮票根本就没有齿孔,直接用剪刀裁的边。
说起来,这让邮票的收集变得更加有趣,也有了一些人开始专门研究这种“齿孔”的事情。
不过,最初的齿孔并不完全是为了美观或收集的方便。
它最早的作用,其实是为了方便邮票的撕取。
早期邮票都是手工切割,很多邮票的边缘不规则,一不小心就容易弄坏了。
后来,邮局就开始使用带齿孔的机器来制作邮票。
这个小小的设计改变了邮票的未来,也让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齿孔,成了集邮者眼中的宝贵“标志”。
说到这里,我突然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
你说,这些齿孔是不是也像我们人生中的一些小坑洼?生活有时候不完美,甚至有些地方看上去凹凸不平,但正是这些缺口和不完美,才让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加容易去“撕开”束缚,去体验更多的可能。
要是每个邮票都像一张完美的纸一样,边缘平整,那还真不好看,也不会有这么多历史和故事了。
仔细想想,这齿孔的发明,简直就像是生活中的“突发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