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康德的道德哲学
- 格式:pdf
- 大小:243.12 KB
- 文档页数:6
第五讲康德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与《道德形而上学》(续)参阅书目(同第四讲)1. 义务(Pflicht / duty)与喜好(Neigung / inclination):人的善良意志要在现实中体现为自律意志乃至自由意志,就必须紧密地和义务而不是喜好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善良意志就表现在为了义务的行为中。
Pflicht / duty义务,或译作责任,也有译作职责的。
德文还有一辞即V erbindlichkeit / obligation 被译作责任或约束性。
苗译一概取责任而非义务译前者,但未说理由。
康德的定义是:“责任(V erbindlichkeit / obligation)是服从理性的定言命令式的一个自由行为的必然性。
”而“义务(Pflicht / duty)是某人有责任采取的那些行为。
因此义务是责任的内容,而且可能(依行为看)同样的义务,我们却可能有在方式上不同的责任。
”义务(或责任)的冲突实际上是其根据彼此冲突,所以只能说是较强的使人承担义务(或责任)的根据取胜。
Neigung / inclination,就内涵来说,康德把它规定为:习惯性的感性欲望,或者说欲求能力对感觉的依赖性就叫做喜好,所以总是表现出一种需要。
就构成来说,它源于动词neigen,根本的意思是倾向。
大多数都作“爱好”,但爱好虽然可解释为一种感性欲望,却不能像德语的Neigung和英语的inclination和“倾向”这一事物客观性质直接联系起来,并把感性欲望派生出来。
所以把Neigung译作“爱好”,与责任相对立,总觉减弱了倾向的客观性。
还有李译作“偏好”,牟译作“性好”等等。
(下续)原觉得“偏好”可取,译康德似合适。
但若是后来席勒说我们未尝不可以欣悦喜好道德、德行,那这里作“偏好”就有些不妥当了。
况且夫子曾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句话揭示出德行的三重境界,“知之者,知有此道也。
好之者,好而未得也。
康德的道德哲学与校园行为规范1. 引言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对道德伦理学做出了深刻的贡献。
他的道德哲学体系涉及到人类行为的原则和价值观,并为我们理解和制定校园行为规范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2. 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哲学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
他认为人类行为需要遵守一系列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而这些准则源自于人类理性的固有特点。
2.1 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康德认为,人类具有自由意志,这意味着我们有能力根据理性判断来决定我们的行为。
然而,自由意志并不意味着任意行事,而是要负起我们的道德责任。
每个人都有责任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2.2 道义命题康德将道义行动描述为“能够成为普遍法则的原则”,也称为“道义命题”。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采取那些能够成为所有人都采取的规则,并将其作为一般性法则应用到所有情境中。
可以说,一种行为只有在它所描述的行动实施成为普遍法则时,才能被视为合乎道义。
2.3 人格尊重康德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终极目标本身,而不是手段。
这意味着无论个人因素如何,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对待如同我们自己一样。
在校园环境中,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需求和尊严。
3. 应用于校园行为规范康德的道德哲学可以被运用于制定和指导校园行为规范。
以下是一些适用于校园环境的康德式原则:3.1 诚实与诚信康德认为诚实与诚信是最基本的道义要求之一。
一个教育机构应鼓励学生遵守此原则,并建立起一个宽容但坚定地惩罚欺骗和作弊行为的制度。
3.2 尊重他人在校园内部,每个成员都有权利受到尊重和尊重别人。
在交流、互动和决策过程中,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都应该遵守这一原则。
3.3 责任与公平校园社区应建立起一个公正、负责任和透明的环境。
每个成员都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并且在处理冲突、分配资源等方面保持公正。
3.4 反对欺凌与歧视一所优秀的教育机构应该坚决反对欺凌与歧视行为。
【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哲学内涵康德哲学中的道德和宗教之让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道德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道德哲学篇一浅谈康德哲学中道德和宗教的关系康德哲学中的道德和宗教之让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道德是宗教的前提,是宗教赖以树立的合理性基础。
另一方面,以道德为基础、以增进道德为目的的宗教又是道德实践的必要前提,是道德的必然归宿,也是有助于道德完善的。
而且现实世界中的有形教会――这种历史性的信仰,作为一种引导性的手段也可以不断否定其自身,以便最终清除掉自身的一切经验性因素,向纯粹的宗教信仰迫近,形成道德的神圣性,扭转社会风气,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一、道德与宗教康德哲学中的道德和宗教的概念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不同,有必要首先明确一下。
历来对“道德”一词的解释有很多种,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话语背景下,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都是传统的道德概念。
康德的道德与此不同,是指纯粹实践理性,“它的根基是纯粹的自由意志”。
纯粹实践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是道德律,是真正能成为法则的道德律令。
纯粹实践理性的四条定理就县实践理性即道德的规定。
前两条是消极的,是说功利主义和幸福主义都不能成为法则。
第三条“能够提出这样一条实践理性的法则,就是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看成一个普遍立法的原则”,“他就只能把这些准则思考为这样一些不是按照质料,而是按照形式包含有意志的规定根据的原则”。
而这样一种形式主义道德观正是康德的“道德不可避免地导入宗教”的关键所在,后面再详细阐述。
第四条定理是自律的原则,“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和与之相符合的义务的惟一原则反之,任意的一切他律不仅根本不建立任何责任,而且反倒与责任的原则和意志的德性相对立。
”“是说上面这样一条道德法则不是外人强加给你的,而是你的自由意志自己立法所制定的”。
康德哲学中的“宗教”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以有形教会和《圣经》为外化的基督教等宗教,而是一种纯粹的理性信仰。
目的论中的道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的道德哲学解读康德是18世纪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革新了德国哲学,将其引领入一个新的时代。
《判断力批判》是康德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他阐述了一种道德理论,即“科学道德”。
本文将探讨康德的“科学道德”理论,并且通过5个例子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首先,康德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应该基于理性和自由意志的决策,这是科学道德的基础。
他认为这种道德行为体现出自我完备和自我统一,即人需要在自己的行动中保持一致性,从而发展自己的理性和自由意志。
因此,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具有绝对性,不能受任何外部条件限制。
例如,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如果他决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即使外界环境变得更加恶劣,他也必须始终如一地遵循自己的信念,不能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其次,康德的科学道德强调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人是有理性的生物,拥有选择和判断的能力。
在任何情况下,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理性和一般的理性原则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考虑个人喜好或利益。
例如,一个人在面对一个道德选择时,应该根据一般的理性原则来考虑,而不是仅仅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利益。
这个例子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人是一个经理,他需要根据企业的利益来做出决定,在做出决策时,不能仅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这样的行为是违背康德道德理论的。
再次,康德认为人的行为必须尊重其他人的人格,不能将他人视为手段,必须将他们视为目的。
这是康德道德理论的核心。
康德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每个人必须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尊严。
如果一个人将他人视为手段,而不是目的,那他就违背了康德的科学道德原则。
例如,在商业领域,一些公司将员工视为仅仅是用来获取利润的生产力,这种做法是违反道德的。
而且,康德还提出了行动的普遍性原则,即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必须是一般普遍意义下的合理行为。
这意味着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是正确的,即他的行为必须能够被所有人接受和认同。
例如,在一个公司中,如果一个员工发现了一项假账,而不告诉其他人,那么他就违背了康德的科学道德原则。
康德的道德哲学引言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哲学家中最为重要的一位,他对道德哲学的贡献无可争议。
他的道德哲学融合了自由意志和理性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道义原则的世界观。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哲学的基本概念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义律和形而上学基础。
道义律是一种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的道德准则,而形而上学基础则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则。
道义律康德认为,道义律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
他认为道德行为不应受到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而是应该由人的理性所支配。
道义律通过道义必然性的形式,要求人们遵守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
形而上学基础康德的道德哲学建立在自由意志的思想基础上。
他认为人具有自主性和理性,可以通过理性来判断行为的正确与否。
康德认为自由意志是人类最高的价值,它使得人类能够自主选择行为,并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来决定行为的合理与否。
康德的道义原则康德的道德哲学建立在四个道义原则上:普遍化、人格尊重、目的论和法则。
普遍化普遍化原则要求人将自己的行为规则应用于所有人,并将其作为普遍的行为准则。
这意味着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不能只是基于个人的利益,而应该考虑到所有人的利益。
人格尊重人格尊重是康德道义原则的核心。
他认为人是有尊严的存在,人的尊严不能被任何外在因素所侵犯。
康德强调人的尊严来自于其自由意志和理性,因此,人类应该被看作是目的自身,而不是作为其他目的的手段。
目的论康德认为人的行为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而不是出于任意或主观的动机。
他认为人的目的应该基于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而不是个人的欲望或冲动。
法则康德认为人的行为应遵循普遍适用的法则。
他提出了道德法则的概念,即一种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这些法则不仅应该适用于个人的行为,也适用于社会和政治领域。
康德道德哲学的意义和影响康德的道德哲学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道义原则为道德行为提供了理论的基础,促进了道德普遍化的实现。
此外,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为个人自由和人权的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哲学是现代哲学中的重要理论,它以人类的自由和理性为基础,探讨了道德的本质和人类行为的规范。
本文将从康德的道德哲学的基本原则、道德行为的准则以及人类行为的目的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探讨康德的道德哲学对人类行为的指导作用。
康德的道德哲学的基本原则是以人的自由和理性为中心。
康德认为,人是具有自主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有理性存在,而道德的基础就是人的自由意志。
他强调,人应根据自己的理性和自由意志,自主决策和行动,而不受外部利益和欲望的支配。
这意味着,道德行为是自由的行为,人应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和道义准则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康德的道德哲学提出了道德行为的准则,即道义准则。
康德认为,道义准则是由人的理性所确定的普遍适用的规则,是一种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的道德法则。
他强调,道义准则是根据普遍的理性原则来确定的,而不是根据个人的主观意愿和欲望。
康德的道德准则包括“不可施加他人不公正的行为”、“尊重人的尊严和自由”等。
康德的道德哲学认为,人类行为的目的是追求“最高善”。
康德认为,人类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欢乐和幸福,更重要的是追求道义的价值和道德的完善。
他认为,人应该将自己的行为目标定位于追求普遍的道德原则和道义准则,而不是单纯追求个人的私利和欲望。
因此,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了自我约束和道德责任的重要性。
康德的道德哲学对人类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它提醒人们要根据理性和自由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外界的利益和欲望所左右。
其次,康德的道德准则强调了“不可施加他人不公正的行为”和“尊重人的尊严和自由”,这对于维护社会公正和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康德的道德哲学提醒人们要追求“最高善”,将自己的行为目标定位于道义的价值和道德的完善,而不是单纯追求个人的私利和欲望。
总结起来,康德的道德哲学以人的自由和理性为基础,探讨了道德的本质和人类行为的规范。
它的基本原则是以人的自由和理性为中心,道德行为的准则是道义准则,人类行为的目的是追求“最高善”。
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道德哲学对于现代道德体系的确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康德的道德哲学包含了他对理性和自由的理解,以及他所提倡的道德原则——“以人为目的,而非以人为手段”。
首先,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了理性和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意志的持有者,而且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理性能力。
因此,人应该根据理性的标准行事,而非随意地行动。
康德还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行动,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其次,康德的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所提倡的“以人为目的,而非以人为手段”的道德原则。
康德认为,人是唯一的价值,而所有的物质和其他事物都只是手段,用来服务于人。
因此,人在行动时不能将他人或自己作为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应该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最终目的,这也就是“以人为目的”的道德标准。
最后,康德的道德哲学还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实践指导。
例如,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应该以人为目的,并珍视人的价值。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需要尊重、信任和支持他们,不利用他们或欺骗他们。
其次,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标准来行事。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运用常识和理性来思考我们的行为是否有益于自己以及他人,并为我们的行为负责。
最后,我们应该充分发扬自己的自由意志。
康德认为,人类应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受制于环境或外部因素。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决策权,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总之,康德的道德哲学激励我们去珍惜人的价值、以理性为准绳、发扬自由意志。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理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就能更加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并创造更加美好、公正、自由的社会环境。
康德的道德哲学大纲
康德的道德哲学大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善良意志: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道德的基础,人们应该以善良自身为目的,摆脱一切经验因素,包括社会的约束力、自然情感以及个人好恶等方面的约束。
善良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因为它只以自身为目的。
2. 道德律:康德认为,道德律是“绝对命令”,即“应该如此如此做”或“不应该如此如此做”这样的直言句式,它是无条件的,以自身为目的之合理要求。
善良意志就是道德自律。
3. 自由:康德认为,自由不是任意,而是以理性规则为指导,服从理性规则与自由不是矛盾的。
自由在道德活动中是善良意志,它能够自主地行动并遵循道德律。
4. 责任和义务:康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义务遵循道德律,这是由于道德律是无条件的绝对命令。
责任和义务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律,取决于他是否履行了他的义务。
5. 目的和手段:康德认为,在道德实践中,我们不能仅仅将手段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应该将目的视为实现更高目的的手段。
我们应该将人视为目的本身,而不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
6. 人类的尊严:康德认为,人类的尊严是无限的,因为人类具有理性和自由意志。
人类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并将其作为我们行为的最高准则。
总之,康德的道德哲学大纲强调了善良意志、道德律、自由、责任和义务、目的和手段以及人类的尊严等核心概念,并主张每个人都应该遵循道德律,尊重他人的尊严并将其作为我们行为的最高准则。
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
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
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
2、“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
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
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
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3、“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
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
故而,人是自由的。
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
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
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康德伦理学中的道德法则 The Law of Morality in Kant's Ethics第一条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条“绝对命令”,常常被后人引述,事实上也正是康德的核心思想所在。
第二条公式则是尊重人的原则。
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而在第三条公式里,康德强调: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对自然王国那样。
神存在的意义,已不再仅仅是涉及功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了人的信仰,而且这与现代民主宪政制度密切相关。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趋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为了让至善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想,仅仅靠绝对命令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以“道德公设”;康德将“道德公设”的内容分为三条:“意志自由”、“灵魂不灭”、“上帝存在”。
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被广泛认为是现代道德哲学的重要基石之一。
康德提出了一个基于纯粹道德原则的道德体系,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理性,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道德责任。
康德的道德哲学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道德行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康德认为,道德的行为应该是基于道德原则而非个人欲望。
他提出了“绝对命令”的道德准则,即“无论什么情况下,人们都应该按照一般化原则行事,而不是根据个人的欲望和利益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将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考虑到所有人的利益,而不是只顾自己的私利。
康德坚信这样的道德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了个体的自由意志和理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是有理性的动物,而道德的行为应该是基于理性的决策。
康德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判断,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
他主张人类应该根据道德法则来行事,而不是受到感性欲望和冲动的驱使。
康德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决策和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道德的自律。
康德的道德哲学还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道德责任。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自由意志和个人选择,并对他人的利益和福祉负有道德责任。
康德认为,我们在行使自己的自由意志时,应该考虑到他人的利益,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或不公正对待。
康德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将他人视为目的而非手段,对待他人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公正性。
康德的道德哲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个人层面,我们应该通过理性思考和判断,遵循道德准则,行使自己的自由意志。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益,对待他人应该具有公正和善良的态度。
在社会层面,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公正和和谐的社会秩序,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个人行为,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和尊严。
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理性,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道德责任。
康德的道德哲学及其德育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最终目的并非知识哲学而是实践哲学。
康德的实践哲学包括“实践理性批判”以及与之相关的“启蒙”“永久和平”等“第四批判”。
一、康德的道德哲学实践领域虽然像“空气”一样不纯粹(它对鸽子的飞翔构成了阻力),但是,康德认为人可以凭借自己的纯粹理性而在道德领域显示出人的严峻的自由意志。
康德借用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展开他的“纯粹理性批判”,而在考虑“实践理性批判”时,康德延续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包括身心二元论)和自由意志。
笛卡尔不仅认为人有天赋观念,而且进一步认为人有自由意志。
他将世界分为自然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自然世界(物质世界)像一部机器,它是有客观规律的,自然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的身体或肉体是自然的一个部分,因而人的身体也是一部机器。
但是,人的精神(心)却不受自然规律的约束,人拥有自由意志。
康德将笛卡尔的心物关系转换为现象与物自体的关系(或自然与自由、自然与的关系)。
现象界(自然)受因果律的支配,而本体界(物自体)是自由的,不受因果律的支配。
如果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讨论的重点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是可能的”,那么,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讨论的重点就是人的纯粹的“自由意志何以是可能”。
自由以及自由意志是康德哲学的“拱顶石”,所有其他概念(上帝的概念和不朽的概念)都依附于自由意志及其道德学之上,甚至宗教也依赖于道德。
在康德那里,善良意志几乎等同于自由意志或自律意志。
康德对自由与道德的关系的解释与卢梭保持了一致。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仅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自由意志虽然并非由康德首次提出,但康德为人的自由意志增加了不同的内涵。
奥古斯丁较早地讨论了人的“自由意志”问题,却主要是在消极意义上讨论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被视为人类原罪的祸首。
在康德这里,人可能因自由意志而作恶,人更可能因自由意志而坚守道德义务,成为纯粹的坚毅卓绝的“义人”。
康德的道德哲学近现代哲学中的伦理学重要篇章伦理学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到道德和伦理原则的研究。
而在伦理学的发展中,康德的道德哲学被认为是其中的重要篇章。
本文将从康德的道德哲学的起源、基本原则以及其在近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康德的道德哲学的起源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的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主要体现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和《实践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中。
康德的道德哲学被称为“康德伦理学”或“康德道德论”,强调人类理性的作用和道德的内在性质。
康德的道德哲学基于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结合。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应该基于通过纯粹理性推论出的普遍准则,并且这些准则是通过实践理性来应用的。
二、康德道德哲学的基本原则康德的道德哲学建立在一系列基本原则上,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道德定律,即“行为应当根据一般化的原则进行”。
这意味着一个道德行为应该是可以普遍适用的,并且不违背道德原则的情况下,所有人都可以采取这种行为。
康德还提出了人类理性的四个重要特征,即自由、合理、道德和尊严。
他认为人类理性使人能够超越自身的欲望和感官冲动,从而做出基于道义原则的决策。
三、康德道德哲学在近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性康德的道德哲学在近现代哲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康德对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即从人类理性出发推导出普遍准则,使伦理学与其他学科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其次,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道德的内在性质,即道德不应该仅仅是基于外在的规范或权威,而应该根植于人类理性和道德原则。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伦理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康德的道德哲学还对现代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例如,在应用伦理学中,康德的道德定律可以作为判断行为是否道德的标准,有助于解决一些实际的道德困境。
综上所述,康德的道德哲学是近现代哲学中的伦理学重要篇章。
思想哲学:浅论康德论有道德价值的行为【摘要】为您整理了思想哲学论文:浅论康德论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希望帮助您提供很多想法。
或许是由于表述方式,或许是语焉不详、神秘难解,康德关于道德价值的论述,历来议论纷纭,误解甚多。
人们似乎认为,康德在这里表达了这样的立场:如果行为者在实施一行为时带着爱好,那么,该行为就不可能有道德价值;相反,似乎只有如席勒所说试着去厌恶它们(爱好) 并带着反感去做义务命令你的事情,行为才是有道德价值的。
然而,康德真正坚持这种明显地违背我们日常道德观念和道德直觉的观点吗?他未曾明确指出的出于义务的行为与有道德价值的行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了使一行为具有道德价值,该行为应如何构成?康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的论述其意图到底是什么? 解决上面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回到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的语境中,去了解康德实际说了什么,他意图说些什么,还需要基于同情的理解,细致探讨康德道德价值论述的完整意蕴。
一 如康德在其知识论,尤其是《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意在解决知识如何能普遍必然为真的问题,在其道德哲学中,康德也着意于如何能普遍必然地为道德的。
康德对后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分两个层次的分析来完成的:首先,在日常的道德知识的层次,从常识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因行为者的何种心理状态才具有道德价值,以确定使行为普遍必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内容是什么;其次,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层次,通过对作为实践的先天综合命题的定言命令的分析,说明意志的自律的性状,即一方面自给法则,一方面服从道德律,使得行为普遍必然地道德。
由于本文重在考察行为的道德价值,故而文章只涉及康德关于此一问题的常识层次。
在这里,首先要问的问题是,在何种意义上说普遍必然地是道德的。
对此,康德区分了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中的普遍必然的情况。
于前者,普遍必然是指万物据以发生的规律所具有的性质,在此意味着其在统计学上对规律涉及的所有个体均必然有效。
康德的道德哲学
罗伯特·约翰逊; 阮航(译); 陈燕(校)
【期刊名称】《《德国哲学》》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康德的道德哲学可以从如下要点来理解:道德哲学的目标和方法,善意志、道德价值和义务,义务与对道德法则的尊重,绝对命令与假言命令,普遍的自然法则公式,人性公式,自主性公式,目的王国公式,诸公式的统一,自主性,德与恶,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定位。
以这些要点为线索,本文简要介绍了当代解读康德道德哲学的主流观点,梳理了对各要点的理解中存在的争议,由此反映了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前沿研究动态。
【总页数】30页(P129-158)
【作者】罗伯特·约翰逊; 阮航(译); 陈燕(校)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
【相关文献】
1.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上帝设定——从《绝对视域中的康德宗教哲学》谈起 [J], Huang Qixiang
2.关于康德道德哲学几点分歧的解释与阐明 [J], 刘旭
3.善与恶作对吗?
——以康德道德哲学为视域 [J], 于大勇
4.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一个回溯论证——科斯嘉德式的重建之批判 [J], 李科政
5.康德道德哲学思想探析 [J], 李佳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康德的道德哲学Zwei Dinge erfüllen das Gemü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ö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äftigt: Der bestirnte Himmel ü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Beide darf ich nicht als in Dunkelheiten verhüllt, oder im überschwenglichen, außer meinem Gesichtskreise, suchen und bloß vermuten; ich sehe sie vor mir und verknüpfe sie unmittelbar mit dem Bewußtsein meiner Existenz.翻译: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思索它们,它们就越是以常新而弥增的惊叹和敬畏充实着心灵——我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我不应当把这两者当作隐藏在黑暗之中或者超出我视域之外的东西来加以追寻并纯然地猜测它们;我在我的眼前就看到了它们,我把它们与我的实存意识直接联系在一起。
康德道德哲学的几个基本特点:1.康德道德哲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2.康德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哲学的比较:内在修养与外在关切以利益为主题的话语体系(功利主义与义务论都是如此)3.康德道德哲学基本方法:先验的方法。
细节展开什么样的问题是真正的善?康德对此下足功夫,做了义务论的新形式,只有出于义务的才是真道德。
为什么强调义务论才是真正的道德?中国道德哲学是自律,内在的修养最重要,康德认为不可靠,主观的认为自己是圣人是不信的,康德从外在的关切出发,以利害为关键,与幸福联系在一起,很功利的,利益与道德不可兼得。
以利益为主题的话语体系是康德的道德哲学的出发点。
德国人也讲教化,但不是自律,而是理性对自己的启蒙。
康德从先验的方法开始,自由是根基。
自由和道德法则之间的关系,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是自由,自由是道德法则的认识理由。
什么是“道德法则”?(谁给谁立法?)1.理性给意志立法:实践理性“按照法则的表象来行动的能力。
”(自然之物“按照法则而运作”)。
2.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推理的能力:按照三段论推理与按照不矛盾律推理。
行为的逻辑一贯性是道德的标准。
细节展开理性給意志立法,不是单纯的某个人,心灵中有知情意,意涉及到道德问题。
Bergehrungsvermögen.意欲Wille 意志Willku(点)r 任意动物按照法则行走,人按照法则表象,是因为人能意识到法则,这就是实践理性的能力。
推理的能力是现象界得以可能的根据,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都是推理的能力,实践理性从行为的一贯性(不矛盾律)进行,这种逻辑的一贯性是道德。
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通俗的形而上学,将意志的“出于义务”的行为作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分辨出来。
第二个层次:道德形而上学,把“出于义务”的动机归结为意志的先天形式法则,即绝对命令。
判)不纯粹的实践理性的种种表现。
而自由意志本身作为最高根据,也是作为一个理性的事实,是不能再去寻找其更高的根据了。
道德律要使意志的准则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虽然在内容上要做到逻辑一贯,但在形式上只是一个综合命题。
即道德律与意志之间要通过“自由”这个第三者的概念来进行综合,即积极的自由正是通过自己立法,也就是把个别意志建立为普遍意志的法则的。
实践理性批判是要揭示绝对命令作为意志的先天的普遍立法的原则(自律)是如何可能的,这个必然性根据就在于人的自由。
康德说:“定言命令之所以可能,就是由于自由的理念使我成为了一个理知世界的成员。
”(理知世界与感性世界对立)康德的自由概念: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摆脱感性的束缚而独立即为消极的自由。
)想像力的自由(老师自己的研究提出的,康德的直观研究,想象力的本性就是自由)康德自由概念的两个前提:康德的自由理论虽然涉及到不同的自由主体,其中他最关心的是“理性的自由”。
关于先验自由,康德是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立论的,这使得先验的自由具有主动性、可解释性以及自律性的特征。
意志的自由与想像力的自由由于都奠立在先验自由的基础上,因而也表现出“自律”的特征。
康德对自由主体的区分以及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讨论自由问题,这是他的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
(主要受卢梭的自由理论的影响,同时结合休谟的理论。
康德将个体分开分析,得出先验的自由。
原因性的东西具有决定性,源头就是最根本的决定性东西,现象界里的东西都是被决定的,我们理念所设想的概念就是最终的规定性,它不在现象界中。
这个概念就是自由,先验的自由,但这只是理性的概念,不是单个人的,它是第一因。
从可解释的角度出发的,即找到原因。
第二,它是主要的东西。
第三,它是自律性的。
涉及到的主体是功能性的主体和实体性的主体,功能性的主体可以进入到实体性的主体中。
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主要是对人来讲的,“我总是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消极的自由中才是自由的,我有能力斩断这种感性的枷锁,你就可能在道德和不道德之间选择,这种选择就是自由的体现。
现象中的自由就显现了道德的光辉,人性的伟大。
想象力的自由是指一种能力,想象力在美学中是自由的想象,想象力的本性就是自由,因为它本性是自由,所以它可以在不同表象中进行跨越。
庄子的逍遥游中的鲲鹏很自由,是审美的自由,想象力的自由,一种快感,本质就是一种情感,愉悦自己,第三批判中说美是道德的象征。
但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想象力是不能参与的,理知世界是自己不可知的,道德的评判是很难的事情,对一件事情的判断要从动机开始而不是结果。
对功利主义的说明: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用结果来判断他人的高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
价值论和道德论混同了,它们有冲突的一面,不能单纯按照功利的角度出发而忽视道德的价值。
它无法计算功利的最大化到底是怎样的,可能出现荒唐的结果,但是道德论从动机出发有确定性,产生道德直观。
)实践理性批判的分析论什么是实践理性的法则?准则与法则的区分。
(前面有)为了明确什么是实践理性的法则,康德提出了四条层层递进的“定理”:1.将欲求能力的一个客体(质料)预设为意志的规定根据的一切实践原则,全都是经验性的,并且不能充当任何实践法则。
2.一切质料的实践原则(追求对象不是从理性本身来说)本身全都具有同一种类型,并隶属于自爱或自身幸福这一普遍原则之下。
3.如果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应当把他的准则思考为实践的普遍法则,那么他就只能把这些准则思考为这样一些不是按照质料,而只是按照形式包含有意志的规定根据的原则。
(他解决的不是社会现象层面的问题)4.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和与之相符合的义务的惟一原则:反之,任意的一切他律(理性之外的)不仅根本不建立任何责任,而且反倒与责任的原则和意志的德性相对立。
前两条是否定的,即以一个现实欲求的对象作为意志的动机不可能成为实践的法则。
(批判功利主义)。
以个人幸福天自爱为目的也不可能成为法则(批判幸福主义伦理学)。
后两条是从形式上对实践法则进行了肯定的规定,指出了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并指出这一法则表达了意志自律或积极的自由: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看作一个普遍的立法原理。
对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的演绎:不是考察范畴如何必然成为一切可能经验的先天的条件,而是考察道德律如何必然在最日常的实践行为中成为纯粹意志的规定根据或原因性。
在讨论完“原理”之后,康德接着讨论“概念”(或对象)。
在第一批判中,范畴是形成对象(对象知识)的必要条件,但它们尚需感性材料来充实。
在第二批判中,纯粹实践理性的概念本身就是它的对象,而与经验性材料无关。
而这个概念也就是立足于自由的原因性之上的善恶概念,它们体现为十二个自由范畴。
(此处ppt缺)这个范畴表表现出从接受到感性制约到逐步摆脱感性而完全只有道德法则规定的范畴的上升过程,但它们最终都由纯粹实践理性的法则(道德律)作为评判标准的。
模型(Typus):我们可以像对待自然法则那样去设想一下一个行为,看它一旦作为自然的普遍规律,是否还能被意志所接受而不自相矛盾。
法则有了,模型也有了,意志在现实行动中还需要一种主观的动机(Triebfeder)才能现实地作用于感性世界。
前面说过,自由的知性世界是不可知的,但它对于感性世界是有影响的,其表现就在于人们对于道德律作用的“关切”(Interesse),这种关切的基础就是道德情感,即敬重。
敬重是“道德法则对意志造成的主观效果。
”康德的情感理论:情感问题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康德对情感的分类实际是根据认识能力的区分作出的,这是他的情感学说的一个出发点,这一出发点决定了他对情感的研究的旨趣在于对各类情感的根据加以揭示。
康德将情感分为三类:感性的情感,部分是感性、部分是智性的情感,纯粹智性的情感。
康德的对于情感根据的系统考察是对近代情感学说的一个变革,它使得关于情感问题的研究突破了以往单纯经验描述的局限。
实践理性批判的辨证论:纯粹实践理性也要为有条件者寻求无条件者总体,这引出了“至善”的概念。
在至善的要求中,理性产生了两个悬设,即灵魂与上帝。
二者的根据在于自由意志。
因为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只有假定灵魂不灭,才能建立起追求道德上完善的目标与来生享受幸福的希望,只有假定上帝存在才能保证德福果报的公正。
但是,这种悬设并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只是“出于纯粹理性之需要的认其为真”,即纯粹理性的信仰。
由此我们就进入到康德的宗教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