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花城版音乐 苏南吹打《将军令》主题音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56 KB
- 文档页数:3
粤教花城版初中九年级音乐上册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教材课本目录是一本书的纲领,是教与学的路线图。
不管是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做学习计划、复习安排、工作总结,都离不开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要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就从目录开始吧!
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
九年级上册
第1单元华夏之音(之一)民族管弦乐
江南丝竹《紫竹调》
四川闹年铜锣中的铜罗经《九九归一》
苏南吹打《将军令》主题音乐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
吹竖笛(之四)
第2单元长江两岸的歌
青海《送大哥》
青海★《四季歌》
云南《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四川四川民歌《船工号子》
湖北《龙船调》
湖南《洗菜心》
江西《打支山歌过横排》
安徽《凤阳花鼓》
江苏《茉莉花》
第3单元舞蹈音乐天地(之一)——三拍
子舞曲
管弦乐曲《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
歌曲《春天的芭蕾》
钢琴曲《G大调小步舞曲》
钢琴曲《bB大调玛祖卡舞曲》
《小杜鹃》
钢琴曲《bA大调波兰舞曲》。
《将军令》效果分析本节课以《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间穿插音乐欣赏、分组讨论、乐器实践等环节,使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节奏,张弛有度,避免了无聊枯燥。
通过欣赏《将军令》,让学生体验了吹打乐器的乐趣,并能辨别“粗吹”与“细吹”的混合音响与演奏形式,能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乐曲的情境。
学生能够满怀探究之情主动学习,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体现新课标“在实践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创作音乐,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思想。
通过分组讨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良好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不仅得到音乐知识,更得到学习能力,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在有声有色的体验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回答、讨论。
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热情高涨,大胆上台,积极尝试演奏,课堂气氛热烈。
效果很好!《将军令》评测练习任务一:掌握苏南吹打中粗吹和细吹区别和特点。
要求:对比聆听苏南吹打中粗吹和细吹两种演奏形式,感受归纳特点和区别。
任务二:学唱《将军令》细吹部分的旋律。
要求:能独立有感情地熟练演唱《将军令》细吹部分的旋律。
任务三:演奏展示。
要求:对《将军令》细吹音乐段落用吹打乐器进行演奏编配,能将演唱与乐器吹打有节奏地融合在一起。
《将军令》课后反思本节课是九年级音乐第七单元八音和鸣的第二节课,因为是欣赏课,所以欣赏的内容比较多。
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的感兴趣,我把吹打乐器拿到课堂上,让同学们体验了吹打乐器的乐趣。
欣赏课,我觉得重在聆听和体验,所以一开始导入之后我让学生完整聆听了整首乐曲,有助于学生对作品整体感受与把握。
同时,这也符合音乐欣赏的要求,由整体—局部—再到整体。
其次是知识点渗透在各分段聆听之中,这种不枯燥、不机械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记忆并掌握这些知识。
最后是学生共同用吹打乐器进行即兴编创活动,要求注意力度、速度、节奏的变化,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表现能力。
苏南吹打《将军令》主题音乐-花城粤教版九年级音乐
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南吹打的基本知识和表演形式;
2.学习《将军令》的乐曲风格和演奏技巧;
3.能够理解和欣赏花城粤教版《将军令》的演奏;
4.提高学生演奏乐器的技巧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熟悉苏南吹打的演奏形式;
2.学习《将军令》的演奏技巧。
三、教学难点
1.熟练掌握《将军令》的演奏技巧;
2.理解苏南吹打的原理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
1. 先导知识
教师介绍苏南吹打的基本知识和表演形式,让学生了解苏南吹打的特点和魅力。
2. 学习乐曲
学生通过欣赏花城粤教版《将军令》的演奏,感受乐曲的风格和表现力,了解乐曲的意境和情感。
3. 演奏技巧讲解
教师讲解《将军令》的演奏技巧,包括旋律、节奏、和弦等方面的演奏技巧,让学生掌握演奏要点。
4. 合奏演练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合奏演练,通过不断练习,提高演奏技巧和表演能力。
5. 形式化表演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形式化的表演,展现自己的演奏技巧和表演能力。
五、课后作业
1.练习《将军令》的演奏技巧,加强个人表演能力;
2.学习苏南吹打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了解苏南吹打的特色和魅力。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熟悉了苏南吹打的基本知识和表演形式,掌握了《将军令》的乐曲风格和演奏技巧,提高了演奏乐器的技巧和表演能力。
同时,学生也进一步了解了苏南吹打的魅力,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初中音乐课教案将军令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科:音乐课时:1课时教材:《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将军令》这首歌曲的背景、结构及音乐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增强民族音乐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教学重点:1. 感受《将军令》的音乐风格,理解歌曲的背景及意义。
2. 学会演唱《将军令》,掌握歌曲的基本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将军令》的音乐内涵,感受歌曲所表现的历史情境。
2. 准确地演唱歌曲,注意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将军令》歌曲及歌词。
2. 教学乐器:钢琴、吉他。
3. 教学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将军令》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将军令》的音乐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歌曲学习(15分钟)1. 教师播放《将军令》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气氛。
2.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词,注意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3. 教师分析歌曲的结构,讲解歌曲的旋律特点。
三、歌曲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将军令》歌曲所表现的历史情境,理解歌曲的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四、歌曲演练(1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演唱《将军令》,注意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歌曲展示(5分钟)1. 学生分组展示演唱《将军令》的成果。
2.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和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将军令》的音乐特点和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将军令》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歌词、分析歌曲结构、讨论歌曲内涵,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
在歌曲演练环节,教师注重指导学生的节奏和音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整节课下来,学生对《将军令》的音乐风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第一单元鼓乐传情教学内容:1、听:《将军令》、《滚核桃》、《非洲鼓魂》、《黄河留下威风鼓》。
2、唱:《敲起我的小木鼓》、《伊呦嘞啦》。
3、动:节奏听辩与表现,以击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
教学目标:1、学生在欣赏《将军令》、《滚核桃》、《非洲鼓魂》、《黄河留下威风鼓》的过程中,感受到“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
进一步开阔音乐视野,对“文化的多样性”有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2、学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和《伊呦嘞啦》。
在学习歌曲是能够关注反复记号,正确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
3、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以击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的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感受与体验,对我国传统的“锣鼓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节奏感与动作的协调性得到训练。
教材分析:1、《将军令》(苏南吹打乐)它是戏曲中为摆阵等场面伴奏或作开场音乐的曲牌,民间艺人也常在喜庆场合吹奏此曲来渲染气氛。
它常用两只大唢呐吹奏旋律,配以“大锣大鼓”,渲染威武的场面。
乐曲一开始,号筒和号角声与庄重的大鼓、海锣声交替出现,似先锋引路。
续而鼓号齐鸣,乐声大振,洪亮的大唢呐和振奋人心的锣鼓齐奏,气魄恢宏,犹如千军万马簇拥主帅胜利归来。
接着乐曲进入主体部分。
2、《非洲鼓魂》(非洲民间音乐)鼓是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又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
鼓的功能和用途在非洲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用与音乐外,有时还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征,或用来传递各种信息,即所谓“会说话的鼓”。
非洲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无论是鼓的形状、制鼓的材料、演奏的技巧都具有独特的创造。
非洲音乐中最突出、最主要的因素是节奏,鼓正是非洲音乐节奏的基础及表达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一种乐器。
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
3、《黄河留下威风鼓》(合唱)这是一首气势恢宏、振奋人心的歌曲。
歌曲采用了具有黄土高原风味的高亢音调,插入说唱音乐中常见的数板,使作品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神韵,又展现出当代中国人激情澎湃的精神风貌。
《将军令》第七段详解
1.乐段音乐情境导入
(1)音乐情境感知
该乐段描绘两军对垒、沙场厮杀、号角齐民、得胜回营的情景,这是前一段的延续。
教师有感情地示范乐段,边示范边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感受乐段中两军对垒短兵相接、奋力厮杀的场面。
(2)分析谱例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谱例,这一部分运用了双手点弹的技法。
(3)音乐情境音色引导
作者选用了双手点弹的演奏技巧,大大的提高了该段旋律的气势起伏,同时也把全曲的高潮部分推向顶峰,所以点弹在弹奏时要求指尖主动发力,音色要求饱满、扎实。
2.双手配合练习
双手点弹的技法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基本掌握,这一乐段可让学生自主学习,直接进行视谱弹奏。
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提醒学生以下几点:
(1)弹奏时肩膀、手臂、手腕保持放松的状态,指尖要有一定的力度,使弹奏的音色饱满、扎实。
(2)双手的弹奏位置相对靠近,保持音色的统一。
(3)强调右手中指的重音的体现,这样在双手连贯弹奏时能将旋律线有针对性地表达出来。
(4)建议节拍器辅助练习,速度及要求: 第一阶段:十六分音符30——70(1/4拍) 第二阶段:八分音符60——90(2/4拍) 第三阶段:四分音符80——120(2/4拍)。
教学资料范本【2019-2020】八年级音乐上册第6单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教案1花城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1教学目标学会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了解歌曲鲜明的节奏特点和音乐形象,并有感情地演唱。
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熏陶。
2学情分析学情分析:1、八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很事物都感兴趣,对国防知识知之甚少,因此,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作为歌唱曲目,培养学生歌唱学习兴趣。
2、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以及七年级的音乐课学习,对唱歌有所认识,但需要进一步加强音乐情感体验的音乐欣赏素养的提高。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在乐曲中出现的的音乐标题,应强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进行深入感受。
3、八年级的学生对事物了解还不是很深刻,在学习的时候,要感受体验本曲所表达的内涵,意境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心感受音乐,注意歌曲的力度,和激昂奋进的气势,豪迈的情绪。
学生不能够大胆说出自己听音乐的真实感受和对歌曲深入的认识进行恰当的表达。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受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鲜明的节奏特点、铿锵的旋律和具有强烈号召力的歌词,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为歌曲创编军进行曲的伴奏音型。
教学难点:歌曲中切分音、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唱法。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4.1.2学时重点4.1.3学时难点歌曲中切分音、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唱法。
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创造课堂气氛:出示国庆节阅兵仪式视频(着重观看奏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一段),与学生共同欣赏。
(教师可请学生边欣赏边做简单的动作体验军人的风采。
)2、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4组同学,踏着进行曲的节拍,在场中间表演一番,感受人民解放军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潜移默化的培养其爱国情感。
简单谈谈对解放军的印象。
民族管弦乐队-花城版演奏教案一、前言民族管弦乐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乐队形式,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已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花城版”则是指在广州、东莞地区演出的民族管弦乐队。
本教案旨在为各位民族管弦乐队的演奏者提供一份参考,帮助大家更好地准备和演出“花城版”曲目。
二、曲目介绍1.《黄河大合唱》作曲:聂耳,歌词:田汉《黄河大合唱》是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合唱艺术的完美结合,这首歌在中国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经典之作。
2.《粤东山水》作曲:曾志伟《粤东山水》是以粤东山水为主题创作的一首音乐作品。
整首曲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气氛轻松愉快。
3.《雪山飞狐》作曲:胡伟红《雪山飞狐》是根据金庸先生的同名武侠小说改编的音乐作品。
曲子结构完整,节奏明快、激烈,充分表现了小说中的戏剧性和动感。
三、演奏技巧1.音乐语言“花城版”曲目的音乐语言以粤式民乐为主,融入了广东音乐文化中的传统元素和音乐特色。
演奏时要将音乐的节奏感与咬字的力度加以注重。
2.乐器演奏演奏时要注重乐器的均衡,保持音色的一致性。
同时根据乐曲的音乐形式和表现要求,配合好音乐风格和情感,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
3.考虑合作关系演奏时要注意保持和整体的和谐,尤其是在多声部和弦中要注意合作关系。
各个乐器的声部要密切配合,同时还要注意音的长度、高低、强弱和音量等问题。
四、演奏注意事项1.注意舞台驾驭舞台演出主要是表现一种气氛和场景的感觉,因此要注意舞台驾驭。
演出时应根据曲目特点选择合适舞台,合适道具,做到有所准备,保持节奏感。
2.细节处理在演奏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一些细节问题。
比如音乐的旋律节奏,需要有明显的起伏和变化;拍子要准确且清晰,同时还要注意乐器吹奏时的呼吸问题。
五、结语民族管弦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发扬民族音乐文化,已成为时代使命。
通过《黄河大合唱》、《粤东山水》、《雪山飞狐》等曲目的演奏,更能够展现出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本教案能为演奏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更好地展现“花城版”曲目的音乐魅力。
《将军令》尾声详解
1.乐段音乐情境导入
(1)音乐情境感知
尾声点明了凯旋的情境,激动人心。
此段与第一乐段遥
相呼应。
(2)分析谱例
这一乐段是乐曲的尾声部分,弹奏时注意把节奏拉宽,有一种结束感。
(3)音乐情境音色引导
这里右手用摇指弹奏,左手在低音区加以和弦式的伴奏,最后左右手强有力的“抓弦”,加强了乐曲的结束感。
演奏时,在渐慢处注意情绪的把握和气息的停顿;左手刮奏时义甲需要立起来,表现出恢弘的气势。
2.左右手练习
(1)右手第151-154小节是右手的长摇练习,长摇时注意突出重音,连贯,不要断开。
第155-156小节是刮奏与大撮的指法。
刮奏时义甲要立起来,表现出恢宏的气势。
(2)左手是刮奏与和弦的弹奏,刮奏时要求义甲立起来,和弦要求三个手指再弹奏时力度均匀。
3.双手练习
(1)第151小节,左手先进行刮奏,扫弦的同时衔接右手的摇指,弹奏时注意左右手节奏和力度的衔接。
(2)第151-157小节突出重点的弹奏。
(3)这一乐段节奏是稍自由地,所以在渐慢处注意情绪的把握和气息的停顿。
教学内容1、听《将军令》2、唱《敲起我的小木鼓》课时1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一半),能用朝气蓬勃的声音来表现友好的音乐形象,抒发热爱生活,渴望友谊的美好情感。
2、能专注地听赏乐曲《将军令》,了解乐曲,初步理解音乐艺术在思想情感的表达特殊意义。
教学重难点1、歌曲教学过程中附点八分音符、装饰音、前十六音符和后十六分音符的准备把握是学唱歌曲的重点。
2、打击乐器的演奏一开始可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应适当加入视频。
教学准备1、钢琴2、磁带、录音机、3、电脑。
教学过程一、回顾2008:迟到的新年问候,回顾2008年奥运会,提到运动项目赛船,导入鼓乐在民族音乐中的作用和听赏乐曲《将军令》。
二、以乐激情:1、介绍乐曲《将军令》:这是一首粗吹锣鼓曲,用大唢呐和全套打击乐器演奏,是苏南吹打乐器组合的一种。
2、视频展示,锣鼓乐队、各种打击乐器的图片。
3、听赏《将军令》,请说说你对乐曲情绪的感受。
4、念一念p1的锣鼓节奏。
随着老师弹奏的主旋律,念一念。
三、以歌传情:1、欣赏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分析歌曲表现的主题,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乐句?2、学唱歌曲:a、学唱印象最深的乐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共同商定学习内容。
(一半)b、接龙唱:c、完整唱:注意歌曲中附点八分音符、装饰音、前十六音符和后十六分音符的准备把握。
d、处理歌曲:根据歌曲内容,讨论歌曲演唱时应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情绪来表现。
我们来做一做。
四、以歌会友:1、了解寒假里你都学会了哪些歌曲?2、来露一手:3、布置制作小鼓。
教学内容1、听《咿唷嘞啦》2、唱《敲起我的小木鼓》课时2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另一半),能用朝气蓬勃的声音来表现友好的音乐形象,抒发热爱生活,渴望友谊的美好情感。
2、能专注地听赏乐曲《咿唷嘞啦》,初步理解音乐艺术在思想情感的表达特殊意义及及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难点1、能用中速、稍快,热烈地声音来表现好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
《将军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常见的中国民间吹打乐器,能辨别“粗吹”与“细吹”的混合音响与演奏形式。
2、能力目标:欣赏苏南吹打《将军令》后,能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乐曲的情境。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主动了解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特点。
【教学重点】认识中国民族吹打乐,欣赏苏南吹打《将军令》。
【教学难点】在欣赏中感受乐曲的意境与韵味,并能辨别“粗吹”与“细吹”的混合音响。
【课时】一课时【教学辅助教具】电脑多媒体、自制多媒体课件、吹打乐器、钢琴。
【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激发兴趣:给同学们展示《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一)这幅画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二)仔细观察这幅画,看看里面有什么样的音乐元素。
有哪些演奏方式同学们说有什么乐器。
)师总结:这幅画是《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的是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
古代行军打仗时,为了鼓舞战士们的士气或者为了庆祝将士胜利归来,会在室外进行器乐演奏。
这种音乐我们把它叫做行军乐。
行军乐主要是由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进行演奏,我们把这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称为吹打乐。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苏南吹打将军令。
二、新课传授一)欣赏体验介绍苏南吹打:苏南吹打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无锡、苏州、常州、宜兴一带的吹打乐。
1、初步感受,听赏全曲。
请同学们在欣赏的时候注意两点:(1)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2)这段乐曲一共分了几个乐段。
2、学生听完乐曲回答问题。
3、教师引导,分析理解。
师:这首乐曲的旋律热烈欢快,气势磅礴。
犹如千军万马簇拥主帅胜利归来,体现了将士们共同欢庆胜利的喜悦心情。
师:那么这首乐曲一共分了几个段落呢(生回答)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分段欣赏一下。
三、分段教学,艺术处理:(一)引子(慢板):引子的作用引子:乐曲的开始部分,用来酝酿情绪、引出主题,是对主题的一种铺垫。
(二)播放音乐,聆听感受师:你从这段音乐当中感受到的场景是怎样的生: 谈感受。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在欣赏《将军令》、《滚核桃》、《黄河留下为风鼓》、《非洲鼓魂》的过程中;感受到“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
进一步开阔音乐视野;对文化的多样性有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2 、学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和《伊唷鳓拉》。
在学习歌曲时能够关注反复记号;准确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
3、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以羁大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的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感受与体验;对我国传统的“锣鼓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节奏感与动作的协调性得到训练。
教学的重点、难点:感受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的不同;掌握歌曲中鼓的节奏。
教时安排:3 教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动:露一手:节奏听辩与表现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的不同;掌握歌曲中鼓的节奏教学过程:1 、师生问好:2、明确本学期教学任务;提出新的希望。
3、复习必唱歌曲:〈〈国歌〉〉——雄壮地、坚定地、进行曲风4、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精神饱满地、有朝气地。
5、学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6、听范唱: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佤族的鼓乐风情。
7、再听:歌曲为单二段曲式;四二拍。
节奏多变;附点节奏、前十六分、后十六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欢快并富有动感。
衬词“羊买啊塞罗”的反复出现;增添了歌曲的民族特色。
1、用” lu ”哼唱歌曲旋律;难点重点范唱。
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3、轻声跟唱第一段歌词;可分组练唱。
4、一起学唱第二段歌词。
教学内容:听:〈〈将军令〉〉、〈〈滚核桃〉〉。
唱:继续唱歌曲<<伊唷勒啦>>.动: 以击鼓的方式表现特定的情景.教学的重点、难点:按节奏跺脚、击掌、身体的律动和歌唱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1 、师生问好:2、复习巩固歌曲:a.用“lu”哼唱歌曲旋律。
b.唱歌谱两边。
C.唱歌曲并在有关地方加上节奏用手敲击 d. 请一组同学以结束句的四小节为歌曲的前十六小节伴唱;感受“ do;re ;mi ” 三个音在歌曲中起的重要作用。
苏南吹打《将军令》主题音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乐曲《将军令》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弹奏方法以及艺术处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以及通过音乐处理完整驾驭、演奏全曲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喜欢中国扬琴传统曲目的曲风,乐于主动了解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特点。
【教学重点】
对乐曲四个乐段的艺术处理。
【教学难点】
1)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
2)对乐曲第三乐段(快板)、第四乐段(急板)的力度及速度变化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赏析导入,激发兴趣:
(一)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背景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于古代战场,提问学生古代战争的情节。
(二)提问学生是否知道由香港作曲家黄霑作曲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男儿当自强》的旋律就是取自《将军令》的主旋律作为音乐素材,从而使学生会对新课内容更加感兴趣,导入新课。
(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发展音乐智能)。
二、朗诵古词,揭示背景:
(一)播放《将军令》,并出示古词(师生共同朗诵)(渲染全曲所表现的古代战争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气氛)
塞上长风,笛声清冷。
大漠落日,残月当空。
日夜听驼铃,随梦入故里。
手中三尺青锋,枕边六封家书。
定斩敌将首级,看罢泪涕凋零。
报朝廷!谁人听?
(二)由学生作为主体(根据聆听音乐及朗诵古词的感受)话说古代战争。
(教师总结乐曲创作背景:全曲以“战争”为主线,曲调热烈奔放,气势宏大,表现了庄严、生动、紧张的
古代战争场面。
)
三、分段教学,艺术处理:
(配合各乐段表达的内容播放图片)全曲是单主题的变奏曲,结构是引子加主体乐段。
按照情节,命名为引子(擂鼓),慢板(升帐),快板(出征),急板(决战)。
(一)引子(擂鼓):
描写军营中鼓声雷动,预示着战争开始的情景。
1、首先,邀请学生一同敲击“战鼓”(感受力度);
2、讲解力度处理方法:本段由四个句子组成,演奏时应采用“臂腕结合”的方式,每个句子的开始都要有爆发力,像擂动战鼓一样,有凝聚全身的力量于琴竹之上的感觉,要求浑厚有力的音响。
(音乐处理主要是强调力度的把握及情绪的集聚、酝酿)
(二)慢板(升帐):
将军将士出场,升军帐商议军事。
1、鼓励学生模仿将军的形象“出场”,师生共同讨论升军帐、议军事的气氛。
(庄重严肃)
2、讲解演奏要点:在整个乐段的演奏中要求节奏稳定,气势庄严、铿锵。
注意本乐段的前8小节是音乐主题的第一次展现,由此往下的模仿、移位、扩充、加花,把音乐一步步推向深化,使主题充满生机。
乐段的最后bE(b3)的出现,像再次敲响了战鼓,使人精神一振,这里要像引子那样击弹有力,节奏要做特殊处理。
(三)快板(出征):
即上战场,表现的是英雄气概和急切心情,用小快板速度演奏。
1、配合所播放图片,学生讨论战士出征的场面。
2、讲解艺术处理要点:这一乐段在演奏时要注意速度的控制,切忌过分加速,因为这只是战斗的准备阶段,音乐的爆发点还在积蓄之中。
“同音四连音”的演奏要注意颗粒清晰、力度均匀(用指腕的力量控制);注意节拍重音的演奏,尤其是乐段最后乐句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要求突出重音且力度递增,从而向乐曲的高潮乐段过渡。
(四)急板(决战):
乐曲的高潮和结尾,战争到了激战阶段。
1、启发学生将本乐段曲谱与慢板音乐主题进行对比。
2、技术要点讲解:重点是如何配合乐曲情绪控制好力度及速度的递进——两次加快表现了战争的激化,同时要求演奏者以放松的状态完成速度的渐快、力度的渐强,而且要兼顾节拍重音的出现;音要奏得有弹性且短促而坚定,演奏情绪要饱满、有积极性、信念坚定;最后三小节结束句,节奏上可以自由一些,可以把第一个音改为附点后半拍,基本上不放慢,而把“突慢”放在加了重音的第二拍上,依次慢下去强奏到结束。
四、师生合奏《将军令》,共同复习本节课教学内容。
五、课堂小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与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将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向实际行动,动之以情、导之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