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突水灾害的防治
- 格式:docx
- 大小:21.80 KB
- 文档页数:5
矿井水灾的应急措施有哪些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在井下突然涌出,对人身和财产造成危害,简称矿井水灾,那么矿井水灾的应急措施有哪些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面水和地下水通过各种通道涌入矿井,当矿井涌水超过正常排水力量时,就造成矿井水灾。
矿井水灾(通常称为透水),是煤矿常见的主要灾难之一。
一旦发生透水,不但影响矿井正常生产,而且有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沉没矿井和采区,危害非常严峻。
所以做好矿井防水工作,是保证矿井平安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水害防治工作(一)井下探放水1、采掘活动接近老空、老巷、钻孔、构造及不明区域等,坚持“猜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原则,超前开展探放水。
2、探放水做到有设计、有措施、有记录、有总结。
3、恢复正常采掘活动有联系单。
4、探放水一律采纳钻机,孔口下置套管及安装闸阀。
(二)煤系砂岩水防治1、采掘工作面排水系统,做到与开采同步设计、同步施工,与投产同步使用;排水力量满意工作面最大出水排水需要。
2、巷道过含水构造超前探明含水状况,并实行针对性措施。
3、煤层顶板砂岩富含水工作面超前探明含水区域,并实行针对性措施。
防治水工程(一)工程技术管理:水文地质补勘、探查及开采水害防治、试验监测等防治水工程有总体设计、施工设计、单项设计、变更设计,井下工程有施工平安技术措施;设计、措施符合有关规程和技术规定要求,并按规定程序审批;工程施工有记录,实施后有总结和成果资料。
(二)工程进度:水害防治工程的进度与开采时间支配相协调,工作面正常接替。
(三)工程质量1、各类防治水工程严格按设计施工,现场监管到位,采集数据精确,资料牢靠,成果结论符合实际,达到了设计目标要求。
2、各类水文地质钻孔、试验等单项工程质量,达到设计和相关规程、规定要求。
煤矿井下常见灾害——矿井突水
矿井水灾又称矿井突水灾害,是指在矿井开挖或采掘过程中山洪、暴雨、地下水、湖水、老窿水,经井口或岩石裂隙、断层、岩溶洞穴等大量涌入矿井,水量远远超过矿井正常排水能力,以致淹没井巷,威海矿工生命,破坏资源环境,影响矿井生产。
矿井水灾的预兆:
1、工作面空气变冷并伴随有雾气发生。
2、煤岩层突然发潮颜色变暗,巷道壁、煤壁出现挂红挂汗。
3、采掘工作面压力加大,煤岩层裂缝涌水剧增,工作面涌水加大,并伴有丝丝水声。
水灾防治: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方法:防、排、疏、截、堵。
防:查清来源,分别作出预防措施。
如:防水煤柱;
排:在井下挖掘或者疏通排水沟,将各种涌水及时引进水仓,再用大功率水泵将水排到地面,导出矿区;
疏:疏水降压(打钻放水、开钻专门巷道放水);
截:防水闸门、打钻注浆法;
堵:打钻降压、注浆封堵、注浆加固。
冒顶:预兆:顶板来劲,沙沙掉渣,易片帮,支柱受力明显,出现歪斜、钻地等现象。
预防措施:
1、敲帮问顶,探查虚实。
2、加强顶板支护
3、人工强制放顶
4、加强对顶板压力的测试。
如果矿井突然出现大量涌水或出现超过排水量的出水事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给国家、企业和员工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一旦矿井内发现有出水预兆或迹象一定要技术处理,避免发生异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煤矿水害及防治xx年xx月xx日contents •煤矿水害概述•煤矿水害的防治技术•煤矿水害的监测与预警•煤矿水害案例分析•煤矿水害防治的对策与建议目录01煤矿水害概述煤矿水害是指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受地下水、地表水、老窑水及注浆水等的影响,引发的井下涌水、透水、溃水等灾害。
定义根据水源和影响程度不同,煤矿水害可分为地下水害、地表水害、老窑水害、注浆水害等多种类型。
类型煤矿水害的定义与类型煤矿水害发生时,可能造成矿工伤亡,给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煤矿水害的危害性人员伤亡煤矿水害可能造成井下设备、设施等财产损失。
财产损失煤矿水害可能造成矿井生产中断,影响煤炭生产计划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生产中断原因煤矿水害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变化等;人为因素包括开采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善、施工不当等。
规律煤矿水害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如季节性、时间性等。
一般来说,雨季、梅雨季节、台风季节等是煤矿水害高发期,而夜间、凌晨等时段也是煤矿水害易发时间。
煤矿水害发生的原因与规律02煤矿水害的防治技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充分调查了解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害类型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加强灾害治理和应急救援。
实行分区管理将矿区划分为水害威胁区域和非水害威胁区域,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和防治措施。
水害防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通过收集矿区及周边的气象、水文、地质等资料,了解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资料收集通过勘察矿区内的地下水分布、水量、水质、水位等参数,查明矿井充水水源和通道,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水文地质勘察矿井水文地质勘察技术井下防水墙在矿井下修建防水墙,将采掘区域与水源隔离,防止地下水进入矿井。
地面防水工程通过修建防水堤、截水沟等工程,防止地面水流入矿井。
排水系统建设建设完善的排水系统,将矿井中的地下水及时排出,降低水位。
矿井地下水治理技术突水预测通过应用突水预测系统,对采掘过程中的突水危险性进行预测,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矿井水灾防治管理制度模版一、总则矿井水灾防治是保障矿井生产安全和保护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
为规范矿井水灾防治管理,制定本制度。
二、矿井水灾防治责任1. 矿井水灾防治负责人矿井上层单位应指定一名矿井水灾防治负责人,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2. 部门协作矿井水灾防治负责人应与相关部门建立紧密的协作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应急管理部门、工程技术部门和安全监察部门等。
各部门负责人应积极履行职责,相互协助,确保矿井水灾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矿井水灾防治措施1. 矿井水灾风险评估矿井水灾防治负责人根据井下地质条件、矿井设备状况等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 现场巡视矿井水灾防治负责人应安排专业人员定期进行矿井现场巡视,查看水位情况、设备运行状态等,并及时提出相应处理建议。
3. 设备维护保养矿井水灾防治负责人应制定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并确保设备在良好状态下运行。
设备故障应及时进行修复或更换。
四、应急预案1. 应急演练矿井水灾防治负责人应定期组织矿井水灾应急演练,提高职工应急处置能力和水灾应对能力。
2. 应急物资储备矿井水灾防治负责人应定期检查和更新应急物资储备,确保足够的水泵、泵管、泵站等防灾设备的储备。
五、职工培训与教育1. 培训计划矿井水灾防治负责人应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并确保职工参与必要的矿井水灾防治培训。
2. 安全教育矿井水灾防治负责人应组织定期的安全教育活动,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六、监督检查与评估1. 日常检查相关部门应定期对矿井水灾防治工作进行日常检查,督促矿井水灾防治措施的有效执行。
2. 专项评估矿井水灾防治负责人应定期组织专项评估,评估矿井水灾防治工作的效果和改进措施,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七、附件1. 矿井水灾防治责任分工表2. 矿井水灾现场巡视记录表3. 矿井水灾应急演练计划4. 矿井水灾防治设备维护保养记录表5. 矿井水灾防治职工培训计划八、附则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本制度的规定。
煤矿水害应急预案一、前言煤矿水害是指煤矿开采过程中遭遇水灾导致生产中断、设备损坏、人员伤亡和环境破坏的事件。
为了有效应对煤矿水害,保障煤矿安全生产,保护生产设备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预案。
二、应急组织机构1. 应急指挥部(1) 组成:由煤矿企业负责人担任指挥部总指挥,同时设有多个专业指挥小组,分别负责矿井救援、水泵排水、应急救援物资调配、伤员救治等工作。
(2) 职责:负责统一指挥、协调调度,制定应急预案并监督执行,负责与相关部门、专家组织沟通,指导和协调事故现场救援工作。
2. 矿井救援队(1) 组成:由熟悉矿井地质条件和水害救援技术的矿工组成,必要时可向外部专业救援队伍调动人员。
(2) 职责:负责进入受困人员所在地进行救援,排除困难,确保人员安全获救。
3. 水泵排水队(1) 组成:由熟悉水泵操作和排水技术的工人组成。
(2) 职责:负责安装和操作水泵进行排水工作,确保矿井恢复正常通风和排水。
4. 伤员救治组(1) 组成:由医疗队派出的医生和护士组成。
(2) 职责:负责对事故现场受伤人员进行现场救治和紧急转运。
三、应急准备工作1. 安全防范(1)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督。
(2) 加强设备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 建立完善的巡检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2. 应急物资(1) 设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必要的水泵、救援器材、急救药品等。
(2) 定期检查和更新应急物资,确保其完好有效。
(3) 建立物资调配机制,及时向事故现场调运物资。
3. 应急培训(1) 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组织员工进行紧急疏散和自救互救培训。
(3) 组织矿工进行救援技术培训。
四、应急响应流程1. 报警和启动应急机制(1) 一旦发生煤矿水害,立即报警,同时启动应急机制。
(2) 应急指挥部根据报警信息,迅速组织救援队伍、排水队伍和伤员救治组前往事故现场。
2. 事故现场救援(1) 矿井救援队进入受困人员所在地,进行救援工作。
矿井突水灾害的防治对策
众所周知,“水、火、瓦斯、粉尘、顶板”灾难是煤矿生产的五大灾难。
其中水害历来是制约煤炭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
随着对地下岩层的开拓与延长,地下含水层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对水的诱发及强化作用,造成井下开采环境恶化,经常遇到突然发生的来势凶狠的透水现象,致使设备被沉没、人员伤亡。
防治措施
煤矿水害灾难的防治应当坚持“猜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治后掘”的方针,落实“防、堵、疏、排、截”综合防治。
具体的地质勘查可以有效的对矿井突水进行猜测与预报。
建井前的水文地质勘查是整个煤矿生产的指南针,但是由于一些煤矿任意更改钻孔深度,或者削减钻孔数量,加之野外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存在肯定局限,最终导致这些煤矿水文地质资料的具体程度和牢靠程度较低,尤其是有些地质资料没有对相关的地表水、岩溶水对开采的影响作出充分评价,甚至水文地质边界不清,矿井涌水量猜测存在较大误差等因素都会给矿井平安生产带来很大隐患。
因此强化建井前的水文地质勘查是煤矿平安必需做足的功课,特殊是对于地质结构较为简单的矿井尤为重要。
- 1 -。
煤矿煤岩突水灾害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煤矿煤岩突水灾害是煤矿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灾害,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从原因分析和防治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煤矿煤岩突水灾害的原因分析1. 地质条件:煤矿地质条件是煤岩突水灾害发生的基础。
一些地质构造复杂、岩层断裂发育的煤矿容易发生突水灾害。
此外,煤矿井下的地下水位、水文地质条件等也会影响突水灾害的发生。
2. 采煤工艺:采煤工艺是突水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采煤过程中,如果不合理选择采煤方法、煤柱宽度不当或者煤层顶板支护不稳定等,都会增加突水灾害的风险。
3. 煤矿开采活动:煤矿开采活动对突水灾害的发生有直接影响。
煤矿开采过程中,如果开采速度过快、矿井排水系统不完善或者矿井通风系统不良等,都会导致突水灾害的发生。
4.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突水灾害的重要原因。
煤矿管理不善、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操作等都会增加突水灾害的发生概率。
二、煤矿煤岩突水灾害的防治对策研究1. 加强地质勘探:在煤矿开采前,应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工作,了解煤层的岩性、构造情况、水文地质条件等,为突水灾害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2. 优化采煤工艺:合理选择采煤方法,确保煤柱宽度适当,加强煤层顶板支护工作,提高采煤效率的同时,降低突水灾害的风险。
3. 完善排水系统:煤矿应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包括井下排水系统和地面排水系统。
井下排水系统应定期检查和维修,确保排水设备运行正常。
地面排水系统应合理布局,及时排除地表积水,防止积水渗入矿井。
4. 加强安全管理:煤矿应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突水灾害的可能性。
5. 强化监测预警:煤矿应加强对矿井地质、矿井水文地质等参数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及时发现地质异常和水文异常,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突水灾害的发生。
6. 推进科技创新:煤矿应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引进先进的采煤技术和设备,提高煤矿开采效率和安全性。
矿井突水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防范措施
为确保矿井安全,预防突水事故,需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1 提升安全意识
加强员工安全意识教育培训,使员工具备预防和处理突水事故的知识与技能。
1.2 定期检查矿井
矿井要定期检查,保证设备的高效稳定运行,避免因设备故障引起的事故。
1.3 加固矿井
加强矿井加固措施,防止矿井坍塌,避免突发事故的发生。
2、应急救援预案
若矿井出现突水事故,应当采取以下应急救援预案:
2.1 立即通知
矿井事故发生后,要立即通知矿领导和救援队伍进行应急抢救。
2.2 快速疏散人员
突发事故发生后,立即疏散事故区域内的人员,确保人员的安全。
2.3 保障水源
及时联络供水公司,保障救援所需水源的供应。
2.4 确定救援措施
救援人员需要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最适合的救援措施,并在最短时间内实施。
2.5 检查设备
在救援过程中,要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6 做好应急处置记录
救援结束后,要及时撰写应急处置记录,救援经验,提高救援水平,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3、
矿井突水事故具有突发性、危险性和复杂性,必须严格执行应急救援预案,采取科学有效的救援措施,确保职工人身安全和矿井设备不受损坏。
布村煤矿防治井下突水涌水的安全措施布村煤矿位于山西省,是一座大型的煤矿。
由于煤矿地下水位高,煤层裂隙多,因此,煤矿防治井下突水、涌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本文就从煤矿地质条件、突水涌水的原因、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煤矿的安全防范水平。
一、煤矿地质条件布村煤矿位于东南向炭黑岭岗地区的西部。
矿体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煤层走向基本呈南北向。
南矿区煤层顶部高程为1133m,矿井开采深度为480m。
北矿区煤层顶部高程为1160m,矿井开采深度为400m。
煤层的厚度在1.2-5.6m之间,平均厚度为2.6m。
煤层裂隙发育,节理分布密集,导致煤矿地下水位高,水压大,难以控制。
二、突水涌水的原因煤矿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与煤矿开采引起的煤层破坏相互作用,造成突水涌水。
突水涌水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表水源渗入:降雨过程中,地面水渗入煤层,超过煤层孔隙、缝隙的水持留量,引起水压增大,若地下水压力较大,则水从孔隙、缝隙中喷出,形成突水。
2.煤层水源:煤层是一个自然的储水层,煤层中含有大量的岩屑和动物、植物的遗骸通过化学作用转变成的煤炭,在煤层的顶部与底部之间形成了一个自然水域。
煤层下部向上渗水,形成自由水流,当煤体起裂,煤体压力降低时,煤层水便从开采面向压力较低的空隙中流动,导致其突水。
3.围岩水源:煤层周围的围岩,是由砾石、砂、泥、粉状物质及胶结物组成,其孔隙度较大,渗透性较强。
当围岩裂缝发育、破碎、软化、膨胀、变形等因素作用于围岩时,水就会通过缝隙、裂隙渗透进入煤层,导致涌水。
4.井下施工差错:在煤矿井下施工时,如果施工不规范,或者存在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的问题,也会导致井下突水、涌水等情况。
三、防治措施为了防止煤矿发生突水、涌水等事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措施:1.盲井及拦水帷幕的设置:在煤井开采过程中,经常对井下水流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设置盲井及拦水帷幕等,控制水流方向。
2.加压灌浆:煤矿地质条件比较特殊,煤层裂缝多,煤体脆性强,因此煤炭开采过程中很容易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大量流失,突水、涌水事故屡见不鲜。
矿井主要灾害的预防及应急措施水灾事故及隐患处理措施(1)、矿井水害类型为老空(老塘)积水、断层裂隙水、钻孔积水。
最常见的是老空(老塘)积水,老空积水主要老顺槽积水。
(2)、矿井发生突水事故时的预兆。
矿井透水前主要有几种预兆:(1)挂汗。
(2)挂红。
(3)水叫。
(4)空气变冷。
(5)出现雾气。
(6)顶板淋水加大。
(7)顶板来压,底板鼓起。
(8)水色发挥,有臭味。
(9)采掘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
(10)裂隙出现渗水。
(11)探眼出水。
(3)、矿井防治矿井水害的主要措施:•⑴、加强水害分析和预测预报,建立水害隐患档案,。
⑵、坚持复采块段用5米长钻杆探水“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开采时不得突破规程规定的隔水煤柱线开采,发现透水预兆及时汇报和撤离。
(3)、做好职工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职工水害辩识能力和安全意识。
(4)、洪水季节,对主要硐口制定确实可行的堵水方案,并备好防洪材料。
(4)、发现突水预兆时的应急原则及安全注意事项:停、断、撤、报、查的原则,即工工作面一旦发现突水预兆时(在探水过程中发现探水眼有顶杆现象时不得拔出钻杆),工作面的人员必须先停止生产,切断电源,撤出人员至安全地点,并及时汇报井口值班及矿井调度室,并由矿井组织相关人员分析资料,查明情况。
发生水灾事故后的应急原则及注意事项:⑴、发生透水事故后,现场人员必须立即向矿调度室值班室将事故情况进行汇报。
调度室值班根据灾情是否需启动事故紧急预案。
(2)、当出水量很大,现场人员必须按照避灾路线进行撤离。
若避灾线路已经被堵,撤离时应尽可能向上一个水平撤退。
(3)、矿调度室在接到事故报告时,应根据事故可能波及的地点,及时通知附近人员撤离危险区域。
(4)、井下人员如未能及时撤离至安全地点,遇险人员应尽量往上一个水平撤退。
当被堵在上山独巷时,遇难人员必须保持镇定,避免体力消耗过多,不能喝井下的污水,需寻找裂隙水饮用。
(5)、发生透水事故后,井下排水设备必须正常运行,水泵司机必须坚守岗位,保证排水泵正常运行。
煤矿防治透水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xx县xx煤矿2013年度防治透水事故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xx县xx煤矿二○一三年一月防治透水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煤矿安全规程》及《防止水规定》的有关规定,针对矿井范围内已查明有多处小窑老窑实际情况,预防发生采、掘进作业时,防止老窑积水酿成水灾事故,确保职工生命和企业的财产安全。
特制定以下探放水安全技术措施:一、组织保障措施1.矿成立矿井防治水害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防治透水办公室设在安全矿长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顾尚全担任。
二、领导小组成员职责及分工1.组长全权负责组织领导全矿井的防治水工作,及时协调矿井防治水、探放水的人、财、物的供应及保障工作。
2.副组长在组长领导下根据分工及所担负的工作职责,具体组织落实制定探放、防治水的安全技术措施及措施的实施,切实抓好防治水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具体工作。
3.领导小组成员在分管副组长的直接指挥下,切实把好防治水措施实施的现场安全关,及时解决、协调、反映汇报现场防治水、探放水中出现的问题。
4.领导小组定期或者及时开会研究,部署矿井防治水、探放水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制定针对性强、可靠性好、可操作性的防治水计划、规划及措施。
三、井下探、放水的预防措施(一)井下探水的预测在采掘过程中,都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则,经确认无水灾危险后,方可作业,在下例情况时,尤其要高度重视。
1.掘进工作面接近溶洞、含水层、水文地质复杂及地表水体有联系的疑区。
2.工作面接近被淹井巷或有积水的老窑或采空区。
3.上层有积水,在下层开采掘进时,而且两层之间的距离小于煤工作面采高的40倍或者掘进巷道高度10倍的安全高度时。
4.采掘工作面发现有透水征兆时。
5.采掘工作面接近各类防水煤岩柱线时。
6.接近有出水可能的钻孔时。
7.采掘过程中突然发现地质情况变化又不清楚时。
煤矿突水灾害的防治
众所周知,“水、火、瓦斯、粉尘、顶板”灾害是煤矿生产的五大灾害。
其中水害历来是制约煤炭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
随着对地下岩层的开拓与延伸,地下含水层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对水的诱发及强化作用,造成井下开采环境恶化,
常常遇到突然发生的来势凶猛的透水现象,致使设备被淹没、人员伤亡。
因此,如何根据矿区的水文地质特征,辨识水害、采取预防措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引发水害的水源和原因
在暴雨、地表水、地下水和老窖水这四种引发煤矿的水源中,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造成的频率最高,危害也最为严重。
地下岩溶水尤为严重。
由于水源不同,造成水害的水源压力也有差异。
在我国北方地区,多为突发性底板岩溶水突水;南方和西南地区,作用于煤层顶底板的突水压力较小,矿井突水多为缓发式突水。
煤矿水害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地质因素包括:老窖、老空积水、含水层和断层导水等。
其中老空积水是指生产矿井的老采空区、老巷道等积水,这种水存在于采掘工作面周围,既可以形成大面积的积水区,也可以以零星形态分布,这种水体的水量虽然不是很大,但因流动快而具有很大的突发性,尤其是矿区开采多年,而且下山开采,上部的煤层大都已采空,容易形成老积水。
人为因素主要指一些煤矿,超层越界开采,防水系统不完善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害灾害。
煤矿水灾害的防治措施
煤矿水害灾害的防治应该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治后掘”的方针,落实“防、堵、疏、排、截”综合防治。
强化水文地质勘查
建井前的水文地质勘查时整个煤矿生产的指南针,但是由于一些煤矿任意更改钻孔深度,或者减少钻孔数量,加之野外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存在一定局限,最终导致这些煤矿水文地质资料的详细程度和可靠程度较低,尤其是有些地质资料没有对相关的地表水、岩溶水对开采的影响作出充分评价,甚至水文地质边界不清,矿井涌水量预测存在较大误差等因素都会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
因此强化建井前的水文地质勘查是煤矿安全必须做足的功课,特别是对于地质结构较为复杂的矿井尤为重要。
地面防治方法与措施
矿井水害灾害的地面防治措施主要有三种:挖沟排洪、堵塞通道、河流整治。
挖沟排洪,主要针对位于山麓和山前平原平原区的矿井,雨季常常遭遇山洪淹没井口和工业广场,或沿煤层、含水层露头带以及裂隙等进入,使矿井涌水量增大。
一般应该在矿区上方垂直来水方向修筑排水沟,拦截山洪和浅部地下水,排洪沟大致沿地形等高线布置,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