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外经典名句集锦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必考课外文言文练习不死之药【原文】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 y è)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警卫官)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大王怒,令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令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
’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
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
”王乃不杀。
【练习】1、讲解加点字。
谒者操之以入()谒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令人说王曰()不如释臣2、以下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的是()A.因夺而食之B.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C.臣食之,而王杀臣 D .面山而居(())3、“楚王不杀中射之士”的原因是什么?4、中射之士“令人说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
( 2)。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徐珂【原文】蔡璘,字勉旃,吾县人。
重诺责,敦风义。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亡何,其友亡。
蔡召其子至,归之,惊异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蔡笑曰:“ 劵在心,不在纸。
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卒辇而至之。
【练习】1、对加点的词注音、讲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1)亡何,其友亡。
A.( 1)wáng逃亡)( 2)且父何尝语我也。
( 2)yì语言B.( 1)wú不( 2)yù告诉C.( 1)wú不( 2)yù词语D.( 1)wáng 死亡( 2)yù语句2、下面加点的词讲解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他)B.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却)C.且父何尝语我也。
(将)D.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因此)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重诺责,敦风义。
(2)卒辇而至之。
4、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你以为可否还需要“重诺责,敦风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原文】尝有农民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 太监 )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 指“门户”税),仍邀 (强要 )以驴送至内。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一)(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翻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译: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译: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内容:启示:(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五)浦阳郑君仲辨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方孝儒指喻)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惧而谋诸医(谋划)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C.疾未易为之(变换)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B.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②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六)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注释]: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1.“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2分)A.老马之智可用也: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七)项籍者,下相人也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1.用/给下面文字加划分节奏停顿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2.解释加点词语.略知其意()梁以此奇籍()3.翻译句子.毋妄言,族矣.4.选文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5.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南宋词人李清照曾作诗怀念他,请写出其中的名句或写出与之有关的一个成语(八)晏子谏杀烛邹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注释]: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②烛邹,齐景公的臣仆.③弋〔 yi〕,将绳子系在箭上射.⒈请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①景公好弋②诏吏杀之③使烛邹主鸟④寡人闻命矣⒉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①使烛邹主鸟()A 掌管 B主持 C主要的②而亡之()A 同“无”,没有 B丢失,逃掉 C灭亡③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A查点 B计算 C 列举⒊翻译下列句子.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⒋本文的题目是“ 晏子谏杀烛邹”,其中“谏”是“劝告”的意思.文中晏子是怎样劝告景公勿杀烛邹的(九)鲁人身善织屦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1)或谓之曰(2)以子之长2.翻译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十)今者臣来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注①大行:远行. ②方:正.1、翻译文中划线的“君之楚,将奚为北面”这个句子.(2分)2、“此数者愈善”句中“此数者”指的是:上文的大意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3、上面短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3分)(十一)炳烛①夜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B.于厅事之东北角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D.游于是乎始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译文: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译文: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十二)鲁国之法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选自冯梦龙着智囊)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十三)张姓者,偶行溪谷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頞上革肉,巳破裂云.(蒲松龄螳螂捕蛇)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选自薛福成物性相制)注释①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ɡǔ):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闻崖上有声甚厉(2)渐近临之(3)久之,蛇竟死(4)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5)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1)之①反侧倾跌之状②蛇复昂首待之(2)以①以刺刀握其首②以首俯地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然审视殊无所见. 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十四)细柳营(十五)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十六)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十七))(十八)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十九)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二十)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二十一)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二十二)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二十三)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二十四)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二十五)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二十六)(二十七)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二十八)答:(十五)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1) 并穷( ) 绮丽 (2) 尝以( )一珊瑚树(3)世罕其比()2.回答下列问题(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答:①②(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十六)董行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选自太平广记)1.根据故事情节,请你给董行成起一个恰当的绰号: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董行成这次“策贼”的依据.3.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提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十七)九方皋相马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①"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②.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千里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③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日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④."使人往取之,⑤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列子·说符注释①形容筋骨:形,指形体;容,指状貌.形容筋骨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相"的状语.②绝尘弭辙:形容天下之马(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弭,消除.③担缮薪菜:扛东西打柴草.绳索;担缮,指用绳索背负东西.菜,通"采",薪菜,即打柴草.④牝而黄:黄色母马.牝,雌性的鸟兽.⑤牡而骊,纯黑色的雄马.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A子之年长矣.子:年: B 伯乐对曰. 对:C 三日而反. 反:D 穆公不说. 说:E色物牝牡尚弗能知. 尚:弗:F 伯乐喟然太息.喟然:太息: G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遗:H马至,果天下之马也.至:果:2.说明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A 臣之子皆下才也〔〕B 穆公见之〔〕C 已得之矣〔〕D 召伯乐而谓之曰〔〕E 又何马之能知也〔〕3.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A 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B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4.九方皋相马的特点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十八)训俭示康司马光参政鲁公①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②,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③."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④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⑤.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奉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注释①参政鲁公:参知政事(副宰相)鲁宗道.②清望官:清廉有名望的官职.③觞(sh6ng)之:备酒招待客人.觞,酒杯,这里用为动词,意为进酒劝饮.④张文节:张知白,宋真宗、仁宗时的宰相,谥文节.⑤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自定的生活标准像原来任河阳掌书记的时候.⑥公孙布被之讥:汉代的公孙弘为人阴险,把俸禄都用来养宾客,自己很俭省,用的被子是用布制的.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真宗遣使急召之.使:(2)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既:实:对:(3)故就酒家觞之.故:就:(4)上以无隐,益重之.上:以:益:(5)所亲或规之.所亲:或:(6)公宜少从众.宜:少:从:(7)举锦衣玉食,何患不能举:患:(8)不能顿俭,必致失所.顿:致:失所:(9)岂庸人所及哉及:2.找出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与例句一致的,分别填入例句后的括号内.例1: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例2: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 )A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B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C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D 游人虽未盛,然……亦时时有.E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F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G风力虽尚劲,徒步则汗出浃背.3.这段话共15句,用"∣"表示大层次,用"‖"表示小层次,在下图中画出.(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4.这段话的论点是().A 家人不能顿俭,必致失所B 公宜少从众C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 D 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5.这段话用了几个论据属什么类型的论据摘录文中关键词语概括论据(各不超过七个字).(十九)仲永之通悟[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释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①卒之为众人卒: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至: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④终无济于天下济: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甲文:乙文:(二十)公孙仪相鲁而嗜鱼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①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 枉于法,则免于相免:避免.B 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尽:都.C 其弟子谏曰…… 谏:下对上规劝.D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唯:正因为.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公孙仪什么样的思想性格(二一)李将军[甲]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人矣.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乙](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①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②.”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注释①即:如果.②用坚其意: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猜想,指让胡人相信李广是来诱敌的.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1)广家世世受射( ) (2)因复更射之( )(3)吾去大军数十里( ) (4)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2.结合所学过的课文李广中的语句“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揣摩乙文画线句中“陈”的意思并加以解释.。
最新⼋下语⽂课外读本名句(有解释,有题⽬,有答案)⼋下名句⼀、名句解释1、⾈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
当船翻了以后就能知道谁擅长游泳,马在奔跑的时候就能知道哪个⼈的骑术更⾼明。
2、骐骥⼀跃,不能⼗步;驽马⼗驾,功在不舍。
骏马跳跃⼀次,也不能有⼗步(远);劣马奔跑⼗天也能跑很远,在于坚持不懈。
⽐喻做学问应该持之以恒。
3、⽟不琢,不成器;⼈不学,不成⾏。
⾏:品德,品⾏和修养,⾃⼰所成的成就。
⽟不加⼯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的器具;⼈不学习,就不能使品德有所成就.4、为⼭九仞,功亏⼀篑。
堆九仞⾼的⼭,只缺⼀筐⼟⽽不能完成。
⽐喻做事情只差最后⼀点没能完成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6、独学⽽⽆友,则孤陋⽽寡闻。
⾃⼰⼀个⼈瞑思苦想,不与友⼈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
7、有所不为,⽽后可以有为。
指⼈的精⼒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些事情上做出成绩。
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对政局我战兢,就像⾯临深渊,就像脚踏薄冰。
9、天⽹恢恢,疏⽽不漏。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个坏⼈。
⽐喻作恶的⼈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10、管中窥豹,只见⼀斑。
11、⼀⽇暴之,⼗⽇寒之。
曝,晒。
原意是说,即使是最容易⽣长的植物,晒⼀天,冻⼗天,也不可能⽣长。
⽐喻学习或⼯作⼀时勤奋,⼀时⼜懒散,没有恒⼼。
12、近⽔楼台先得⽉。
13、⼈⽽⽆信,不知其可。
14、他⼭之⽯,可以攻⽟。
别的⼭上⾯的⽯头坚硬,可以琢磨⽟器。
既⽐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也⽐喻能帮助⾃⼰改正缺点的⼈或意见。
15、⽆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边⽆际的树⽊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16、前车覆,后车戒。
前⾯的车翻了,后⾯的车要引以为戒。
⽐喻以往的失败,应该拿来当作教训。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
⽐喻对同⼀个问题,不同的⼈从不同的⽴场或⾓度有不同的看法。
课外文言文语段翻译课外译文:1、魏公子无忌,就是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爱而尊重士人,士人无论是才能高的还是差的,都谦逊而礼貌地结交他们,不敢以自己的富贵(身份)慢待士人。
几千里内的士人都争着归附他,招来食客(竟达)三千人。
这时候,诸侯由于公子的贤能,又有很多食客,十几年不敢兴兵谋取魏国。
2、古人所说的英雄豪杰人物,必定有超出凡人的节制力。
人在感情上总有无法忍耐的事,一个普通人受到了欺辱,就会拔出刀剑,挺身搏斗,这算不上是勇敢。
天下有真正勇敢的人,他在变故突然来临而不惊慌,无故受到触犯而不愤怒,这是因为他的抱负极大,而他的志向深远的缘故。
(1、见:被2、卒然:突然。
卒,同“猝”。
3、挟持:抱负。
)3、(1)三军可夺气:夺,失也。
气,指刚劲勇锐之士气。
全句意谓三军之刚锐旺盛之气可以挫伤而使之衰竭。
(2)将军可夺心:张预注:“心者,将之所主也。
夫治乱勇怯,皆主于心。
故善制敌者,挠之而使乱,激之而使惑,迫之而使惧,故彼之心谋可以夺也。
”全句言可动摇将帅的决心。
(3)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梅尧臣注:“朝,言其始也;昼,言其中也;暮,言其终也。
”又张预注:“朝喻始,昼喻中,暮喻末。
”(4)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言避开敌初来时的锐气,等待敌人士气衰懈再进行打击。
(5)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乱,陈* 注:“政令不一,赏罚不明,谓之乱。
”哗,指骚动不安。
全句意谓以严整对付混乱之敌,以镇静对付轻躁之敌。
(6)治心:即从心理上制伏、战胜敌人。
(7)无邀正正之旗:邀,遮留,、截击。
正正,曹操注:“齐也。
”此句谓勿发兵截击旗帜齐整、队伍整治之敌。
(8)堂堂之陈:堂堂,张预注:“行阵广大。
”(9)治变:以权变应付敌人。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使其士气衰竭;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使其决心动摇。
初战时气锐,继战时气衰,战至后期,士气就消亡了。
因而,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的锐气,攻击懈怠欲归敌人,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
用严整的部队,用沉着冷静的军旅对付浮躁喧乱的部队,这就是从心理上制伏、战胜敌人的办法。
高中课外文言文精选(含答案)高中课外文言文精选(含答案)一、五言绝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荡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行到中庭数步更不进,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七言绝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三、古文篇目《论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古文观止》、《文心雕龙》四、句子填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史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楚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五、古文阅读萧何月下追韩信 (选自《史记》)萧何时任汉朝丞相,全力辅佐刘邦统一天下,攘外安内。
当时,韩信事迹赫赫有名,被称为汉朝的“大将军”。
怀忧深远的萧何一直对韩信抱有敬意,因此常常邀请韩信共同畅谈军国大事。
一天晚上,月光如水,夜色安静。
萧何约韩信赴宴,两人共坐于庭院之中。
萧何语重心长地对韩信说:“将军,我们共事多年,你才华出众,权谋高远,实乃帝王之器。
我心系天下百姓,希望能出人头地,为世间百姓谋福祉。
现在刘邦势大,我深知才智难及,所以一直努力辅佐他。
但是,我东汉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有一事相求,真诚希望你能答应我。
”韩信正色道:“丞相有何嘱托,即使韩信粉身碎骨,也决不推辞。
”萧何接着说:“我知道将军你当年在军中所作所为,深受百姓爱戴,但因为一些意外的原因,你在王侯面前受到了冷遇。
如今,你的才学和智慧让天下都仰望,但自己未得到应得的封赏,实在让人怀疑汉朝的公正与赏罚机制。
我愿为你求情,希望你能重新得到刘邦的宠信,为汉朝效力。
”韩信深感感激,哽咽道:“丞相能为我如此着想,我感激涕零。
将军生平最重感恩图报,今日之言,韩信铭记于心。
我愿效犬马之劳,竭尽全力为丞相所用。
”二人心心相印,酒宴持续到深夜。
初中语文重点文言文语句翻译《论语十则》1、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多个人一起走路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引以为戒加以改正。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期行》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真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弃别人自己走了。
2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朋友感到很惭愧忙下车拉元方表示道歉。
元方走入家门连头也没回。
《伤仲永》1、令作诗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符合从前的好名声了。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马上就能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3、泯然众人矣仲永的才能完全消失已和普通人一样了。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请仲永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爱莲说》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è玩焉。
五年级文言文阅读及详细答案1. 古文中的关于读书的名言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 文言名言10条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说:“流逝的光阴一去不复返就像这河水!昼夜不停的奔流向前。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孔子说:“天大冷以后,才能知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高官厚禄不能乱我的心,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的行,威势武力不能挫我的志,这才叫做大丈夫。
致知在格物。
充实的知识就在于穷究事物的道理。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面颊同牙床骨相互依存,没有了嘴唇,牙齿就要受冷。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大全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大全答案(一) 文侯与虞人期猎答案1. ①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句中的“雨” 、“公” 、“焉” 、“之”都能正确翻译 )②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 (打猎 ) 时间呢 (句中的“虽 (虽然) ” 、“岂” 、“一 (专一、坚守) ” 、“期” 。
)2. 做人要诚信守时等(二)齐宣王使人吹竽答案1. ①、给。
② 通“悦” ,喜欢。
2. ①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
②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
3. 滥竽充数。
(三)邹孟轲母(节选)答案1. ①离开②等到,至。
2. 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四)郑人逃暑答案1. ⑴:移动⑵离开2. 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 “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 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五)浦阳郑君仲辨答案4.①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
②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
5. 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
(意思符合即可)(六)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1. B 2. B N(七) 项籍者,下相人也答案1. 梁父即楚将项燕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 /封于项 /故姓项氏2. 其:代项梁所教的兵法奇,以……为奇3. 不要胡言乱语, (否则 ) 要被灭族了 !4. 轻视学习,崇尚武力,胸怀大志,具有叛逆性格。
5.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或破釜沉舟等。
(八)晏子谏杀烛邹答案1. 略 3.景公说:“不要杀他,我听从你的指教了” 4.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五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课外文言文选段习题及答案【甲】春冬之时,那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假设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那么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假设春明景和,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那么有心旷神怡,宠辱皆记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以下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哀转久绝群响毕绝B.属引凄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至假设春和景明地利不如人和D.临溪而渔把酒临风2.以下句子加粗的“那么”字与“登斯楼也,那么有去国怀乡……”中的“那么”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入那么无法家拂士B.诚如是,那么霸业可成也C.〔驴〕至那么无可用,放之山下D.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选区文第2段和乙选文2段中的景物描写分别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甲】选文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乙】选文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5.结合详细语境,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粗词语运用的妙处。
〔1〕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文言文名句训练答案一、《劝学》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三省乎己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8.学不可以已锲而不舍金石可镂9.学不可以已10.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2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三省乎己1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7.学不可以已18.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0.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1.契而舍之朽木不折二、《师说》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7.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8.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10.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1.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5.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1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7.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赤壁赋》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6.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8.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9.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10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1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1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3.如怨如慕如泣如诉1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5.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16.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17.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1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19.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20.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2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2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2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2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6.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8.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29.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0.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1.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3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3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课外经典名句集锦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
而》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5、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1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1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论语.泰伯》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16、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2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子罕》
2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
2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罕》
2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宪问》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2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27、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28、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29、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3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
3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3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36、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
37、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老子》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老子》
3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子》
4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老子》
4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老子》
4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子》
4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老子》
4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老子》
4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
子》
4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子》
4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老子》
4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49、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
50、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
也》
5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5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5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5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
5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
55、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颜渊》
5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礼记》
5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8、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59、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孟子》
60、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
子.逍遥游》
6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6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庄子.逍遥游》
63、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而)知荣辱。
《管子.牧民》
64、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实景.氓》
6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
6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6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6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
7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
7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经.氓》
7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韩非子》
7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