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格式:pdf
- 大小:94.65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调研报告关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其中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保证农业生产质量的同时保护环境。
保护性耕作技术因此应运而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本文对这种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推广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历程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旨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控制病虫害和杂草,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
其主要特点是利用植被覆盖或耕作系统设计等手段,减少机械破坏和化学腐蚀,保护土壤结构和生物多样性。
这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1、传统保护性耕作:传统的保护性耕作主要依靠种植栽培间作物,种植绿肥和粗茶等方法来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
这些方法存在着技术不成熟、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因此逐渐被现代保护性耕作技术所取代。
2、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机械化应用逐渐成为主导。
主要包括有机物覆盖、植被覆盖、坡耕等方式。
3、现代保护性耕作:现代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地形、土壤、气候为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植被、耕作和施肥系统设计来实现保护土壤的目的。
它包含了植被覆盖、数量化耕作、稀枝密叶设计等技术,具有效果好、养分利用率高等优点。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现状1、技术推广意识不足尽管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理论上是最优的农业生产模式之一,但实际上推广进度并不理想。
部分农民仍保持传统的生产模式,缺乏跟上发展潮流的计划和技能培训,从而造成了生产力和利润的下降。
2、技术推广缺乏重视在农业产业只追求利润的目标下,技术推广者侧重于新兴技术的研究,而对复发性技术推广缺乏重视。
农村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也不完善,存在缺乏技术指导、解决方案执行能力不强等问题。
3、小农户管理不易小农户管理成为阻力,因其基础设施欠缺,耕地集中度不高,会员农户数量多,面积较小等一系列缺点,这导致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小农户中的推广难以有效实施。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会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成为了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中心的耕作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的损害,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并且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理念。
保护性耕作,指的是在农业种植和生产过程中,采用一系列的措施来最大限度地保护土壤资源,以减少土壤的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保护性耕作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多年生作物覆盖、植被覆盖、土壤覆盖和侵蚀控制等。
保护性耕作的核心理念是以保护土壤为中心,通过保持土壤的完整性和肥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水平。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农业部门就开始提出并推广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在我国,保护性耕作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一系列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断涌现,成为了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尽管保护性耕作的理念和技术优势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农民的认识和意识不够,很多农民还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上,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了解和接受程度还不够。
一些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科学理解和技术支持,限制了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和应用。
由于农业生产的多样性,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各不相同,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保护性耕作技术虽然可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土壤质量,但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农民的投入成本,这也是农民不愿意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一个原因。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创新的农业理念与实践方式,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涵保护性耕作技术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少耕或免耕是其重要的体现。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需要频繁地翻耕土地,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疏松土壤,但是也带来了诸多弊端。
而少耕或免耕则是尽可能地减少对土壤的翻动次数。
例如,在一些地区采用免耕播种技术,直接在未经翻耕的土地上进行播种。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保持土壤的原有结构。
土壤中有许多微小的孔隙和团聚体,它们就像一个个微小的生态系统,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昆虫等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频繁翻耕会破坏这些结构,而少耕或免耕则有助于保护。
覆盖作物也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要素。
在农田闲置期间种植覆盖作物,如苜蓿、黑麦草等。
这些覆盖作物有着多重功效。
一方面,它们能够有效地防止土壤侵蚀。
在雨季或者多风的季节里,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地很容易被雨水冲刷或者被风吹走表土。
而覆盖作物的根系可以牢牢抓住土壤,其地上部分则可以阻挡风雨对土壤的直接冲击。
另一方面,覆盖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枯枝落叶留在田间,这些残体在分解后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这就像是给土壤不断地补充养分,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一)土壤保护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土壤侵蚀,大大延长了土壤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山区,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坡耕地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迅速下降,导致农作物产量逐年降低。
而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后,土壤流失量可以显著减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的结构得到改善,土壤中的养分也能够更好地保存下来。
例如,免耕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会逐渐增加,这有助于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也会增强。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它们可以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养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水是农业的命脉。
吉林省保护性耕作现状及发展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其农业发展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为了保护土壤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吉林省近年来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工作。
本文将介绍吉林省保护性耕作的现状及发展。
吉林省保护性耕作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吉林省大力推广轮作休耕制度。
根据这一制度,在每年的一、三、五年等时间段,农田中部分土地进行休耕,以恢复土壤的肥力和保护其结构,同时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据统计,吉林省轮作休耕面积在近年来逐渐扩大,已经达到了500万亩以上。
吉林省大力推进绿色耕作技术的应用。
绿色耕作技术包括有机肥的使用、秸秆还田、秸秆粉碎覆盖等措施,这些措施可以降低农业生产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吉林省农民受到政策的激励,纷纷采用绿色耕作技术。
据统计,吉林省已经有超过80%的农田采用了绿色耕作技术。
吉林省加强对保护性耕作的管理和监督。
吉林省农业部门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保护性耕作管理体系,包括耕地改良工作、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耕地地力调查等,以确保保护性耕作工作的实施和效果。
吉林省还加强了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保护性耕作意识和技术水平。
在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方面,吉林省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保护性耕作的推广还不到位。
目前,吉林省仍有一部分农田没有采用保护性耕作措施,导致土壤侵蚀和农药残留等问题依然存在。
吉林省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和意识。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吉林省在绿色耕作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要进一步研发和推广更加高效、环保的技术。
开发农田覆盖技术、综合治理土壤酸化等技术,以提高保护性耕作的效果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政府需要加强对保护性耕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吉林省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支持保护性耕作工作,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资金,以激励农民积极参与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与效益分析在当今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技术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还带来了一系列显著的效益,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农村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技术,顾名思义,是一种旨在保护土壤、减少农田生态破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耕作方式。
它强调尽量减少对土壤的扰动,保留作物残茬覆盖地表,通过合理的种植和管理措施,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过程中,免耕或少耕是其核心特点之一。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需要频繁的翻耕土地,这不仅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容易导致土壤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则减少了这种不必要的土地翻动,降低了土壤侵蚀的风险。
例如,在一些地区,农民采用免耕播种机直接将种子播撒在未经过翻耕的土地上,不仅节省了作业时间和成本,还保持了土壤的稳定性。
作物残茬覆盖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另一个关键环节。
收割后的作物残茬留在地表,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
同时,残茬还可以阻挡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降低土壤侵蚀的程度。
在干旱地区,这种保水作用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保障产量的稳定。
此外,合理的轮作和间作也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不同作物的轮作和间作,可以改善土壤的养分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比如,将豆类作物与谷类作物轮作,豆类作物能够固氮,为后续种植的谷类作物提供氮素营养,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带来了多方面的显著效益。
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它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
由于减少了土壤扰动和增加了作物残茬的还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善,通气性和保水性增强,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这意味着农作物能够更好地吸收养分和水分,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其次,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吉林省保护性耕作现状及发展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省份之一,同时也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的地区之一。
保护性耕作是指在保证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减少或避免损害土壤的种植技术。
它具有保护土壤、增加产量、提高品质、节约劳动力和资源等诸多优点,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所接受和应用。
吉林省地处东北地区,气候寒冷、降雨充沛,土地资源资源丰厚,但自然条件比较苛刻,土地水、肥、温、气的要素不平衡。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吉林省农业科技界就开始探索并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经过多年的推广和培训,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保护性耕作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吉林省是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省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居前列。
近年来,吉林省在水稻种植中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同时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和抗旱能力。
经过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吉林省是小麦重要的主产区之一。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小麦种植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保护了土壤。
二、保护性耕作发展方向(一)加强农技人员培训和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需要农技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才能够准确地指导和推广农民使用。
因此,吉林省需要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推广和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
(二)加大科学研究力度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基础性技术,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不断完善和更新。
因此,吉林省需要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科学研究力度,探索新的技术路线和模式,来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环境。
(三)推广应用智慧农业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农业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新方向和新趋势。
智慧农业技术可以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和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同时保护土壤和环境,也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19 世纪末,美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大量干旱半干旱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到 20 世纪美国西部发生了大规模“黑风暴”,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合理的土壤耕作。
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给我们敲响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警钟。
研究表明,北方沙尘主要来自沙化土地、裸露地和农田。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减少了对土壤的耕作次数,加上地表秸秆残茬,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风蚀、水蚀,缓解沙尘危害;故其业已成为防沙减尘的重要技术之一。
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国际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快该项技术的发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可持续农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分类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
它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
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
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
根据保护性耕作的特点,由于它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
针对保护性耕作的基本要点,也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以松代翻、化学除草。
根据对土壤的影响程度可以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划分为 3 种类型。
(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包括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垄作区田、坑田等;(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包括等高带状间作、等高带状间轮作、覆盖耕作(包括留茬或残茬覆盖、秸秆覆盖、砂田、地膜覆盖等)等;(3)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包括少耕(含少耕深松、少耕覆盖)、免耕等。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1)国际研究与技术发展趋势从国际上来看,保护性耕作根据其发展历史阶段,其概念和内容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国际上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20世纪30 年代美国等国家遭遇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惨痛教训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今约80 年左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 年代开始,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机械化翻耕措施在水蚀和风蚀方面存在的弊端,对土壤耕作农机具和耕作方法进行改良,提出少耕、免耕和深松等保护耕作法。
美国在20世纪20-30年代利用大型机械翻耕大面积农田,一场著名的“黑风暴”从美国干旱地区刮起,席卷的美国大陆,刮走地表层10-50cm厚度的肥沃土壤3.5亿吨,冬小麦减产51亿公斤。
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护局,从此开始大力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免耕技术成为当时的主导技术。
第二阶段是50年代以后,机械化免耕技术与保护性植被覆盖技术同步发展。
在免耕技术大面积应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证实了各种类型的机械化保护耕作对减少土壤侵蚀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也出现不少因杂草蔓延或者秸秆造成低温等技术原因使作物严重减产的例子,使得该项技术推广较慢。
到20世纪70 年代,又加入了不同作物轮作与作物秸秆还田覆盖的内容,称之为保护性种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耕作机械改进、除草剂以及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保持性耕作的应用得以较快发展,范围也不断开展。
据美国保护性耕作组织近期报导,美国至少有50%的耕地实行各种类型的保持性耕作,其中作物残茬覆盖耕作占53%,免耕占44%。
主要应用于大豆、玉米、高粱、小麦和花生、马铃薯、甜菜、烟草、蔬菜等作物。
此外,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纷纷学习美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半干旱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近年来,又提出了保护性农业(Conservation Agriculute)的概念,主要以永久性土壤覆盖(绿色覆盖)、作物轮作(特别旱田轮作)和减少对土壤的人为干扰,在减少物质和能量投入基础上,保持和增加作物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其范围包括农田、草地等土地类型。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特点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持土壤覆盖状态和保护土壤结构为核心的种植方式。
与传统的耕作方式相比,保护性耕作更注重对土壤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维护,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土壤覆盖:保护性耕作种植方式下,种植作物之间会保留一定的土壤覆盖物,如秸秆、麦秸等,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地面蒸发,保护土壤质量。
2. 土壤松软:保护性耕作不采用过度翻耕的方式,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让土壤更松软,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水分渗透。
3. 生物多样性:保护性耕作能够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有利于维护农田的生态平衡。
4. 节约劳力和资源: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和机械化投入,同时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1. 保护土壤资源保护性耕作种植方式通过保持土壤覆盖、减少翻耕等方式,减少了土壤的流失和侵蚀,保护了土壤的肥沃性和水分保持能力。
这对于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了农业的基础资源。
2. 节约水资源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地表水的蒸发,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在干旱地区尤其重要,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
3. 保护生态环境4.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保护性耕作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农业种植方式,尤其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成功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
在发展中国家,保护性耕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农民的广泛关注。
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培训,推动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发展保护性耕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1. 技术推广不足2. 农民意识不足部分农民对于保护性耕作的意识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不愿意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