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朝花夕拾
灿烂的六月初夏,缤纷的校园生活,终于在道别声中结束了。
离开校园后的我,不禁叹息着岁月的易逝:时光不愿停行,往日不懂珍惜,美好的校园生活,何时悄然地离去?毕业的前夕,我徘徊在午后的校园里,重拾着旧时的回忆,寻觅着青春的憧憬。
熟悉的校园,抹去了昔日的身影,空气中弥漫着陌生的气息。
回首仰望校园的天际,属于我的校园故事,此刻便是结局。
黄昏时分的校园,午后的寂静替代了热闹的人群,幽暗的暮色,冷落着孤独的身影。
清风吹拂着云,鸟儿划过了天际,火红的夕阳照映着起伏的山峦。
柔和的霞光,透射着繁茂的枝叶,翠绿的草地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犹如晴夏的星空,闪烁着我内心的祈望。
望着徐徐落幕的夕阳,我踏上了回家的路,惬意的风景,伴随着我宁静的心情,或许是孤身一人的原因,陌生的环境里,有着些许的冷清,微弱的叹息声中,带着淡淡的哀愁。
这些难忘的经历,仿佛发生于昨天,仍是记忆犹新。
不仅为美妙的金色青春,留下一份真挚的回忆,也为缤纷的校园生活,添加了一份甜蜜的色彩。
此时此刻,我正用手中的笔记叙着那点滴的回
忆,一笔一划,勾勒着的,是那百感交错的心情;一分一秒,记载着的,是那永无止境的回忆。
往事的碎片在微风中飘絮,我抓到的,却只能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尘埃,那么渺小,那么模糊。
也许会有这么的一天:我漫步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久封的记忆,终于在我的眼前闪现。
《朝花夕拾》中看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主要通过他童年时受的教育来表现。
如《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对于封建孝道进行了批判与斥责,认为像“老莱娱亲”、“卧冰求鲤”、“郭臣埋儿”等类似事件非但不会教育好孩子,反而会起到反效果。
以儿童的视角、口吻进行反驳:如“卧冰求鲤”。
试想一下,一个小孩子,大冬天脱了衣服趴在冰上去捉鲤鱼,先不说能不能得到鲤鱼,单是寒冷的冬天,嗖嗖凉风吹来,又是趴在冰上,岂能不活活冻死?就算这小孩子抗冻,在冰融化地时候,也极有可能掉入寒冷的水中淹死、冻死。
这里表现了鲁迅认为儿童不应学习封建时期所谓的“孝道”。
总结起来,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就是:不封建迷信,不学封建孝道,在自由天性中成长,而不是被约束、限制。
鲁迅是一位大文豪,他的作品《朝花夕拾》更是经典,文中涉及许多观点,我最赞同的是他的儿童教育观念。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则是通过百草园中的欢乐与三味书屋的枯燥来对这种限制儿童自由、天性地行为表达不满。
鲁迅认为应给予儿童自由,而不是每日在私塾中读书成为书呆子,使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变得沉闷、无趣。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5篇第一篇:《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朝花夕拾》简介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
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
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
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
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五猖会〉是朝花夕拾中的第四篇,主要记叙“我”对儿时急切盼望观看迎赛神节的急切心情及父亲逼“我”背诵诗经时“我”的痛苦感受《五猖会》记叙了迎神赛会的习俗,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猫?狗?鼠〉通过三种动物之间详尽的论述来表明了当时中国的景况,也正因为那时,发现了鲁迅的隐鼠并不是因长妈妈故意杀死的,也为后〈阿长与山海经〉作了铺垫《朝花夕拾》中的第一篇文章《狗?猫?鼠》核心内容表现了鲁迅对猫的厌恶和仇视,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
本应快乐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
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
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但藤野先生对工作及其认真,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也要指出。
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
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人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真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很多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
因为社会的影响,她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喜欢切切察察和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他喜爱的隐鼠。
所以“我”对她怀恨在心。
看到这儿,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
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
她有可爱的一面。
“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
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还有两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
一位是范爱农先生,鲁迅一开始对他印象不好。
试论鲁迅《朝花夕拾》的叙述视角_现当代文学论文试论《朝花夕拾》的叙述视角.毛宇飞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朝花夕拾》中的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是相互转换或交融的,它们的相互作用使封存的往事与现实世界发生沟通并生发出新的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朝花夕拾》儿童视角成人视角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一生的著作颇丰。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写于1926年。
由于时局的变化,在现实中绝望的鲁迅试图从往事的回忆中寻找精神家园。
《朝花夕拾》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十篇回忆性散文,贯穿了作者从童年到青少年的人生历程。
《朝花夕拾》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回顾性叙述,“我”既是现时的叙述者也是当时故事的参与者。
因此叙述者“我”产生了两种视角:一是叙述者从当前的角度来回忆往事的“叙述自我视角”,这里就称为成人视角;二是以当时的经验眼光观察和叙述的“经验自我视角”,因故事本身的参与者是儿童,这里就暂且称它为儿童视角。
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建构了两种不同的世界,但这两种视角在《朝花夕拾》中并不是泾渭分明,大多数情况”我“的两种视角是交互融合在一起的。
在回忆性的散文中, 作者常通过叙述者的视角对所追忆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和重新组合,并且在叙述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现在叙述者的视角介入当时的“经验自我视角”。
在《朝花夕拾》中,成人视角的叙述者一直都显在或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儿童经验视角融合着叙述者的视角来展开回忆,在往事故人的追忆中糅合进了当下的思想情感。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文本中,叙述者有选择性地回忆了童年时期保姆阿长与我的几件小事。
“我”一开始对长妈妈十分不屑,讨厌她的“切切察察”,不耐烦她的封建愚昧,然而,在听她讲了长毛的故事后,这些反感竟然变成了“空前的敬意”。
一本《山海经》就可以消灭我对她的怨恨。
通过这一系列对阿长的描写和“我”的情感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儿童淳朴真实的内心世界。
儿时的“我”感情转换就在一念之间,原因总是如此单纯。
朝花夕拾《朝花夕拾》读后感《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散文集。
文集生动地记录了作者从童年到青年这段时期的读书和生活经历。
《狗;猫;鼠》记述了童年时对猫和鼠的好恶。
《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
《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五猖会》回顾了儿时一次看庙会的经历。
《无常》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乡间迎神赛会时的活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了纯真快乐的童年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日子。
《父亲的病》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愤慨。
《琐记》记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读书的经历。
《藤野先生》怀念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藤野,并记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
《范爱农》回忆和悼念了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
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
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
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
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
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在对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作者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
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
请结合《朝花夕拾》中的相关篇目及内容,从以上四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在上海时期所写的一些散文,其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现象、历史文化、人物事迹等多个方面。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深刻的感受到了鲁迅深刻的思考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切关注。
在这篇议论文中,我将结合《朝花夕拾》中的相关篇目和内容,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一、现实批判鲁迅的散文充满着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直面社会的丑陋和黑暗,抨击各种不良现象。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通过对上海妓院时局的描写,对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指出当时社会的婚姻观念和性观念的落后,使得很多女性沦为了妓女。
在《伤逝》一文中,鲁迅描绘了一个贫苦的灵柩铺,描述了工人的悲惨和颓废,呼吁社会应该关注弱者的利益,尊重人民的尊严和权利。
二、历史追思鲁迅不仅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对历史文化进行思考和追思。
例如,在《故乡》一文中,鲁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在绍兴的生活经历,对家乡的变化和自己的改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而在《野草•桨声灯影里的婚姻》中,鲁迅则探究了古代婚姻的种种现象,对古代的情感观进行了思考,探索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
三、人性深思鲁迅的散文也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探究和思考。
例如,在《义勇军进行曲》一文中,鲁迅探究了人们心中的正义与邪恶,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使命进行了反思。
而在《一个女剧院的生涯》一文中,鲁迅描述了一位女演员的命运与追求,探究了人类的尊严和价值。
四、文学审美鲁迅的散文表现出他对于文学的崇高感情和审美追求。
他善于借用自然、历史、人民的形象、语言和思维方式,将其转化为自己的闲适语汇,创造了独特的文学审美效果。
例如,在《风波》一文中,鲁迅运用优美的词语,对风雨洗礼的故事进行了美化,一度引起社会的讨论和赞赏。
而在《阿英》一文中,鲁迅深入地探究了中国传统小说创作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文学价值进行了论述。
难忘——《朝花夕拾》
难忘——《朝花夕拾》
我无数次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行里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让我想起小学时的逍遥。
《朝花夕拾》,这本家喻户晓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老了的时候写下的,这本书就是我最难忘的文章,在里面,有鲁迅先生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形形色色的孩童尽显无限童真,宁我记忆犹新。
鲁迅先生的童年并不乏味。
虽然他是乡下人,但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
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
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
他怀念百草园里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
趁大人们不注意,以神不知,鬼不觉的速度,钻进百草园。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鲁迅用他的情感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他的话语虽然平淡朴实,但炽热的情感却暴露无遗。
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
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快乐日子。
喜欢在成都难得一见的雪中,张开嘴品尝其中的冰凉;喜欢捉迷藏时,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还喜欢尽情的奔跑在校园的操场上,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但《朝花夕拾》,能给你一个美丽的童年回忆!去领略一下你幸福的童年吧。
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龄,一样的快乐。
《朝花夕拾》——宁我印象最深的文章!。
温情的回忆,理性的批判
无论是读鲁迅的小说还是散文,鲁迅总是将一种复杂的情感埋藏于心中,诉诸于笔端。
他对他笔下的客观物象既“哀”又“怒”,既喜又厌,怀疑中有肯定,肯定中有否定。
这种双重情绪在《朝花夕拾》中,贯穿到了感情线索、文本内容和艺术形式中,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彷徨于希望与绝望,肯定与否定之间的矛盾而又真实,民族的而又时代的鲁迅。
透过《朝花夕拾》全书,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鲁迅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即对封建制度、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最透彻最尖锐的批判。
普迅文化批判意识的形成表明了其对社会国民精神状态绝望感的反杭,是其“反抗绝望”这一人生主题的有力体现。
鲁迅一生自始至终对中国封建社会保持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在《朝花夕拾》这部回忆散文集中,除了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动人场面以外,同样也少不了对封建主义文化制度的揭露,对封建国民性本质的评析,对国民劣根性的抨击以及对封建旧式教育的批判,使往事的回忆增强了战斗性,有着“对此腐恶封建势力绝不低首降伏”川的文化批判意识。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建立在严峻的自审意识和痛苦的自我剖析的基础之上。
通过不间断的、痛苦的自审和整合,鲁迅才能通过文学创作建立起如此强大、如此深邃的精神主体。
鲁迅正是通过对民族性格的改造和民族历史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的自我反省和历史醒悟,通过自省才开辟出中国新文化和中国新文学的创新之路。
温情的回忆,理性的批判
无论是读鲁迅的小说还是散文,鲁迅总是将一种复杂的情感埋藏于心中,诉诸于笔端。
他对他笔下的客观物象既“哀”又“怒”,既喜又厌,怀疑中有肯定,肯定中有否定。
这种双重情绪在《朝花夕拾》中,贯穿到了感情线索、文本内容和艺术形式中,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彷徨于希望与绝望,肯定与否定之间的矛盾而又真实,民族的而又时代的鲁迅。
透过《朝花夕拾》全书,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鲁迅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即对封建制度、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最透彻最尖锐的批判。
普迅文化批判意识的形成表明了其对社会国民精神状态绝望感的反杭,是其“反抗绝望”这一人生主题的有力体现。
鲁迅一生自始至终对中国封建社会保持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在《朝花夕拾》这部回忆散文集中,除了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动人场面以外,同样也少不了对封建主义文化制度的揭露,对封建国民性本质的评析,对国民劣根性的抨击以及对封建旧式教育的批判,使往事的回忆增强了战斗性,有着“对此腐恶封建势力绝不低首降伏”川的文化批判意识。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建立在严峻的自审意识和痛苦的自我剖析的基础之上。
通过不间断的、痛苦的自审和整合,鲁迅才能通过文学创作建立起如此强大、如此深邃的精神主体。
鲁迅正是通过对民族性格的改造和民族历史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的自我反省和历史醒悟,通过自省才开辟出中国新文化和中国新文学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