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历史教案]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18
第1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20世纪20年代中国东部地区被军阀和列强势力所控制,国民革命运动的目标是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但最终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告失败;知道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和“统一”全国的大致过程,理解该政权的性质;知道军阀混战的时间、参战双方、规模、结果和危害等基础知识。
2、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结合教材相关内容阅读历史地图,并提取地图中的历史信息的方法。
3、通过学习,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感受共产党人献身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难点: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教学设计导入:材料一:《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出示《国民革命歌》,指出“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革命运动的目标与任务。
(教唱歌曲,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由此导入新课。
一、北伐1、《东部大城市示意图》。
观察地图,指出东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发达,交通方便,因此列强控制中国东部大城市,军阀势力在此割据混战。
教科书P70-71大小字内容及插图。
2、北伐《北伐战争形势图》出示《北伐战争形势图》,组织学生根据地图讲述北伐战争的简单经过,鼓励学生讲述英雄故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为什么说国民大革命失败了?”进行探讨(提示学生从背景、政策、性质入手)。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材料一:1927年4月11日,蒋介石在南京密令:“已光复的各省,一致实行清党。
”《共产党人被砍头》、《四•一二事变中被关押的群众》、《被害的革命人士》、《南京国民政府》等图片。
材料二:南京政权建立后发布的第一号命令就是实行“清党”,明令通缉共产党人、工农领导领袖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共197人。
它在上海、广州、浙江等地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a 、提问:“清党”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结合教科书相关内容,阅读历史地图,并提取地图中的历史信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事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3.原因:(1)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革命力量;(2)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3)中国共产党对军事工作缺乏重视。
4.教训:(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2)必须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3)必须建立无产阶级的武装;(4)共产党必须有正确的路线和策略。
5.文人墨士对国民党的斗争:国民革命失败后,茅盾、郭沫若等进步文化人士也遭到国民党通缉,但他们坚持在文化战线上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展开斗争。
茅盾,原名沈德鸿,浙江桐乡人。
中国著名文学家。
曾参加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筹建,国民党背叛革命后,他被迫流亡于上海租界、日本等地。
创作了《幻灭》《动摇》《追求》《子夜》等大量作品。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
中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
曾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和倡导无产阶级文学,创作了《女神》《屈原》等作品。
【明理】国民革命的失败,客观上反映了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力量还相当强大,远远超过了共产党的力量。
主观上则反映了共产党尚处于幼年时期,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规律了解不够。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时间: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政变后,随即在南京组建国民政府。
阅读课本,初步了解本课内容。
基础、内容、合作方式等问题。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宁汉合流:汪精卫叛变革命后,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3.国民政府二次北伐时间:1928年4月4.北伐对象:讨伐占据北京的奉系军阀张作霖5.代表事件:(1)五三惨案:1928年5月3日,日本借口保护侨民,公然武装侵占山东济南,并对济南居民和进驻济南的北伐军进行大屠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济南惨案,又称“五三惨案”。
面对日本的武装干涉,蒋介石命令部队撤离济南,绕道北上,继续北伐。
(2)皇姑屯事件:由于张作霖未答应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要求,在撤回东北的途中,于沈阳附近的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第1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发动了推翻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基本完成大陆的统一;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召开国民党“一大”,创建黄埔军校;蒋介石走上独裁道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排列大事年表,知道国民运动兴起的重要历史事项;通过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说明蒋介石政权的独裁性,学会运用历史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南京国民政府是在镇压工农革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大革命的失败中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感受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奋斗精神。
【重点与难点】1.重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2.难点: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独立试航一、阅读课文“国民革命的兴起”大字部分内容,完成以下各题:1、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集中在的一些大城市;军阀战争不断、苛捐杂税沉重,加剧了农村的破败,中国革命力量联合起来,打倒、打倒,是当时中国人民的强烈呼声。
2二、阅读课文“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大字部分内容,完成填空:1、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__ ___政变,屠杀和革命群众,随后在宣布成立了国民政府,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2、南京政府成立后,再度北伐,1928年6月国民党军队驱逐了军阀,占领北平改名为,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年底,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儿子宣布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基本完成了中国大陆的统一。
3、蒋介石以为名,迫使阎锡山、和李宗仁等派系裁军,1930年,阎、冯、李三派联合反蒋,把法律规模空前的中原大战,后来,张学良,使整个战局急转直下,反蒋各派一败涂地。
此后,蒋介石集党政军大全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
4、中国显赫的“四大家族”是指以蒋介石的政治权利为靠山的蒋、、、四大家族。
合作远航1、当时中国人民在打倒列强的同时,为什么还要打倒军阀?2、孙中山为什么要创立黄埔军校?3、张学良的父亲是被蒋介石赶出关外的,张学良为什么还要宣布东北易帜,拥护蒋介石的统治?。
高二历史教案: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3经过北伐部队各路将士的奋战,张作霖被迫放弃北京,退往东北。
6月8日,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随后。
南京国民政府将北京改为北平,作为特别市。
“北伐”至此告一段落。
然而,东北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那么它是如何解决的呢?张作霖退出北京以后,乘专车行至沈阳附近的皇姑屯时,被日军炸死。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皇姑屯事件”。
向同学们提问:日本帝国主义不是张作霖的支持者吗?为什么要将他炸死呢?皇姑顿事件之后,东北的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东北易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使日本侵占东北的计划遭到了很大的打击。
张学良出于爱国主义的个人努力是第一位的主观因素;同时,东北人民希望统一之心、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压力和利诱,及英美帝国主义国家对日本势力的抑制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但是,这种统一仅仅是形式上的,各派军阀依据自己的实力称霸一方。
仅隔几个月,军阀混战的硝烟就弥漫中国。
在南京国民政府北伐的过程中,国民党军队逐渐形成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白崇禧四派新军阀,各地还出现了许多小军阀,他们拥有大小不等的地盘。
新军阀的混战中,规模最大的是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双方死伤近49多万人,耗费资财无以数计,给中原地区造成了巨大破坏。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战争使不少人家破人亡,巨额的战争开支给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
本课内容基本上讲解完了。
下面,我提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回答: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于哪一年?其性质是什么?②日本制造“济南惨案”,又制造“皇姑屯事件”,从实质上看,说明了什么问题?①1927年4月,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以他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内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依靠英、美帝国主义,实现国民党一党专政。
②说明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妥协退让,向帝国主义列强讨好。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救国道路的新探索》的第三节,从单元教学的角度看,它上承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下接中国共产党创建红军的武装起义,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以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涌动、国共两党的合作与破裂为主要内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开端到发展再到兴盛的过程中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从国共两党合作到分裂,从北伐胜利到国民革命失败,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知道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展开,黄埔军校建立的时间、人物,掌握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明确南京国民政府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表格及文献等,培养学生从各类历史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水平;
引导学生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到,北伐战争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理解到北伐战争中人民群众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发挥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国民革命
难点: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及失败原因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反思
1、问题设置有难度,应该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层层深入
2、教学过程当中应该让学生更多的讲,教师起引导作用。
3、灵活使用多媒体,设置学生感兴趣并且有所收获的课堂活动。
4、应该设计有结构化的板书,协助学生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教学目标】运用时空定位,了解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选择,认识南京国民政府专制统治的本质。
掌握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通过概述红军长征的过程,掌握遵义会议的内容,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重难点拨】重点: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红军长征。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新课讲授】导入:爬雪山飞夺泸定桥过草地问题:这些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答案】长征。
讲授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政治上(1)“宁汉合流”:1927年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问题:a.图片中的两个人物是谁?列举1927年与他们相关的事件?b.报纸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对时局产生了什么影响?【参考答案】a.蒋介石和汪精卫。
四一二事变、七一五事变、宁汉合流等。
b.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说明了当时的反共反革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革命斗争的形势更严峻。
(2)东北易帜:1928年年底,张学良,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东北易帜1912年2月,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让位给袁世凯。
5月10日参议院再次讨论国旗方案,结果维持先前之决议使用五色旗为国旗。
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明令废止五色旗,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
1925年,国民政府于广州成立,定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在北伐战争之中,所到之处皆竖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1928年东北易帜,五色旗走入了历史中,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成为全国统一使用国旗。
2.经济上(1)民族工业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新兴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搪瓷工业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
民族工业和官僚资本1928年7月25日,国民党南京政府首先与美国签定了《中美关税新约》,其中规定:“历年中美两国所订立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条款应撤消作废,而适应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
第三册[历史教案]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三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性质;“宁汉合流”;蒋介石镇压革命者和进步人士;李大钊遇害;国民政府的北伐;“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和“东北易帜”。
2.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由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反动政府。
(2)通过学习“东北易帜”,使学生树立全局意识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学习“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使学生认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
3.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蒋介石镇压革命者和进步人士”、“国民政府的北伐”、“济南惨案”等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知历史得出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广州、武汉、南京国民政府的比较和两次北伐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有关材料、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教学方法全课贯穿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路。
5.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知识发展脉络,把握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从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
(2)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回顾旧知识,预知历史发展方向。
教学重难点重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东北易帜”。
难点:宁汉合流;怎样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性。
教学设备投影仪和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国民大革命的历史,让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国民大革命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国民大革命的矛头指向谁?结果又如何?同学们一起来回答。
(学生齐声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国民大革命是怎样失败的?(学生回答,教师给予指导性补充。
)大革命失败之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局面呢?这就是《中国历史》第四册第一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一页,阅读画框内的文字。
【讲授新课】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板书)1.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板书)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8日蒋介石就迫不及待地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
(放录像或放投影片。
)请同学们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图,胡汉民作为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授权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掌握实权。
政府门楼上飘扬着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
而此时中国的大地上还有两个政权同时存在,即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和张作霖的北京国民政府。
可想而知他们之间矛盾异常激烈,尤其是武汉和南京的矛盾。
同为国民党政权,如何调和成为解决时局的关键。
2.“宁汉合流”(板书)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使武汉国民政府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在反共问题上已没有分歧,武汉渐有妥协趋势。
而南京的蒋介石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处境渐显不利,不得不以退为进宣布下野。
蒋介石的下台促使南京和武汉方面迅速靠拢,8月25日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史称“宁汉合流”。
“宁汉合流”的实质:他们的阶级利益是一致的。
宁汉合流后的政府,仍称南京国民政府。
3.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板书)问: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是哪个阶级的代表?(学生回答。
)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问:“宁汉合流”之后的国民党和南京国民政府已经成为哪个阶级的代表?为什么南京国民政府被称为国民党政府?(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通过比较说明国民政府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掌握历史阶段性特征的能力。
)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因为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所以南京国民政府被称为国民党政府。
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
请同学们回顾上学期学过的内容,再结合今天所学知识,整理出国民政府自1925年7月—1927年秋的演变线索。
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商量。
(教师可留时间给学生,以组为单位,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将线索誊写在投影片上,上台演示,教师给予鼓励性评析。
培养学生梳理历史线索的能力。
)4.蒋介石镇压革命(板书)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彻底背叛了孙中山制定的三大政策。
问:什么是三大政策?(学生回答。
)南京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发布的“秘密第一号令”就是所谓的“清党”,通缉的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达一百九十多人,被杀害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达百万人以上。
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页,阅读第二自然段和第2页第一、二自然段。
问:被蒋介石杀害的优秀共产党干部主要有哪些?同学们一起回答。
(学生回答。
)蒋介石不仅屠杀共产党人,也屠杀坚持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国民党左派人士。
问:被杀害的国民党左派是谁?同学们一起回答。
(学生回答。
)不仅蒋介石镇压革命,旧军阀也残害革命人士。
5.张作霖杀害李大钊(板书)(找学生朗读第2页第四自然段小字,并指导学生看《李大钊英勇就义》图。
)李大钊牺牲时年仅38岁。
1933年,北大师生及其生前友好为他举行公葬,在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中,北京青年送的一幅挽联高举在最前面。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2页这幅挽联。
(齐读可渲染气氛,进一步烘托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李大钊为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人民永远怀念他。
虽然蒋介石等新军阀在镇压革命这一点上与旧军阀如出一辙,但是他们之间又矛盾重重。
二、国民政府的北伐(板书)请同学回顾:上学期我们学习国民大革命时,1926年北伐的对象是谁?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1928年,国民政府发动了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北伐,北伐部队迅速占领济南,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止北伐,公然出兵济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济南惨案”。
请同学们阅读第3页第二自然段小字并看图。
问: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干涉北伐?日本侵略者在济南都有哪些残暴行径?蒋介石的态度如何?(指导学生根据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张作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所以日本阻挠北伐,反映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
蒋介石绕道北上,暴露了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妥协和南京政府在外交上的软弱。
经过北伐部队将士的拼力奋战,6月张作霖退往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改为北平。
我们讲了两次北伐,请同学们比较1926年北伐和1928年北伐的异同。
(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概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综合:投影片《比较1926年北伐和1928年北伐的异同》。
)三、东北易帜(板书)1.皇姑屯事件(板书)(结合当今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的特点,让学生先讲一讲:我所知道的张作霖或我所知道的皇姑屯事件。
)问:想一想,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制造皇姑屯事件?(学生回答,各抒己见。
)皇姑屯事件的原因:虽然日本帝国主义是张作霖背后的支持者,但由于张作霖没有答应日本侵略中国“满蒙”的条件,日本人决定除掉他,重新扶植听话的代理人。
于是制造了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又一次暴露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本质。
(指导学生根据史实得出结论。
)2.东北易帜(板书)张作霖被炸死后,他的儿子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司令,当时张学良只有27岁,国民政府极力劝说张学良服从于它,日本帝国主义也不断向张学良施加压力,威逼东北“独立”。
在这样的形势下,假如你是张学良,你如何应对时局?(让学生融入历史,培养其历史使命感,回答可不拘形式。
)我们看看张学良又是如何应对的:张学良鉴于皇姑屯事件的教训,集国恨家仇于一身,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毅然于1928年底发表通电,宣告东北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将过去的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这一正义之举史称“东北易帜”。
张学良有爱国的胆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是爱国将领。
他的爱国举动在以后将要学习的西安事变中更有所体现。
(为日后的学习做铺垫。
)xxxx年10月15日张学良先生在美国辞世,为他的爱国之举,我们缅怀他。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为什么说是形式上统一呢?因为台湾还被日本割占;新军阀之间又开始混战。
【本课小结】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最后我找一位同学来对这节课做一个小结,看看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学生小结。
既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也可以检测教学效果。
)【复习巩固】1.课堂练习:P4第一题。
(学生回答。
)2.课堂讨论:P4第二题。
(学生自由讨论,可各抒己见。
)3.课后活动:组织学生排演历史短剧《东北易帜》。
(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再现历史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表演能力。
亦可逆向思维。
)附录投影片(1)课本第1页《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图片打印本文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性质;“宁汉合流”;蒋介石镇压革命者和进步人士;李大钊遇害;国民政府的北伐;“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和“东北易帜”。
2.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由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反动政府。
(2)通过学习“东北易帜”,使学生树立全局意识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学习“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使学生认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
3.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蒋介石镇压革命者和进步人士”、“国民政府的北伐”、“济南惨案”等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知历史得出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广州、武汉、南京国民政府的比较和两次北伐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有关材料、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教学方法全课贯穿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路。
5.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知识发展脉络,把握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从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
(2)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回顾旧知识,预知历史发展方向。
教学重难点重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东北易帜”。
难点:宁汉合流;怎样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性。
教学设备投影仪和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国民大革命的历史,让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国民大革命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国民大革命的矛头指向谁?结果又如何?同学们一起来回答。
(学生齐声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国民大革命是怎样失败的?(学生回答,教师给予指导性补充。
)大革命失败之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局面呢?这就是《中国历史》第四册第一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