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二力平衡备课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5
【新课导入】分析课本图9-1中各个物体分别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和所处的状态,在下图试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并说出其运动状态.(a )静止在桌上的花瓶,受到 和 力,花瓶处于 状态;(b )在铁路上匀速行驶的列车受到 、 、 和 力,列车处于 状态; (c )静止的黄山飞来石,受到 和 力,石块处于 状态; (d )起重机匀速起吊的重物,受到 和 力,重物处于 状态。
【学习新课】一.平衡状态及二力平衡[读一读]阅读课本62页最下面一段,回答下列问题.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 或 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我们就说这两个力 ,简称 。
[练一练]举出日常生活中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猜一猜] 阅读教材P 63猜一猜,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1.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
2.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方向有什么关系? 。
课 题9.1二力平衡 课 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主 备 人王靖 审 核 人 授 课 人 王靖 使用班级 八年级 学生姓名学 号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 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条件教学难点 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会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教具及实验设计 铁架台 滑轮 钩码 细线 卡片教 学 活 动3.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还是不同物体上?。
[小组探究]1.阅读教材P63做一做,思考下列问题:(1)本实验中的研究对象是,为何要用到滑轮?其作用是。
(2).实验中选择哪一种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来研究?为什么?。
(3).纸片受几个力的作用?卡片的重力为什么可以忽略不计?(画出卡片受力的示意图)2.小组合作进行探究:(1).按右图所示,安装实验器材,在细线两端挂上相同质量的钩码,观察、分析卡片所处的状态及两边拉力大小、方向。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二力平衡一、教学目标:1.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2.了解平衡杆的平衡条件;3.能够解决与二力平衡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二力平衡的条件;2.平衡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难点:能够解决与二力平衡有关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教学PPT学生:课本、学习笔记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平衡力的概念和性质。
2.提问:当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有哪些力使物体保持平衡?步骤二:概念解释(10分钟)1.教师用教学PPT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即两个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平衡,使这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引导学生思考,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它们有何特点?如何判断是否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3.教师通过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垂直方向的两个力的大小。
步骤三:二力平衡的条件(20分钟)1.教师用例题引导学生确定二力平衡的条件,并列示在黑板上。
2.学生根据条件,结合教师提供的物体示意图,回答问题: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时,它们的方向是什么关系?反之呢?3.教师总结: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时,它们构成平衡力,使物体保持静止。
步骤四:平衡杆的平衡条件(20分钟)1.教师示意平衡杆的示意图,向学生解释平衡杆的平衡条件。
2.学生根据示意图,在教师的提示下,得出平衡杆的平衡条件:两个力的大小相等,且距离杆心的垂直距离相等。
3.学生通过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平衡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
步骤五:练习与拓展(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二力平衡的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并将答案进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不满足平衡条件?对此进行解释。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2.提问:二力平衡的条件有哪些?平衡杆的平衡条件有哪些?3.教师回顾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对不正确的解答进行指导。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与二力平衡相关的练习题;2.思考并写出两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不满足平衡条件的情况,并进行解释。
《二力平衡》教案教学过程:一、引入方法1 :复习提问引入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方法2 :现象引入,视频引入从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景出发,激疑生趣,引发学生思考,很直接的引出平衡的概念。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或录像片段: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这与牛顿一定律的内容矛盾吗?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1.平衡状态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
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观现象、究本质→认识平衡与平衡力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结合对周围物体的观察,列举出他们认为平衡的物体,例如:桌面上的物理书,悬挂的灯管等,进而得出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
这是学生看到的表面现象,究其本质是什么呢?老师立刻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他们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方法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请学生画出图9-3-2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
1)静止悬挂的电灯。
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匀速运动的拖车。
方法2: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
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
二力平衡教案教案标题:二力平衡教案目标:1. 了解二力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解决二力平衡问题的方法和步骤;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二力平衡问题。
教学重点:1. 二力平衡的定义和特点;2. 分析二力平衡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1.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二力平衡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2. 二力平衡的示意图和实例。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 利用教学投影仪或黑板,展示二力平衡的示意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物体和力的作用方向。
2.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这些力是否平衡?为什么?3. 引导学生讨论,解释二力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步骤二:讲解二力平衡的原理和解题方法1.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二力平衡的原理和条件,即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相等,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二力平衡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如绘制力的示意图、列出力的方程等。
步骤三:解决实际问题1.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二力平衡问题,如悬挂物体、平衡杆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绘制力的示意图,并列出力的方程。
3. 指导学生计算未知力的大小和方向,并验证是否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
步骤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二力平衡的概念、原理和解题方法。
2. 分析其他力的平衡问题,如三力平衡、多力平衡等,引导学生思考并拓展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1. 提供更复杂的二力平衡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原理和条件。
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或个人练习,检查学生对二力平衡的理解和解题能力。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检验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辅导,以提高教学效果。
《12.6二力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2、知道二力平衡的意义3、记住二力平衡的条件4、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1、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2、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三、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四、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1)回顾复习力、力的三要素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板书:不受力——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生活中你发现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吗?(请学生举一些例子)提问:他们受到力的作用吗?学生回答:受到力的作用。
(请学生说出受到了哪些力?)请同学把这些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力用力的示意图画出来。
(2)提问:牛顿第一定律说不受力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在现实中物体受了力仍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受力——静止或或匀速直线运动)这是怎么回事?(二)新课教学原来,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理想状况下,而在现实中我们把物体受了力仍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称为平衡状态,所受力称为平衡力。
(板书)现在请大家说出自己身边的平衡力。
(学生先讨论,后抽学生回答)平衡力中二力平衡是最基础的,即物体受到二个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那么这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1、演示: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第一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的大小关系。
第二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的方向关系。
第三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第四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是否在同一物体上。
会区分平衡
通过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1
神。
所遵循
出的二力平衡进行比
员匀速下落。
用的方法。
牛,站在地面上静止不动,他受到和的作用,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并且在。
、一个茶杯放在桌子上静止不动,下列几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茶杯对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茶杯的支持力
.桌子的重力与茶杯对桌子的压力
、下列关于运动和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7、当物体只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时
.物体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正确的是(
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体使它匀kg
拔河比赛是一项很有趣的娱乐活动,为探究双方作用力的情况,把两队运动员简实验演示
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关系?它们受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桌面对物体支持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它们是一对平衡力
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种。
二力平衡教案教案标题:二力平衡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2. 能够运用牛顿第三定律和力的平衡条件来解决相关问题;3. 能够设计实验验证二力平衡。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5分钟):1. 回顾学生已经学过的力学知识,如四个基本力学定律和力的分解;2. 引导学生思考,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力的平衡。
概念解释和例子(15分钟):1. 解释二力平衡的概念:当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并且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时,称为二力平衡;2. 通过示意图和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
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尝试解决几个与二力平衡相关的问题;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力的分解和合力为零的条件。
实验设计(15分钟):1. 提出一个实验问题:如何验证二力平衡?2.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实验结果;3.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讲解练习结果和实验结果(10分钟):1. 分享学生在练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2. 学生展示和讨论实验结果;3. 强调实验的有效性和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总结和延伸活动(10分钟):1. 总结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2. 引导学生思考延伸活动的问题,如三力平衡和多力平衡;3. 提示学生继续探究力学中其他相关的概念和定律。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能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实验设计的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动手能力。
这个教案综合了讲解、练习和实验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学生的思维引导和互动交流,以及合理安排时间,使教学进度紧凑而又不失效果。
《二力平衡》说课稿《二力平衡》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力平衡》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力平衡》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为二力平衡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
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总是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再根据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转入对二力平衡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接着通过实例讲述如何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符合初中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中之重。
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
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
会画二力平衡时的受力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核心素养】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以及由浅入深的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二力平衡。
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以及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力学的知识,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通过对生活中的情景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受力时也可以处于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进而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学生会从力的三要素角度进行猜想,两个力平衡需要满足的条件,这时学生很容易猜想两个力需要作用在同一个作用点;通过再次举例,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观看视频,让学生发现二力平衡的前提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进而引出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并初步区别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主要不同点,突破学生的思维误区,实现知识的建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自己总结归纳出二力平衡条件,教师通过微课使学生知道在任意方向上的两个力满足这四个条件都可以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关键:探究二力平衡的实验过程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用具:小车、带滑轮的木板、木块、钩码、细线、带滑轮的圆盘、轻质纸片、剪刀【教学过程】线运动状态,那么反之,如果物体处于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就不受力么?演示:易拉罐“踮脚”站立学生思考上产生一个认知的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此时易拉罐处于什么状态受哪些力的用?ppt展示:静止的电灯匀速降落的跳伞运动员匀速行驶的汽车学生:静止的易拉罐受到竖直向上的支持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学生:静止的电灯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中的示例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二、力的平衡三、二力平衡条件(合作用探究)经分析,以上物体受力时,力作用在物体,使物体在运动状态上产生的效果相互抵消,等效于不受力的情况。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教案标题: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什么是力的平衡以及力的平衡条件。
2. 掌握如何通过图示和计算来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3. 能够应用力的平衡原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黑板、白板、投影仪、计算器。
2. 教学材料:教科书、练习题、实验器材。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实例引入力的平衡的概念,例如一个静止的书包放在桌子上。
2.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平衡条件是什么,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总结。
讲解:1. 通过教科书或投影仪展示力的平衡的定义和条件。
2. 解释力的平衡条件包括合力为零和力矩为零。
3. 解释合力为零的概念,并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说明。
4. 解释力矩为零的概念,并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说明。
示范:1. 通过示意图展示力的平衡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2. 通过计算器演示如何计算力矩,例如一个悬挂物体的力矩计算。
练习: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2.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巩固:1. 随堂小结,总结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实验(可选):1.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例如使用秤量力矩,让学生观察和验证力的平衡条件。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力的平衡条件。
课后作业:1.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练习题和思考题,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相关物理概念。
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批改学生的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3. 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物理实验室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力的平衡知识。
2. 推荐相关的物理学习资源和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拓展物理知识。
教学反思:1. 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