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三单元第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银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银杯》是一首旋律悠扬,起伏较大,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的歌曲,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
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音乐课情感价值观的要求,在歌曲演唱中,要把表现音乐情感和刻画音乐形象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以处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本节课是一堂唱歌课,所以重点仍是如何引导学生恰当的表现歌曲。
在教学设计中,可采用梯进的方式,通过聆听、模唱、教唱及跟随范唱带默唱,从而达到更为恰当的去表现歌曲的目的。
学情分析根据前半学期音乐课的学习,了解到刚踏入中学的学生们内心世界比较丰富,但心理上还保持这小学时期的天真愉悦,他们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
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都很端正,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但少部分学生提前步入青春期,出现羞涩,不愿意举手等问题,所以老师要积极进行教育和关注,强调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由于学生大多数都来自农村,对音准、节奏及旋律的流畅与情感表现的概念离《音乐新课程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歌曲音域跨度较大,音高也比较高,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完成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歌曲,启发学生在浓郁的情境中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喜欢并热爱蒙古音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歌曲,了解蒙古短调歌曲的调式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想象及歌曲表现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蒙古族歌曲《银杯》,让学生理解一段体音乐形象,掌握中国民歌的特点及短调和长调的区别。
教学重点:把短调的含义贯穿教学过程中,从而了解民歌特点及短调的调式特点。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唱出蒙古歌曲的风格特点。
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目标]1. 能根据资料、图片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分析出水稻生产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3.积极参与,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分析比较、联系实际的方法。
热爱稻作文化,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和谐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水稻生产区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真谛。
本地属长江三角洲,今天,我们讨论一下本地这方水土是如何养育我们的?家住平原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二、从生活中学1.说一说:(1)本地的自然条件以及适合哪种农作物生长?学生回答:土壤肥沃的平原、高温多雨的气候、水网密布的灌溉条件。
特别适合水稻的生长。
(2)请同学描述一下稻田景观(略)教师:我们以大米为主食是因为本地适合水稻生产。
大米主要产自平原地区。
展示图1——水稻种植2.想一想:(1)大家知道大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吗?展示图2——水稻请出生农村的同学边讲解边表演水稻的生产过程。
水稻生产在水田中进行,具体步骤是:1)播种育秧(先平整好一块田,在上面播种,等秧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再移植到另外的田中)2)插秧(插秧前,土地要平整、灌水)3)田间管理(为了保证秧苗的生长,还需除杂草、除虫、施肥)4)收割(把成熟的稻杆割下)5)丰收(脱粒晒干)教师对学生的讲解和表演进行点评及补充:现在有的地方采用直播法,减少了育秧这个环节。
请同学们再观看一下水稻的生产流程, 加深理解。
展示图3—1 播种育秧图3—2插秧图3—3 田间管理图3—4 收割图 3—5 丰收(2)水稻生产需要很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新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地图的基本要素》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
2、通过计算、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帮助建立起地图的空间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总结、概括、归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加以应用。
二、教学方法:
讲述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判断,图例。
难点:地图上方向的判断。
四、教学用具:
课件。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3) 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1.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3.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教学难点】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2.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教材分析】《春》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
《春》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品读和鉴赏这样全篇写景的抒情散文对于他们来说有点难度,因此要借助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材料以及老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朗读来引导学生领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的语言的妙处和情感的激扬,故将“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定为教学目标的第一点,在此基础上,实现接下来的四个目标,最后一个目标“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是本文教学的落脚点,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美育”目标。
《多民族的大家庭》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我国民族数量多,分布不均,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衣、食、住、行、节日等方面,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俗,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
这些都是中国人文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况,本部分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民族观,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结构分析:在第三单元第一课“国土与人民”中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中蕴涵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课文通过图片以及设计的问题和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汉族占百分之九十二,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局,小聚居”的特点。
少数民族在我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虽小,集中分布在边疆地区,但对祖国建设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二、课程标准: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三、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2、学会如何使用专题地图;3、通过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来感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4、懂得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对民族独特文化形成中的作用;5、在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乡土人情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欣赏、尊重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建设和谐大家族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教学难点:民族分布特点。
五、教学过程引入:2009年是我国建国60年,今年我们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庆国大典。
学生回答:(略)展示:国庆阅兵图片数一数:共有多少个方队?(方队的总数——56个,则象征着中华大家庭的56个民族。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大庆的日子里,天安门广场树立起56根民族团结柱,成为节日期间最为亮丽的风景之一。
展示图片:民主团结柱介绍:每根柱子均绘有一对穿民族服装的男女舞者,(代表56个民族)在民族柱的后面对应的是本民族的介绍,和代表性的图腾。
(56根民族团结柱,56个民族的象征。
)提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所见所闻,你知道了那些信息?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一、民族概况篇:1、民族构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共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七年级上册3单元第一课——家的意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家庭的组织依据2.家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家庭的重要性)3.中国人眼中的家是什么样子的?4.为什么要孝亲敬长?(孝亲敬长的原因)5.如何孝亲敬长?能力目标:重新认识自己的家庭,明白自己的家庭组织形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家庭对于自己的意义,爱家爱父母,珍惜亲情,感受亲情,呵护亲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白自己的家庭现状,学会珍惜家庭,孝亲敬长教学难点:重新感受家庭,去呵护家庭【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展示歌词。
提问: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特别想家、想父母的时候?过渡:那么,家是什么呢?你想有个什么样的家?我能为家做点什么?这正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内容。
探究新知一、生命的居所展示图片及文字:家的意味提问:请你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心目中的家是什么?并说出其中道理。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71页“运用你的经验”部分,提问:说说“家”是什么。
教师归纳:家,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我们常把一个单位比作是自己的家,比如:学校是我家,工厂是我家,七年级(1)班是我家。
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狭义的家,狭义的家和家庭有关。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庭关系包括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展示知识点:1.家庭的含义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提问:歌曲《我想有个家》表达了对家的渴望,什么情况下可以组成一个家庭?展示知识点:家庭关系的确立(1)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小两口结了婚。
(2)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宝宝降生使家庭喜添新成员。
(3)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家庭——养子女与养父母成为一家人。
(4)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继子女与继父母也是一家人。
教师讲解知识点:2.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有创意的字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有创意的字。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创意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字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加深学生对汉字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创意文字的特点和规律,理解文字与图形的关系。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创意文字的基本表现方法,能运用字体设计的基本规律进行实践操作。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分析、创作以“有创意的字”为主题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有创意的文字设计基本规律和基本表现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有创意的文字作品。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等。
学生准备:水彩颜料或马克笔等色彩用具、书写工具纸、剪刀、胶水等手工用具。
五、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准备的工具材料是否齐备。
2.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不同风格的创意文字作品。
提问学生是否喜欢这些创意文字,为什么喜欢?引出课题《有创意的字》。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创意文字?展示一些成功的创意文字作品,介绍创意文字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3.新课内容(1)赏析课本典型作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作品,并小组讨论分析作品内容、形式、风格特点等。
(2)分析创意文字的基本规律:结合课本图例,引导学生总结创意文字的基本规律,如字形变化、图形替代等。
(3)构思创意文字的表现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和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探讨创意文字的基本表现方法,如:笔画变形、添加装饰、字形组合等。
4.分组合作实践操作:(1)布置实践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种主题或方向(如环保、节日等),运用所学创意文字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方法,合作创作一幅有创意的文字作品。
(2)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各组的实践操作情况,针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创意文字的设计目标。
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简历。
(2)、欣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
(3)、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
2、过程和方法:(1)、诵读课文,读中理解品味欣赏。
(2)、结合课文内容培养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
2、排比、比喻、拟人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1、揣摩品味本文的优美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3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一个季节的概念,本文却赋予它感情和生命。
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意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这是一篇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新课详解
1、朱自清以及创作
朱自清(1899—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自佩弦,好秋实,江苏扬州人,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散文代表作《背影》、《荷塘月色》、《春》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
(2)、请一两名学生范读。
(纠正字音、生字,并作朗读指导)
全文的感情史愉悦的,朗读时基本语调是轻盈的,盼春——欣喜愉悦;绘春——轻松明快;
赞春——高昂的语调。
(3)、学生听录音领会文章感情和语调变化。
(4)、学生齐读,教师针对情况做适当的点评。
3、感知课文思路、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盼春(1),总领全篇,开启下文,奠定全文清醒愉悦的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绘春(2——7)
2段:春醒图(总写春回大地)
3段:春草图——草报春
4段:春花图——花争春
5段:春风图——风唱春
6段:春雨图——雨润春
7段:迎春图——人迎春
第三部分:赞春
像娃娃——新
像小姑娘——美
像青年——活力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全文形散神不散。
4、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归纳总结。
(1)、从特征、角度、写法、修辞等方面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的关系。
其他四幅图层层铺垫,很好的衬托了迎春图。
4、精读课文:品读文中优美句子、词以及修辞。
用得好的词:
(1)、“盼望着,盼望着”,表达作者盼望春天心情的急切。
(2)、“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钻”写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偷偷地”写出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精细的感觉,这样写让小草似乎有了意识和感情。
(3)、“嫩嫩的,绿绿的”是一个倒装句,主要为了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这样写也使得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4)、“树叶绿得发亮”,这是侧面描写春雨。
(5)、“秘密的斜织着”,斜不说春风,却含蓄的写出了春风。
(6)、“静默”,用静态的没烘托出春雨之夜的和平安谧。
(7)、“蜜蜂嗡嗡的闹着”,闹字写出了声音,也写出了情态。
用得好的句子:
(1)、“一切想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用拟人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样子和情态,画出了春的轮廓。
(2)、“桃树、梨树、杏树——赶趟儿。
”用拟人把百花争春、争艳的“争”写活了。
(3)、“春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你”。
母亲的手“温暖、亲切、幸福、深含感情”,用比喻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4)、“看,像牛毛,——烟”。
用比喻写出了春雨多、细密
轻盈的特点。
“笼”准确写出了这成薄烟的情状,“全”让意境开阔。
5、详解赞春部分
课文最后用三个比喻颂春作结,“刚落地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无限希望;“刚”照应“一切像刚睡醒样子”中的“刚”。
“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描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
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表现春天的成长过程,段与段之间构成排比,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顺序不能调换。
强调春天“新”、“美”、“充满活力”。
6、写作借鉴
(1)、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2)、语言清新隽永。
(3)、结构严谨。
7、课堂小结
《春》是我们学过的不可多得的美文,结构匀称,语言清新、生动、形象,使人充满向往之情,我们应该学有所得,学为所用。
8、课堂作业
描写“春山、春水、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