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大数据平台整体解决方案
- 格式:pptx
- 大小:18.63 MB
- 文档页数:46
智慧城市防洪防汛监测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整体解决方案目录一、项目背景与目标 (3)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目标 (4)二、平台建设与技术架构 (5)2.1 平台建设内容 (6)2.2 技术架构 (7)2.2.1 数据采集层 (9)2.2.2 数据处理层 (10)2.2.3 数据存储层 (11)2.2.4 数据分析层 (12)2.2.5 应用展示层 (13)三、数据采集与传输 (14)3.1 数据采集方式 (15)3.2 数据传输方式 (17)四、数据处理与存储 (18)4.1 数据处理流程 (19)4.2 数据存储方案 (20)五、数据分析与管理 (22)5.1 分析方法与工具 (23)5.2 数据管理策略 (24)六、应用展示与服务 (25)6.1 应用场景 (26)6.2 服务模式 (28)七、平台运营与维护 (29)7.1 运营策略 (30)7.2 维护方案 (32)八、项目实施计划 (33)8.1 实施步骤 (33)8.2 时间安排 (34)九、项目预算与投资回报 (35)9.1 项目预算 (36)9.2 投资回报分析 (37)十、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38)10.1 风险评估 (39)10.2 应对措施 (40)十一、项目总结与展望 (42)11.1 项目成果 (43)11.2 未来展望 (44)一、项目背景与目标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面临的洪涝灾害风险日益加剧,给居民生命财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带来严重损失。
智慧城市作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理念和技术,其核心目标是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水平,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构建一个高效、智能的防洪防汛监测大数据服务平台,对于提升城市防洪防汛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旨在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先进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打造一个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和应用于一体的智慧城市防洪防汛监测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多部门数据的共享与协同,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效降低洪涝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防汛抗旱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目录1项目概况 (15)1.1基本概况 (15)1.2自然地理 (16)1.3建设目标 (16)1.4建设任务 (17)2总体设计 (21)2.1设计目标 (21)2.2设计原则 (21)2.2.1先进性 (21)2.2.2可行性 (22)2.2.3安全性 (22)2.2.4拓展性 (22)2.2.5可靠性 (23)2.2.6经济性 (23)2.2.7持续性 (23)2.2.8及时性 (23)2.2.9准确性 (24)2.3设计依据 (24)2.3.1项目依据 (24)2.3.2水文行业依据 (24)2.3.3通信行业依据 (26)2.3.4计算机软件行业依据 (26)2.3.5土建工程依据 (27)2.4系统组成 (28)2.4.1监测系统 (28)2.4.2监测预警平台 (29)2.4.3预警系统 (29)3监测系统 (30)3.1系统概述 (30)3.2站点分布 (30)3.3自动监测站主要技术指标 (34)3.3.1自动监测雨量温度站主要技术指标 (34)3.3.2自动监测水位雨量站主要技术指标 (34)3.4通讯技术要求 (35)3.5测站组成 (36)3.5.1自动雨量温度站 (36)3.5.2自动水位(雨量)站 (36)3.5.3简易雨量、水位站及水准接测 (37)3.6系统功能 (38)3.6.1自动监测雨量温度站功能 (38)3.6.2自动监测水位雨量站功能 (38)3.6.3县中心站功能 (39)3.7设备选型 (40)3.7.1RTU(遥测终端) (40)3.7.2翻斗式雨量计 (43)3.7.3简易雨量计 (44)3.7.4声光简易雨量计 (45)3.7.5温度传感器 (47)3.7.6浮子水位计 (48)3.7.7太阳能板 (49)3.7.8充电控制器 (50)3.7.9蓄电池 (50)3.7.10GPRS/GSM通信模块 (52)3.7.11信号避雷器 (52)4监测预警平台 (54)4.1系统概述 (54)4.2站点分布 (54)4.3监测预警平台设备建设技术要求 (56)4.3.1信息汇集设备 (56)4.3.2计算机网络 (56)4.3.3建设原则 (57)4.3.4系统结构 (58)4.4设备选型 (58)4.4.1应用服务器 (58)4.4.2应用计算机 (59)4.4.3移动维护计算机 (60)4.4.4数据接收处理计算机 (61)4.4.5数据库软件 (62)4.4.6专线建设(SDH宽带、普通宽带) (62)4.4.7交换机 (62)4.4.8路由器 (63)4.4.9防火墙 (69)4.4.10激光打印机 (73)4.4.11不间断UPS电源 (73)4.4.12标准机柜 (74)5预警系统 (76)5.1系统概述 (76)5.2站点分布 (76)5.3系统组成 (78)5.4预警流程 (78)5.4.1县级平台预警流程 (78)5.4.2乡村群测群防的预警流程 (79)5.5预警信息发布 (79)5.5.1电话传真发布系统 (80)5.5.2无线广播预警系统 (81)5.5.3短息预警发布系统 (82)5.6预警设备选型 (84)5.6.1传真机 (84)5.6.2短息预警发布设备 (85)5.6.3电话传真预警发布设备 (86)5.6.4乡级无线广播 (88)5.6.5村级无线广播 (92)6应用软件系统 (94)6.1系统概述 (94)6.2需求分析 (95)6.2.1组织机构 (96)6.2.1.1组织指挥机构 (96)6.2.1.2分工与职责 (97)6.2.1.3用户角色 (98)(一)防汛决策类用户 (98)(二)操作人员 (98)(三)系统管理人员 (98)(四)预警发布平台 (98)6.2.2整体需求 (99)6.2.3信息需求 (102)(一)空间数据 (102)(二)数据来源 (103)(三)属性数据 (103)(1)基础信息数据:基础信息数据是系统的基础,包括: (103)(2)实时监测数据: 实时监测数据是山洪灾害预警的源头数据,根据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的具体业务,实时监测数据包括: (103)(3)预警响应数据:预警响应数据是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中的关键业务,主要包括: (104)(4)气象国土信息:外接气象及国土的相应数据,整合至本系统中,主要包括:104(四)上报数据 (104)(五)数据量分析及估算 (104)(4) 空间数据 (105)(5) 多媒体数据 (105)(6) 数据总存储量 (105)6.2.4功能需求 (106)(一)值班监视 (106)(二)水雨情监视 (107)(三)预警服务 (107)(四)风险分析 (108)(五)水情预报 (108)(六)气象国土 (109)(七)基础信息 (109)(八)防洪工程 (109)(九)系统管理 (110)(十)数据配置维护 (110)6.2.5性能需求 (110)(一)系统实用性 (110)(二)系统高效性 (111)(三)系统可靠性 (111)(四)系统先进性 (112)(五)系统可扩展性 (112)(六)系统可维护性 (112)(七)用户交互接口 (112)6.2.6数据安全需求 (113)(一)数据安全 (113)(二)系统访问安全 (113)(三)病毒防御 (114)(四)安全管理制度 (114)6.2.7系统运行环境需求 (114)(一)硬件环境需求 (114)(二)软件环境需求 (114)6.2.8系统设计边界与接口 (115)(一)与上级系统的关系 (115)(二)与采集系统的关系 (116)(1)数据:数据来自于系统接收到的数据,数据存储到水资源数据库,供管理系统调用和维护。
农村基层防汛防洪预报预警体系大数据平台整体建设方案XX有限公司2021年X月目录第一章概述 (14)1.1项目背景 (14)1.2建设目标 (15)1.3建设任务 (15)第二章需求描述及分析 (17)2.1业务需求 (17)2.1.1灾害应急的现实需求 (17)2.1.2各级防汛办的管理需求 (17)2.2系统需求 (18)2.2.1功能需求 (18)2.2.2接口需求 (19)2.2.3性能需求 (20)2.2.4安全需求 (21)第三章总体设计 (22)3.1设计原则 (22)3.2设计依据 (23)3.3设计思路 (24)3.4网络系统设计 (25)3.5平台选择 (26)3.6标准规范设计 (27)第四章详细设计 (28)4.1架构设计 (28)4.2界面设计 (30)4.3预警指标 (33)4.4系统简介 (35)4.5系统结构 (36)4.6网络拓扑 (37)4.7监测预警系统 (37)4.8雨情监测系统 (37)4.8.1监测方式及报汛工作体制 (37)4.8.2站网布设 (39)4.8.3监测设施设备 (40)4.8.4设备技术参数 (43)4.8.5数据共享 (47)4.9图像监测系统及视频监测系统 (48)4.9.1图像监测系统 (48)4.9.1视频监测系统 (57)4.10监测预警平台 (77)4.10.1平台组成与功能 (77)4.10.2网络平台建设 (79)4.10.3机房建设 (86)4.10.4信息汇集 (89)4.10.5信息服务 (92)4.10.6 预警信息发布模块 (95)4.10.7 群测群防报警建设 (98)4.10.7.1 报警模块 (98)4.10.7.2群测群防实施部署方式 (98)4.9.8 移动预警平台 (101)4.10.9 数据库建设 (103)4.10.10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106)4.11异地会商系统 (108)4.11.1视频会商系统 (108)4.11.2大屏幕显示系统 (110)4.11.2.1大屏幕系统的组成 (112)4.11.2.2系统功能与显示模式 (148)4.11.2.3设备描述与技术指标 (154)4.11.2.4工程安装及环境要求 (189)4.11.3音频扩声系统 (212)4.11.3.1系统设计思路 (212)4.11.3.2扩声系统设计 (214)4.11.3.3会议系统设计 (218)4.11.4应急指挥通信系统 (221)4.11.4.1需求分析 (221)4.11.4.2技术体制分析及设备选型建议 (222)4.11.4.3系统构成 (224)4.11.4.4系统简介 (229)4.11.4.5 E4E-IP卫星视频系统 (229)4.11.4.6安全方案及网络连接 (248)4.11.4.7主要技术要求 (253)4.12预警系统 (257)4.12.1系统组成 (257)4.12.2预警方式 (258)4.12.3主要预警设备技术性能 (259)4.12.4预警流程 (259)4.12.5预警信息发布 (261)4.12.6预警通信设备 (262)4.12.7预警站点布置 (266)4.12.8无线视频监控 (266)4.13运行维护方案 (267)4.13.1运维服务架构 (267)4.13.2运维服务形式 (268)4.13.2.1例行操作服务 (268)4.13.2.2响应支持服务 (269)4.13.2.3优化改进服务 (270)4.13.2.4调研评估服务 (270)4.13.3运维服务内容 (270)4.13.3.1水文站、雨量站运行维护服务内容 (271)4.13.3.2水文信息中心运行维护服务内容 (281)4.13.3.3信息资产管理 (285)4.13.4服务资源 (286)4.13.4.1统一服务台 (286)4.13.4.2知识库 (287)4.13.4.3运维工具 (287)4.13.5.1服务台管理 (292)4.13.5.2事件管理 (294)4.13.5.3问题管理 (296)4.13.5.4变更管理 (298)4.13.5.5发布管理 (300)4.13.5.6配置管理 (301)4.13.5.7服务记录管理 (302)第五章施工组织设计 (304)5.5.1系统概述 (304)5.1.1编制依据 (305)5.1.2工程概况 (305)5.1.3系统组成 (306)5.2系统功能介绍 (307)5.2.1现场测量部分 (307)5.2.2远程数据采集终端单元 (307)5.2.3翻斗式雨量计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311)5.2.4翻斗式雨量计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311)5.2.5 自动监测系统 (312)5.3施工技术方案 (315)5.3.1雨量计安装 (315)5.3.2自动监测水位站 (317)5.3.3法兰的定位方向 (318)5.3.4调试 (319)5.4.1工程进度安排 (321)5.4.2项目管理机构的组建 (322)5.4.2.1项目管理层——工程项目经理部 (323)5.4.2.2施工作业层——直接参与施工的作业班组 (323)5.4.3施工组织机构 (323)5.4.3.1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323)5.4.3.2施工组的职责 (324)5.4.3.3工程组织 (325)5.4.3.4工作流程 (326)5.4.3.5规章制度 (326)5.4.4项目管理机制 (327)5.4.5施工项目的高效运作机制 (327)5.4.5.1明确项目经理部的责、权、利 (327)5.4.5.2树企业形象,创工程精品 (328)5.4.6保证施工项目高效运作的措施 (328)5.4.7工程施工准备 (330)5.4.7.1施工技术准备 (330)5.4.7.2主要施工工具准备 (330)5.4.7.3劳动力计划安排 (331)5.4.7.4施工的临时设施 (331)5.4.8材料组织与管理 (332)5.4.8.1仓库设置 (332)5.4.8.2设备采购、生产与入库 (332)5.4.8.3设备器材发放进场 (332)5.5.工程质量管理及保证措施 (332)5.5.1组织工作管理 (333)5.5.2进度控制管理 (333)5.5.3项目实施管理 (333)5.5.4风险管理 (334)5.5.5质量控制管理 (334)5.5.6项目文档管理 (335)5.5.7施工部署及组织管理 (335)5.7.1工程总体布置 (335)5.7.2施工技术准备 (336)5.7.3施工准备 (337)5.7.4施工项目做好与业主的配合措施 (337)5.7.5施工项目做好与监理的配合措施 (337)5.7.6施工项目做好与设计院的配合措施 (338)5.7.7做好与土建施工单位的配合措施 (339)5.7.8质量保证措施 (340)5.5.8质量检验及不合格品的控制 (344)5.8.1过程检验和试验 (344)5.8.2最终检验和试验 (345)5.8.3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管理 (345)5.8.4不合格品的控制 (346)5.8.5纠正和预防措施 (346)5.6.施工安全保护措施 (347)5.6.2项目安全保证体系的建立 (347)5.6.3安全保证计划 (350)5.6.4安全教育措施 (350)5.6.5特种作业人员上岗 (351)5.6.6机器设备安全防护 (352)5.6.7施工人员安全防护 (352)5.6.8安全标志牌 (352)5.6.9安全检查及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处理 (353)5.6.10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354)5.6.10.1现场安全生产措施 (354)5.6.10.2消防保证措施 (355)5.6.10.现场保卫措施 (356)5.6.11防火措施 (356)5.6.11.1现场安全消防管理制度 (356)5.6.11.2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357)5.7.文明施工与环保措施 (358)7.1文明施工 (358)7.1.1文明施工纲要 (358)7.1.2文明施工管理机构 (358)7.1.3文明施工检查措施 (358)7.1.4文明施工标准 (359)7.1.5保证文明施工的措施 (361)7.2环保措施 (363)7.2.2控制光污染措施 (363)7.2.3线管保护措施 (363)7.2.4绿色施工保证措施 (363)5.8.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364)5.8.1进度要求 (364)5.8.2工期要求 (364)5.8.3施工进度控制 (364)5.8.3.1施工进度计划 (364)5.8.3.2施工进度安排 (365)5.8.3.3进度计划的实施 (366)5.8.3.4进度计划的检查与调整 (367)5.8.4确保工期的措施 (368)5.8.4.1进度控制原理 (368)5.8.4.2进度计划控制 (370)5.8.4.3进度控制程序 (370)5.8.4.4进度计划检查 (371)5.8.4.5工程进度协调会 (371)5.8.4.6进度控制保证 (371)5.8.4.7进度组织原则 (371)5.8.4.8进度控制制度保证 (372)5.8.4.9进度控制经验保证 (372)5.8.4.10进度控制措施 (372)5.8.4.11协调保证措施 (374)8.4.12技术保证措施 (374)5.8.4.13其他保证措施 (375)5.8.4.14工期保障的主要内容 (375)5.9.施工中协调配合 (378)5.9.1配合管理的内容 (378)5.9.1.1项目各部分的协调配合 (378)5.9.1.2与施工工地各安装公司之间的协调配合 (378)5.9.1.3与土建施工单位的协调配合 (378)5.9.1.4与业主及监理单位的协调配合 (380)5.9.2工程配合管理 (380)5.9.2.1与建设单位的协调配合 (381)5.9.2.2与其他施工单位的协调配合 (381)5.9.2.3施工前的配合协调 (382)5.9.2.4不可预见的协调 (382)5.9.2.5协调配合方式 (382)5.9.3总包配合管理承诺 (383)5.9.4分包管理承诺 (383)5.9.5各系统施工工序之间的协调和时间表 (384)5.10.成品保护措施 (385)5.10.1成品保护责任及管理措施 (385)5.10.2原材料保护措施 (386)5.10.3施工前成品保护准备工作 (387)5.10.4安装工程主要工序成品保护措施 (388)5.10.5成品保护措施制度 (389)5.11人员培训计划 (392)5.12.售后服务方案 (394)5.12.1试运行及质保 (394)5.12.1.1试运行期责任 (394)5.12.1.2质保期责任 (394)5.12.2保修期外的服务方案 (395)5.12.2.1服务范围 (395)5.12.2.服务期限 (395)5.12.2.服务内容 (395)5.12.2.服务响应时间 (396)5.12.2.不承担的服务内容 (396)5.12.2.双方责任 (396)5.12.2.服务费用 (396)5.12.3售后服务方案 (397)5.12.3.1售后服务内容 (397)5.12.3.2售后服务措施 (399)5.12.3.3备品配件支持 (400)5.12.3.4故障响应时间 (400)5.12.3.5应急维护措施 (400)5.12.4售后服务承诺 (401)5.12.4.1交货承诺 (401)5.12.4.2安装调试承诺 (401)5.12.4.3工程、设备验收承诺 (402)5.12.4.4设备保修承诺 (403)5.12.4.5技术服务承诺 (404)5.12.4.6培训承诺 (404)第一章概述1.1项目背景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是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的决策部署而提出的重要内容之一,且已列为国家对地方的考核内容。
省级水利综合平台整体解决方案智慧水利:省级水利综合平台整体解决方案背景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各类水利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建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技术手段。
近年来,洪涝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水利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
为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发新世纪以来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水利部门的重要职责,做好水利信息化建设,对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提升水利系统应急处置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水利行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做好水利系统各级管理部门的技术参谋,为领导决策提供专业依据;为水利行业各类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规划设计、实施建设、运行管理、升级维护、人才培训等一条龙持续性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从众多建设项目中归纳、提炼、概括、总结出规律性通用性的应用平台和核心技术,形成优秀软件产品,不断满足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整体方案方案架构基础设施层:采用虚拟化技术对基础设施进行整合形成基础设施层(IAAS),提供宽带网络联通、泛在通信接入、弹性计算服务、按需存储空间。
同时实现网络、通信和办公工具集成。
数据资源层:采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资源进行分析处理形成数据服务层(DAA S),为上层业务应用提供数据及其产品的接入、访问、管理等支撑。
平台支撑层:采用服务总线技术对平台进行集成形成平台支撑层(PAAS),为业务应用提供基础工具、一张图、大数据、移动应用、集中交换、开发框架和运行管理框架等平台服务。
业务应用层:采用多租户技术对软件进行集成形成业务应用层(SAAS),为最终用户提供零安装、零维护、体验好的web和移动应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