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面试教案模板
- 格式:docx
- 大小:21.77 KB
- 文档页数:6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物理教案模板(多篇)第1篇: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大气压强..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大气压强》【教学目标】1.体验“饮料是用力吸上来的吗?”,前后形成强烈反差,做出猜想引出课题。
2.经历“拔河比赛”,证明大气压强的存有,列举实例佐证自己猜想。
3.通过类比液体压强形成,分析大气压强成因。
4.通过课件、视频、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并计算出大气压的值。
5.通过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剖析和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改造自然的愿望。
【教材分析】重点:大气压强的存有证明;大气压强值和测量方法;大气压强的应用难点: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原理和方案;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分析。
关键点:一是存有证明要做好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二是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可实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实行推导,得出大气压强的值;讨论粗略测大气压方案应围绕P=F/S展开;分析气压计原理时,应深刻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需要掌握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力的平衡等知识;在物理方法上需了解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在生活经验方面需有拔;...火罐、钢笔吸墨水等常识。
学生可能对大气压强存有表现漠然,应用也缺乏充足的理解,所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可能在受力分析和计算中存有困难,所以我在课前设计有热身训练,为新课的顺利实行扫清障碍。
【教学策略】1.课前热身,为突破重难点铺路搭桥,同时即时反馈,为教师更好掌握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实行教学提供可能,确保所讲是学生所需,让教学真正有效。
2.置疑体验,通过前后强烈反差,在学生内心产生剧烈碰撞,引导学生猜想,课题引入自然,流畅。
3.拔河比赛震撼学生心灵,游戏之后,教师巧妙过渡到马德堡半球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课件展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4.视频展示托里拆利实验,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10m高的水柱。
采用受力分析和转换法、等效替代法计算出大气压强值。
教师面试物理教案模板(共8篇)第1篇:老师招考面试初中物理教案初中物理面试试讲模板一、课题:大气压强二、课型:讲授课三、课时:1 课时四、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须要控制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力的平衡等学问;在物理办法上需了解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在生活阅历方面需有拔火罐、钢笔吸墨水等常识。
学生可能对大气压强存在表现漠然,应用也不足足够的认识,所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可能在受力分析和计算中存在困难,因而我在课前设计有热身训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
七、教学策略1.课前热身,为突破重难点铺路搭桥,同时准时反应,为老师更好控制学生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供可能,确保所讲是学生所需,让教学真正有效。
2.置疑体验,通过前后剧烈反差,在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碰撞,引导学生猜测,课题引入自然,流畅。
3.拔河竞赛震撼学生心灵,游戏之后,老师巧妙过渡到马德堡半球试验,并通过演示试验、课件展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师:夏天,同学们常常用吸管喝饮料,请问饮料是使劲吸上来的吗? 生:是师:今日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瓶特别的饮料(出示自制牛奶:将玻璃瓶中装满牛奶,用带吸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并用蜡将瓶口及吸管与橡皮塞接触处密封,确保气密性良好),看你们能否将牛奶吸上来?生:(用力吸牛奶)不能师:怎样才干将牛奶用吸管吸上来? 生:(思量并研究)让瓶中进入空气。
师:再思量:饮料是使劲吸上来的吗?是什么使饮料吸入口中? 生:不是,可能是大气压强。
(1)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银柱?(2)玻璃管变粗、变细、倾斜、向下压、向上提只要不让管口脱离水银面,大气压能支持的水银柱高度差会变化吗?(3)大气压强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感知,而通过它能支持一段水银柱的办法让我们感触到大气压的存在这是什么物理办法?(4)大气压有多大,我们并不清晰,可以通过计算 760mm 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来间接大气压,这又用到了什么物理办法?2.学生计算 760mm 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老师检查并赋予指导,后沟通并指出大气压强 P0=1.013×105Pa。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能正确描述力的作用过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
2.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
2. 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1. 探究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正确描述力的作用过程。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生活中的力现象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力的作用效果。
2. 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新课讲授1. 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的三要素。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3. 引导学生归纳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力的实例进行分析。
2. 小组成员讨论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3.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提问:如何正确描述力的作用过程?(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力现象,思考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2.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一、教学科目及年级:初中物理二、课题:(请根据面试要求填写具体课题,如“物体的浮沉条件”、“电路的串并联”、“光的反射与折射”等)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 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难点:1. 理解复杂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突破:1. 导入新课:- 结合生活实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 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应用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教学方法:-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发现问题。
-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物理规律。
-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 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船可以浮在水面上?”- 回顾已学知识:如浮力、重力等概念。
- 引入新课:如“物体的浮沉条件”。
环节二:探究实验- 实验一:探究浮力与物体体积的关系。
- 实验二: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环节三:讨论分析-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进行分类?环节四:应用练习-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物理实验操作、复杂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物理学科的特点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理现象,引入新课。
2. 新课讲解(1)讲解物理基本概念,如力、速度、质量等。
(2)讲解物理基本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3)讲解物理基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等。
3. 课堂练习(1)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个别辅导。
4. 物理实验(1)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确保实验安全。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评价(1)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物理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 课后及时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等内容。
2. 物理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天平等。
3. 教学参考资料:如物理教材、辅导书籍等。
4. 课堂评价表:用于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操作能力。
3.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
4. 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情况。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本次课程的核心物理概念。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课程的核心物理概念。
2.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1. 理解并运用复杂物理原理。
2. 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1. 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和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科的价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物理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核心概念。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现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新课讲授1. 讲解物理概念,结合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环节三:实验演示1. 展示物理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现象。
2. 分析实验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背后的科学道理。
环节四:课堂练习1. 设计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五:课堂总结1. 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 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科的价值和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授(1)讲解物理基本概念,如力、速度、能量等,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讲解物理原理,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通过实验演示验证。
(3)讲解实验操作,如测量、记录、分析等,强调注意事项。
3. 课堂练习(1)进行基础概念和原理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进行实验操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包括实验步骤的熟练程度、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等。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物理教材。
2. 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 实验器材:实验器材,如弹簧秤、速度计、能量转换器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课堂讲授:2课时2. 课堂练习:1课时3. 课堂讨论:1课时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XXX物理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XXX实验、XXX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XXX物理知识的应用。
2. 难点:XXX物理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新课讲授(1)讲解XXX物理知识,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2)引导学生进行XXX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3)引导学生进行XXX观察,总结规律。
3. 巩固练习(1)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学生易错点,进行针对性讲解。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反思(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XXX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XXX实验、XXX观察中的表现。
3.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完成情况。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
以下为具体的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浮力实验、观察物体浮沉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2. 难点:物体浮沉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洗澡时泡沫浮在水面、船在水面上漂浮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浮力的概念,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简单折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应用。
2. 难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图片,如水中的筷子、凸透镜成像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2. 提问:同学们能否发现这些现象中都存在光线的改变方向?这背后有什么科学道理呢?3. 引入课题:光的折射。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光的折射现象,结合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且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之比是一个常数。
2. 通过多媒体展示光的折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入射角、折射角和法线的关系。
3. 教师演示实验:将透明玻璃板放置在白纸上,通过观察光线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会折射定律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一系列折射问题,如计算入射角、折射角、判断光线传播方向等,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进行解答。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及其应用。
2.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提出疑问。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注:以上教案试讲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学物理面试教案模板两篇初中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了什么)了解、掌握、认识......(2)过程与方法:经历(通过)对......的探究过程, 初步学会......, 提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学好物理的信心, 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概念的理解及其应用、实验探究。
难点:新概念的理解、总结实验规律、各种规律的灵活应用。
3.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常用的导入方法实验导入、联系实际导入、直接导入)采用联系实际导入法:讲述游乐场激流勇进的过程, 提出问题:小车沿着轨道下滑的时候, 它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导入新课:用平均速度的知识来解决。
(2)新课讲授(知识点条理清晰的呈现)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
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 进行强调。
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
③拓展延伸, 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 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新授课里面一定要表现出讲课的大体流程, 但是不必太过详细。
(3)巩固练习练习题一练习题二(4)小结作业①请学生代表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②布置课后作业。
4.板书设计高中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了什么)了解、掌握、认识......(2)过程与方法:经历(通过)对......的探究过程, 初步学会......, 提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学好物理的信心, 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概念的理解及其应用、实验探究。
难点:新概念的理解、总结实验规律、各种规律的灵活应用。
3.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常用的导入方法实验导入、联系实际导入、直接导入)采用联系实际导入法:讲述从北京到重庆的各种路线, 导入新课:位移。
(2)新课讲授(知识点条理清晰的呈现)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例:矢量、标量)。
初中物理教资面试教案模板(精选4篇)初中物理教资面试教案模板篇1说教材:《重力与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本章从最常见的重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力的描述;2、重力及其测量;3、重心与稳度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并结合重心与稳度,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4、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重心与稳度说教法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习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扩展到重心与稳度,强调学生学会画力的图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说教学过程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教师通过(静态和动态)图片展示奇特的力现象,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几幅有关重力的图片来告诉学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见的力——重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通过提问,复习初中时是怎样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图);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让学生学习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么是力的图示,怎样画力的图示?对于力的图示,学生常常容易出错,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而不是只记住它的画法所以教师先举例(图4-6 力的图示)该怎样画举例(某人用50 N水平向左的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并让学生动手画,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评价与分析学生所画的力的图示,指出他们的错误,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的画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思考来获取新知识教师举例(树叶飘落等)引出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重力无处不在通过力的三要素分别讲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测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g,并让学生知道g值会随地球上纬度和高度而变化教师通过作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那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得出有规则几何形状且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几何中心;教师提问:没有规则的物体重心如何确定?指导学生利用悬挂法寻找重心,学生进行实验,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把知识扩展到;重心的高低影响物体的稳度,教师举例说明;学生阅读课本,利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初中物理教资面试教案模板篇2课前准备:一、: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物理概念、原理及规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本节课所学的物理概念、原理及规律。
2. 难点:实验操作、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2. 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1. 介绍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原理及规律。
3.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三:实验操作1. 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物理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环节四:问题解决1. 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3.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提醒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
环节六:布置作业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拓展阅读,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
五、教学反思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
2. 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点]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物理知识点]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 [物理知识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物理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 [物理知识点]在复杂情境下的解决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趣味故事,引出本节课的物理知识点。
-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分享实验心得。
3. 知识讲解- 教师讲解[物理知识点]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 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4. 练习巩固- 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小组合作-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总结反思-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指出不足之处。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学生参与度、积极性。
-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实验操作等。
2. 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
- 学生对作业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课后反馈:-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
-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物理规律。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问题分析。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增强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掌握。
- 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2. 难点:- 物理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
- 复杂物理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出问题:例如,“大家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物理现象?”2. 新课讲授:- 环节一:概念讲解- 教师讲解核心概念,例如“力的概念”、“能量守恒定律”等。
- 通过图示、动画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
- 环节二:实验演示-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如“自由落体实验”、“光的折射实验”等。
-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激发思考。
- 环节三: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实验现象或问题进行讨论。
- 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报告或设计方案。
3. 巩固练习:- 设计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通过练习,检查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程度。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板书设计1. 标题:初中物理——《力的概念》2. 核心概念: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3. 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实验现象、实验结论4.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方法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学生参与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率、完成速度。
3. 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分析的合理性。
一、课程名称初中物理二、授课年级八年级三、授课班级八年级(1)班四、授课时间第2课时五、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学会运用摩擦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3)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精神;(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2)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摩擦力的计算公式的应用;(2)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图片,如鞋底防滑、汽车刹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作用。
2. 提问: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摩擦力的现象,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3.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计算公式。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思考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一、说教材1. 教材内容要点:本节课所选内容为《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这一章节。
主要涉及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以及折射率等知识点。
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光的折射”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为后续学习光学知识奠定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了解折射率。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说学情1. 学生特点:初中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2. 学生认知水平:学生对光的传播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光的折射现象了解较少。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折射率。
2. 教学难点:折射定律的应用,如何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现象相结合。
四、说教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探究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光的折射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应用。
五、说学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互助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折射现象。
六、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
2. 教学新课(1)讲解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了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2)讲解折射定律,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折射定律的应用。
(3)讲解折射率,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折射率的概念。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验证折射定律。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自主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 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2. 难点:- 对复杂物理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 实验探究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2.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证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 讲解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注意结合实际案例。
-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验探究:-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
-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并与理论相联系。
4. 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物理规律的应用。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1. 标题:初中物理《XXX》2. 核心概念和原理:列出本节课的重点概念和原理。
3. 实验步骤和现象:简要描述实验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
4. 结论:总结实验结论,并与理论相联系。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面试教案模板
【篇一:教师资格证教案面试模板】
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
注意:1.教师资格证面试时,提供的是一张b5的白纸,不是表格式
教案,写教案时间20分钟,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案每个部分都
囊括进去。
2、教案在书写时,不可透露个人信息,不可在教案纸上做任何标记。
【篇二:初中物理教案模版】
第1页低碳办公,支持环保,请正反打印!
第2页低碳办公,支持环保,请正反打印!
【篇三: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目录
《浮力》 (2)
《欧姆定律》 (6)
《电功》 (10)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17)
《运动的快慢》 (21)
《变阻器》 (27)
《电磁感应现象》 (31)
本资料为云南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科目测试复习资料,仅供大家复习
下载,切莫错过说课试讲测试公告和测试时间以及网上报名。
《浮力》
—说课试讲测试复习资料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p141~p14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
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使用液体
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
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
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
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
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
能力等。
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
教育。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和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
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
需要综合使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
力要求提高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
来获得知识。
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
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
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
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
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使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
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和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
从实验数
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
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
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
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
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
钉重。
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
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
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
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
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
漂浮和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
浮和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
和悬浮实验。
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
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
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
这时可
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
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
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
引导学生密切
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和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
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
旧有知识理解使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
由学生
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最后再用如
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
并指
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
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
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
出浮力大小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和液体的
密度有关,和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
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
大小和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
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
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
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第一节: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
(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4.布置作业: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