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doc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规定模版引言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废弃物的正确处置对实验室的安全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制定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规定,以保障实验室工作的安全与环境的卫生。
一、废弃物分类与包装1.1 生物危险废弃物生物危险废弃物是指具有生物学活性且对人体或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废弃物。
如:感染性培养物、病原微生物、血液及其制品等。
这类废弃物应特别注意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处置。
1.1.1 废弃物应被放入专用生物危险废弃物容器内,容器上应标明“生物危险废弃物”的标识。
1.1.2 废弃物容器应具备防渗漏和防喷溅功能,同时能够露出足够的标志以便于辨识。
1.1.3 废弃物容器应定期检查,一旦容器已满,应及时封闭并进行处理。
1.2 化学废弃物化学废弃物是指实验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废弃物,如:废弃的化学试剂、废液、过期药品等。
1.2.1 废弃物应被放入标有“化学废弃物”的容器内,容器上应贴有有毒有害标志。
1.2.2 废弃物容器应具备耐腐蚀、防渗漏的性能,并能耐受化学废弃物的溶剂和酸碱。
1.2.3 废弃物容器中不应混放不同类别的化学废弃物,以免发生反应或污染。
1.3 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是实验中产生的其它非生物危险和非化学废弃物,如:纸张、塑料、玻璃等。
1.3.1 废弃物应分类收集,纸张、塑料、玻璃等应分别放入相应的废弃物容器。
1.3.2 废弃物容器应密封,并注意减少体积以便于储存和处置。
二、废弃物储存与运输2.1 废弃物储存2.1.1 废弃物容器应放置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以防止废弃物变质、滋生细菌或产生恶臭。
2.1.2 废弃物容器应定期检查,一旦出现损坏或漏液现象应及时更换或修复。
2.1.3 生物危险废弃物和化学废弃物应由专人负责监管和管理,确保安全性。
2.2 废弃物运输2.2.1 废弃物运输应采取密闭可靠的方式,防止废弃物溢出或泄漏。
2.2.2 废弃物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剧烈震荡或碰撞,以避免容器破裂。
微生物试验室废弃物的处置规定微生物试验室废弃物的处置规定随着生物技术的进展,微生物试验室已成为生物科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废弃物需要妥当处理。
微生物试验室废弃物的不当处置可能会对环境、人类及其它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订立合理的微生物试验室废弃物处置规定对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紧要。
一、废弃物分类和处理方法1. 生物安全废弃物生物安全废弃物是指可能存在生物安全风险的废弃物,包括试验室操作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细胞培育物、病毒、Toxin、臭氧等,以及处理上述废弃物产生的废液、废菌液等。
生物安全废弃物应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采纳专门设备和处置方法,包括:(1)高温灭菌: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或培育箱中的高温消毒功能将微生物进行灭菌;(2)化学杀菌:使用一些化学物质来消除微生物,如氢氧化钠、酸、次氯酸等;(3)物理破坏:使用橡胶锤、粉碎器等工具将微生物进行破坏;(4)焚烧处理:使用高温方式将废弃物进行焚烧处理。
2. 化学废弃物化学废弃物是指试验中使用的化学试剂、溶剂、废液、废溶剂及其混合物等。
化学废弃物应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采纳以下处理方法:(1)中和处理:将废弃物与肯定量的酸、碱化学物质混合中和,然后进行无害化处理;(2)氧化处理:将废弃物加入氧化剂、酸性混合物中进行氧化处理;(3)沉淀分别:使用化学试剂将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沉淀分别出来,然后进行无害化处理;(4)安全贮存:将化学废弃物存放在专用的不安全品储存柜中,在储存前先包装好,请勿将不安全品混在一起。
3. 保护性设施废弃物保护性设施废弃物重要是指22微米的过滤器、手套、坩埚、玻璃纸、塑料瓶、板橡胶等保护性设施材料。
这些物品中可能含有一些污染物,需注意处理方法。
保护性设施废弃物应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采纳以下处理方法:(1)隔离储存:将保护性设施废弃物放入密闭容器中进行隔离储存,避开污染环境;(2)消毒处理:进行消毒处理后再处理,以避开污染人员或者环境;(3)分类处理:依照废弃物的不同,分类处理。
微生物试验室废弃物的处理规定为规范微生物试验室废弃物的处理,保障员工安全和环境卫生,提高试验室管理水平,订立本规定。
1. 废弃物分类与包装要求1.1 微生物试验室废弃物重要包含生物样品、培养基、试剂、耗材、纸张等。
依据废弃物的性质和特点,将其分为以下几类:•生物样品:包含含有微生物的培养基、植物组织、动物器官、细胞培养物等。
•剂量试剂:包含已过期、破损、污染的化学试剂。
•损坏耗材:包含破损的玻璃器皿、塑料容器、注射器等。
•废纸废塑:包含废弃的试验记录、使用过的塑料袋、废弃的纸巾等。
1.2 对于不同类别的废弃物,采取相应的包装措施:•生物样品:将含有微生物的培养基等生物样品密封放入标有生物不安全标志的双层塑料袋中,并用胶带密封。
•剂量试剂:将已过期、破损、污染的化学试剂放入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并用标签标注不安全性质。
•损坏耗材:将破损的器皿和容器用胶带进行包裹,以防碎裂。
•废纸废塑:将废纸、废塑拣选干燥后放入标有废纸废塑标志的垃圾袋中。
2. 废弃物的临时存放和收集2.1 试验室应设置指定的废弃物存放区域,明确划分不同类别废弃物的存放位置,并配备相应的垃圾桶、垃圾袋和标识。
2.2 废弃物应即时临时存放于指定的垃圾桶中,并保持容器盖子紧闭,防止外部细菌、病毒或有害物质外泄。
2.3 废弃物垃圾桶内不得混放不同类别的废弃物,确保分类存放。
2.4 废弃物垃圾桶需要定期清理和消毒,以确保卫生和安全。
2.5 废弃物收集人员需戴好防护装备,包含手套和口罩等,避开接触废弃物的直接接触。
3. 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理3.1 生物样品的处理与处理:•高致病微生物样品或具有高传染性的微生物样品,应依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进行处理,不得自行废弃。
•低致病微生物样品和已灭活的微生物样品,可在破坏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后,经过高温高压处理或污水处理后进行安全处理。
3.2 剂量试剂的处理与处理:•已过期、破损、污染的化学试剂,应依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进行处理。
微生物组学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1为了加强实验室废弃物和染菌器材处理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所称实验室废弃物包括各类废弃的健康相关产品、生物样品、中毒样品、终止保存的菌(毒)种、一次性注射器及其他实验废弃物等。
本制度也适用于可重复使用的染菌器材的处理。
3实验室废弃物采取分类收集处置的原则,由产生废弃物的科室和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共同管理。
4各类废弃物的处理各类食品、饮用水、卫生用品等检测后其结果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虽不符合但其不会引起环境污染,按体系文件规定的保存期满后,液体类经稀释后由下水道排放,固体类经毁形后按生活垃圾倾倒在中心集中的垃圾存放地,统一清运处理。
实验室产生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等医疗废物,按下列方法处理:4.2.1所有污染材料应放置在防渗漏的容器中高压灭菌。
4.2.2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应分类收集,盛装医疗废物的包装物或容器应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且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
4.2.3细菌性食物中毒样品和病毒阳性标本经121℃压力蒸汽灭菌30min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4.2.4染菌玻璃试管、玻璃吸管、滴管、镊子等:经121℃压力蒸汽灭菌20min 后,对试管进行清洗、晾干。
4.2.5染菌的一次性平皿、移液头等:经煮沸30min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30min℃压力蒸汽灭菌121病毒类病源性培养物经4.2.6.细菌类病源性培养物经121℃压力蒸汽灭菌20min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4.2.8一次性手套、工作衣帽等防护用品经消毒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4.2.9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棉签、有毒有害实验动物尸体等医疗废物,及时交医疗废物收集处集中收集暂存。
微生物室废弃物处理操作规程
【目的】
确保微生物实验室得到有效管理,保证实验室不被污染和污染环境,保证废弃物不污染环境。
【适用人员】
微生物实验室检验人员。
【内容】
废弃物处置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消毒技术规范》和本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要求。
对废弃物的处理
1、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出来的所有废弃物,包括不再需要的样品、培养物和其它物品,均应视为感染性废弃物,应置于专用的密封防漏容器中,并在高压消毒后再进行处理或废弃。
常用的处理方法
(1)物理处理法
高压蒸汽消毒,121℃,保持30 min;
(2)化学处理法
配制化学消毒剂含氯消毒剂(次氯酸钠,含有效氯2000-5000mg/L)、75%乙醇和2%戊二醛,侵泡消毒保持30 min。
消毒完毕按照实验室一般废弃物处理。
详见本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规定。
2、微生物室一般废弃物按照本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规定处理即可。
医院微生物室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摘要:本文旨在详细介绍医院微生物室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
该制度确保合理、安全地处理微生物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并确保废弃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潜在风险最小化。
本文将从废弃物的分类、处理流程、安全措施以及监管与培训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1. 引言在医院微生物室的日常工作中,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是一个关键且必不可少的环节。
实验室废弃物可能包括感染性废弃物、化学废弃物、实验材料残余和垃圾等。
合理处理这些废弃物对于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至关重要。
2. 废弃物的分类根据废弃物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将实验室废弃物分为以下几类:•感染性废弃物:包括用于微生物培养和实验的细菌培养物、培养皿、试管、注射器等。
•化学废弃物:包括化学试剂、酸碱溶液、废弃的实验剂、过期药品等。
•实验材料残余废弃物:包括实验室使用的滤纸、玻璃片、塑料瓶、移液管等。
•垃圾:包括非感染性的一般垃圾、食品等。
3. 废弃物处理流程3.1 感染性废弃物处理流程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流程如下:1.使用专用的颜色标识的刚性容器,将感染性废弃物进行收集和储存。
2.废弃物容器应妥善封闭并做好标记,标示其为感染性或危险废弃物。
3.微生物学实验室废弃物应定期集中处理,确保废弃物无法复原或重新利用。
4.废弃物处理应遵循相关的法规和标准,确保废弃物的安全处置。
3.2 化学废弃物处理流程化学废弃物的处理流程如下:1.将化学废弃物分类为有机溶剂类、酸碱废液类等,并根据性质分装入标有相应标志的容器中。
2.废弃物容器应妥善密封,并进行明确的标记,以避免混淆和意外泄漏。
3.将化学废弃物交由专业机构进行集中处理,遵循相关的法规和规范,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3.3 实验材料残余废弃物处理流程实验材料残余废弃物的处理流程如下:1.将实验材料残余废弃物进行分类,如玻璃制品、塑料制品等。
2.针对不同种类的残余废弃物,采用适当的方式加以处理,如归还回收站、交由回收机构等。
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规定
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应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
以下为一般的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处置规定:
1. 分类储存:将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按照不同类型分别储存,如培养基、培养皿、试剂瓶等分开储存。
2. 消毒处理:对于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废弃物,需要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方法包括高温高压灭菌、化学消毒等。
消毒过程中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操作人员暴露于致病微生物。
3. 封装包装:将消毒后的废弃物进行封装包装,防止废弃物泄漏,并确保包装完整和标识清晰。
废弃物的包装建议使用专用的塑料袋或密封容器。
4. 安全运输:将封装好的废弃物进行安全运输,避免废弃物再次污染环境。
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与其它物品接触,并确保不会导致泄漏。
5. 安全处置:废弃物可根据国家和地区的规定进行处理。
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焚烧、高温高压灭菌、化学处理等。
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环保和安全,防止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伤害。
6. 记录和归档:实验室应建立废弃物管理档案,包括废弃物产生情况、处置方式、消毒记录等信息。
定期对废弃物进行清理和归档,确保废弃物管理的可追溯性和记录完整性。
以上仅为一般的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处置规定,具体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
在操作过程中,应遵循安全规程,加强防护意识,确保工作人员和环境安全。
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规定为了合理有效的处置微生物实验废弃物,避免环境污染及废弃物对人体的伤害,保护实验人员安全,制定该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制度。
1.废弃物是指将要丢弃的所有物品。
废弃物处理的首要原则是所有有潜在生物危害的材料必须在实验室内清除污染、高压灭菌或焚烧。
2.一般固体废弃物如无回收利用价值可直接丢弃在垃圾桶内。
3.一般液体废弃物如无回收利用价值并无可燃性挥发物时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
4.操作任何有潜在生物危害的废弃物时,必须穿戴手套、口罩和防护服。
5.所有收集有潜在生物危害的废弃物的容器都应有“生物危害”标志。
6.所有废弃物塑料袋或容器中盛装的废弃物不应超过总容量的3/4。
7.液体性有潜在生物危害的废弃物,应确保容器无泄漏。
8.对于有多种成份混和的废弃物,应按危害等级较高者处理。
9.所有有潜在生物危害的废弃物在丢弃前均需消毒。
消毒方法首选高压蒸汽灭菌,其次为____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10.每日的有潜在生物危害的废弃物、设备和玻璃器皿均通过高压蒸汽灭菌去除污染。
处理过程应保证在121℃进行,时间____分钟。
11.任何高压灭菌后重复使用的玻璃器皿不应事先清洗,任何必要的清洗、修复必须在高压灭菌或消毒后进行。
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规定(2)1.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所有废弃物的处置必须符合实验室的安全规范,避免对人员和环境造成风险。
2. 分类收集和储存:废弃物必须按照类型进行分类收集,如生物废弃物、化学废弃物和固体废弃物等。
分别储存在相应的容器中,避免混合和污染。
3. 生物废弃物处置:生物废弃物包括实验室中使用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实验材料。
这些废弃物应被正确封装,放入专用的生物废弃物容器中,并加盖密封。
严禁将生物废弃物直接丢弃在一般垃圾桶中。
4. 化学废弃物处置:微生物实验室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化学废弃物,如试剂瓶、废液等。
这些废弃物应经过必要的处理,如分离、稀释、中和等,然后储存在标有化学废弃物的容器中,交由专门的收集点进行处理。
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规定一、引言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研究和实验的场所,因此会产生一些废弃物。
合理的废弃物处置对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为此,制定了以下废弃物处置规定,以确保废弃物能够得到有效处理和处置。
二、废弃物分类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主要分为生物废弃物和化学废弃物两类。
1. 生物废弃物生物废弃物包括实验室培养物、细胞培养物、动物组织等含有生物学特征的废弃物。
这些废弃物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或有害物质,因此需要特殊处理。
常见的生物废弃物包括:1)固体废弃物:包括培养物、菌体、细胞等。
2)液体废弃物:包括培养物、溶液等。
3)动物组织和动物尸体:包括动物器官、动物体液等。
2. 化学废弃物化学废弃物是在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实验使用的化学药品废弃物。
常见的化学废弃物包括:1)有机溶剂:如醚类、酮类、醇类等。
2)酸碱溶液: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等。
3)重金属溶液:如铅、铬、汞等。
4)有害物质:如氰化物、氯仿、甲醛等。
三、废弃物处置方法根据废弃物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制定了以下废弃物处置方法。
1. 生物废弃物处置方法生物废弃物需要采取适当的感染控制措施和处置方法,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环境污染。
1)固体废弃物处置方法将固体废弃物收集在特定的生物废弃物容器中,封闭并标明“生物废弃物”。
定期进行回收处理。
回收处理包括高温消毒、高压灭菌或化学处理等。
2)液体废弃物处置方法将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液体废弃物收集在密闭容器中。
将其送往专门处理单位进行高温高压灭菌或化学处理。
处理后再进行无害化处置。
3)动物组织和动物尸体处置方法将动物组织和尸体收集在特定的容器中,进行灭菌处理。
灭菌后送往焚烧或填埋场进行处理。
2. 化学废弃物处置方法化学废弃物需要以安全和环保的方式进行处理,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1)有机溶剂的处理方法有机溶剂的废弃物应存放在密闭容器中,以防止挥发和泄漏。
将其送往专门的化学废品处理单位进行回收或焚烧处理。
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处置规定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程序,以确保实验室环境的卫生与健康,并保护生态环境。
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包括但不限于实验用材料、培养基、细菌培养物、废液、废水、废物等。
2. 分类与标识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应按照其性质进行分类和标识,以便进行准确的处置和处理。
2.1 固体废弃物•非感染性固体废弃物:如废纸、废塑料等,可直接投入普通垃圾桶。
•感染性固体废弃物:如污染了微生物的实验材料、培养基等,应收集于专门的感染性废弃物容器中,并用红色标识标记。
2.2 液体废弃物•非感染性液体废弃物:如清洁剂、试剂废液等,应分别倒入相应的废液容器中,并标明内容物。
•感染性液体废弃物:如含有微生物的培养基、细菌培养物等,应倒入专门的生物感染性废液容器中,并用红色标识标记。
2.3 放射性废弃物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状态的放射性废弃物,都必须遵循放射性废物管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与相关部门进行配合处理。
2.4 标识和包装每个废弃物容器都应明确标识其内容物的性质,并在容器表面附上相应的标志和警示语,以确保安全处理和运输过程中的可识别性。
废弃物容器应具备密封性,以防泄露。
3. 处置程序3.1 收集废弃物应经适当包装后被收集起来,以便进行安全的处置和运输。
废弃物的包装材料应符合相关的环保要求,并保证有足够的强度防止在运输过程中的破损。
3.2 运输将包装好的废弃物运输至指定的处置场所。
运输过程中,需确保废弃物容器的密封性和稳固性,以防止泄露和破损。
3.3 处置废弃物的处置方式应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管理规定。
根据废弃物的性质,可能需要进行焚烧、消毒、填埋等处理。
处理过程中应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报备工作。
3.4 监管和验收废弃物的处置需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管,并进行相应的验收工作。
对处置后的废弃物,应进行相关的检测和分析,以确保处置效果符合要求。
4. 废弃物管理责任实验室内的每位工作人员都有责任遵守本规定,并积极参与废弃物管理的各项工作。
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规定范本一、废弃物分类1. 生物性废弃物:(1) 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培养基、生物质残渣、发霉食品等;(2) 微生物培养物、菌液、菌香等;(3) 实验中使用的动植物组织片、玻片等;(4) 与微生物实验相关的动物尸体、血液、组织、器官等;(5) 发酵后的微生物菌体、生物质等。
2. 化学性废弃物:(1) 实验中使用的试剂瓶、瓶盖、容器等;(2) 破损、过期或废弃的化学试剂;(3) 与微生物培养、实验操作相关的溶液、溶剂等;(4) 酸、碱、有机溶剂等废液。
3. 物理性废弃物:(1) 实验操作中产生的废旧器具、器皿、仪器设备等;(2) 玻璃器皿的碎片、锡制品等;(3) 实验操作中产生的废旧纸张、纸巾等。
二、废弃物处置程序1. 生物性废弃物处置程序:(1) 将使用过的培养基、生物质残渣、发霉食品等,置于密闭塑料袋中;(2) 使用过的菌液、菌香等,倒入含漂白剂的容器中浸泡消毒后进行固化;(3) 需与微生物实验相关的动物尸体、血液、组织、器官等,收集后交由专业机构处理;(4) 发酵后的微生物菌体、生物质等,置于防渗漏容器中,交由专业机构进行处理。
2. 化学性废弃物处置程序:(1) 破损、过期或废弃的化学试剂,集中存放在指定的储存区域中;(2) 与微生物实验相关的溶液、溶剂等,经过中性化处理后密封储存;(3) 酸、碱、有机溶剂等废液,通过中性化、稀释等方式处理后交由专业机构处置;(4) 实验中使用的试剂瓶、瓶盖、容器等,经过清洗、消毒后可以重复使用。
3. 物理性废弃物处置程序:(1) 实验操作中产生的废旧器具、器皿、仪器设备等,进行分类整理后,尽量进行修复、维护或重复使用;(2) 玻璃器皿的碎片、锡制品等,应将其收集后交由专业机构进行处理;(3) 实验操作中产生的废旧纸张、纸巾等,可进行分类回收或放入垃圾桶。
三、废弃物储存与运输1. 废弃物储存:(1) 生物性废弃物、化学性废弃物和物理性废弃物应分别存放在相应的容器中,并在容器上做好标识;(2) 存放生物性废弃物的容器应具备良好的密闭性,并防止渗漏;(3) 存放化学性废弃物的容器应具备耐腐蚀性,并避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4) 存放物理性废弃物的容器应具备耐破碎性,并定期清理和整理储存区域。
医院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1. 引言为了确保医院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和环境保护,制定本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
该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微生物实验室,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医院管理规定,确保实验室废弃物的正确处理和处置。
2. 定义在本制度中,以下术语的定义适用:•实验室废弃物: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器具、培养基、试剂、容器等实验室使用后废弃的物品。
•有害废弃物:具有毒性、易感染性或其他危害性的废弃物,例如含有病原体的培养基、有毒试剂等。
•非有害废弃物:不具有毒性、易感染性或其他危害性的废弃物,例如纸张、塑料容器等。
•分类收集:按照不同性质和处理方式对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
•合规处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和处置。
3. 实验室废弃物分类与收集为了便于废弃物的后续处理,实验室废弃物应按照有害废弃物和非有害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
3.1 有害废弃物收集有害废弃物的收集应包括以下步骤:1.确保废弃物容器完好无损,无渗漏现象。
2.将所有有害废弃物放入专门标识的有害废弃物容器中。
3.废弃物容器上明确标注废弃物种类、数量、日期等信息。
4.严禁将有害废弃物投放到普通垃圾桶或下水道中。
3.2 非有害废弃物收集非有害废弃物的收集应包括以下步骤:1.将所有非有害废弃物放入普通垃圾桶中。
2.普通垃圾桶应具备密闭性,防止异味扩散和垃圾泄漏。
3.严禁将有害废弃物放入普通垃圾桶。
4. 废弃物的后续处理实验室废弃物的后续处理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进行合规处理,确保安全和环境保护。
4.1 有害废弃物的处理有害废弃物应交由经过资质认证的废弃物处理单位进行处理,具体操作包括:1.将有害废弃物妥善包装,防止泄漏和散发。
2.选择合格的废弃物处理单位进行运输和处理。
3.保留有害废弃物的相关记录,包括种类、数量、运输日期等信息。
4.2 非有害废弃物的处理非有害废弃物应按照医院管理规定和环卫要求进行处理,具体操作包括:1.将非有害废弃物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收集区域。
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实验室废弃物和染菌器材处理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从事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包括医学、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微生物实验室。
三、废弃物的定义及分类1. 废弃物是指将要丢弃的所有物品,包括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废气、废物等。
2. 实验室废弃物分为感染性废物和非感染性废物。
感染性废物指可能含有致病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废物;非感染性废物指不含有致病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废物。
四、废弃物处理原则1. 预防为主,分类处理。
2. 减少产生,规范处置。
3. 安全第一,环保其次。
五、废弃物处理措施1. 废弃物处理应在实验室内进行,确保实验室安全。
2. 操作感染性或任何有潜在危害的废物时,必须穿戴手套、口罩和防护服。
对有多种成份混和的医学废料,应按危害等级较高者处理。
处理含有锐利物品的感染性废料时应使用防刺破手套。
3. 实验室产生的感染性废物必须严格区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废物,一旦分开后,感染性废物必须加以隔离。
4. 感染性废物应分类丢入垃圾袋,所有收集感染性废物的容器都应有生物危害”标志,或使用红色”容器。
5. 液体性感染性废料,应确保容器无泄漏,每日加入1:20的84消毒液消毒后倒入下水道。
6. 每日的感染性废物、设备和玻璃器皿均通过压力蒸汽灭菌去除污染。
处理过程应保证在121进行(被处理物中心温度不低于115),时间60~90分钟(不少于20分钟)。
7. 初消毒后的废物用黄色塑料袋包装后,转交洗消员集中送交医疗垃圾处理站。
8. 实验室废弃的动物组织、器官、尸体等,应按要求消毒,并用专用塑料袋密封后冷冻储存,统一送有关部门集中焚烧处理。
9. 实验器材与耗材:吸头、吸管、离心管、注射器、手套及包装等塑料制品应使用特制的耐高压超薄塑料容器。
微生物组学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1为了加强实验室废弃物和染菌器材处理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2本制度所称实验室废弃物包括各类废弃的健康相关产品、生物样品、中毒样品、终止保存的菌毒种、一次性注射器及其他实验废弃物等.本制度也适用于可重复使用的染菌器材的处理.3实验室废弃物采取分类收集处置的原则,由产生废弃物的科室和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共同管理.4各类废弃物的处理4.1各类食品、饮用水、卫生用品等检测后其结果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虽不符合但其不会引起环境污染,按体系文件规定的保存期满后,液体类经稀释后由下水道排放,固体类经毁形后按生活垃圾倾倒在中心集中的垃圾存放地,统一清运处理.4.2实验室产生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等医疗废物,按下列方法处理:4.2.1所有污染材料应放置在防渗漏的容器中高压灭菌.4.2.2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应分类收集,盛装医疗废物的包装物或容器应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且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4.2.3细菌性食物中毒样品和病毒阳性标本经121℃压力蒸汽灭菌30min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4.2.4染菌玻璃试管、玻璃吸管、滴管、镊子等:经121℃压力蒸汽灭菌20min后,对试管进行清洗、晾干.4.2.5染菌的一次性平皿、移液头等:经煮沸30min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4.2.6病毒类病源性培养物经121℃压力蒸汽灭菌30min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4.2.7细菌类病源性培养物经121℃压力蒸汽灭菌20min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4.2.8一次性手套、工作衣帽等防护用品经消毒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4.2.9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棉签、有毒有害实验动物尸体等医疗废物,及时交医疗废物收集处集中收集暂存.4.2.10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四分之三时,应及时有效封口并移交医疗废物收集处回收处理.4.3化学性实验废弃物、过期化学试剂,按下列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后:4.3.1废弃的乙醇可加水稀释后排入下水道.4.3.2强酸废弃物适当加入弱碱中和,强碱适当加入弱酸中和,再用水稀释后排入下水道.4.3.3易溶于水的其他无毒、量少的无机化学废弃物,用水稀释后排入下水道.4.3.4下列实验废弃物,实验室必须分类、妥善、安全存放或处理后排放下水道,存放的达到一定量后移交医疗废物收集处处理.4.3.4.1剧毒物质:如毒鼠强、氟乙酰胺、有机磷等妥善、安全存放;4.3.4.2含氰化物、砷制剂、汞制剂等毒性成分较大的试剂或样品按以下方法处理或收集.4.3.4.2.1低浓度含酚废液加次氯酸钠或漂白粉使酚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高浓度含酚废水用乙酸丁酯萃取,重蒸馏回收酚妥善、安全存放.应加入氢氧化钠使呈碱性后再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按质量计算:1份硫酸亚铁对1份氢氧化钠,生成无毒的亚铁氢化钠再排放下水道.再加入共沉淀剂硫酸亚铁,生成的硫化铁将水中的悬浮物硫化汞微粒吸附而共沉淀,排出清液,残渣用焙烧法回收汞、或再制成汞盐妥善、安全存放.2.4铬酸洗液失效,浓缩冷却后加高锰酸钾粉末氧化,用砂芯漏斗滤去二氧化猛后即可重新使用.废洗液用废铁屑还原残留的CrIV到CrⅢ,再用废碱中和成低毒的CrOH3沉淀妥善、安全存放.妥善、安全存放.含铅、镉废液,用消石灰将pH调至8~10,加入硫酸亚铁作为共沉淀剂,使Pb2+、Cd2+生成PbOH2和CdOH2沉淀妥善、安全存放.4.3.4.2.7实验室混合废液可用铁粉法处理,先用酸调节废液pH至3-4,加入铁粉,搅拌0.5h,用碱再调节pH至9左右,继续搅拌10min,再加入高分子混凝剂,进行混凝后沉淀,清液可排放,沉淀物收集存放统一处理.4.3.4.3废弃有机溶剂:如乙氰、乙醚、石油醚、甲醇、氯仿、二氯甲烷、正己烷等按以下方法处理或收集.4.3.4.3.1废乙醚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用水洗一次,中和,用0.5%高锰酸钾洗至紫色不褪,再用水洗,用0.5%~1%硫酸亚铁铵溶液洗涤,除去过氧化物,再用水洗,用氯化钙干燥、过滤、分馏、收集33.5~34.5℃馏分.℃馏分.4.3.4.4其他按规定不能自行处置的化学废弃物.4.5废气的处理少量有毒气体可以通过排风设备排出室外,被空气稀释.毒气量大时,必须处理后再排出.如氧化氮、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用碱液吸收存放达到一定量后由检验科移交给郑州市废弃物中心处理.可燃性有机废液可于燃烧炉中通氧气完全燃烧.5相关科室处理各种实验室废弃物应做好记录,并经科室负责人批准,必要时经中心领导审批.6凡是要移交给专业处置机构进行集中处置的实验废弃物,均由检验科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员统一移交.各检测室应及时将实验室废弃物交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员,并与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员办理移交手续.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员将废弃物移交给回收单位时,应与运送人员办理移交手续.7行政办公室不定期组织对各科室废弃物移交、处置记录进行抽查,发现有安全隐患,及时向中心领导报告.8非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如仪器、设备、办公用家具等不适用本制度.。
2024年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规定引言:随着微生物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废弃物的处理和处置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微生物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实验室器材、实验材料、培养基、容器和化学试剂等。
这些废弃物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和对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对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合理处置规定至关重要,以确保实验室操作的安全性和环境保护。
一、废弃物分类和包装1. 生物危险废物:这类废物包括使用过的传染性微生物菌种、感染性培养物、临床样本等。
应按照生物安全规范进行包装,使用双层密闭塑料袋进行双封,并在外部标注“生物危险废物”标志。
2. 化学废物:这类废物包括用于实验的化学试剂、废弃试剂瓶、废弃培养基等化学品和容器。
化学废物应选用专用容器进行存放,严禁混合不同化学物质。
容器上应粘贴化学废物标志,并清晰标注其成分和性质。
3. 放射性废物:这类废物包括放射性同位素使用后的废弃物、辐射源等。
放射性废物应按照核安全规定进行包装和标识,并交由专门的机构进行处置。
4. 一般废物:这类废物包括用于实验的纸张、塑料器皿、废弃设备等。
一般废物应进行分类,纸张类废物应进行纸张回收,塑料器皿和废弃设备等可进行二次利用或交由废物管理部门进行处置。
二、废弃物处理流程1. 生物危险废物处理:(1)生物危险废物应及时收集,定期进行处理。
(2)生物危险废物的处理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并采取适当的操作措施,如高温蒸汽灭菌、化学消毒等。
处理后的废物应安全封存并标注处理日期。
(3)灭菌后的废物应交由无害化处理机构进行处置,确保不会对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
2. 化学废物处理:(1)化学废物应在特定化学废物区进行收集,并定期进行处置。
(2)废弃试剂瓶等容器应用洗涤剂清洗干净并适当分类回收,严禁随意丢弃或混合处理。
(3)废弃培养基等化学废物应交由专门的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确保不会对环境和公众产生危害。
3. 放射性废物处理:(1)实验室应建立放射性废物管理记录,并按照规定期限交予核安全机构处理。
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规定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合理处置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储存、处置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第三条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主要包括无菌培养基、一次性培养皿、无菌吸管、试剂瓶、实验室器材、实验动物尸体等。
第四条凡涉及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活动,均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
第五条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应按照“分片汇总、分类收集、专人储存、有证销毁”的原则进行。
第二章分类收集第六条实验室废弃物应根据其性质和处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类收集。
第七条实验室废弃物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化学废弃物。
包括有机溶剂、酸碱废液、有毒试剂等。
(二)实验器材废弃物。
包括废弃的培养皿、吸管、玻璃仪器等。
(三)生物废弃物。
包括实验动物尸体、病原微生物,以及污染的培养基等。
(四)一般废弃物。
包括实验室用纸张、塑料袋、废旧设备等。
第八条废弃物应放置在特定的容器内,并在容器上标明废弃物的种类和性质。
第九条容器应密封,防止废弃物泄漏或异味扩散。
第十条废弃物的收集容器应统一放置在指定的区域,不得随意分散堆放。
第十一条废弃物的收集周期按废弃物的性质和数量确定,一般不得超过一周。
第三章储存和处置第十二条废弃物的储存应考虑到实验室内部的环境安全和卫生要求。
第十三条废弃物应储存在专门的储存设施内,设施应具备防火、防漏、防腐蚀等功能。
第十四条废弃物储存设施应与实验室的其他设施隔离,避免交叉污染。
第十五条废弃物的储存设施应定期清理和消毒,防止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第十六条废弃物的处置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
第十七条废弃物的销毁应由专业机构进行,销毁过程应有相关部门的监督。
第十八条销毁完毕后,应出具销毁证明文件,保留备查。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十九条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应有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检查和整理。
微生物组学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
1为了加强实验室废弃物和染菌器材处理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
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
定本制度。
2本制度所称实验室废弃物包括各类废弃的健康相关产品、生物样品、中毒样品、终
止保存的菌(毒)种、一次性注射器及其他实验废弃物等。
本制度也适用于可重复使
用的染菌器材的处理。
3实验室废弃物采取分类收集处置的原则,由产生废弃物的科室和管理部门在各自的
职责范围内共同管理。
4各类废弃物的处理
4.1各类食品、饮用水、卫生用品等检测后其结果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虽不符合但其
不会引起环境污染,按体系文件规定的保存期满后,液体类经稀释后由下水道排放,
固体类经毁形后按生活垃圾倾倒在中心集中的垃圾存放地,统一清运处理。
4.2实验室产生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等医疗废物,按下列方法处理:
4.2.1所有污染材料应放置在防渗漏的容器中高压灭菌。
4.2.2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应分类收集,
盛装医疗废物的包装物或容器应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且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
4.2.3细菌性食物中毒样品和病毒阳性标本经121℃压力蒸汽灭菌30min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4.2.4染菌玻璃试管、玻璃吸管、滴管、镊子等:经121℃压力蒸汽灭菌20min后,对试管进行清洗、晾干。
4.2.5染菌的一次性平皿、移液头等:经煮沸30min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4.2.6病毒类病源性培养物经121℃压力蒸汽灭菌30min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4.2.7细菌类病源性培养物经121℃压力蒸汽灭菌20min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4.2.8一次性手套、工作衣帽等防护用品经消毒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4.2.9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棉签、有毒有害实验动物尸体等医疗废物,及时交医
疗废物收集处集中收集暂存。
4.2.10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四分之三时,应及时有效封口并移交医疗废物收集处回收处理。
4.3化学性实验废弃物、过期化学试剂,按下列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后:
4.3.1废弃的乙醇可加水稀释后排入下水道。
4.3.2强酸废弃物适当加入弱碱中和,强碱适当加入弱酸中和,再用水稀释后排入下
水道。
4.3.3易溶于水的其他无毒、量少的无机化学废弃物,用水稀释后排入下水道。
4.3.4下列实验废弃物,实验室必须分类、妥善、安全存放或处理后排放下水道,存
放的达到一定量后移交医疗废物收集处处理。
4.3.4.1剧毒物质:如毒鼠强、氟乙酰胺、有机磷等妥善、安全存放;
4.3.4.2含氰化物、砷制剂、汞制剂等毒性成分较大的试剂或样品按以下方法处理或收集。
4.3.4.2.1低浓度含酚废液加次氯酸钠或漂白粉使酚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高浓度含酚废水用乙酸丁酯萃取,重蒸馏回收酚妥善、安全存放。
4.3.4.2.2含氰化物的废液应加入氢氧化钠使呈碱性后再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按质量计算:1份硫酸亚铁对1份氢氧化钠),生成无毒的亚铁氢化钠再排放下水道。
4.3.4.2.3含汞盐的废液先调至pH8~10,加入过量硫化钠,使其生成硫化汞沉淀,再加入共沉淀剂硫酸亚铁,生成的硫化铁将水中的悬浮物硫化汞微粒吸附而共沉淀,排出清液,残渣用焙烧法回收汞、或再制成汞盐妥善、安全存放。
4.3.4.2.4铬酸洗液失效,浓缩冷却后加高锰酸钾粉末氧化,用砂芯漏斗滤去二氧化猛
后即可重新使用。
废洗液用废铁屑还原残留的Cr(IV)到Cr(Ⅲ),再用废碱中和成低毒的Cr(OH)3沉淀妥善、安全存放。
4.3.4.2.5含砷废液加入氧化钙,调节pH为8,生成砷酸钙和亚砷酸钙沉淀。
或调节pH10以上,加入硫化钠与砷反应,生成难熔、低毒的硫化物沉淀妥善、安全存放。
4.3.4.2.6含铅、镉废液,用消石灰将pH调至8~10,加入硫酸亚铁作为共沉淀剂,
使Pb2+、Cd2+生成Pb(OH)2 和Cd(OH)2 沉淀妥善、安全存放。
4.3.4.2.7实验室混合废液可用铁粉法处理,先用酸调节废液pH 至3-4,加入铁粉,搅拌0.5h,用碱再调节pH 至9 左右,继续搅拌10min,再加入高分子混凝剂,进行混凝后沉淀,清液可排放,沉淀物收集存放统一处理。
4.3.4.3废弃有机溶剂:如乙氰、乙醚、石油醚、甲醇、氯仿、二氯甲烷、正己烷等按
以下方法处理或收集。
4.3.4.3.1 废乙醚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用水洗一次,中和,用0.5% 高锰酸钾洗至紫色不褪,再用水洗,用0.5%~1% 硫酸亚铁铵溶液洗涤,除去过氧化物,再用水洗,
用氯化钙干燥、过滤、分馏、收集33.5~34.5℃馏分。
4.3.4.3.2乙酸乙酯废液先用水洗几次,再用硫代硫酸钠稀溶液洗几次,使之褪色,再
用水洗几次,蒸馏,用无水碳酸钾脱水,放置几天,过滤后蒸馏,收集76~77℃馏分。
4.3.4.3.3氯仿、乙醇、四氯化碳等废溶液都可以通过水洗废液再用试剂处理,最后通
过蒸馏收集沸点左右馏分,得到可再用的溶剂。
方法可在有关资料上查到。
4.3.4.4其他按规定不能自行处置的化学废弃物。
4.5 废气的处理
少量有毒气体可以通过排风设备排出室外,被空气稀释。
毒气量大时,必须处理
后再排出。
如氧化氮、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用碱液吸收存放达到一定量后由检验科移
交给郑州市废弃物中心处理。
可燃性有机废液可于燃烧炉中通氧气完全燃烧。
5 相关科室处理各种实验室废弃物应做好记录,并经科室负责人批准,必要时经中心领导审批。
6凡是要移交给专业处置机构进行集中处置的实验废弃物,均由检验科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员统一移交。
各检测室应及时将实验室废弃物交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员,并与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员办理移交手续。
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员将废弃物移交给回收单位时,应与运送人员办理移交手续。
7行政办公室不定期组织对各科室废弃物移交、处置记录进行抽查,发现有安全隐患,及时向中心领导报告。
8非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如仪器、设备、办公用家具等不适用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