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7.23 MB
- 文档页数:114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张爱玲散文爱赏析张爱玲是民国时期的一位才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爱玲散文爱赏析,欢迎参考阅读!《爱》赏析这是网上关于张爱玲作品评论最多的一篇,也是误读最多的一篇,许多人还喜欢摘引其中的一两句作为张爱玲的名言,歧见更甚了。
张爱玲在这篇小散文中写了一个小故事,尽管只有一个梗概,但也有了它的凄美之感。
一开头,张爱玲就写道:“这是真的。
”确实是真的,据胡兰成《今生今世》所言,故事的主人公为胡兰成发妻玉凤的庶母,她的经历与《爱》中的女孩几乎一样,想来张爱玲是从胡兰成口中听来的这个故事。
又是胡兰成。
胡兰成写到张爱玲时有许多谎言,但说这小故事似乎没有必要说谎。
张爱玲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与胡热恋的时候。
张爱玲一直拒绝罗漫谛克,但她与胡兰成的'这段热恋,又是她一生中短暂的罗漫谛克时期,几乎是惟一的一次。
所以在张爱玲众多的作品中,《爱》这篇小散文显出了别样的风采,如此明亮的诗意,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也几乎是惟一的,寄托了她此时此刻对爱的理解与感慨、遐思,人在热恋时,对爱的理解总与其他时期不同。
春天的夜晚,月白的衫子,熟悉而陌生的邻家男孩,人面桃花,擦肩而过,“就这样就完了”,瞬间成为永恒,永恒的惆怅与忧伤。
古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化为散文的意境,古典的诗意与浪漫。
尽管张爱玲在小说与散文中有表达的分野,小说更多地表达她的悲剧人生意识,散文更多地表达世俗人生,但彼此又是互为表里的,散文中的世俗人生是以悲剧意识作为背景的。
分野,不等于分裂,同一个作家,他的人生观、艺术观是统一的。
从表面上看,这与她在小说中表达的爱情观大为不同。
她的小说离不开婚姻与性爱题材,但她写出的是“人间无爱”,没有情投意融持久的爱,至多有一点短暂的梦幻色彩的爱,这种虚幻的爱的面纱迟早要被撕破,还原一个千疮百孔的情感真实面貌,小说里重在写“无爱的性爱”。
这篇短文截取了梦幻时期的那个瞬间,——这是理解这篇小散文的核心,因为是瞬间,才成为永恒,永恒地珍惜,永恒地回味。
你相信一见钟情吗,或者你相信瞬间即成永恒的时刻吗?亦或者你相信你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会永远留存在一个人的记忆之中,永生不会忘记。
最离奇的故事不见的是假的,而假的故事一定要编的不那么的离奇。
但张爱玲说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噢,你也在这里吗?”这是一句绝美的问候。
暂不谈论作者那哀凉的文字本身,单文中故事就足以“在千万年之中,打动千万人的心。
”张爱玲只是艺术的发现者或创造者。
语言洗尽铅华,单纯干净,全然没有她惯有的华丽绚烂。
然而一种不动声色的人生苦难和沧桑已被她轻轻地触及;而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让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泪。
文章以四个字起首作一段:这是真的,潜台词即:这不是小说,更不是传奇。
这是,读完全文,回味过来,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感接下来叙述一个真的、美的、纯的,同时又是那么虚的、淡的、凄的关于爱的故事。
那个曾经如桃花般春华妙龄的女子,在成为历史沧桑的老妇人之时,还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那刚要开始就已结束的了无痕迹的爱,是何等的虚无,又是何等的强大!一个女人的不幸的一生,一个女人可以凭藉那虚无缥缈的爱去承受一切苦难的一生。
张爱玲《爱》及其赏析
《爱》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也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部文学作品。
从全景式的地理背景
和精致的文学风格,《爱》展示了张爱玲用温柔诚实之气细腻描绘出人类恋爱和悲剧的结果。
书中故事表达出,爱情是一种相对论的概念,它同时有它的美妙、幸福以及矛盾的一面,既可以给人带来幸福,也可以让他们受到痛苦,但是只有在失去与珍惜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在小说的结局中,张爱玲以小人物的故事,细腻的描绘了爱情中的种种不同的形式和。
张爱玲的《爱》读后感7篇一篇成功的读后感需要通过实际的故事情节来引导读者感受书中的深层主题,读后感是与他人分享阅读体验的一种方式,能够促进交流与理解,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张爱玲的《爱》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张爱玲的《爱》读后感篇1读了许多年的张爱玲,也自卑了许多年。
在她强大的文字之下,在她蛊惑的气氛之围,我甘愿自己是个卑微的崇拜者。
我绞尽脑汁想搞明白一件事,便是她笔下那些精妙句子是如何锻炼组成的。
在我看来,那些睿智而尖刻的文字是她与生俱来的天赋的最佳证明,在遣词这件事上,她似乎并未窘迫或者苦恼过,她是天生的作者、天才的讲述者。
我爱她的才情,崇敬她的倔强,同时也为她抒发的关于咬啮性的小烦恼而困惑不已。
她说自己一直在写那些男女间的小事情,她写得不隐晦、写得戏谑、写得乐此不疲,或许她的志愿便是能够看清世间情爱的真正风貌吧。
她用文字和小小的情爱世界谈着恋爱,同时也身体力行地体验着情的伤、爱的深沉。
她是那种很执拗的女人,仿佛她看上的,都是上帝事前就为她准备了好久的。
她与胡兰成的情事,轰轰烈烈、不卑不亢;她同赖雅的相遇,历经风雨、甘苦自知。
她似乎从来没有抱怨过,对于。
她酷爱描写月亮,似乎只有那清冷的月光才能温暖她日渐冷静的心;她朋友不多,但知己却有两三个;她一生传奇,如今更是声名显赫,可在世时她仿佛更爱深居简出,对繁华不甚感冒;她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可我们永远不懂她心中的神又是谁。
她是张爱玲,她是一抹勾魂至魅的月华,亦是一段拂尘而去的传奇。
张爱玲的《爱》读后感篇2也许每一个男人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粒朱砂痣。
张爱玲是一个不会再现的神话。
她曾亲口对胡兰成说过没有我形容不出的事物,任何事再难描绘,想一想之后也就可以描述出来,这一句并非原文,是我记忆印象,然保有原意。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张爱玲散文读后感1张爱玲说:这是真的。
美丽的女孩,经历了人世种种磨难,到后来她应该是失去了青春和美貌,但却依然记得那个春天,那棵桃树,那件月白色的衫子,那个年轻人,以及他说的“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的短文少,《爱》是其中一篇绝佳。
短短的三百多字,穷尽了人生所有不如意。
总有许多人为了文中男女主角的错过而扼腕唏嘘。
不是平行线,他们有着最甜蜜的交集,但是两条线的交点是那么微小。
短短一句话的时光,他们相遇相爱,却也带来一世相离的苦楚。
天意弄人,最美好的初恋情怀因为意外成为无奈和心酸。
然。
可是这短短的三百多字,又是包含了多少的甜蜜。
困厄可以有很多,可以铺天盖地、惊险袭来,但在这苦难中,唯一需要用来支撑自己的,便是那一瞬的爱。
女孩从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中生存下来,是因为她内心深处有着最纯明的渴望。
她永远记得,那个春天美好的爱恋,她是希望能再寻回它的。
所以她可以一直坚持,一直铭记,哪怕岁月更迭。
“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刚巧赶上了,给她送来了能够作为一生财富的爱,丝丝缕缕,无尽绵长。
这一辈子也该足够。
每次当我想要读读张的作品的时候,我总会去重读《爱》,也总会想起奶茶的那首《原来你也在这里》:请允许我尘埃落定用沉默埋葬了过去/满身风雨我从海上来才隐居在这沙漠里/该隐瞒的事总清晰千言万语只能无语/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喔原来你也在这里/啊那一个人是不是只存在梦境里/为什么我用尽全身力气却换来半生回忆/若不是你渴望眼睛若不是我救赎心情/在千山万水人海相遇喔原来你也在这里奶茶的能抚平人的悲伤的治愈系声音将张爱玲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这篇__诠释得恰到好处,《爱》是苍凉惆怅且无奈的,尽管她没有动用痛彻心扉这样的词来写这个故事,但张的看似平静的语言却隐藏了无限的悲哀,这里面浅浅的哀愁的情绪就像名贵的香水,不管你离多远闻,怎么努力地闻都是这个始终不变的味道,若即若离,却让人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
赏析张爱玲的散文《爱》赏析张爱玲的散文《爱》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故事,凄美而感人,无须过多言语的诠释:这又是一首情歌,潜在的情感穿越各种迷离,一生永不褪色。
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铭心的话维系着两颗跳动的心,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个亮点,支撑着一个人的理性灵魂。
这种寓平静中的“轰轰烈烈”,也许,这就是张爱玲散文《爱》的力。
“这是真的”,我的情感随作者的坦言而触动。
她该是一个爱做梦的女孩吧!我喜欢有月的夜,月光可以柔柔地泻在月白的衫子,她爱在春天的晚上,轻轻地靠在桃树下,攀着发青的嫩枝,让情感从这里延伸,初春是美的,无奈冬意还未褪尽,她的目光一直停伫在桃树对面的那扇门,仿佛门的开启与闭合紧紧联系着所有的惊喜与感动,今夜无月,黑夜中,她已忘记了自己的美,她的执着已忘记了自己是位小康之家的女儿,她忘记这是一种叛逆,她在乎的是那份感动。
“噢,你也在这里吗?”轻轻的,话语简洁得连一个字也容不下去。
是男性特有的女性羞涩?是惊奇发生的激动?彼此的无言,生怕更多的言语,都会惊动周围的小生命,破坏了无声的美。
彼此固守着那一段距离,那一份清泉般的美丽。
他会发现她今夜的美吗?他为何要保持着那段短短的'距离,相识而无语,那份最真挚的情感、最纯真的爱恋为何深藏心底不敢轻易地表露!也许是家庭的缘由,也许是无形的网,也许这是对传统无声的背离。
春天的晚上,桃树之下的邂逅,无言的默契,那一份寂静的黑色掩饰不了内心的狂热,静与动的比照,恰恰给我们留下如诗的空白。
想象也因此而美丽,张爱玲正是用真实的粗线条描绘出她的理想主义。
“就这样就完了”无声的美让人感到缺憾,以至于历尽种种苦难之后,这种美变成生命唯以回味的爱恋,现实的无奈同时让这份爱恋倍受时间无情的煎熬。
“没有早一步,也没晚一步,正好赶上了。
”就是那句话构成一段美丽而没有结果的缘,张爱玲跳跃的笔触时刻捕捉着情感的触动与两极感受的隐性描写,蒙太奇的画面、理想与现实中的碰撞,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美的无奈、美的缺憾,也许山盟海誓能代表轰轰烈烈的爱,但这比不上为爱无声守候的美。
402021.04美之为美,不在于用了多少笔墨去描写和叙述,而是在于打通每一个字句的关联,让每一个字词都能够给人一种时空观,形成文字背景下的作者与读者互动,以不自觉的方式为读者营造一个具有思想融通、心灵共应、变换自如的环境。
《爱》这篇散文以简单的三百四十字,为读者呈现出了巨大的时空环境,从含苞待放的少女到苍苍耄耋的妇人,从难以言喻的心动到身份跌宕的被迫,吸引读者不自觉地沉浸到散文背后的环境中。
有很多学者认为,《爱》这一作品融入了张爱玲太多的情感和秘辛,于是便有人从《爱》这一作品中去探寻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
但是,笔者认为,《爱》这一作品只是和张爱玲的经历有一定的类似之处,其本身并非张爱玲的凝练自传,而是时代背景和个人因素结合过程中的文学爆发。
并且,在这种爆发中为万千读者呈现出一段略带惆怅和蕴含巨大“私享空间”的爱情故事。
爱之不得最动人、爱之为情方唯美,《爱》这篇文章中用最唯美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略带疲惫的情感初心的故事,有人守着初心,有人在前行中忘了初心,淡化了那个不早不晚的相遇,只不过在某一个闭目辗转的夜晚,或者酒肆飨食交纵的余味中,仍留着淡淡的忧伤和不自觉的回望。
一、《爱》的创作背景20世纪40年代,初登文坛的张爱玲,以波澜不惊之文笔,道出了两性情爱的晦涩与真谛。
时年,二十四岁的张爱玲与三十多岁的胡兰成陷入爱恋,一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正式向文坛宣布了两人的喜讯。
但是,于战火频仍的年代中,岁月静好只是一种美妙的向往,现世安稳更是在遇人不淑中被打破。
多年以后,张爱玲也终于体会到了现实破碎、爱情流离失所的苦楚。
《爱》这一名篇正是张爱玲在文坛初露锋芒,又恰值与胡兰成陷入热恋的过程中出世。
对于这一散文,张爱玲可能没有倾注太多,但是美好的结果总是在不经意间成型,散文浅淡忧郁的格调像极了张爱玲本人的后续经历,匆匆的“剧情”,又仿佛在向世间控诉与阐述着什么。
长期生活在豪华都市的张爱玲,能够写出充满乡间气息的《爱》,也并非不可思议,在与胡兰成的交往过程中,不自觉地沾染到了胡兰成身上所带来的故事与经历,再加上张爱玲本身的愁绪与感情,一篇充满了悲剧性的百字小说落笔而成。
散文名篇赏析:《爱》张爱玲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住的年青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谈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青人。
于千人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张爱玲是四十年代初登上文坛的小说家,《爱》选自她的散文集《流言》(上海五洲书报社1944年初版),和她那些情节曲折、描写细腻的小说不同,这是一篇以少总多、余味无穷,因而也显得别具一格的散文。
作品以“爱”为题,显得宽泛无边,出人意外,且看作者从何着手,又怎样一步步吸引读者。
第一段仅一行四字,字数极少而分量极重,其作用是在叙述以前先下一番斩钉截铁的判断,不容你不相信。
底下,主人公出场了,这是一个生长于某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谁都知道,普天下的女子均有美丑之分,雅俗之别,这里突出“村庄”,意在表明与大城市浓妆艳抹的女人无缘,拈出“小康之家”,显然又无贫乏褴褛之苦,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孩子,当能如“清水出芙蓉”一般,具有自然茁壮的美,于是紧接着“生得美”三个字就有了着落。
《爱》写到了这个女人接连被人拐卖的不幸命运,但究竟怎样被拐卖?那些“惊险的风波”的情节如何?作者一概语焉不详,独独在“风波”到来之前突出了一个简练而生动的画面:她穿了“一件月白的衫子”,“手扶着桃树”,和对门的年青人相视而立,欲说还休。
张爱玲散文《爱》原文及赏析《爱》是张爱玲创作的散文。
该散文讲述了一个女子想等待自己的爱情,却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悲惨故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爱玲散文《爱》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原文: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
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做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爱》赏析:“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述说不尽的主题,张爱玲仅以三百四十余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轻松地淡淡道来。
语言洗尽铅华单纯干净,全然没有她惯有的华丽绚烂。
然而,一种不动声色的人生苦难和沧桑已被她轻轻地触及;而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让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泪。
文章以四个字起首作一段:“这是真的”,潜台词即:这不是小说,更不是传奇。
“这是真的”,读完全文,回味过来,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感。
接下来叙述一个真的、美的、纯的,同时又是那么虚的、淡的、凄凉的关于“爱”的故事。
春天的晚上,桃树的底下,着月白衫子的十五六岁的少女,正是青春如花,做梦怀春的豆蔻年华,对爱可以说有无数的美好憧憬。
正当此际,那个对门的他,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对她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爱,在刹那间永恒——张爱玲《爱》赏析
梅其涛
【期刊名称】《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年(卷),期】2007(000)011
【摘要】这故事是真的。
张爱玲像一个不太会讲故事的人,因为对自己的故事不
自信,之前要斩钉截铁地吆喝一声。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梅其涛
【作者单位】湖北巴东一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虚幻的爱情泡沫,永恒的精神藩篱--比较张爱玲的《封锁》与王安忆的《锦绣谷之恋》
2.人性书写——张爱玲小说中爱情婚姻的永恒困境
3.张爱玲短篇小说《爱》赏析
4.不思量爱难忘——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5.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
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卖到他乡外县去做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原刊1944年4月《杂志》月刊第13卷第1期)《爱》,发表于一九四四年,算来写作时,张爱玲不过23岁。
全文三百余字,这是张爱玲散文中最短的一篇。
“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述说不尽。
张爱玲用如此袖珍篇幅,娓娓道来,语言干净利落。
然而一种不动声色的人生苦难和沧桑已被轻轻地触及,又有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暗暗地激起。
文章开篇,四字——“这是真的”单独成段。
潜台词是显而易见的。
读完全文,回味过来,“这是真的”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感。
张爱玲在下文把以为“就这样就完了”的故事平静地推向了高潮:那个曾经如桃花般春华妙龄的女子,在成为历经沧桑的老妇人时,还对此念念不忘。
那刚要开始就已结束的了无痕迹的爱,是何等的虚无,又是何等的强大!女人一生不幸,却可以凭藉那虚无缥缈的爱去消磨这一生苦难。
也许那年轻人的一声问候并没有什么深意,而她却赋予了它无比巨大的想象和希望。
这就是张爱玲的爱,那样的凄美绝美又那样的无助无奈。
在张爱玲一生的创作中,虽然写了不少男欢女爱的故事,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一个爱的残缺世界。
这篇散文,虽然表达了她对真爱的向往与追求,但这种爱却给人一种无从把握的感受,一种命中注定的无奈与悲凉。
张爱玲《爱》读后感张爱玲《爱》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爱玲《爱》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张爱玲的散文《爱》短小精悍、洗尽铅华、脍炙人口,不是传奇,胜似传奇,让人叹为观止,堪称最美爱情悲剧。
开头一段,仅为四字,故事性极强,引人入胜。
“这是真的”,其真实感不仅体现在对比技巧的真实,还体现在回忆的真实感和叙事的真实性。
为何提及“小康之家”,无论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都不大可能被拐卖,小康之家之说,表明故事的真实性,也反映出事物的普遍性。
“生得美”写出了女子的绝世之美,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则落入俗套,“生得美”说明了一生下来就是美人胚子,无需任何修饰,纯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跟潮汕方言“生好”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赞人“女大十八变”并非好话,有之前很丑或者整容之嫌。
“被亲眷拐了”,深深的凄美之感便升腾而起,因为美的东西有价值,一旦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那就是悲剧。
这里先是“月白”,其实为凄景、凄物,再是“各自走开了”,意味着唯一的幸福瞬间幻灭,到了“就这样就完了”,让人感觉到美好的事物或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接踵而至的是无尽的苦难,痛苦又漫长,刚好印证了“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与美好甜蜜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女子刻骨铭心,“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从前那最温柔最触及灵魂深处的人和物,以至于“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青人”,让人怜惜不已、感慨万分。
爱,要怎么说出口?“噢,你也在这里吗?”是“我爱你”的张氏语言,含蓄美,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
而“说了一声”和“问一声”,看似相似,其实略有不同,前者更倾向于明知故问,脉脉含情。
后者,已然是冷冷的陈述,或者是热烈之后的凄怆。
“春天的晚上”和“后门口的桃树下”,看似简单,实为化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此《爱》,非爱——论张爱玲散文《爱》的反讽
余玲
【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30)11
【摘要】张爱玲散文《爱》被奉为张氏作品经典,鉴赏者众.部分鉴赏者易为文中之爱迷惑,未看透《爱》之无爱的本质.文章具体分析《爱》之四个迷惑因素——题名、浪漫元素、女子回忆、文末抒情,并联系张爱玲写作一贯的世界观、人性观,揭示出
掩盖在《爱》文字之下真实的无爱人生.
【总页数】4页(P17-20)
【作者】余玲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四川乐山6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读不尽的张爱玲——张爱玲散文欣赏 [J], 陈虹妹;
2.真爱如水——张爱玲散文《爱》之鉴赏 [J], 仇舒
3."博爱"思想的反讽--张爱玲小说创作情态论 [J], 王辉;李军
4.说不尽的张爱玲--张爱玲散文艺术美探析 [J], 刘月萍
5.女性无爱人生的爱情言说——再论张爱玲散文《爱》之内涵 [J], 余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