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1.语言基础
- 格式:docx
- 大小:22.15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紫藤萝瀑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18课《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一、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和详细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紫藤萝瀑布》。
《紫藤萝瀑布》是著名作家宗璞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述紫藤萝瀑布般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力的赞美和感悟。
(二)知识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体会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生命力的赞美和感悟。
(举例:通过阅读文章,学生能够理解作者通过描述紫藤萝瀑布般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生命力的赞美和感悟。
)2. 能够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举例: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能够在写作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3. 能够体会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举例: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紫藤萝瀑布的象征意义,并能够运用到对生活中事物的理解中。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举例:通过阅读文章,学生能够理解作者通过描述紫藤萝瀑布般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生命力的赞美和感悟。
)2. 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举例: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能够在写作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3. 体会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举例: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紫藤萝瀑布的象征意义,并能够运用到对生活中事物的理解中。
)4.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热爱。
(举例:通过阅读文章,学生能够感受到紫藤萝瀑布的美,并能够表达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感悟。
)5.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举例:通过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学生能够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举例: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通过紫藤萝瀑布表达的生命力赞美和感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解释。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笔记《一棵小桃树》是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课文,下面是这篇课文的学习笔记:一、导入新课1.回顾之前学过的文学作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提问:图中有哪些内容?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棵小桃树》,它是贾平凹的一篇优美散文。
二、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1)认真朗读,圈点生字词,查字典注音,理解词义。
(2)认真品味,注意把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重点写什么?为什么重点写?3.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本文写了一棵小桃树的栽种过程和它所做的梦。
(2)作者写了盆景、土、种、浇水、花、桃等景物。
重点写小桃树的成长过程及其所做的梦。
因为小桃树的成长过程能给人以启示,鼓舞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三、研读赏析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部分内容。
(2)作者在叙述中运用第一人称“我”有什么好处?2.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第一部分叙述了小桃树的来历及艰难的生命历程。
(2)运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能给人以真实亲切的感觉,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3.学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1)第二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作者在第二部分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4.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第二部分写的是小桃树的花与梦。
(2)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明写了桃花的色彩美及花骨朵儿的可爱,暗写了“我”对花的赞美、欣喜之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5.学生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1)第三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6.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第三部分写的是小桃树的成长过程及其所做的梦。
竹影教学目的:1.积累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
2.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
3.理解游戏与艺术的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竹影》选自《丰子恺文集(艺术卷)》,作者丰子恺(1897—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某某中国画院院长、某某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
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
同学们小时候都有过游戏的体验,你们的游戏玩些什么呢?也许,艺术的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竹影》中三个小孩玩的是什么游戏。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找出文中玩游戏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散文的结构与中心。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1)幽暗:昏暗。
(2)惬意;称心满意。
(3)疏密;指事物之间距离的远近,空隙的大小.(4)包罗:包括(指大X围) (5)朱砂:红色或棕红色的无机化合物,可作药物,也可作颜料。
叫辰砂或丹砂。
(6)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第1段):我与弟弟到院中乘凉。
第二部分(2~7段)、画竹影与探讨中国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一颗小桃树》教案及原文《一颗小桃树》课文原文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
是我太爱怜它吗?是我爱怜得无所谓了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怪缘故儿,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说: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呢。
今天的黄昏,雨下得这般儿地大,使我也有些吃惊了。
早晨起来,就淅淅沥沥的,我还高兴地说:春雨贵如油;今年来得这么早!一边让雨湿着我的头发,一边吟些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甚至想去田野悠悠地踏青呢。
那雨却下得大了,全不是春的温柔,一直下了一个整天。
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
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
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
可怜它年纪儿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我再也不忍看了,我千般儿万般儿地无奈何。
唉,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矜持的我,原来也是个孱头儿。
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
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
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肯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蓄着我的梦。
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孩子自孩子的快活,我竟将它忘却了。
一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扫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儿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
我却不大相信,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
因为它长的太不是地方,谁也不再理会,惹人费神的倒是那些盆景儿。
七下语文公开课18、一棵小桃树教学目标:1﹒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
2﹒领会作者赋予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掌握从语言的角度赏析语言的方法。
4﹒体会作者追求人生美好理想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1﹒领会作者赋予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掌握从语言的角度赏析语言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赋予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法赏析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示幻灯片1)刚刚我们欣赏的这首歌曲名叫《桃花谣》,旋律悠扬,歌词优美:桃花美,桃花艳,开在那三月间;桃花儿红,女儿娇,梦儿飞满天……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近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来了解作者追梦过程中一段心路历程。
(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简介(略)(出示幻灯片2)三、默读感知1﹒(出示幻灯片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板书:小桃树的生长过程)(1)生分组完成表格。
(第一组完成一、二时间段,第二组完成第三时间段,第三组完成四、五时间段,第四组完成第六时间段)(出示幻灯片4)(2)全班交流。
过渡: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棵小桃树,而不写其它的事物?2﹒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
(出示幻灯片5)3﹒文中除了写小桃树的生长过程,还写了什么?(板书:我的成长经历)(出示幻灯片6)(1)生分组完成表格。
(第一组完成一、二时间段,第二组完成第三时间段,第三组完成四、五时间段,第四组完成第六时间段)(出示幻灯片7)(2)全班交流。
四、研读领悟1﹒同学们,经过一番分析,我们发现文章叙述了小桃树的身世,同时暗写作者自己的经历。
原来,在作者看来,“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
那么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板书:明线暗线) 那么,作者借小桃树,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梦”?(1)请从文中找出包含“梦”的语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颗小桃树》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一、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他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北农村的变革,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代表作品有《废都》《满月儿》《秦腔》《白夜》等。
二、故事背景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
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
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真实历程。
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苞,不仅是“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三、理解词义1.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散步。
2.楚楚:娇弱柔美。
3.矜持:拘谨,拘束。
4.孱头:称呼软弱无能的人。
5.垂垂暮老:形容渐渐衰老的状态。
6.傲慢:形容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引文,交代“我”写小桃树的缘由,表达“我”对小桃树的深情。
第二部分(②):眼前的情景,写开花的小桃树经受风雨磨难,抒发一种怜悯、痛心、惋惜、自责、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
第三部分(③—⑧):回忆小桃树艰难曲折的生长过程。
第四部分(9-14):描绘眼前的小桃树与风雨搏斗的情形。
五、问题归纳1.如何理解“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这句话的内涵?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
“我”常想写,却一直没写,所以感到内疚,要忏悔;现在“该给它写”了,所以感到安慰。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内容上,暗示“我的小桃树”有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含义,以点明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
写法上,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作者是怎样写眼前大雨中的小桃树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将小桃树在风雨中受难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一个“瘦”字用得十分恰当。
7下语文18课笔记《七下语文18课笔记》一、文章主题本课主题是“敬业与乐业”,通过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文章中,梁启超阐述了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段落解析1. 第一段:文章开篇简短引入,提出敬业和乐业是人生的不二法门。
2. 第二段:阐述敬业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敬业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3. 第三段:进一步解释如何做到敬业,包括责任心、专注力、不怕困难等品质。
4. 第四段:阐述乐业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乐业才能使工作充满乐趣和意义。
5. 第五段:进一步解释如何做到乐业,包括享受工作过程、善于发现乐趣等品质。
6. 第六段:总结全文,强调敬业和乐业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关键。
三、重点词句1. 素来好像看轻这种职业,付出的劳动既无过望的报偿。
(“看轻”和“过望的报偿”分别是什么意思?)- “看轻”指的是对这种职业持轻视或不重视的态度。
- “过望的报偿”指的是超出期望的回报或奖赏。
2. 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感受到的苦乐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和态度,而不是事物本身。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3. 乐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乐业”的含义是什么?)- “乐业”是指对工作充满热情和兴趣,把工作当作一种享受,从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4. 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劳作”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 “劳作”指的是工作或劳动。
这里强调的是人需要不断地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成功和幸福。
初中语文试卷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一、语言基础
知识点:竹影
1.【题目】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幽暗(yōu)藤椅(téng)惬意(xiá)手痒(yǎng)
B、徘徊(huái)参差(chā)横幅(fú)花瓣(bàn)
C、闪烁(shuò)疏密(shū)朱砂(shā)蘸水(zhàn)
D、乱撇(piē)一缕(lǚ)弥漫(mí)立轴(zhú)
【解析】A项中“惬”的读音应为“qiè”;B项中“差”的读音应为“cī”;D项中“撇”的读音应为“piě”;“轴”的读音应为“zhóu”。
【答案】C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2.【题目】下列有错别字的两项是()
A、也许,艺术和美就蕴涵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B、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箫箫的声音来。
C、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板的印刷。
D、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
【解析】B项中“箫箫”应写作“萧萧”;C项中“板”应写作“版”。
【答案】BC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多选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3.【题目】下列词语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幽暗:昏暗。
②坐不牢:坐不稳。
③惬意:心里很高兴。
④疏密:指距离不远不近。
⑤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⑥参差不齐:长短高低不齐;不一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三词的正确解释应分别是:坐不牢:坐不住。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这里指舒服的意思。
疏密:本文中的意思是指距离要合理安排。
【答案】B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4.【题目】依次填入横线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
①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
②粗看画竹,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
③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④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
A、③①④
B、④②③①
C、①③④②
D、②④①③
【解析】应认真揣摩句子之间的联系,尤其要注意句子的关联词,如:“其实”承接谁?“所以”又承接谁?仔细一琢磨,排序也就容易了。
【答案】D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5.【题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大学实行阳光招生。
(阳光招生:指公开公平地招生)
B、为了满足人们饮食健康的需求,厂家纷纷推出了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指绿颜色的蔬菜)
C、球迷们强烈抗议比赛不公,要求吹黑哨的裁判立即下课。
(下课:被免职或主动辞职。
)
D、沉溺网络,迷恋韩日漫画,已成为影响部分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杀手”。
(心理杀手:指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
【解析】绿色食品是指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营养型食品。
【答案】B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6.【题目】乌山上的琵琶亭有一幅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
下面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句是()
A、半入江风半入云
B、一味清凉上月时
C、二分明月万梅花
D、三月细雨春妩媚【解析】只有A项形式上对仗工整;内容上意义相关。
【答案】A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来源】
【批注】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