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常见文言虚词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20个

◆而

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多种关系。如: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且,又”等。如: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等,或不译。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③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然而”等。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④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等。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⑤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⑦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等。如: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⑧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是为了”。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代词。代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你们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你们”。如: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复音虚词,用法如下: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②“而后”用在句末,相当于“才”“这才”。如: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④“既而”时间副词,相当于“不久,一会儿”。如: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何

疑问代词,用法如下:

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搭配语气助词“哉”“也”等。相当于“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作宾语,主要指处所和事物,相当于“哪里”“什么”。注意宾语前置现象。如:

子何恃而往?《为学》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如: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副词,用法如下: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侍坐章》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开国何茫然!《蜀道难》

复音虚词,用法如下:

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②“何以”即“以何”,“何”介词宾语提前,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哉?《曹刿论战》

◆乎

语气助词,用法如下:

①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如: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②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如: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③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如: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

④用在句中的停顿处或作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介词,相当于“于”“比”。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乃

副词,用法如下:

①表示前后两事在时间上的紧接或情理上的顺承,相当于“就”“这才”等。如:

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②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相当于“于是”“这才”等。如: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乃自立为王。《陈涉世家》

③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逆转相背,相当于“却”“竟然”“反而”等。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表范围,相当于“仅仅”“只”等。如: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⑤表肯定,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代词,用法如下:

①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②作主语时,可译为“你”。不能作宾语。如:

今欲发(发兵)之,乃肯从我乎?《汉书·翟义传》

③指示代词,相当于“如此”“这样”。如:

子无乃称。《庄子》

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世说新语》

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译。如:

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尚书》

◆其

代词,用法如下: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他们”“它的”“它们的”。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她”“它”“它们”。如:

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也称为反身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的”。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庸》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⑤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可译为“其中的”。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副词,用法如下:

表反诘、委婉、祈使等语气,常与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或不译。如:

①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等。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表反诘,可译为“难道”等。如: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其真无马邪?《马说》

③表委婉,可译为“大概”“还是”等。如: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④表祈使,可译为“一定”“还要”等。如: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