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太原市小店区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设置
- 格式:pdf
- 大小:193.80 KB
- 文档页数:2
太原市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地方司法规范一、背景与目标1.背景随着太原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人员密集场所日益增多,如商场、学校、医院等。
这些场所一旦发生火灾,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人员生命安全。
2.目标通过本次专项治理,确保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二、组织架构1.成立专项治理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设立专项治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督促、指导等工作。
三、工作措施1.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1)对人员密集场所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检查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确保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
2.加强消防宣传教育(1)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加大消防宣传教育力度。
(2)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人员密集场所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3.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1)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
(2)加强对消防安全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4.完善应急预案(1)制定详细的火灾应急预案,明确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使用方法。
(2)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人员密集场所应对火灾的能力。
四、责任追究1.对未按要求设置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单位,依法予以处罚。
2.对因消防安全管理不善导致火灾事故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究责任。
3.对在专项治理工作中不履行职责、玩忽职守的公职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五、时间安排1.2023年1月至2023年3月,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
2.2023年4月至2023年6月,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3.2023年7月至2023年9月,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
注意事项:1.确保排查全面无遗漏注意事项:排查工作要细致入微,不能有任何死角。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维护、管理探讨摘要:通过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和程序的研究,应急避难场所应遵循与城市规划相整合原则、安全性原则、充分利用现状原则、均衡布局原则、适应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防空防灾;疏散基地;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利用城市空旷场地,经过科学的规划、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或其他应急状态下,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安全场所。
一般分布在城郊区或者空旷地段,一旦发生地震及其他灾害,市民可疏散到附近的紧急避难场所避险。
科学合理的规划应急避难场所对城市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使用情况,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原则(一)以人为本。
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准绳,充分考虑市民居住环境和建筑情况,以及附近可用作避难场所场地的实际条件。
在地质条件上,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塌陷区、和应急避难场所容易发生液化的地区;应避免松软的地基。
在人为环境上,必须远离建设安全、宜居城市。
(二)科学规划。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作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要合理制订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
近期规划要适应当前防灾需要,远期规划要通过城市改造和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在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整体空间布局上的基础上,在不同的防灾分区和防火单元中建立若干等级的应急避难单元。
并注意以防灾疏散通道的衔接,使市民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需要避难时能够有效、安全地在指定的避难场所避难,尽量减少对外部紧急救援的依赖。
(三)就近布局。
坚持就近就便原则,根据现状人口、规划中的人口,尽可能在居民区、学校、大型公用建筑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应急避难场所,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
可选择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室内公共的场、馆、和地卜人防工事等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址。
选址要充分考虑场地的安全问题,注意所选场地的地质情况,避开地震断裂带,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应急避难场所是供灾民临时停留、疏散的场所,是保障灾民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质量和效果,以下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规范:一、选址规范1. 应急避难场所需远离易被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影响的区域,同时要避免选择河道、湖泊、水库等易发生水灾的地段。
2. 选址时要考虑交通便利性,临近主干道或有较好的交通网络,方便灾民疏散和救援物资的进出。
3. 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应尽量避免选择工业区、污染源附近等有安全隐患的地段。
二、场所规模与布局1.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需根据周边居民数量、易受灾情况、交通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保可容纳足够数量的灾民。
2. 场所布局要合理,包括设置通道、疏散出口、安全设施等。
应保证场所内部的通道畅通无阻,避免拥堵。
3.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物应符合防火、防水、防震等基本安全要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1. 水源供应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重要保障,应设立供水设施,保证饮用水安全。
2. 电力供应也是必不可少的,应有配备发电机等备用发电设施,确保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 卫生设施要完善,包括公共厕所、垃圾处理设施等,保证环境卫生。
四、救灾物资储备1.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时要考虑到灾民的基本物资需求,如食品、水、药品、毛毯、衣物等。
2. 物资储备要有相应的仓库或储物间进行存放,按照不同物资进行分类、标注,方便取用。
3. 物资储备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新,保证其有效性。
五、安全管理措施1. 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负责场所的管理与维护。
2. 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加强安全巡查和日常管理。
3. 强化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培训,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序地疏散灾民。
以上是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的一些要点,通过遵守这些规范可以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更好地保障灾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建设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确保建设更加适应实际需求。
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下用于保护人员生命安全的暂时性场所。
其基本设施配套要求十分重要, 能够直接影响到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和应急效果。
本文将介绍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
一、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的意义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是为了能够提供给避难民众一个相对安全、舒适和有序的生活环境, 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和身体健康, 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必要的救助和保护。
二、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的内容1.进出通道: 应急避难场所应有明确的进出通道, 并且通道宽度应满足人员密度和疏散要求。
通道应设置在避难场所的各个区域之间, 以保证人员的流动性。
2.宿舍区: 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宿舍区, 供避难民众居住。
宿舍区应设置适当的床位数量, 供人员休息。
每个床位应提供足够的私密性和储物空间, 方便人员存放个人物品。
3.卫生间: 应急避难场所应有足够的卫生间数量。
卫生间应设在方便人员使用的位置, 并保持干净、卫生。
卫生间应具备基本的洗手设施、马桶和蓄水等设备。
4.洗漱区: 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洗漱区, 供人员进行个人卫生和洗漱。
洗漱区应提供足够的面盆和洗漱用具, 并且保持清洁和卫生。
5.饮用水和食品供应: 应急避难场所应提供清洁饮用水和足够的食品供应。
饮用水应经过处理消毒, 以防止水源污染造成的传染病。
食品应能够满足人员的基本能量和营养需求。
6.医疗设施: 应急避难场所应设有简单的医疗设施, 以提供基本的医疗救助。
医疗设施应设有急救箱、简单的医疗器械和药品, 并配备合格的医务人员。
7.照明设备: 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适当的照明设备, 以保证夜间的基本照明需求。
照明设备应稳定可靠, 并能够满足不同区域的照明要求。
8.综合服务区:应急避难场所应设有综合服务区, 供人员进行休闲娱乐和交流。
综合服务区可以设置活动场所、图书阅览区、电视和电脑等设施, 满足人员的精神需求。
Che ng shi ying ji bi nan cha ng suo yu ren min fang kong shu san ji di jie he jian she de tan tao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与人民防空疏散基地结合建设的探讨■邱晓锋人民防空疏散基地与应急避难场所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结合建设是我们提倡和努力的方向,下面从两者的基本要求、选址原则、建设标准、功能要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应急避难场所基本情况及概念自2008年以来,汶川、玉树等重特大地震相继发生,国家对于"防震防灾"的工作力度不断提高,2016年,国家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的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不断提高维护公共安全能力水平,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风险,努力建设平安中国。
作为防震减灾及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也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所谓应急避难场所,是指用于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或突发事件发生后,城镇居民防灾避险、临时安置的场所,分为室内、室外两类。
二、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基本悄况及概念近几年随着城市人防工程建设的迅猛发展,人防工程防护体系趋于完善,各种人防工程类型均有建设,而作为空袭主要防护措施之一的城市人□疏散体系建设,则还处于探索及研究阶段,2015年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编制了《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所谓人民防空疏散基地,是指设置在城市人□疏散方向上,用于保障一个或多个疏散地域的场地及设施,战时作为城市人口疏散的指挥中心及保障中心,平时作为防空防灾宣传教育、防护技能训练场地;城市重大灾害状态下,也可作为城市防灾避难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议防灾避险绿地和疏散通道的规划原则作者:黄志勇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19期摘要: 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要求各地应尽快编制完成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
关键词:防灾避险绿地疏散通道规划原则1.防灾避险绿地与疏散通道的等级划分(1)防灾避险绿地的等级划分。
①中心防灾避险绿地:服务于整个城市的防灾避险绿地,一般与城市中心公园结合布置,拥有最完备的防灾综合配套设施和最大的有效避险面积。
②固定防灾避险绿地:服务于城市局部和组团的防灾避险绿地,一般与城市中小型公园结合布置,拥有较为完善的防灾配套设施和较大的有效避险面积。
③紧急防灾避险绿地:服务于街道和社区的防灾避险绿地。
④防护绿地:一般分布于火源、辐射源、污染源、噪声源周围及防灾避险绿地周围。
(2)疏散通道的等级划分。
①救灾干道:城市灾后实施救援的主要通道,应保证机动车量的通行条件,与城市出入口有快捷沟通,与城市中心避险场所相连或相邻,两侧人行道、绿化带较宽,建筑退红较大,质量较好。
②疏散主干道:城市灾后居民疏散的主要通道,应保证大量人流的通行条件,并与城市救灾干道相连,与城市固定避险场所、各级医院相连或相邻,两侧留有一定的人行道、绿化带,建筑退红符合规范,质量较好,层高合适。
③疏散次干道:城市灾后居民疏散的直接通道,应保证人流的快速通过的条件,并与城市疏散主干道相连,与城市紧急避险场所、医疗急救点相连或相邻,两侧建筑退红符合规范,层数合适。
2.防灾绿地与疏散通道的规划标准(1)防灾绿地的配置要求:①面积:防灾大区必须安排中心避险场所,单个中心避险绿地有效面积不小于50万平方米;防灾组团、防灾街区必须安排固定避险场所,单个固定避险绿地场所的有效面积不小于1万平方米;防灾街区必须安排紧急避险场所,单个紧急避险绿地有效面积不宜小于0.1万平方米。
有效面积是指防灾避险绿地总场地面积扣除其中的水域面积、大于7°的陡坡面积,文物古迹占地面积及建筑物倒塌的影响面积后的防灾避险面积。
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说明范文朋友!今天来给你讲讲应急避难场所是咋设置的,可有意思啦。
一、选址。
1. 安全性优先。
咱首先得找个安全的地儿。
就像你躲猫猫的时候,得找个不容易被发现的好地方一样。
应急避难场所不能在那些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比如说靠近山体滑坡风险高的山坡下,或者是容易被洪水淹没的低洼地。
要是选在这些地方,那避难的时候可就不是避难,而是送命了。
所以呢,要选在地质稳定的地方,远离那些危险的地质灾害源。
还有啊,不能太靠近那些容易爆炸或者起火的工厂、仓库。
要是那些地方出了事,避难场所不也跟着遭殃了嘛。
2. 交通便利性。
这避难场所啊,得交通方便。
想象一下,如果发生了紧急情况,大家都急急忙忙往避难场所跑,要是交通不方便,那可就乱套了。
所以要靠近公路、铁路这些交通要道,这样救援人员和物资也能方便地进出。
比如说,要是避难场所就在主干道旁边,那消防车、救护车啥的就能“嗖”地一下开进去了。
而且啊,最好附近还有公共交通站点,这样那些没有车的人也能比较轻松地到达避难场所。
3. 面积适宜。
面积大小也很重要呢。
太小了可不行,就像小盒子装不下太多东西一样。
如果避难场所面积小,那能容纳的人就少,在紧急情况下,很多人就没地方避难了。
但是也不能太大,太大了不好管理,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牧场,想把里面的羊都照顾好可不容易。
一般来说,要根据当地的人口数量、城市规划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面积。
1. 基本生活设施。
住宿方面。
得有足够的帐篷或者简易住房的搭建区域。
这就像露营一样,不过是在紧急情况下的露营。
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大家都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而且地面要相对平整,不然帐篷搭起来歪歪扭扭的,住着也不舒服。
饮食方面。
要有干净的水源供应。
水可是生命之源啊,如果避难的时候没水喝,那可就惨了。
可以是地下水井,也可以是有净化设备的储水设施。
另外,还要有做饭的地方,像那种简易的炉灶或者是配备了厨房设备的区域,这样大家就能吃到热乎的食物了。
卫生设施。
厕所是必不可少的。
2024年消防疏散走道与避难走道疏散走道贯穿整个安全疏散体系,是确保人员安全疏散的重要因素。
其设计应简捷明了,便于寻找、辨别,避免布置成S形、U形或袋形。
一、疏散走道(一)基本概念疏散走道是指发生火灾时,建筑内人员从火灾现场逃往安全场所的通道。
疏散走道的设置应保证逃离火场的人员进入走道后,能顺利地继续通行至楼梯间,到达安全地带。
(二)疏散走道设置基本要求疏散走道的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1.走道应简捷,并按规定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和诱导灯。
2.在1.8m高度内不宜设置管道、门垛等突出物,走道中的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3.尽量避免设置袋形走道。
4.疏散走道的宽度应符合表2-6-8的要求。
办公建筑的走道最小净宽应满足表2-6-16的要求。
5.疏散走道在防火分区处应设置常开甲级防火门。
表2-6-16办公建筑的走道最小净宽设置防烟设施且两侧采用防火墙分隔,用于人员安全通行至室外的走道。
(二)避难走道设置要求避难走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走道楼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0h;2.走道直通地面的出口不应少于2个,并应设置在不同方向;当走道仅与一个防火分区相通且该防火分区至少有1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时,可设置1个直通地面的出口;3.走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任一防火分区通向走道的设计疏散总净宽度;4.走道内部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5.防火分区至避难走道入口处应设置防烟前室,前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6.0㎡,开向前室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前室开向避难走道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6.走道内应设置消火栓、消防应急照明、应急广播和消防专线电话。
2024年消防疏散走道与避难走道(二)【第1部分:引言】消防疏散走道和避难走道是建筑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下。
它们被设计用来保障人员能够安全地疏散和寻找避难所,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随着消防和安全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疏散走道和避难走道的规划和设计也在不断演变。
城市避震疏散场所体系构建与规划布局探析在地震发生时,城市居民必须迅速地逃离危险区域,寻求安全避难所,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因此,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设立和规划布局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城市避震疏散场所体系构建与规划布局进行探析。
城市避震疏散场所是指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供居民疏散、人们避难的安全场所,也是城市安全避难设施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设施。
城市避震疏散场所体系构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性能要求: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结构应具有较强的耐震性,能承受地震灾害的冲击、震动及倾斜,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同时,在避震疏散场所的设计中,还应考虑防火、防水、防爆等安全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2、场所类型分类:城市避震疏散场所应根据不同的应急需求,分别设置不同类型的场所,如集体避难场所、家庭避难场所、暂住场所、后勤保障场所等。
3、场所布局要求: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布局要尽可能地覆盖城市的所有区域,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方便人们及时逃离危险区域。
同时,场所的分布应避免相邻场所过于集中,避免一旦受到地震等灾害影响,场所出现故障时,引起连锁反应。
4、人员疏散结构: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人员疏散结构应当在设计时就进行考虑,能够快速、顺畅地疏散人员,并避免拥堵现象出现。
同时,为了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城市避震疏散场所还应设置相应的救援设施,如梯子、救生绳等。
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规划布局是城市安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所在。
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规划布局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1、场所分布布局:城市避震疏散场所应分布在城市各个重要区域,以便人们在发生地震等灾害的时候,能够轻松地逃离危险区域,避免发生过多人员伤亡事故。
3、场所位置: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位置最好不要设置在交通要道和落差较大的区域,以避免场所受灾情况下,人员疏散的麻烦和风险。
4、布局合理性: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规划布局应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布局,如在地铁站、公园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设置集体避难场所,在住宅小区等区域设置家庭避难场所等。
以太原市为例谈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丁亚琪【摘要】分析了太原市的主要灾害,确定了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型,结合太原市应急避难场所的控制标准,剖析了太原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有效避难面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并针对太原市应急避难场所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5(041)013【总页数】2页(P21-22)【关键词】避难场所;配套设施;避难面积【作者】丁亚琪【作者单位】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6近几年来发生了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地震灾害,接二连三的大地震,使得各个城市对城市防灾减灾的规划建设越来越重视。
太原市处于山西地震带中段,历史上是中强及破坏性地震多发地区。
有史料记载,太原市共记录M≥5级地震11次,最大是1102年太原的6.5级地震,太原基本烈度达到8度。
最近的几十年中,最大地震是1957年和2002年的3次ML=5.0级的地震。
四川大地震后,至今,太原发生了6次有感地震。
多年资料表明,太原一带是中强地震的多发区。
太原市从2010年开始编制《太原市中心城区抗震防灾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方案》,提出了太原市中心城区的防灾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及布局、应急避难场所配置设施及疏散通道等规划要求。
同年,太原市挑选了400多处避难(险)场所,并挂上标牌。
1.1 太原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型太原市常见自然灾害有暴雨、地质、地震等;常见事故灾难有火灾、化学事故、生命线工程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等几种。
从灾害发生的影响范围、应对方式、灾损、灾后恢复难度等多方面,对太原可能遇到的灾害进行评价。
地震及其次生灾害是影响太原的最主要的一类灾害。
针对此类灾害,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是地震及自然灾害发生后,将受灾人员疏散、安置到开敞室外空间。
因此,太原市应急避难场所主要为场地型避难场所。
场地型避难场所通常是绿地、公园、广场、学校中的操场、体育场地等开敞空间,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
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说明范文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说说应急避难场所是咋设置的。
一、选址。
1. 安全至上。
首先呢,这个地方得安全。
就像我们找房子不想住在火山口或者地震带上一样。
应急避难场所不能在那些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或者洪水泛滥的地方。
比如说,要是在山脚下,一下大雨可能就有泥石流冲下来,那可不行。
所以得选在地势比较高、平坦开阔的地方。
像城市里的大广场、学校的操场这些地方就比较合适。
2. 交通便利。
这避难场所啊,还得交通方便。
为啥呢?想象一下,如果发生了紧急情况,大家都要往避难场所跑,要是在一个交通堵塞的小胡同里,那不是耽误事儿嘛。
所以得靠近大路,最好是公共交通能到达的地方。
这样消防车、救护车啥的也能顺利开进去。
比如说在城市里,靠近主干道的公园就很适合做避难场所,公交车能到,道路也宽敞,方便救援车辆进出。
3. 周边配套。
周边得有点配套设施才行。
不能是孤零零的一个大空地。
附近最好有水源,这水可太重要了。
不管是喝的水还是灭火啥的都需要水。
像有的公园旁边有小湖泊或者有地下水井,这就是个加分项。
还有啊,附近有商店或者超市就更好了,紧急情况下可以方便获取一些生活用品。
二、功能分区。
1. 住宿区。
避难场所里得有住的地方呀。
这个住宿区呢,可以是搭帐篷的地方。
想象一下,就像我们出去露营一样,不过这是紧急时候的露营。
要划分出不同的区域,保证每个家庭或者群体都有自己的小空间。
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标识来区分,比如A区、B区之类的。
而且地面最好是比较平整的,这样帐篷搭起来才稳当。
2. 医疗区。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区。
万一有人受伤了,得有个地方能救治啊。
医疗区要相对独立,要干净卫生。
得有一些简易的病床,能让医生给病人检查、治疗。
还要有存放药品和医疗设备的地方。
就像一个小诊所一样,要有基本的消毒设备,防止伤口感染啥的。
3. 餐饮区。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餐饮区要能提供热食。
可以设置一些简易的厨房设施,像炉灶、锅碗瓢盆之类的。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0.31•【字号】并政发[2006]40号•【施行日期】2006.10.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安综合规定正文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意见(并政发〔2006〕4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局、办:为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现提出加快我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意见。
一、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必要性我市地处山西地震带中部,是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人口密集,地质条件复杂,一旦发生地震、洪水等大面积灾害,将会对我市造成极大破坏,产生大量需要疏散和避难的群众。
“十一五”期间,规划并建设太原市应急避难场所,既是国家、省的要求,又是我市客观现实的要求。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目标任务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十一五”城市整体规划,近期建设市级应急避难示范场所,10个县(市、区)各建设一个县级应急避难场所兼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力争“十一五”期间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居民需要。
三、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原则和要求(一)应急避难场所实行市、县(市、区)两级投资、两级建设与管理维护原则。
市政府负责市级避难场所建设,县(市、区)政府负责中小型避难场所建设。
市级避难场所一般以每人2平方米为单位设计,能容纳5万人以上长期生活,有选择的设置自供水、供电、棚宿、照明、厕所、排污、物资供应、医疗卫生、防疫、广播、消防、指挥、监控等应急项目。
县级避难场所以避险为原则,以每人1.5平方米为单位设计,能容纳1-5万人,具备10天的自供水、供电、棚宿、厕所、排污等基本功能。
避难场所应设立各种规范的应急疏散与避难区域标志,制定保障措施。
(二)应急避难场所要充分依托公园、绿地、广场、操场(体育场)、人防工程等公共场所规划建设,符合“综合规划、就近疏散、因地制宜、一所多用、平灾结合”原则。
城镇室内避难场所的规划设置研究李天驰;小出·治;卡比力江·吾买尔;瞿琬璐;宁奂文【摘要】城镇人口财富高度集聚,灾害发生所产生的危害也更加严重,如何抵御频发的自然灾害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避难场所的建设则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避难场所发展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各地避难场所数量不断增加.但在各地新增避难场所中,仍以广场公园等开敞空间为主,对于室内避难场所重视程度不足.文章针对室内避难场所的规划设置方式进行一些研究,对地方室内避难场所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期刊名称】《四川建筑》【年(卷),期】2019(039)001【总页数】3页(P19-21)【关键词】避难场所;避难空间;防灾建筑【作者】李天驰;小出·治;卡比力江·吾买尔;瞿琬璐;宁奂文【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207;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207;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207;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00;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2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6今年正值汶川地震十周年,芦山地震五周年。
过去发生的灾难历历在目,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避难场所的重要性得到了政府的关注,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相应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方案,力图未雨绸缪,以减少灾难带给人民的损失,提高城市整体应急能力水平(表1)。
表1 各地出台避难场所相关建设规划地区文件名发布时间备注广东省《广东省应急避护场所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 2013年根据不同的灾种启用室内或者室外的避难场所成都市《成都市中心城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2008-2020) 2009年研究以室外避难场所为主,没有对室内避难场所作要求。
2024年人防办疏散地域建设方案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的不断加剧,人防办疏散地域建设成为了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
为了应对未来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发展的需要,我们制定了2024年人防办疏散地域建设方案。
本方案旨在提供有效的应急疏散机制,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提高城市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背景分析目前,人口逐渐向城市集聚,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
因此,建设适应人口迅速疏散需求的地域成为当务之急。
三、疏散地域选择考虑到疏散地域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我们选择以下地域作为重点建设区域:1. 辐射状疏散地域:通过在城市各个核心区域建设疏散点,形成辐射状的疏散网络,使得市民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快速疏散至安全地带。
2. 建筑物内部疏散通道:在高层建筑和地下场所设置疏散通道,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们能够快速有序地疏散出建筑物。
3. 室外开放空地:在城市的开放空地、广场等区域建设临时疏散点,提供临时避难场所,为居民提供安全的暂时居住环境。
四、疏散设施规划为确保疏散地域的功能完善和效率高,我们计划在每个重点区域内建设以下疏散设施:1. 疏散点:在城市各个核心区域建设疏散点,包括有盖疏散点和露天开放疏散点。
有盖疏散点将安装通风设备、照明设备和消防设施,确保疏散点内的环境舒适和安全;露天开放疏散点将在空地上设置简易避难帐篷等设施,提供临时避难场所。
2. 疏散通道:在高层建筑和地下场所设置疏散通道,包括楼梯、紧急出口和疏散指示标识等设施,确保人们能够快速有序地疏散出建筑物。
3. 避难场所:在城市的开放空地、广场等区域设置临时避难场所,提供居民紧急避难所需的食品、水源和基本生活设施。
五、管理与维护为了确保疏散地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我们将做好以下管理与维护工作:1. 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明确疏散设施的建设要求和使用规定,加强对疏散地域的监督与检查。
2. 加强对疏散设施的维护与修缮,定期检查设施的运行情况,确保设施的功能完好。
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说明范文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应急避难场所是咋设置的。
一、选址。
1. 安全因素。
首先呢,这地儿得安全。
就像选房子似的,不能在那些危险的地方。
比如说,远离山体,你想啊,如果在山脚下,万一发生个山体滑坡啥的,那可就惨了。
还有河流旁边也得小心,要是发大水,洪水可不会跟你客气。
像那些容易发生地震的断裂带附近,那也是不能选的。
另外呢,远离那些容易发生火灾或者爆炸的工厂、仓库。
要是旁边有个化学品仓库,一旦出了事,避难所不就成了危险区了嘛。
2. 交通便利。
应急避难场所得让大家能方便地到达。
所以得靠近交通要道,像大路啊,公交站点附近就挺好。
要是发生了紧急情况,救援车辆能快速开进来,把受伤的人运出去,大家也能顺利地跑到避难所里。
比如说,要是地震了,道路可能会有损坏,但是靠近大路的话,救援人员清理道路障碍后就能很快到达。
而且,大家在紧急疏散的时候,也能沿着大路快速到达避难所,总不能让大家翻山越岭、穿过荒郊野岭才能到吧。
3. 面积合适。
这个面积可不能太小。
得根据可能容纳的人数来定。
要是一个小社区的避难所,那也得能容下这个社区的大部分人吧。
比如说,这个社区有1000人,那避难所怎么也得有个能让大家都有地方站、有地方休息的大小。
要是选个小院子,大家挤得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那可不行。
当然也不能太大,太大了管理起来也麻烦,而且资源分配也不好弄。
二、设施配备。
1. 基本生活设施。
水是必须的。
得有干净的水源,要么是有地下水井,要么是能接入市政供水系统。
还得有储水设备,万一供水系统坏了,储水设备里的水就能派上用场了。
就像我们家里得备个水桶存水一样,避难所也得有个大的储水容器。
食物也不能少。
虽然不能像在家里一样吃大餐,但是得有应急食品,像压缩饼干、方便面啥的。
这些食品能存放比较长的时间,而且能提供基本的能量。
还有睡觉的地方。
可以是帐篷,也可以是简易的床铺。
要是没有这些,大家总不能都躺在地上吧,那多不舒服啊。
2. 医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