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名词解释ing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重点中国近代史是新中国成立后的80多年来中国的历史,近代的变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这其中承载着一个国家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其中也有不少名词。
本文通过系统性地解释相关名词,以此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
首先要解释的名词是“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英国之间1840年至1842年在南京发生的战争。
此战争起因于英国人擅自向中国推销鸦片,遂引发了战争。
结局是英国军队大获全胜,成功让中国承认第一个英国领事馆。
此后,中国遭到了外国列强的入侵,也就是后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的硝烟。
其次要介绍的名词是“和平统一运动”。
这次运动发生在1949年12月31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国家的统治,最终完成了中国大陆统一,是国家统一发展成为现在单一中国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再次要介绍的名词是“文革”。
文革,既指文化大革命,也简称文革,是1966年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发动的改革运动,“文革”期间,中国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冲击,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全国局势紊乱,至今仍有很多人记忆犹新。
再下来要介绍的名词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中共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的新政策,其目的是将中国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变为一个开放现代的国家,从而改变中国的命运和发展方向。
近半个世纪以来,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让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
最后要介绍的名词是“和平发展”。
和平发展,是指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其中主要包括维护和平、加强友好合作、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等。
从1993年被提出,到如今在中国成为政府和人们普遍认可的崇仰宗旨。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平发展积累越来越多的认可,影响力越来越大。
以上就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些著名名词的解释介绍,从大致的梗概上来看,这几个时期的变迁是中国从封闭落后发展到崛起融入国际社会的里程碑。
它们承载的意义是巨大的,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状,每个时期的变迁都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鸦片战争:为了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将大量的鸦片输入到中国,遭到中国人民抵制。
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
2.《海国图志》: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编撰的一部著作。
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翻译了并介绍了西洋科技船炮图说,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了海防的战略战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开阔了当时知识界的眼界,开创了向西方学习新风。
3.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领袖。
他创立了拜上帝教,于1851年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后与杨秀清争权导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教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5、永安建制: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
永安建制——内容有:第一,封王建制。
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见右图)。
同时颁布《太平官制》、《太平礼制》等各项制度,通过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政权已初步形成。
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冯云山创)。
第三,整饬军纪。
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冯云山编制)。
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6、《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1.鸦片战争:事件:“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1. 政治上,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 经济上,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3. 思想文化上,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2.《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1842年由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共13款,主要涉及五口通商、割地赔款、灌水自主权等内容。
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3. 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马关条约》:是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日本签订的刻毒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1. 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2.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3.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4.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等。
影响:1.中国主权沦丧,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2.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3.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对江浙两省财富的掠夺。
4.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并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运动过程:扶清灭洋、转入直隶、列强介入、对外宣战、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余部抵抗。
名词解释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德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总理朝政后,向洪秀全提出一个振兴太平天国的改革计划,即《资政新篇》,提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各方面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表达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中体西用:“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着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是一种反对守旧排外、提倡文化革新的文化新论。
清末“新政”: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从1901年到1905年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包括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各省设武备学堂、停止一切科举考试等,以缓和国内矛盾,巩固其封建统治;但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
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是以海外中国人为主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并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同,以粤汉、川汉铁路的修筑权相交换,借款600万英镑,激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人民强烈反对,其中四川的保路运动尤为激烈,鼓舞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斗志,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
护法运动:1917年,因段祺瑞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依靠西南军阀发起护法运动,出师北伐。
2016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闭关政策:清政府从 1757 年开始施行的对外交往政策。
下令只限开放广州一口通商,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之后连续颁布了许多条文,对外国人的各方面活动及华夷交往等都做了细致的规定;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结果: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华民族长期隔绝在世界潮流之外。
2、虎门销烟: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持查禁和销毁鸦片的著名事件。
鸦片输入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道光皇帝采取了禁烟派的主张,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在林则徐的主持下,于 1839 年 6 月 3 日至 25 日在虎门海滩将所有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但也成为鸦片战争导火线。
3、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1843 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项特权。
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犯罪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国的法律进行裁判。
这项规定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
4、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予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益,但并不给予对方对等权益。
始于《虎门条约》规定,此项条款为英国和其他国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互相援引,攫取各种侵略权益开创了恶例。
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5、拜上帝会:是一个以宗教为形式的农民革命组织,是洪秀全用以组织进行革命的工具。
它继承历代农民革命的传统,吸收西方基督教教义中的“一神教”思想和“平等”观念,以及古代“大同”思想,宣扬“神天上帝”的无上权威,树立起一神教思想。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含宋雨晨、朱哲等研友的)闭关政策18世纪中叶,英国已在西方各国的对华贸易中居首位。
但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壁垒面前,西方的工业品很难找到市场,屡屡亏损。
同时,昧于世界大势的清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闭关”政策,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清政府把对海外的贸易严格限制在广州一口,规定外国商人销售商品和购买土货都必须通过少数特许的“行商”(即“十三行”)之手,进行严格控制。
这种外贸政策也严重阻碍了西方工业品在中国的销售。
虎门销烟在林则徐主持下,自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门“就海滩高处,周围树栅,开池漫卤,投以石灰,顷刻汤沸,不爨自燃,夕启涵洞,随潮出海”,将所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
直到6月25日,全部销毁干净。
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无不称快。
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
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良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嘉庆进士。
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之学。
历官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巡抚,以干练廉明名重于时。
1838年7月,他遵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六条,极力赞成黄爵滋的主张。
他说:“(吸烟)论死之说,私相拟议者,未尝乏人,而毅然上陈者,独有此奏。
然流毒至于已甚,断非常法之所能防,力挽颓波,非严蔑济。
”林则徐在两湖地区厉行禁烟,成绩斐然。
同年9月,他再陈道光皇帝,痛切指出:鸦片“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的言行,使他成为主张禁烟的著名代表人物。
《穿鼻草约》:琦善与义律签定的,《穿鼻草约》的内容是:(1)中国割让香港与英国,但中国得在香港设关收税,如在黄浦一样。
(2)赔款六百万元,五年交清。
(3)中、英官吏平等。
(4)广州于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旬复市。
租界:帝国主义列强根据和中国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租用的地段。
最早在中国取得租界的是英国.列强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中国主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收回租界是其主要目标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租界先后收回.抗日战争胜利后废除了中国各地的日租界.至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全部由中国收回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管辖的非法特权。
依照这种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不论其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或犯罪行为,或成为民事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或由其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据其本国法律裁判。
领事裁判权的出现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
捻军: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
源于捻子(一称捻党),1853年,捻子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动大规模起义,史称捻军起义。
起义后的捻军与太平军互有联络.捻军在长期抗清作战中,形成一套独特的流动战法,常能克敌制胜。
但捻军领导者政治目光短浅,未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后期又将军力分为两支,致被清军各个击破,全军覆没。
但捻军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义,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
乡官制度:太平天国政权创立的地方行政军事制度。
县以下基层组织按太平军的编制,每军12500家,设一军帅,之下又设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
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由上级官员委派,他们被称之为乡官。
乡官平时管理民政、战则应征,体现了军政合一的思想。
乡官制对于巩固和维护太平天国政权具有重要作用。
子口税:子口税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产物。
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题1. 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近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新时代的开始。
2. 五四运动:指的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反对和愤怒抗议巴黎和会上将中国的山东问题交给日本的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3. 新文化运动:指的是20世纪初的一场反对封建文化、主张科学和民主的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主张推翻旧的文化观念,倡导新思想、新文化、新教育,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和平等的观念,为中国的文化改革开辟了道路。
4. 五卅运动:指的是1925年5月30日至6月1日在上海爆发的一次大规模工人和学生运动,又称“五三零事件”。
五卅运动最初因法国工人和学生运动的挫败而引发,要求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工权益、抵制日货和办学改革等。
该运动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特点,是中国工人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5. 南京国民政府:又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27年4月18日,是为了应对国共分裂情况下政权的重新组建而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位于国民党政权的首都南京。
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两党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斗争的胜利,也标志着国共两党开始掌握政权。
6. 九一八事变:指的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沈阳制造了一起用来借口发动对中国侵略战争的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爆发前夜的重要事件。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进一步侵占中国东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伪满洲国,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起点。
7. 南京大屠杀:指的是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13日,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占领南京期间对南京城内的居民进行的大规模杀戮和暴行。
南京大屠杀被认为是二战期间日本侵华战争中最为残忍的一部分,其罪行被认定为对人类罪的一种。
8. 重庆谈判:指的是1945年8月28日至10月9日的中日两国在重庆召开的一次会谈,是中国国共两党和日本政府首次正式进行和平谈判。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摘要:一、中国近现代史概述二、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事件与现象1.鸦片战争2.太平天国起义3.洋务运动4.戊戌变法5.辛亥革命6.新文化运动7.五四运动8.中国共产党的成立9.抗日战争10.解放战争11.建国后的历史三、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概念1.领事裁判权2.片面最惠国待遇3.中共一大4.太平天国起义5.火烧圆明园6.租界7.不平等条约8.南京条约9.虎门销烟10.辛丑条约四、中国近现代史的意义与影响正文:一、中国近现代史概述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从19 世纪初至今的一段历史时期,包括了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时期,以及辛亥革命后的新民主主义时期,还有解放战争后的社会主义时期。
这段历史反映了中国从落后到崛起,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
二、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事件与现象1.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中国在此战争中战败,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并支付巨额赔款。
2.太平天国起义:1851 年由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对清朝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3.洋务运动:19 世纪60 年代到90 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引进西方科技,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4.戊戌变法:1898 年,光绪帝根据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建议,进行的一场变法运动,试图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但最终失败。
5.辛亥革命:1911 年,孙中山等人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
6.新文化运动:1915 年开始的一场文化革命,提出了“民主、科学、自由”的口号,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7.五四运动:1919 年,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的一场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8.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 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9.抗日战争:1937 年至1945 年,中国人民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而进行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有关近代史的名词解释【近代史的名词解释】近代史是指人类历史中的一个时期,该时期从16世纪末期起始,至20世纪末期结束。
这一时期,世界上发生了许多深远的变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解释近代史中一些重要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
一、工业化工业化是近代史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
这一转型始于18世纪的英国,随后迅速传播到欧洲和其他地区。
工业化的关键是使用机械化生产方法替代人力驱动的手工艺制造,以提高生产力和效率。
这一转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秩序,其核心是私人所有权、市场竞争和自由交易。
资本主义经济以追求利润为目标,通过市场供需的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提供了商业和投资机会,促进了经济的整体发展。
在资本主义体系下,市场竞争成为主导力量,企业和个人自由选择生产和消费。
三、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扩展和维持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控制权。
帝国主义在近代史中达到了巅峰,主要由欧洲列强和日本展开。
这些国家通过殖民地扩张、贸易控制和领土占领来寻求自身利益增长。
帝国主义的影响长期存在,导致了殖民地统治、资源掠夺和文化冲突,给被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带来了巨大痛苦。
四、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近代史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优先权。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帝国主义形势密切相关,被压迫的民族开始追求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利。
民族主义运动在欧洲、亚洲和非洲各地出现,推动了殖民统治的终结和新国家的兴起。
但是,民族主义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民族冲突和战争。
五、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理念,强调社会公平和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社会主义经济强调国有制、计划经济和社会福利,旨在减少贫穷和不平等。
社会主义政治追求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运动和国家控制的机构。
上编综述1、买办:指1800年-1910年,帮助欧美国家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
也就是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和经理人。
第一章1、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黄祸论“黄祸论”是起源于19世纪主要针对中国等亚洲黄种人的一种言论。
旨在丑化黄种人,进一步造成黄种人与其它人种(主要指白色人种)的对立,企图为侵略制造舆论。
3、三元里抗英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
4、海国图志: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
第二章1、《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从未实行。
2、《资政新编》: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这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
它的出现,表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3、天京事变:1856年,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二万人丧生。
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4、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5、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6、戊戌政变:指1898年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第三章1、清末新政:为了维护清政府统治,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2、三民主义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
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
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3、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牺牲。
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称“黄花岗起义”。
保路风潮:4、保路风潮:为了反对清政府出买铁路利权,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掀起保路运动,由于受到清政府的武力镇压,在四川发展为武装暴动。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的法典。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的许多条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6、二次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於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这场革命很快就遭到挫败袁世凯集中兵力进攻江西和南京。
战争主要在这一带进行,故“二次革命”又称赣宁之役。
7、护国运动:1915年12月21、22日,蔡锷、唐继尧领导的反袁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8、护法运动: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护法运动归于失败。
第四章:1、北洋军阀: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封建军阀集团。
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
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
1901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辖军队称北洋军。
1916年袁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三个派系,即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政争和混战,给人民带来灾难。
第五章1、东北易帜:28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二次北伐”,控制北京政权的奉系军阀迅速溃败,首领张作霖在退回东北途中被日本人炸死,继承父职的张学良不顾日本威胁,于同年12月29 日通电宣布了“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至此,北洋军阀统治宣告结束,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机历史关头,由瞿秋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会议上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打打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3、井冈山土地法4、赣南会议;1931年11月初,中央苏区党组织在赣南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
会上把毛泽东的主张说成“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主张反右倾,开始排斥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领导。
[5、遵义会议: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扩大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从幼年达到了成熟。
第六章1、《论持久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2、“三光政策”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华北根据地进行了频繁的扫荡。
“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
为日本侵华期间实行的一种惨无人道的政策。
见人则杀,见物则抢,无法带走之物则烧3、一•二九运动: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4、福建事变:福建事变简称闽变,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福州发动的抗日反蒋事件。
事变后建立了反蒋政权。
5、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取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首战大捷,同时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7、皖南事变:是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抗日战争时期在叶挺、项英率领的新四军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与国民党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使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四军军部所属兵力与国民党皖南部队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失,是国民党反共的第二次高潮。
8、“三三制”: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政权政策。
根据这一政策,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
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七章1、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
整个事件过程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2、“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实际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3、第二条战线: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它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故称第二条战线。
4、第三条道路:“带有少数社会主义性质的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民主主义观念,以及社会民主党派为了赢得选举而选择的一种手段。
5、《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至9月,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为争取全国革命胜利奠定群众基础。
第八章1、“一化三改”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