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麦克白斯》和《雷雨》的教学看中外戏剧教学的差异
- 格式:pdf
- 大小:167.44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合璧 炉火纯青——话剧《雷雨》创作受外来影响之我见安徽省萧县师范学校 赵冰梅【摘要】《雷雨》是“中西合璧”的艺术典范,曹禺以炉火纯青的艺术表现手法奠定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雷雨》创作;外来影响;之我见下转第121页《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更是他的成名作。
他运用话剧这个舶来品,消化西方戏剧的营养,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为背景,结合传统戏剧的艺术技巧,洋为中用,一发表就震动文坛。
具有外国文学知识的读者,从中不难看出这部剧作受外来影响的痕迹。
首先,《雷雨》的创作受到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
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它是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典范。
俄狄浦斯想要摆脱“杀父娶母”命运的束缚,结果还是被命运所捉弄,他悲愤地刺瞎双眼,流浪而死。
再来看《雷雨》中侍萍的形象,她是一个善良、深受迫害的不觉悟的劳动妇女形象,她把自己的不幸归之为命。
她一直逃避,结果也是被命运所捉弄。
这与俄狄浦斯的命运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有不同这就是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阶级矛盾不同。
命运观念是希腊人思想意识中的一个特点,当时他们不能理解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历史发展也有其必然趋势。
他们往往把不能解释的种种遭遇都归之为命运。
曹禺在当时看到“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唤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他通过侍萍描写了“残酷的井”,对侍萍的命运却无法给予解释,只能归因于“自然的法则”,这与他受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雷雨》虽受古希腊悲剧命运的影响,但不局限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它含有一定的社会阶级内容。
侍萍的悲剧命运是由当时的社会黑暗造成的,侍萍和周朴园各代表不同的阶级。
由于剧作家思想上的局限性,使这部悲剧笼罩上一层宿命的神秘的气氛。
虽然这部剧没有充分表达两个阶级的斗争,但毕竟将封建官僚买办阶级家庭的道德沦丧与丑恶暴露出来了。
这就是它有别于古希腊命运悲剧之处。
其次,《雷雨》带有莎士比亚式的性格悲剧的意味。
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鲜明生动,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毕业论文摘要《雷雨》以其丰富的内涵,悲剧性的内蕴,赢得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雷雨》不仅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同时也是一部人性的悲剧。
《雷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当时人的生存困境,揭示了人类的心灵困境,同时对21世纪的我们也有很多的启示。
关键词《雷雨》戏剧冲突语言特色悲剧意蕴曹禺创作的《雷雨》堪称中国戏剧的杰作,发表至今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原因主要在其深刻而丰富的文化意蕴:悲剧人物的人性光辉,人类的心灵困境,人生困境与命运之谜等人生哲学命题,及其思想给人的深刻启示。
剧中所有人物无一例外地都是悲剧,而《雷雨=》绝不仅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也绝不仅是个社会悲剧,同时也是一部人性的悲剧。
本文通过分析其戏剧冲突和极富特色的语言艺术,探讨其深刻而丰富的悲剧意蕴。
一、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指最足以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特征、高度典型化的矛盾冲突。
在《雷雨》中,表现为多方面:毕业论文论文1、戏剧线索的明暗交互,决定着《雷雨》的戏剧冲突剧中情节线索纵横交错,侍萍、周朴园、蘩漪、周萍、四凤,五个人当中有四层婚恋关系,如此关系决定了矛盾冲突的尖锐复杂。
剧本中周萍同蘩漪、四凤两人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则是一条暗线。
起初是由明线牵动了暗线(蘩漪为了想从四凤手中夺回周萍的爱,而把四凤的妈妈侍萍招到周公馆),此刻明线占着主导地位:最后却是暗线决定了明线(蘩漪抢爱人的计划失败,周萍正要携四凤出逃,突然周朴园出现,承认了与侍萍早年的暧昧关系,完全打乱了已定之局),此刻相反是暗线占了主导地位,统领后篇。
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相影响,互相牵制,推动剧情向着悲剧高潮发展。
2、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体现出《雷雨》的戏剧冲突《雷雨》在塑造人物中充分设置矛盾冲突。
剧中八个主要人物可以归结为四个三角关系的爱情、婚姻矛盾:侍萍、鲁贵同周朴园的关系:周萍、繁漪同周朴园的关系:繁漪、四凤同周萍的关系:周萍、周冲同四凤的关系。
以《雷雨》为例谈戏剧文学特点及其教学的基本要求戏剧文学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远不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其他文体,但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笔者认为戏剧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同样应该受到重视。
曹禺的《雷雨》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雷雨》的第二幕被节选安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个板块,旨在让学生感悟“灵魂的对白”,这也给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戏剧和鉴赏戏剧的大门。
一、戏剧的文体特点戏剧文学作为一种文体,与小说等其他文体相比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的文体特点:(一)时空的集中性和舞台性。
戏剧演出是有时间限制的,一般为二到三小时,因此作者对故事情节的支配必须考虑到舞台演出的需要,往往在人生的过程中,截取最短的片断,或是少数几个片断来表现。
同时因为戏剧是把事件发生的空间直接在舞台上呈现,而舞台所能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
戏剧文学在时空上表现出集中性和舞台性,这就要求戏剧文学在情节上必须突出主干,削减繁枝,从高潮处落笔,避免繁琐铺陈。
正如贝克在《戏剧技巧》中所言:“选择和压缩是一切戏剧艺术的基础。
”(二)矛盾的尖锐性和戏剧性。
戏剧是“危机”的艺术,戏剧的本质在于冲突,只有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戏剧性的跌转和机趣,才能调动现场观众的情绪。
因此剧本中无论是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与人物的冲突,还是人物内心的自我冲突,必须尖锐激烈,情节也必须具有戏剧性。
(三)台词的个性化和动作化。
戏剧的媒介是演员,或者说是演员的身体和语言。
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指出:“戏剧表现所用的材料就是活的人。
”因此,戏剧文学人物台词的设计上要求充分体现人物的个性。
戏剧语言除了要显示人物性格,还要有推动情节发展、展开戏剧冲突的作用。
这就要求戏剧语言具有动作性。
二、教学戏剧的基本要求根据戏剧文学的上述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一些分析研究的基本要求。
下面以教材中《雷雨》的节选片断为例,分别从冲突和人物、语言特色、结构拓展三个方面来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分析戏剧文学。
从话语结构角度解读《雷雨》的戏剧冲突
司建国
【期刊名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30)002
【摘要】本文试图从会话分析角度阐释 <雷雨> 的戏剧冲突,选择该剧第一幕周朴园逼周繁漪喝药这一片断,运用会话模式中的三段式会话结构学说,从挑战话步分布,挑战话步类型以及挑战话步格局三方面入手,并辅以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理论,对文本的戏剧冲突进行了语言学解释.分析表明,戏剧意义不但取决于人物的说话内容,而且与会话交流机制相关.会话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戏剧做出有依据的语言学阐释.从而使戏剧批评解释建立在相对客观和可复制的基础上.分析还表明西方会话学说同
样可用于中国戏剧作品的鉴赏.
【总页数】6页(P25-30)
【作者】司建国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广东深圳,518055;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3
【相关文献】
1.中国戏剧会话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从话轮转换角度解读<雷雨>的人物关系 [J], 司建国
2.从语用学角度解读《雷雨》中的情感冲突 [J], 张树光
3.分析戏剧冲突多样性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意义--以《雷雨》的戏剧冲突分析为例 [J], 莫梦华
4.从文学地理学角度解读《雷雨》与《蝴蝶君》中的男女性爱 [J], 胡雅玲;夏弦
5.《威尼斯商人》的戏剧冲突在话语结构中的展示 [J], 张红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通过阅读《雷雨》(节选),理解戏剧的基本结构,分析戏剧中的冲突和人物性格。
2. 深入体会现代话剧的艺术魅力,感受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冲突。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对戏剧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雷雨》(节选)的背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戏剧类型等。
2. 分析《雷雨》(节选)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3. 探讨戏剧中的冲突类型及解决方式。
4. 欣赏《雷雨》(节选)中的经典台词,体会话剧的语言魅力。
5. 学生自主分析其他戏剧作品,进行课堂分享。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雷雨》(节选)的背景知识,分析人物性格和冲突类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戏剧中的冲突及解决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欣赏法:品味《雷雨》(节选)中的经典台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实践法: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其他戏剧作品,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雷雨》(节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分析人物:讲解剧中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关系。
3. 探讨冲突:分析戏剧中的冲突类型,探讨冲突的解决方式。
4. 品味语言:欣赏《雷雨》(节选》中的经典台词,体会话剧的语言魅力。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戏剧的理解和感悟。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戏剧人物分析和冲突探讨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
3. 课堂分享:评价学生在课堂分享中的表现,包括表达清晰度、逻辑性等。
4. 戏剧分析报告:评估学生自主分析其他戏剧作品的报告,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观看《雷雨》全剧视频,加深对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2. 邀请戏剧演员或导演进行讲座,分享戏剧表演和导演的经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戏剧艺术。
3. 安排学生参观戏剧演出,感受现场氛围,提高对戏剧的鉴赏能力。
简论《雷雨》中的西方戏剧元素
《雷雨》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学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西方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代表作,蕴含着丰厚的西方戏剧元素。
首先,《雷雨》是以家庭狂欢为背景,以人物之间的内心活动为主线,刻画出典型的三线戏剧结构,在此结构下,用悬念式的对手对峙,关系安排,叙事节奏精心裁剪以及角色发展表达出深厚的情节,一步步演绎出了一出紧凑、悬绝的西方悲剧。
其次,它用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展示了人物的审美抉择,从而浓缩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武松、宋远、张横等角色有其深厚的暗示,对人物及社会的互动用情节的转折表现的精彩纷呈,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沉主题。
最后,它还处处投射出西方戏剧的既定意象,在细节处处体现出西方哲学、人文背景等元素,赋予作品以造化玄妙的意蕴,使人们从中得到更深入更广阔的艺术情赏和心灵思考。
总之,《雷雨》吸收西方戏剧元素,把西方哲学和艺术与中国古代文化巧妙融入自身之中,成就了营造艺术魅力的神奇艺术。
经世界文学此类作品的传颂,展示了西方戏剧的发展进步,也成为中国实践和反思西方文化的一段重要历史。
浅谈高中语文的戏剧教学戏剧是舞台的艺术,剧本是舞台表演的依据,阅读、欣赏优秀的剧本是一种美好的文学熏陶和享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戏剧作品的阅读与鉴赏的要求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一单元就是进行对戏剧的鉴赏学习。
如果想通过一个学习单元中仅有的三篇课文来达到这一目标中对戏剧鉴赏的要求,无疑是有难度的。
通常传统的教学使得绝大多数高中学生对于戏剧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最多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化的认识,很难达到“鉴赏”的高度。
本文将以《雷雨(节选)》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戏剧的趣味性教学,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戏剧的魅力。
一、教学重点的确立在《雷雨(节选)》一课的教学中,我立足于课标的要求,从单元教学的角度着眼,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节选部分的矛盾冲突及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来解读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戏剧的矛盾冲突是戏剧艺术的主要特征,而戏剧冲突主要包括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冲突及人物内心的冲突等不同的种类。
从课文本身来看,本课节选自《雷雨》的第二幕,是情节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其丰富的矛盾冲突,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从而解读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考虑到了整个单元的教学。
《雷雨(节选)》一课出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的第一单元,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所选课文分别为《窦娥冤》《雷雨(节选)》和《哈姆莱特(节选)》。
《窦娥冤》体现了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艺术,比较适宜作为体味戏剧语言个性化特点的范本。
而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及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在《雷雨(节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此作为切入点来把握人物的形象无疑是一个比较恰当的角度。
将“通过矛盾冲突及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来解读人物形象”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直接从戏剧矛盾冲突的角度切入对课文的赏析,并让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体会到戏剧语言独有的魅力,这样就充分体现出了戏剧的基本特征,对于提高学生在戏剧方面的审美鉴赏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奠基和引导。
以《雷雨》为例谈戏剧文学特点及其教学的基本要求
李蕴哲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 戏剧文学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远不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其他文体,但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笔者认为戏剧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同样应该受到重视.曹禺的<雷雨>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的第二幕被节选安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个板块,旨在让学生感悟"灵魂的对白",这也给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戏剧和鉴赏戏剧的大门.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李蕴哲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大学文学院,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互动对话,“心”“心”相印--以《雷雨》为例谈戏剧教学的“有效互动”与“和谐对话” [J], 华洁
2.紧扣戏剧冲突,搭建观赏看台——例谈曹禺《雷雨》教学切入点 [J], 王金莲
3.以《<雷雨>(节选)》教学为例谈戏剧教学的着力点 [J], 韩建飞
4.以《雷雨》节选为例谈中职戏剧教学 [J], 王熙娜
5.以《雷雨》节选为例谈中职戏剧教学 [J], 王熙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戏剧中的教育理论《雷雨》第二幕入选高中语文课本,至今已近三十六年。
学术界对《雷雨》全剧的研究日趋成熟,但对高中语文《雷雨》的教学研究却不容乐观。
传统《雷雨》教学,注重“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学习活动的主体对象。
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营造多样性的、尝试性强的学习氛围,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生为本,引导学生亲自尝试,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二者的交融;防止知识传授与思想提高的偏向;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自主尝试性双边学习活动。
一、高中语文《雷雨》教学现状分析如何把握课堂中《雷雨》教学的生成特性,则需要教师让戏剧教学“活”起来;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关注生命本体,创设、维持和推进“活”的状态,以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真正地走进《雷雨》,实现与剧本的交流合作,成为课堂信息的主动建构者。
笔者联系工作以及学习经历,通过视频、现场观摩等途径发现《雷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教学方法运用缺乏科学性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选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与生命对话的可能,进而体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这一基本特点。
一方面教师教的方法必须要适应学生学的方法;另一方面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授方法亦在教与学的方法中处于主导位置,要做到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保证教学的正常有序推进。
戏剧的最大特征是表演性,指导学生从舞台演出角度去把握剧中人物,感受戏剧的艺术效果,体会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是最为可行的教学方式。
但是在所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雷雨》的教学,与诗歌等其他文体的教学区分度并不明显。
教学过程中,结合一两个情节,问答教学,简要分析,印证主题,收束课堂。
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难以调和的对立关系。
学生学的方法不复存在,主体性地位被抹杀。
(二)教学内容精选不足,使得教学效果存在工具性偏向,缺乏情感体验人教版教材将戏剧单元编排于必修4的第一单元,然而,一线教师会投机性地选择从文言、古诗词入手开始新学期的教学任务。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雷雨》(节选),理解戏剧的基本结构,分析戏剧中的冲突和人物性格。
2. 深入体会现代话剧的魅力,理解现实主义戏剧的艺术特点。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雷雨》(节选)的剧情介绍和人物关系梳理。
2. 分析戏剧中的主要冲突,理解冲突在推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
3.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探讨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4. 通过对戏剧语言、动作、表情等元素的品味,感受话剧的艺术魅力。
5. 结合现实生活,思考戏剧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雷雨》(节选)剧情和人物关系的理解,戏剧冲突的分析,人物性格的把握。
2. 教学难点:对戏剧中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和艺术魅力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戏剧中的冲突和人物进行具体分析。
3. 采用欣赏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戏剧的艺术魅力。
4. 结合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雷雨》(节选)的背景,梳理剧情和人物关系。
2. 第二课时:分析戏剧中的冲突,理解冲突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
3. 第三课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探讨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4. 第四课时:品味戏剧语言、动作、表情等元素,感受话剧的艺术魅力。
5. 第五课时:结合现实生活,思考戏剧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雷雨》预告片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雷雨》(节选),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戏剧中的冲突和人物性格。
4. 展示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戏剧冲突的作用和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话剧魅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