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陈风》巫文化成因管窥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The Regional Wu Culture in "The Book of
Songs·Chen Feng"
作者: 顾晔峰
作者机构: 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36
出版物刊名: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9-7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地域 《诗经.陈风》 巫文化
摘要:巫文化是《诗经.陈风》最为鲜明的主题。
这一风俗应当来源于上古先民求雨活动的变异。
求雨的实用功能在这个时期已经衰退,而给男女自由结合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有人认为《陈风》的巫文化的特点在于周陈时期"大姬"的影响和南方楚文化的熏陶。
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陈地本就有着丰富的巫文化传统,二是商文明的浸染,使陈诗体现出强烈的巫的色彩。
一、《诗经·陈风》的巫祭之风周口地处豫东平原,历史悠久。
早在几千年前先民便在这里繁衍生息,一代一代的血脉绵延,在陈楚故地上积淀了别样的风俗民情。
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陈风》便是千百年前这片土地上民声奏响的心灵之音。
《陈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 其中所展现的歌舞祭祀的民俗风情,尤其引人关注。
在《诗经》学史上,齐、鲁二家诗的论述便是以陈地“好巫”的社会风习为背景,阐述《宛丘》、《东门之枌》二诗的题旨。
毛诗说解《诗经〃陈风》虽主要从刺时的立场出发,但在阐发《东门之枌》时候也谈及了“幽公淫荒,风化之所行。
男女弃其旧业,亟会于道路,歌舞于市井”的民风之情。
后世郑玄、孔颖达、陈奂、朱熹、王先谦等阐述诗旨之时多囿于毛说,主要就“刺时疾乱”展开笔墨,但对于民风之俗也是稍略提及。
而方玉润则直言“陈俗巫觋盛行”,指出了《陈风》诗篇的独特文化风俗面貌。
二、陈风巫俗中的生命主题前代学者们在探讨《诗经〃陈风》之巫俗及其形成原因的过程中也多明了了“大姬祷而得子,故弥信巫觋”的历史背景,突出了陈地巫祭之风中求子繁衍的生命主题。
亦有学者从探讨祭祀描写中男女欢会之情入手,进而揭示这一欢娱聚集场景中蕴含的“祭高禖”的痕迹与“仲春会男女”的用意,两者都可以说与子孙繁衍这一古老而永恒的生命主题紧密相关。
陈国巫信风俗自有其渊源。
陈原为大昊伏羲氏之虚,本带有了淮夷部族的好祭祀鬼神的特点,加上其与楚地相邻亦受巫信之风的影响。
《诗经·陈风》十篇,《宛丘》、《东门之》两篇直接关乎歌舞祭祀,诗中的歌舞场景生动地再现了陈国当时男女聚观,巫风盛行的民俗。
其余八篇,或言男女约会,或刺淫乱。
但其中也不乏有祭祀巫风的痕迹,譬如《东门之池》《东门之杨》,传统诗论虽言其为“刺时”之作,但是其中显然也传达出了“男女会遇”于东门欢会的意思,而这其中似乎渗透有一种祭祀高禖的古老印记。
《诗经·陈风》中展现了歌舞祭祀、男女欢会的场景,其大多传达了一种潜在的对于生命繁衍的精神信仰。
从《诗经·陈风》看陈楚文化中的巫风盛行现象从《诗经·陈风》看陈楚文化中的巫风盛行现象范本文化区域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叶梅逊(Otis T. Mason)的人种志著作之中。
文化区域cultue area 亦作cultural area或culture province。
叶梅逊定义其为由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或共享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文化倾向的若干社会所构成相邻的地理区域。
此后文化区域的重要作家法国人韦达?白兰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在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genre de vie)中也阐述过这样的观点。
他说“经过漫长的时间后,社会和环境促成了一系列独特地区的形成,各个地区皆反映出其最初所选择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工具对这种选择的影响。
无独有偶,周振鹤老先生在中国历史上自然区域、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域相互关系的管窥中也指出,“形成文化区域是社会力量,划定行政区划的是国家的行政的权利,而自然地理区位的划分则是受自然规律所支配。
因此文化区域与行政区划以及自然地理区划的关系事实上体现了社会、国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由此看见一定地区的文化与其特定的区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该地区的文化也深刻的反映了当地的社会风俗、生活习惯与自然环境。
而本文所要讨论的从《诗经?陈风》看陈楚文化中的巫风盛行现象亦印证了这一观点。
我们透过大量史料可以看到陈楚文化中巫风盛行也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陈楚文化是从远古传说时期到春秋战国时代在陈楚地区(以今河南周口为中心)形成、发展并在后世得到继承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凝具有自己独特的风韵和价值。
陈地在上古时代正处在华夏、东夷、楚蛮三大部族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其根植的地域即为是陈楚地区,现在学者一般认为陈楚故地即今河南省周口市所辖区域与安徽省西北一部。
这里位于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陈楚地区的行政、文化中心过去一直在淮阳。
《诗经·陈风》的研究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诗经?陈风》研究姓名:张雪婧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姚淦铭20090601摘要摘要《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诗经》被广为研究。
但是相对而言,对《诗经》某一《国风》的系统研究仍比较薄弱。
虽然也有人对《陈风沪中的巫文化等进行过总体的研究,但是《陈风》中还有很多继续发掘的空间。
《陈风》包含了很多社会信息、文化因素和文学内涵,需要研究者从多重不同角度去挖掘,并有待我们从新的视角去探索其中深层次的内容。
这篇论文运用了多重方法,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文艺学和文化学等多角度研究《陈风》。
在写作的过程中,又运用了古今对照和纵横比较的手法,通过与《郑风》、《齐风》、《秦风》等其他风诗的比较,进一步显现并深化《陈风》的独特性。
这种多角度,宽视野的研究手法,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
在本论文中,笔者是有所创新的,在诗旨之争的论析中,以“知人论世”的态度客.观评价了“淫”诗论。
在第二章中描写了陈国政治社会风貌,深入挖掘《陈风》与陈国之间的关系。
本章还重点突出了上博楚简中孔子对《陈风》的理解和评价,通过最原始的材料,进一步辨清了《宛丘》的诗旨。
在第三章中,突出表现了《陈风》所体现的陈国巫文化和歌舞文化的特点,并且联系到当代传承的情况,思路比较新颖。
特别是《陈风》的文学审美研究,突出表现了《陈风》文学审美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文创作的深远影响,其中重点论述了《月出》、《泽陂》的诗歌意境。
《月出》的诗歌表现手法朦胧神秘,对魏晋诗文,唐代幽峭派诗歌,以及现代诗人的新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着论述了金庸小说的创作手法与《泽陂》一诗的相通,并详加论述,这正显示了《陈风》文学的艺术感染力。
《陈风》十首诗虽然只是《诗经》中的一小部分,其中体现的“《诗经》时代”的风土人情,具有十分珍贵的民俗价值。
《陈风》出自陈地,今河南淮阳一带。
诗中所体现的民风民俗至今仍在当地流传,当地一些传统节日也是历史延续下来的。
《诗经陈风宛丘》主旨辨正——兼及《诗经》主旨阐释的方
法问题
龙文玲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30)003
【摘要】<诗经·陈风·宛丘>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四类观点.综合考察此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诗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可得出三点结论:一、陈国的巫风习俗是包括<宛丘>在内的<陈风>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二、诗中的"子"指游荡于宛丘的善歌舞者,"荡"、"望"蕴含着诗人对"子"的道德评价.三、此诗通过描写一位痂迷歌舞者终日游荡于宛丘的情景,反映了陈国歌舞繁盛的巫风习俗,隐含着诗人对陈国歌舞无度现象的批判.
【总页数】7页(P12-18)
【作者】龙文玲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诗经·陈风·泽陂》主旨辨正 [J], 柴娟
2.《诗经·陈风·月出》主旨辨正 [J], 龙文玲
3.《诗经·陈风·东门之杨》主旨辨正 [J], 李金鑫
4.《诗经·陈风·月出》主旨辨正 [J], 龙文玲
5.《诗经·陈风·宛丘》主旨辨正——兼及《诗经》主旨阐释的方法问题 [J], 龙文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经陈风》体现巫文化原因考述
陆跃升
【期刊名称】《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8)3
【摘要】春秋时期的中原为儒家文化圣地,深受儒家“不语怪力乱神”思想及周代礼制文化的影响。
而同时期的南方楚地则盛行巫文化,南北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诗经》是孕育于中原的儒家文化经典,但《诗经·陈风》却蕴含着浓厚的南方巫文化。
其原因主要是陈国人为笃信巫鬼的东夷族后裔,陈国紧邻“隆祭祀,重巫鬼”的楚国,以及殷商有巫文化传统等。
同时,东周以来,祭祀圣地转化为男女聚集游观的场所也是陈国巫风盛行的原因之一。
【总页数】6页(P45-50)
【作者】陆跃升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诗经·陈风》中"东门"意象与陈国地域风格考论
2.《诗经·陈风·墓门》论考
3.从地域看《诗经·陈风》的巫文化
4.《诗经·陈风》巫文化成因管窥
5.《诗经·陈风》之巫风、情诗文化发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经《陈风》译文与赏析陈风陈风陈,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
开国君主妫满,号胡公据说是帝舜的后代,因有功于周,武王封他于陈,并把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他。
陈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疆域大致包括今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的部分地方。
“陈风”就是采自这个地方的民歌。
当时,陈国王室崇尚巫术,继而全国巫风盛行。
祭祀歌舞的集会,方便了青年男女的交往,所以在陈风中反映这种巫风的诗常伴以爱情。
这是区别于其他方国民歌的一个显着特点。
“陈风”共有10篇,计为:宛丘、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
宛丘【原文】子之汤(1)兮,宛丘(2)之上兮。
洵(3)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4)其鹭羽。
坎其击缶(5),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值其鹭翿(6)。
【注释】(1)汤:舞姿摇摆的样子。
(2)宛丘:地名,今河南淮阳县。
(3)洵:确实。
(4)值:持。
(5)缶(fǒu):瓦盆,可敲击发声。
(6)鹭翿(dào):伞形舞蹈道具。
聚鸟羽于柄头,下垂如盖。
【译文】你舞姿热情奔放,在宛丘山坡之上。
我诚然倾心恋慕,却不敢存有奢望。
你击鼓来声声传,宛丘之下舞翩然。
无论寒冬和炎夏,手持鹭羽舞姿美。
你击缶来声声响,宛丘道上欢舞。
无论寒冬和炎夏,手持鹭羽舞姿艳。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位跳舞的巫女的喜爱之情,全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热烈。
在保留原始宗教的某些狂热性、巫风炽盛而四季巫舞不断的陈国,男子被一位巫女舞蹈家的曼妙舞姿所深深吸引,却不敢奢望能够与她在一起,只是远远地关注她的一举一动。
言语间透露出对巫女的爱慕之心。
此诗在技法风格上颇有特色。
首章表达了诗人不能自禁的爱恋之情,次二章用白描手法,无一句情语,但所描绘的巫舞场景,无处不透露出巫女的吸引力,无声地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关注和爱恋。
牛运震《诗志》评此诗曰:“一头两脚,一曲两直,别格活调。
”东门之枌【原文】东门之枌(1),宛丘之栩(2)。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14神州文化浅析周代陈国巫风盛行的成因孙嘉明郑州大学文学院摘要:陈国是西周初期具有特殊地位的诸侯国,在西周建立伊始就作为“周朝三恪”之一以奉舜祀。
由于受到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双重因素的影响,周代陈国展现出了浓郁的巫文化色彩,并流传至今。
关键词:周代;陈国;巫风;成因作为陈国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十五国风之一的《诗经·陈风》为我们展现了周代陈国的真实风貌,而《陈风》中最主要的特色当为浓郁的巫风色彩。
古往今来,多数学者认为《陈风》十首中的《宛丘》与《东门之枌》两篇最能概括说明陈国的巫风特色。
如《汉书·地理志》载:“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
《陈诗》曰:‘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又曰:‘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此其风也。
[1]”又如《<诗经>百家别解考》引周悦让《倦游庵椠记》谈《陈风》首二诗云:“二诗乃民间私行肄业,至其所习之舞,盖亦如《溱洧》修禊所用以招魂续魄之为,此亦其土风民俗所好尚。
[2]”本文从地理与历史两个因素来考察分析,借此探寻周代陈国巫风盛行的原因。
一、地理方位因素陈国地理位置及特征依据《陈风》是可以基本确定的。
首先在《衡门》中有“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岂其娶妻,必宋之子”等句,此句提到了婚娶的对象为齐、宋两国的贵族女性,而周代贵族嫁娶多为相邻异姓之国,这表明陈国与齐国、宋国之地相近,同时据此也可以得出陈国地处平原地区。
其次,《防有鹊巢》一诗中出现了“防”、“邛”和“中唐”等词,其实指“房”、“江”“唐”三国。
例如《左传》载:“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
”此处的“柏方”指的是柏国与方(房)国两个国家。
而至于“唐国”的记载,则见于《左传》所载:“服随、唐”,此处的“服随、唐”指的就是征服随国和唐国。
综上所述,“房”、“江”、“唐”三国皆于史有载,其位置处于陈国的西南方向,又在楚国之北,据此则可得陈国之地当在房、江、唐诸国之北,更具体而言则为东北。
诗经·陈风》巫文化成因管窥-汉语言文学
诗经·陈风》巫文化成因管窥
黎慧冉
摘要:《诗经·陈风》以其浓郁的巫文化氛围在十五国风中独树一帜,本文主要从历史、地理、民俗、政治等方面探究其成因。
关键词:《诗经·陈风》巫文化成因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滋养了无数后世学者。
风雅颂千古流传,国风更因其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独有的文化特色。
十五国风中,《陈风》以其浓郁的巫祭文化氛围给人以强烈的神秘感。
《陈风》共有十篇,其中《宛丘》和《东门之枌》两首直接与巫觋文化有关。
在《宛丘》一诗中,作者非常真实地描写出了巫术活动的场面:“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美丽的女巫不分冬夏,手执舞具在街上和乐起舞。
自知无望的追求者深情描绘其优雅舞姿,以表达内心深处无限的爱慕之情。
而《东门之枌》一篇,作者更是以描写巫术活动为载体,形象入微地描述了当时陈地的生活场面和男女之间的感情交流状况:“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不绩其麻,市也婆娑”“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这些诗歌清楚地显示出了《陈风》的巫文化特色。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与当地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因素密不可分,《陈风》独特的巫文化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其成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释:
一、历史方面:商朝文化在周代的遗存
周代灭商成为天下盟主,但它仍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商代的文化。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说道,殷商文化其实是中国知识、思想、信仰的主流。
周朝虽以地方小邦的身份取代商代,但在文化上,它们仍然还是一个文化系统。
也就是说,虽然周代推行礼乐文化,但是周朝在相当程度上继承了商代的文明,故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因此,商代遗留下来的巫觋文化在周代社会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古时陈国统治区域主要为今河南省淮阳、柘城及安徽省亳州部分地区。
据《淮阳县志》记载,(陈)夏属豫州境,殷为虞遂封地。
商人有信鬼重祀的习俗。
《礼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商人极度地迷信鬼与神,常常采用各种手段多方祭祀。
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人对祖先的祭祀活动,是采用“天干顺序的祭祀法”和“祀典”进行的,并且多用人、畜作祭品。
陈地既曾为殷商属地,在文化上必然会因其信鬼重巫的习俗而带有重巫的特点。
“风土之音曰风”,作为陈地民歌的《陈风》也必然因当地遗留殷商文化的影响而体现出强烈的的巫祭文化特色。
另外,《陈风》诗篇形成的年代正值中国由夏商的原始宗教鬼神文化向周代礼乐文明过渡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巫风极为盛行,“神本”思想明显,并且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受此影响,《陈风》也被深深地烙上了巫祭文化的印记。
二、地理方面:特殊的地理位置
就地理位置而言,陈国地处中原腹地,恰是中原文化、江浙文化、两湖文化相交汇之地。
因此,陈国在文化上便带有了介于南北之间的过渡色彩。
南方部族淫于祭祀而重巫史,陈国文化受其影响,自然会带有重巫的特点。
另外,陈国历史上曾为楚所灭。
《史记·陈杞世家》:“湣公二十四年楚惠王复国,以兵北伐,杀湣公,遂灭陈而有之。
”
楚地巫风盛行,“好巫觋,喜淫祀”,《楚辞》中洋溢的浓烈巫祭气氛便是最好的证明。
曾为楚国属地的陈国在保留本国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楚文化,这对陈地本来就很盛行的巫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民俗方面:陈地民间巫风盛行
郑樵:“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这就是说“风”是地方民歌,当然就是反映地方民俗风情的作品,也就难免受到地方风俗的影响了。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
”(《文心雕龙·时序》)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民间清魏源已经注意到陈地本来就盛行巫风,他在《诗古微·陈曹答问》中云:“巫祝列于周官,楚俗又尚巫鬼,大姬封陈,近邻楚地,因其旧俗,无子祈祷特等姜源之祀,尚殊郑、卫之淫风。
陈亡灵公非以巫觋,古《陈风》十篇,其七皆刺君荒淫,而刺巫觋歌舞惟首二篇,岂谓一国所尚惟兹一事?且大女以不能化管、蔡,而惟疑大姬不能坊民乎?”笔者认为,魏源这种说法非常接近事实。
陈国地处淮水流域,与处在东方的淮夷部族关系密切。
而淮夷部族本来就喜欢祭祀鬼神,再加上陈国与楚相邻,所以陈国的风俗自身就有重巫鬼的特点。
这与东夷部族的传统习俗密切相关,并不是完全来自于大姬。
至今陈地民间仍是巫风盛行。
陈地民间庙宇众多,多数民众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到庙里进香,或在家中焚香。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淮阳县志》载:“二月二日,黎明用灰圈地作仓形,以兆丰年。
儿童拍瓦缶唱歌,是日居民诣太昊陵进香奠牲,至三月三日始止。
”
太昊陵是为纪念人文始祖即人祖伏羲而建。
每年农历2月2号到3月3号庙会之间,人们成群结队去淮阳进香,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南至南阳、襄阳,东至亳州、阜阳,北至郑州、菏泽。
此外,还有来自湖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北数省的百姓。
不难发现,进香的群众大多来自今天淮阳附近县区和其东南安徽省亳州等地。
而这些地方,又恰为古时陈国的势力范围。
四、政治方面:大姬当政的影响
政治和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当政者的喜好往往可以影响一国的文化发展。
政治因素是《陈风》诗风特色形成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这一点可从众多史书中找到证据:
《史记·陈杞世家》:“周武王克殷求舜后,得妫满,封于陈,是为胡公。
”周武王将长女大姬嫁与胡公,严粲《诗缉》云:“大姬无子,好巫觋,祷祈鬼神歌舞之乐,民俗化而为之。
”
班固《汉书·地理志》云:“陈本太昊之虚,周武王封舜后为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
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
”
另外,《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云:“吴公子札来聘……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
”杜预注:“《郐》第十三,《曹》第十四。
言季子闻此二国歌,不复讥论之,以其微也。
”后以“郐下无讥”言其微不足道。
《史记·吴太伯世家》亦有这样的记载,“国无主”并非陈国真的没有国君,也不是国君淫荡无度,而是由于妇人专政而不以君为主。
从“国无主,其能久乎?”的反问中,可见大姬的提倡和推广是陈国好巫的政治背景,也是《陈风》巫文化特色形成的政治原因。
综上,特殊的历史、地理、政治因素成就了《诗经·陈风》巫文化魅力。
淮阳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传统,诗中所体现的一些民风民俗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比如在淮阳的乡村至今仍有一些求雨的组织,祈雨成功之后,便会进行戏曲和舞蹈演出,以表达对神明的感激和敬畏。
这些类似祭祀的活动看似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它们却是对祖先文化的一种有效继承。
研究《陈风》巫文化的成因也是对我国地方文化的一种研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华传统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参考文献:
[1][宋]严粲注.诗缉[M].广文书局,1983.
[2]冯浩菲著.郑氏诗谱订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李慧玲,吕友仁注译.礼记[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4]韩兆琦译注.史记[M].中华书局,2010.
[5][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中华书局,1997.
[6]刘利,纪凌云译注.左传[M].中华书局,2007.
[7]朱撰卿,高景祺等.淮阳县志(1-3)[M].成文出版社,1968.
[8]林家骊译注.楚辞[M].中华书局,2010.
[9]刘勰.文心雕龙[M].中华书局,1985.
[10]夏剑钦执行主编.魏源全集(第一册),诗古微:道光初修吉堂刻二卷本、道光中古微堂刻二十卷本[M].岳麓书社,2004.
[11]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黎慧冉温州大学人文学院32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