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中PPAR-γ和TNF-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04.65 KB
- 文档页数:2
PPARγ、Bcl-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
虽然在近年来治疗手段不断改进,但其5年生存率仍然不高。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和Bcl-2作为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调节分子,已经成为当前肺癌研究的热点之一。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PPARγ和Bcl-2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它们与NSCLC的关系,为NSCLC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3. 研究内容研究将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SCLC和正常肺组织中PPARγ和Bcl-2的表达情况,同时还将分析和探讨它们与NSCLC的关系。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采集NSCLC和正常肺组织样本,并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确保诊断正确。
3.2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PARγ和Bcl-2在NSCLC和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3 分析PPARγ和Bcl-2表达与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如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等。
3.4 探讨PPARγ和Bcl-2在NSCLC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4. 预期结果本研究将探讨PPARγ和Bcl-2在NSCLC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预期结果如下:4.1 NSCLC组织中PPARγ和Bcl-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
4.2 PPARγ和Bcl-2的表达与NSCLC病理指标存在相关性,如组织分级和TNM分期等。
4.3 PPARγ和Bcl-2可能通过影响肺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和侵袭等过程参与NSCLC发生和发展。
5.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探讨PPARγ和Bcl-2两个重要的调节分子在NSCLC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NSCLC的认识,并为NSCLC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PPARγ配体对人类肺癌细胞株95-D作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PPARγ配体对人类肺癌细胞株95-D作用的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在临床治疗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是必不可少的。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PARγ是肺癌治疗的一个有希望的靶点。
PPARγ是一种可溶性核内受体,被广泛地分布在人体各个组织中。
它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脂肪代谢和糖代谢。
同时,PPARγ在一些癌症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结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
在肺癌中,PPARγ的表达量普遍下降,且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相关。
因此,通过激活PPARγ来抑制肺癌的生长和转移是一个有潜力的治疗策略。
95-D是一种人类肺癌细胞株,它的存活能力和生长速度与PPARγ的表达量呈负相关。
因此,通过研究PPARγ配体对95-D的作用可以更好地了解PPARγ在肺癌中的作用机制,为肺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PPARγ配体对95-D细胞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为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靶点。
研究内容:1.采用MTT实验测定PPARγ配体对95-D存活率的影响。
2.采用细胞周期分析法检测PPARγ配体对95-D细胞周期的影响。
3.采用Transwell实验观察PPARγ配体对95-D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4.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PARγ及其下游调控因子的表达变化。
预期结果:本研究可望进一步证实PPARγ在肺癌中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实验结果探寻有效的治疗手段。
研究方法:细胞培养、MTT法、细胞周期分析法、Transwell实验、Western Blot。
研究计划:1.细胞培养和MTT实验:第一周。
2.细胞周期分析法和Transwell实验:第二周。
3.Western Blot检测:第三周。
4.数据统计和分析:第四周。
5.论文撰写和修改:第五周。
预期创新点:本研究将通过探究PPARγ在肺癌中的作用机制和配体对95-D的作用,为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靶点。
肺癌患者输注PRC前后血清TNF-α\IFN-γ测定的临床意义(1江苏连云港市中心血站江苏连云港 222000;2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连云港 222000)【摘要】:目的:探讨了肺癌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prc)前后血清tnf-α、ifn-γ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应用放免法和酶联法对33例肺癌患者进行了输注prc前后血清tnf-α、ifn-γ水平的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
结果:肺癌患者在输注prc 前血清tnf-α、ifn-γ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经输注2周后血清tnf-α、ifn-γ水平与正常人组比较仍有差异(p <0.05)。
结论:输注prc对肺癌患者地疗效具有重要地临床价值。
【关键词】肺癌;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clinical significanceofdeterminationofchanges of serumtnf-α、ifn-γlevels afterpreserved red cells (prc)transfusion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yuan haitao he haoming li keqin【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serumtnf-α、ifn-γlevels after preserved red cells(prc)transfusion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methods: serumtnf-αlevels (with ria)and ifn-γlevels(with elisa)were detectedboth before and after prc transfudion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as well as in 35 controls. results :before transfusion serumtnf-α、ifn-γlevels in the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s(p<0.01),after 2 weeks of prc transfusion the serumtnf-α、ifn-γlevels though correctedmarkedly remain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introls(p<0.05).conclusions :transfusion preserved red cells is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has important rol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key words】lung cancer;preservedred cells (prc )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interferon-γ(ifn-γ)【中图分类号】r60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041-01文献证实[1]:tnf-α最早发现在体内外具有显著抗肿瘤效应的细胞因子。
PPARγ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李虹;林箐;宋琳琳;焦红梅;李枫;刘新民【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22)5【摘要】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cancer,NSCL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PARγ在35例肺癌组织及1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并对35例患者进行随访,统计生存期及5年生存率.结果肺癌组织中PPAR γ IOD值为(2 755.87),其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的IOD值(225.95)(P<0.05).淋巴结转移组PPAR γ IOD值(3 354.24)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IOD值(1 299.87)(P<0.05).PPAR γ表达与术后TNM分期有关,Ⅲ、Ⅳ期PPARγ IOD值(3 354.24)显著高于Ⅰ期IOD值(865.60)及Ⅱ期患者IOD值(2 307.68)(P<0.05).预后分析显示NSCLC患者死亡组PPARγIOD值(3 780.42)表达高于生存组IOD值(980.50)(P<0.05);PPARγ低表达患者的生存期(64.16个月)显著长于高表达者(29.76个月)(P <0.05).结论PPARγ表达与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PPARγ检测对NSCLC患者的病情诊断和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总页数】4页(P35-38)【作者】李虹;林箐;宋琳琳;焦红梅;李枫;刘新民【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科,北京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科,北京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北京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科,北京100034;北京大学医学部组胚教研室,北京10008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科,北京10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R365【相关文献】1.血清中趋化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和预后意义 [J], 佟娟2.SIRT1与PPARγ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吴东;李丽霞;袁亚连;陈敏;李文;吕权超;黎东明3.SIRT1与PPARγ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吴东;李丽霞;袁亚连;陈敏;李文;吕权超;黎东明;4.支气管灌洗液中Mnk2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J], 蒋慧;朱林萍;张东光;蒋振东;许元元;孙伟5.PPAR-γ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孙云晖;代立娟;段玉兰;鲍文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腺癌患者病变组织中PPARγ和PGC—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胃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且死亡率也较高。
胃腺癌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包括基因突变、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
近年来,在胃腺癌的研究中,PPARγ和PGC-1作为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胃腺癌患者病变组织中PPARγ和PGC-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一、PPARγ和PGC-1的相关概念和作用机制1. PPARγ的概念和作用机制PPARγ是转录因子PPAR家族中的一员,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和细胞中。
PPARγ主要与脂肪代谢、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和分化等生物过程有关。
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PPARγ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细胞凋亡等途径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2. PGC-1的概念和作用机制PGC-1是PPARγ共激活因子,也是一种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
PGC-1在肿瘤细胞中主要参与能量代谢的调节和细胞增殖的调控,对肿瘤的进展和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二、胃腺癌患者病变组织中PPARγ和PGC-1的表达水平通过检测胃腺癌患者病变组织中PPARγ和PGC-1的表达水平,发现胃腺癌患者中PPARγ和PGC-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织。
而且,PPARγ和PGC-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尚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病例数量相对较少、研究范围相对狭窄等。
未来的研究可以增加病例数量,扩大研究范围,结合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多方位分析,为胃腺癌的诊疗提供更为全面和可靠的理论支持。
也可以借助动物模型和细胞实验进一步探究PPARγ和PGC-1在胃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更为深入的理论依据。
希望未来能够加强相关研究,为胃腺癌患者的诊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手段。
肺癌患者IFN—γ和TNF—α免疫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分析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免疫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并分析肺癌患者血清中的TFN-α和IFN-γ表达水平变化。
选择该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的40例肺癌患者做为实验组,40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
并在治疗半年内的检测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血清中的TFN-α和IFN-γ表达水平变化。
结果治疗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TNF-α和IFN-γ水平比较,实验组治疗后的TNF-α水平与对照组明显要高,而IFN-γ水平明显要低很多;在对实验组治疗为期半年后,复发的肺癌患者患者与未复发患者比较,复发患者的IFN-γ水平明显要增加很多,而TNF-α的水平明显减少了很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细胞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为能够更好的指导和发展,必须更加深入的探讨肺癌患者的免疫损伤机制。
这为以后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指导,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肺癌;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肺癌是当今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
据统计,目前,世界各国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迅速上升,在死于癌病的男性患者中,肺癌居首位。
肺癌的患者就诊时大多数都已经到了中晚期,都已呈现为免疫功能抑制状态。
当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1]。
现在,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肿瘤的免疫调控监视及肿瘤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研究人员的重视。
为更深入的探讨肺癌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免疫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现选择该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择该院患者,实验组40例,男23例,女17例。
年龄34~70岁,平均51岁。
其符合条件为:心、肝、肾功能均正常;都做过全身检查并且符合标准,都经病理证实为肺癌。
慢性低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部PPARγ表达变化的意义向光明;刘焰【期刊名称】《天津医药》【年(卷),期】2016(044)001【摘要】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慢性低氧肺动脉高压(HPAH)大鼠模型肺部及血管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NC)组、1周低氧(HC-1w)组、2周低氧(HC-2w)组、3周低氧(HC-3w)组.NC组于常氧条件下饲养于通风动物笼中3周,其余低氧组动物在每日9:00—17:00(8h/d)放入一体化低氧舱(O2体积分数10%)中进行低氧处理,时间分别为1周、2周、3周.右心导管法检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收缩期末压力(RVSP);解剖心脏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LV+S).HE染色观察各组肺部中小动脉的形态学改变,计算血管壁厚百分比(WT%),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组织中PPAR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C各组大鼠mPAP、RVSP、RV/(LV+S)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NC组明显升高(P<0.05).血管形态学显示HC各组相对于NC组,血管壁明显增厚,血管腔变狭窄,且随着时间延长,狭窄和增厚的程度加深.PPARγ在HC各组的表达与NC组相比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且随着时间延长,下降趋势更加明显.结论PPARγ对慢性低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γexpression in the lung tissue of rats with chronic 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HPAH). Methods Forty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n=10 for each group):normal control group (NC), hypoxia control group-one-week (HC-1w), hypoxiacontrol group-two-week (HC-2w) and hypoxia control group-three-week (HC-3w). Normal control group was raised under normal oxygen condition in ventilated animal cage for three weeks. The other HC groups were placed in a low oxygen chamber (O2 concentration of 10%) from 9:00 AM-5:00 PM (8 h/d) everyday by one week, two weeks and three weeks. The 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mPAP), 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 (RVSP) were detected. The index of 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V/(LV+S) was measured by dissecting rat heart.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small pul-monary arteries were observed by HE staining, and the percentage of vascular wall thickness (WT%) was calculate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PPARγprotein was detected by Westren blot assay. Results The mPAP, RVSP and RV/(LV+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HC groups than those of NC group (P<0.05). The morphology of pulmonary arteries showed vessel wall thickening and vessel lumina stenosis in HC groups compared with that of NC group. The PPARγexpression in lung tissu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HC groups than that of NC group, and the downward trend was more obvious with the extension of time. Conclusion PPARγ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ronic 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总页数】4页(P56-59)【作者】向光明;刘焰【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430071;三峡大学呼吸病研究所,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43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相关文献】1.慢性常压低氧高二氧化碳肺动脉高压大鼠血浆内皮素变化及意义 [J], 武宗寅2.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体内血管活性物质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J], 彭利静;李志超;李伟;李志斌;闫志强;张齐;刘毅;罗颖3.磷酸化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C/EBP同源蛋白在慢性间歇低氧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J], 张嘉宾;张盼盼;王红阳;寇育乐;王玲4.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 [J], 张舒婷;姚青青;李宜珊;施熠炜5.Intermedin/adrenomedullin 2及其受体在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室的表达变化 [J], 龚永生;范小芳;吴小脉;胡良冈;唐朝枢;庞永政;齐永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PARγ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研究余晶晶;朱小萍;张伟【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年(卷),期】2006(007)012【摘要】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PPARγ)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和定位,分析PPARγ阳性表达与临床各指标间的关系,探讨PPARγ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意义.方法:随机取60例2000~2003年肺癌石蜡切块,所有病历术前均未行化疗及放疗,并取21例手术患者的病灶旁正常肺组织作对照.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加高压修复的免疫组化法进行检测.将两组资料相比较,同时分析PPARγ表达情况与肺癌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肺癌、正常肺组织的PPARγ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00%、4.76%,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肺癌的PPARγ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分别为66.67%、61.50%、13.60%,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PPARγ蛋白高水平表达是非小细胞肺癌区别于正常肺组织的标志之一,可能参与了肺癌演变的生物学机制,PPARγ染色阳性随分化程度降低和伴淋巴结转移呈上升趋势,且前者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推测PPARγ可能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可作为判定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同时也为将PPARγ特异性配体用于治疗肺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总页数】4页(P5-8)【作者】余晶晶;朱小萍;张伟【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相关文献】1.SIRT1与PPARγ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吴东;李丽霞;袁亚连;陈敏;李文;吕权超;黎东明2.PPARγ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J], 李虹;林箐;宋琳琳;焦红梅;李枫;刘新民3.SIRT1与PPARγ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吴东;李丽霞;袁亚连;陈敏;李文;吕权超;黎东明;4.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NSE的基因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J], 彭琦;程少鹏;陈辅萍5.PPAR-γ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孙云晖;代立娟;段玉兰;鲍文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